(完整版)《空间的诗学》读书笔记090345贾聿哲
- 格式:doc
- 大小:27.01 KB
- 文档页数:5
《诗学》读书札记第一篇:《诗学》读书札记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读书札记《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在继承老师柏拉图及其之前的文艺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
他在《诗学》中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在现存《诗学》二十六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接着又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最后分析批评者对待诗人的一些指斥,并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概括的讲,《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陶冶说。
一、摹仿说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1.17,并且指出摹仿艺术的区别特征在于“摹仿中所使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用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1.17,而这三者的不同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
如悲、喜的划分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二章2.20),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划分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肯定摹仿是人的天性。
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4.21这段话足以证明诗起源于摹仿,而摹仿又是人的天性使然,而且具有一种神圣意味。
最后,他强调摹仿所具有的普遍性。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第9章9.39)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诗性突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研究本文试从背景、方法、意义三个角度来对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第一部分讨论巴什拉提出空间诗学理论的必要性。
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语境下,《空间的诗学》一书的创作可以说是巴什拉对于现代诗学困境的一次突围。
他从空间的维度重新探讨了诗学重焕生机的可能。
第二部分分析巴什拉空间诗学的实现方法。
巴什拉弃精神分析而选用现象学的方法,深入剖析空间形象在想象机制下如何与主体相互建构进而迸发出充满生机的诗性与灵性。
最后的部分探讨巴什拉空间诗学的意义与影响。
其理论试图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找到人类诗意栖居的梦想空间与实现路径,具备现实与美学的双重意义。
标签:巴什拉、空间、诗学、想象、现代性引言加斯东·巴什拉的思想理论对法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科学的认识论是巴什拉早期研究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提出的“认识论的断裂”巴什拉于1938年提出,“前科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种种“断裂”,这种“断裂“导致了“认识论的障碍”,从而阻碍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详见《科学精神的形成》一书。
这一著名论断影响了后世许多学者。
正是基于对“断裂”的思考,巴什拉后期的研究重心转向了诗学与梦想。
其学术理念横跨科学与幻想两个世界。
其对认识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空间形象、物质想象的开拓直接启发了阿尔都塞、布尔迪厄、列斐伏尔、福柯以及美国的建筑学界。
他们将巴什拉的理论带入社会文化批判与建筑学领域当中,并于巴什拉的理论土壤中又各自生发出富有创见的新成果。
本文以巴什拉《空间的诗学》一书为主要分析对象。
顾名思义,巴什拉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空间中抽取和概括出一组组对立统一的、或实际或抽象的空间形象,并加以分析。
在巴什拉看来,空间不再只是物质占有的场所,而是人类意识栖息的居所。
人在建构着空间的同时,空间也在建构着人。
在这样的相互建构中,私密的家宅空间与广阔的自然空间相互渗透。
空间诗学参考书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空间诗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文学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空间的理解、探究和表达,将空间元素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更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空间诗学参考书籍是学习空间诗学的必备工具,通过细读这些书籍,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诗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一些值得一读的空间诗学参考书籍。
《空间恐惧》是一部由中国作家刘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说,虽然不是专门讨论空间诗学的书籍,但其中对于空间的想象和构建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灵感。
在小说中,刘慈欣构建了一座天文台,里面有着不可思议的空间结构和布局,读者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对空间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部小说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对于空间的认识和感受,为我们的诗歌创作带来新的启发。
《空间的几何》是由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德拉(David Hilbert)所著,是一部经典的数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哈德拉讲述了空间的几何结构和性质,探讨了几何学和空间的关系。
尽管这本书是关于数学的,但其中的一些关于空间的思考和理论观点对于空间诗学的研究也是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空间的特性和构造,为我们的诗歌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灵感。
《空间诗学导论》是一本系统介绍空间诗学理论的专业书籍,其中包括了空间诗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内容。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对于空间诗学的整体认识,了解空间诗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领域,从而更好地掌握空间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为我们在空间诗歌创作中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除了以上几本书籍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读的空间诗学参考书籍,比如《空间与神秘感》、《空间的韵律》、《空间诗学中的图像表达》等等。
这些书籍都对于空间诗学的研究和探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空间诗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空间的诗学》读后感090354 09建筑三班程思《空间的诗学》用现象学和象征意义来分析建筑,它与我所接触的建筑理论书有很大不同:没有连篇累牍、枯燥难懂的理论和专有名词,而是全篇充满了最贴近每个人生活的亲切的想象、饱含深情的描绘,正像是一首从实在空间抽象出的诗歌。
读完全书,最大的收获是《空间的诗学》让我认识了什么是现象学,以及现象学如何运用在建筑学中;它让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在功能、造型等客观要素之上,建筑与空间能对我们使用者的意识与梦想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最高级的建筑构筑的不是建筑实体而是人的内心空间。
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包括:“第一章家宅。
从地窖到阁楼。
茅屋的朝向”“第二章家宅和宇宙”“第三章抽屉。
箱子和柜子”“第六章角落”,这些章节是作者的理论——“人在居住的空间中建立起自己的内心空间”——的基础。
这些描绘和分析让我觉得非常伟大,因为常人根本想象不到地窖、阁楼、楼梯、抽屉、角落等如此普通的事物能够悄悄给我们的意识造成多大的影响,也根本无法想象作者如何能用如此的篇幅来写这些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东西,然而当读完才发现,这些空间中的简单要素真的会在不知不觉中激起我们内心想象力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成熟的梦想。
我们曾在专业学习中讨论“空间感受”,了解卒姆托等大师所关注的“建筑氛围”,我想这些与此书中的“梦想”是相通的,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分析在哲学层面上明显更为深入。
人对于空间的体验是现实与虚拟的融合,我们在思考与梦想中体验家宅。
举个例子来说,作者认为,地窖让人感觉阴暗,想回避;而阁楼是明亮、接近天空的所在,是我们愿意在其中梦想与思考的场所,地窖到阁楼的垂直性是人类心理垂直型的投射。
在我们的想象之下,我们的家,不再只是四面墙壁围和出的客观空间,而是每一个客观空间都承载着我们意识的投射,都栖息着我们内心最隐秘的回忆。
我们在角落里体验孤独,在楼梯上体验梦想的上升,在柜子的有序中想象内心的有序,我们喜欢用封闭的各种箱子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空间的封闭,我们撩开厚重的窗帘望着窗外的暴风雪感到快乐,原来是因为我们的意识赋予了家宅动物性的庇护感,正如作者所说“洞里的老鼠、穴里的兔子、棚里的奶牛,都应该像我一样幸福”。
《空间的诗学》是一本关于空间与建筑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空间与建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空间并非仅仅是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
空间与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人类情感和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于空间的深入思考,我更加理解了建筑与人类情感和文化的关系,也更加注重了建筑设计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
其次,书中对于亲密空间的描绘和想象让我深感其独特的美学和价值。
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
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
这种对于家的理解和描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家的意义和价值,也更加注重了家的美学和人文关怀。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建筑学的诗性和创造性。
作者认为,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通过建筑设计和创作,我们可以创造出美妙的空间和诗意的居所。
这种对于建筑学的理解和认识,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建筑学的魅力和创造性,也更加注重了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总之,《空间的诗学》是一本关于空间与建筑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空间与建筑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和创作。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书中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审美水平。
空间的诗学这个悬空的旅馆让投宿者找不到方向一一何小竹〈〈天堂旅馆》梦想本身是一个经常被人和睡梦混为一谈的心理结构精神可能经历一种松弛,但在诗歌梦想中,灵魂清醒着,但并不紧张,既放松又活跃。
让-保罗.里希特尔:“他读伟人的颂歌时是如此快乐,就好像他白己成了这些颂词的歌颂对象一样。
”“诗歌不断地超越它的起源,越是深沉地酝酿于狂喜或忧伤之中,它就越是白由。
”——皮埃尔-让.茹弗莱斯屈尔:“艺术家不是像他的生活那样创作,而是像他创作那样生活。
”古典心理学几乎不讨论诗歌形象,因为它总是被混同于单纯的隐喻不但我们的回忆是“安居”的,我们所忘却的确东西也是。
我们的无意识也是“安居”的。
我们的灵魂就是居所乔治.桑:“还有什么比一条小路更美的东西?它是生动而多变的生活的象征和形象。
”让.瓦尔:“篱笆如云翻卷,/只存于我心间”居所复杂外貌可能会掩盖它的内心空间。
花儿总在种子里传说神话祭祀居所隐士的小木屋是一个不需要变奏的主题。
只要最简单一次忆起被办禁的目光/困在石砌的四面墙之间诗歌的梦想和睡中的梦想相反,它从不入睡。
它总是必须从最简单的形象开始,让想象之波扩散开来。
山水里尔克“远处小屋的一扇发亮的窗户,那是最远处的小屋,大片田野和沼泽前的地平线上唯一一座小屋”临时居所孤独筑室兮水中诱惑性安定白己的渴望归最普通的形象,这个诗人肯定已经见过几百次的形象我们难道不能说,那盏来白孤独的、固执的守夜人的灯火具有催眠的力量。
我们被孤独催眠,被孤独家宅的目光催眠兰波:就像一个寒冬的夜晚,雪让世界彻底窒息可就这个虚无的背景下长出了人性的价值!相反,如果我们超出回忆,前往幻想深处,那么在那前记忆中,我们仿佛年岁虚无抚摸着存在,渗透着存在,轻柔地解开存在的各种关联。
树对鸟来说已经是一处庇护所陋室的渴望休息的形象、安静的形象一样,鸟巢直接关联着简单家宅的形象山水缩影文学中缩影,这些很容易被文人缩小的对象家宅空想内部美那种在长期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哲学思考会要求把新观念纳入已经过检验的观念体系中去,即使那个新观念会迫使整个观念体系发生深刻的重组,就像当代科学中的所有革命一样。
《诗学》读书笔记所读原著为《诗学诗艺》,作者分别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贺拉斯,赫久新译。
版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摘要均选自《诗学诗艺》中的《诗学》。
摘要部分按原著章节进行整理。
摘要一:使用模仿的艺术家,所描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具有或好或坏的特性(因为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具有善恶的差别,他们的特性几乎总是落入这种或那种类型)。
这些人,或者比我们更好,或者不如我们,或者与我们是一样类型。
(第6页)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因为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坏,而悲剧则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
(第7页)摘要二:模仿是我们的天性,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我们的天赋本能,而韵律显然是节奏的一个部分。
起初,这些天生富有才智的人开始使用模仿,在他们最初努力的基础上,经过一步步发展,终于从即席创作中产生了诗歌。
(第11页)按照诗人个人的性情,诗歌随即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比较严肃的诗人,描述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人所做出的行为;而比较轻浮的诗人,则描写人们的卑劣行为。
前一种人写赞美诗和颂诗的时候,后一种人却开始了恶语谩骂。
(第11页)摘要三:在一定程度上,史诗与悲剧相同,史诗也用威严的韵文来描述严肃的行为。
然而,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史诗采用单一的格律和叙述性的形式。
另一点不同的是它们篇幅长短的差异:悲剧尽可能延长情节,但控制在一个白天能演出完毕的时间之内,或者稍微超过一些,而史诗则不受行为、时间的限制。
起初悲剧也和史诗一样,没有时间的限制。
至于结构成分,有些两者都有,有些是悲剧所独有的。
因此,任何能够辨别悲剧好坏的人,也能够辨别史诗的好坏。
因为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在史诗里却不是都能找得到。
(第15页) 摘要四:悲剧是对于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具有完整性,具有一定意义;在语言中,通过各种适当的艺术形式,使行为得到强化,成为剧中的各个部分;描述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活动的舞台。
环境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美化,使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身心得到陶养,时时焕发活力。
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引言在西方哲学界,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rchelard,1884~1962,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文学批评家、诗人)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哲人,他既有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思维,又有哲学家深刻的哲理沉思,更有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巴什拉致力于认识论和诗学这两大主题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试论近似性认识》、《新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形成》、《火的精神分析》、《否的哲学》、《水与梦》、《空间的诗学》、《梦想的诗学》等。
福柯在谈到《空间的诗学》一书时说:“巴什拉(Barchelard)的伟大作品(译注:指的是《空间诗学》)与现象学式的描述教导我们: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均质的和空洞的空间中,相反的,却生活在全然地浸淫着品质与奇想的世界里。
我们的基本知觉空间、梦想空间和激情空间本身,仍紧握着论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文/叶木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里建构出具有存在意义的栖居空间诗学。
其空间诗学改变了着重关注物质空间的传统,转而关注“内部精神空间”,属于索亚所谓的“第二空间认识论”。
巴什拉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学出发,充分发挥其“物质与诗意统一的想象观”,在对家宅、抽屉、箱子、柜子、鸟巢、贝壳、角落、缩影和圆等意象的诗意观照之中建构出“栖居的诗学”观:空间并非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载物体容器,更是人类意识的幸福栖居之所。
本体的品质:那或是一个亮丽的、清轻的、明晰的空间;或再度地,是一个暗晦的、粗糙的、烦扰的空间;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巅峰空间,或相反的是一个塌陷的泥浊空间;或再度地,是一个像涌泉般流动的空间,或是一个像石头或水晶般固定的、凝结的空间。
”[1]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一改西方哲学界着重关注“物质空间”的传统,转而对“内部空间”进行诗学探讨,这为身在所谓“空间转向”时代的我们加深对空间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斯东·巴什拉“栖居的诗学”观引言:《空间的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年,是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晚期宣称其现象学转向的美学著作。
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理论注入了丰厚的养分。
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在他的《实存空间与建筑》这本书中,将《空间的诗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筑·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巴什拉涉猎广泛,引用了许多文学作品,并涉及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知识,“在书中关注于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
初次阅读,没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总感觉难以理解作者的意图。
后来在阅读坂本一成的《建筑的诗学》之时,读到坂本所谓“可以生活的家”和“作为概念的建筑”,坂本与妹岛和世关于“身体与空间”,以及卒姆托《思考建筑》中关于设计时想象之于场所氛围的特殊作用时,忽又想起巴什拉书中对家屋、对人的身体和感情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物质和诗意统一的想象观的描述。
坂本一成视建筑为将日常奉还于人的场所,这种默然隐藏在家宅背后、承受着各种与生活相纠缠的亲切感让我联想到巴什拉对家宅中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于是将《空间的诗学》从头再读一遍,期望可以理解诗意语言背后的空间意象。
一、“栖居的诗学”观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家居生活也不只是简单的衣食住行,更是人的想象力、情感、意识的容器。
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不止装下了我们的身体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更是承载了我们的意识。
意识,是一个根本的、抽象的概念,是操控自我的角色。
他的著作中通过不断的探讨来发现这个无形之物的存在——从家屋开始,巴什拉探讨着人所处的空间,再将这个空间不断缩小,通过对家宅、抽屉、鸟巢、贝壳、角落、缩影等意象的诗意观照,扩展到内心空间、内与外的辩证,最终扩展到宇宙万物的原点——圆——使人所基本拥有的意识得以展现,建构出栖居的诗学观:空间并非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载物容器,更是人类意识的幸福栖居所。
这大概就是现在传的很火的那份笔记的电子版了,已经复印了手抄版的同学可以考虑不要印这个,内容都是一样的,不过是弄成电子版了,大多的内容是09某好学生的笔记,加了些本学期的内容,本宅上课态度也不够认真, 仅供参考下, 看书吧, 加油亲们.第一章诗摹仿1.诗(有音乐或无音乐):一种艺术仅以语言摹仿,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者格律文,【节奏,音调,话语,其中话语是必要的】或混用诗格或单用一种诗格【制作,制造,不同于创造;诉诸语言、诉诸听觉的文学作品。
2.摹仿:(司空见惯的“诗”的创作方法)大致等于文学创作,文艺作品的制作,即被命名为摹仿;是把具体事件“变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与临摹不同。
悲剧、喜剧、酒神颂和史诗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摹仿的方式制约的,也是古希腊人认为的“诗”,即文学作品。
·差别在于:摹仿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3.模仿的媒介:是抽象的。
话语和音调(语言,可以写成文字的部分)4.以下谈及无音乐伴奏或参与的纯语言的作品。
在古希腊,这种作品没有被命名,或没有一个总称。
这应该是指无格律的“散文”和有格律但无音乐的诗。
·格律体:有固定节奏,韵律的“声音”,即诗格,以十四行为例.本学期补充一: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 abba cde 或者abba abba cdc cdc.另一个类型为莎士比亚体,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每行十个音节。
韵式为abab cdcd efef gg·散文体:例如拟剧,苏格拉底对话·音步:英诗中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组合,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
【史诗用六音步格写△亚里士多德强调摹仿媒介的话语;比如对话和拟剧,无节奏,无音调,但是也称作诗。
△古希腊人默认只要用了格律的就可以被称为诗,但是亚里士多德不认同,同样用六部格律的方式,要以摹仿的对象来界定可不可以被称为诗。
本学期补充二:诗通过节奏,话语,语调来展现,应为在古代文学阅读是不普遍的。
谈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东晋一百多年的诗坛,几乎为玄言诗所笼罩。
因此,东晋被认为是诗歌发展史上的断层,历来为人们所忽视。
但是作为一个审美与理性精神普遍高涨的时期,东晋士人发展出多种艺术标准与审美意识。
其中,空间意识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东晋士人变两汉充实阔大的空间特点,而为以小见大的方式。
新的空间观深受王弼玄学本体论的影响,其作用于文学,便是启动了山水诗简约空灵的审美追求,也为后来诗歌意境发展的滥觞。
一、玄学与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转变空间意识的转变与东晋士人浸染于玄学义理有关。
王弼改变了汉儒以象数解《易》的方法,其在《周易略例·明彖》中阐明了注《周易》的原则,即以玄学的本体论去统摄天地万物: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
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
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王弼从具体卦象、卦爻的演算上升到一套“以寡统众”“简以济众”的本体论高度。
王弼的本体论原则首先影响了东晋士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常运用一种上下“俯仰”的观察方法,如:江逌《诗》“倏忽云雨兴,俯仰三州移”;王羲之《兰亭诗》其二“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袁峤之《兰亭诗》其二“回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等等。
这种览知万物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范围,使他们跳出自我狭小的天地,更广阔地去看待整个自然界。
其次,东晋士人善于把复杂的现象界,统摄于“一”或“无”的本体中,这构成他们表现世界的方式。
因此,在玄言诗中,直接描写士人“以一统众”的玄悟活动,表现他们对现象与本体关系的看法,特别突出。
如郗超《答傅郎诗》其一:森森群像,妙归玄同。
原始无滞,孰云质通。
悟之斯朗,执焉则封。
器乖吹万,理贯一空。
在诗人看来,天地万物与内心的“玄”冥然相符。
形而下之“器”,风吹所至,及于万物,都归于空。
诗中带着亦玄亦佛的色彩,二者均以万物归一为旨意。
空间的诗学摘抄1. 空间啊,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盒。
有时候,我走进一个老房子,那空间里弥漫着过去的气息,仿佛每个角落都藏着故事。
就像奶奶家的旧屋,一踏进去,昏暗的光线,斑驳的墙壁,都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它更是记忆的容器呀。
2. 空间像一幅巨大的画布。
我曾见过一位画家朋友,他在一个空荡荡的画室里,那空间对他来说就是创作的天堂。
他可以在这张“画布”上任意挥洒色彩,把自己的想法、情感都融入其中。
这空间啊,任他驰骋,就像广阔的草原任骏马奔腾。
难道空间不就是这样充满无限可能吗?3. 空间是一首无声的歌。
我记得和朋友去一个古老的教堂,那高耸的穹顶下的空间,安静得让人敬畏。
我们的脚步声在里面回荡,就像音符在空气中跳动。
那空间里似乎有一种力量,在默默哼唱着神圣的旋律,感染着每一个走进的人。
空间难道不是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吗?4. 空间好似一个大舞台。
我看过一群孩子在社区的小广场上玩耍,那小小的广场空间就是他们的舞台。
他们欢笑、奔跑、嬉戏,就像演员在尽情表演。
这个空间给了他们欢乐的场地,让他们能够释放活力。
空间不就是这样一个承载欢乐的地方吗?5. 空间像是一本厚厚的日记。
我走进自己小时候住过的房间,那熟悉的空间里,每一寸都记录着我的成长。
墙上的涂鸦,角落的小摆件,就像是日记里的文字和插图。
空间默默地保存着我的过去,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6. 空间仿佛是一个温暖的怀抱。
当我走进一家温馨的咖啡馆,那舒适的空间就像一个拥抱,把我包裹起来。
柔和的灯光,柔软的沙发,让我感觉无比放松。
就像在妈妈的怀里一样安心。
空间是不是总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慰藉呢?7. 空间是一个奇妙的梦境世界。
有一次我走进一个废弃的工厂,那巨大而空旷的空间里,到处是破旧的机器和凌乱的杂物。
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超现实的梦境,充满了未知和神秘。
在那里,空间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却又有着独特的魅力。
空间难道不是像梦境一样充满奇幻吗?8. 空间就像一个沉默的伙伴。
空间的驰想林庚(《诗书画》杂志第二期“诗魂”)1 序曲一大海是蓝天下无尘的镜子小河是清风里明月的忧愁谁能够知道那空间的奥秘孕育着万象中无尽的风流2 序曲二人生不过是过客那么世界又是什么海上的潮音山前的来路那青春的脚步少年的回顾真理不言诗无达诂美是青春的呼唤让生活中多情的回响凝成诸般色相诗人的思想园无边便是彼岸3 时间标志着事物的开始时间标志着事物的开始在万象之先时间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三维空间一维是线二维是面三维是空间零维是点点的突破面向无限打开窗子的是诗人们打开门来的是思想家走出门去又是一条线真与美相期在刹那间4 人类来自原始森林人类来自原始森林世界不过是条通路少年人望着明天考古家望着坟墓新生事物留下记录时间仿佛是个负数谁能够解释这些缘故那无限之外无限的存在那宇宙之间的千奇百怪我要寻问那时间的现在时间却富于过去未来时间仿佛是个魔术的零一个不存在的存在连它自己也说不明白5 过去与未来过去与未来异化回归相更代未来落实为现在现在正当良辰过去属于时间老人6 零既是终止又是开始零既是终止又是开始这是点的启示万象浮沉于消逝回归瞬间的掠影说空间是客观存在第一性7 点是时间在空间上的标志点是时间在空间上的标志一个不存在的存在位置从不存在而存在时间三态不相待点与点间在出没消逝波里说经过8 条条虚线条条虚线寻根到点绘出不存在的存在画面空间无限而时光流过那生之醒觉仿佛是无边的岁月生与死只隔着一层纸宇宙的潮汐无终无始9 潮汐澎湃潮汐澎湃宇宙从来没有过静态空间乃存在的本体时间为异化的天机一切在对立中肯定自己对立相映①异化否定空间永恒时间辩证空间完成时间未完成10 宇宙无边宇宙无边不断地发表着时间公报太阳的风暴微不足道遥远的类星体光芒四照在宇宙的深处仿佛传来回响一切正面向无限终极在何方真空之谜的迷惘11 膨胀的星空膨胀的星空引力让位于距离空间的无限园地时间如流水那难忘的岁月仿佛是无言之美12 空间自在自立②空间自在自立时间异化之际对立性的真谛写下了宇宙的创世纪13 空间无方无量空间无方无量时间到处一样中心结构之形成物回归落点呈正负光的速度永远是个常数14 自然与演化自然与演化时空的对话对象孕生的原始架光的奔驰宇宙无边的信使内向是外向的前奏曲日夜是回旋的同义语曲线的有心直线的飞去满天的星斗谱写着旋律15 生命初见在何时生命初见在何时我乃自知宇宙间陌生的主观意识对象世界正在开始我是属于原初的名字青春应是一首诗歌唱着宇宙无边的梦思16 永恒是时间的异化流永恒是时间的异化流刹那无中以生有刹那之与求恒青春是一座美的工程17 生命如海的浪花生命如海的浪花世界若第一次相见女大十八变一切正在起点最不漂亮的少女于青春短暂的高峰上也会有明媚的一闪光美的凝生无言的生之呼唤18 美与力美与力青春旋律之标记柔和的曲线美因此也亭亭玉立19 不经过黄昏哪来的清晨不经过黄昏哪来的清晨不知道悲哀哪会有启蒙童年的欢乐梦一般飞过呼唤着青春陌生地醒觉20 人不仅寻求欢乐人不仅寻求欢乐而且寻求超越思维乃人的天然王国人类以其文明走出动物的巢穴21 文明是人类的清醒文明是人类的清醒女性的舞姿男性的歌音原始呼唤寻求纯净这是怎样的情景22 爱情是美感的翅膀爱情是美感的翅膀降落在快感的园地对象③的先验之惊异永恒与默契生之主题的印记23 人经过这世界又创造着世界人经过这世界又创造着世界创造乃④青春的一页生命在投入又独来独往异乡欣欣的宇宙感24 线条的空间意识线条的空间意识颜色的时间暗示旋律的河音色的波宇宙的青春之雕刻空间的艺术如阳光的明丽时间的艺术如月光的梦意我要追问那对象化的真谛人间正寻求着美的踪迹25 美感与快感美感与快感诗与人生的分野美是醒觉的相知时节步入了原初无边的世界26 生活中多层的画面生活中多层次的画面绘出人生探寻的路线物质是条件让占有主宰了人间金钱渲染着人为的乐园①而生命更需要的是精神气象②从物中诞生从物中解放飞向那永恒无限之乡③27 美之边缘美之边缘生之快感青春是一片生机生命的醒觉不由于刺激让生活谱写豪情时代的伪见待冲洗永恒存在的客观性唯在空间无限里28 蓝天为路蓝天为路阳光满屋青青自然划破边缘世纪的沉思——《空间的驰想》释读钟元凯试图解读林庚先生的“随想诗”集①《空间的驰想》无疑是一场“灵魂的探险”:一是因为诗人在这本诗集中叩问宇宙、时空、生命和美的奥秘,这些都可说是人类的永恒之谜,千百年来无数哲人、诗人和科学界的学人为之穷智殚虑,汇聚成智慧的渊薮,也伴随有许多的困惑和迷惘;二是诗人借用了科学思维,特别是代表了20世纪科学最新成果的相对论、宇宙学,对读者的知识面提出了挑战;三是全诗与诗人以往的诗作不同,呈现出抽象的概念语言与形象语言的交织,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似乎还比较陌生。
空间的诗学pdf空间的诗学一、形体与空间关系人类的存在一直都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其生活实践按照空间逻辑发展,形体和空间关系对于社会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而以艺术的方式来思考形体与空间的关系便可开启空间的诗学。
《空间的诗学》的研究实践,包含了从形式学的层次、从建筑空间的概念以及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来叙述形体与空间的息息相关性,以合理性、精确性、创新性地描绘出空间的本质。
二、艺术表达与数字模型在传统艺术表达系统中,形体和空间概念得以自然传达,而艺术表达及其三维模型生成技术对于研究形体与空间的关系道理,提供了新的理念:以数字模型表达设计的含义,用多重的可能性解构与重组空间的整体,创造出空间的多样语言。
三、综合性实践空间的诗学研究不仅是理论性的研究,而是多方面综合实践。
在空间的诗学研究中,艺术表达、视觉研究、社会实践多种元素,共同支撑着空间的变化,为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打下基础,提供了思维、创造的可能性。
四、思维的意象实践中,思维及工作方式与意象息息相关,如建筑构成了一定的空间,它定义了形体与空间的 data1,具有不可替代的意象作用;同时也让设计者结合空间的实际情况,构建出可操作的数字模型,从而超越意象,让空间变得实用。
《空间的诗学》包含了大量有关于空间意象概念的思考,如何将其发现转化到实践,也成为设计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空间的延续空间的研究,丰富了空间的的语言表达,构建了一个编码和可操作的环境,也就是空间的延续,空间的延续本质上是一个生态和空间模式,而艺术性和逻辑性,是其特征。
它继承传统空间研究上的一些精神,而且也在不断更新,开发新的视角与可能性。
重回诗意的栖居读《空间的诗学》佚名【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138-139)【正文语种】中文[法] 加斯东·巴什拉译者:张逸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出版“乔治·桑说,我们可以根据向往住在茅屋还是宫殿里来对人进行分类。
但问题比这更复杂:有城堡的人梦想茅屋,而有茅屋的人梦想宫殿。
更复杂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茅屋时分和宫殿时分。
”《空间的诗学》是一本哲学著作。
它以现象学为手段,从现代诗歌中获取语言学资料,用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瓦莱里的诗句,用波德莱尔、梭罗、雨果的文字,来描绘对家宅空间的想象。
但它不是在说“在测量工作和几何学思维支配下的冷漠无情的空间”。
因为“对于现象学家来说,问题不在于描述家宅、详述它的各种面貌、分析它的舒适因素。
相反,我们应该超越描述层面上的问题,从而到达原初的特性,也就是认同感产生的地方”。
它说的是,“我们如何居住在我们的生存空间里,与生活的各种辩证法相符合,以及我们如何日复一日地把自己扎根于‘世界的一角’”。
作者说,家宅空间是人生的容器:“我们成长过程中每居住过的“世界的一角”,都是那一阶段人生的容器。
它们是我们最初的宇宙。
这种原初性属于每个人,无论他富有或贫穷,只要他愿意梦想。
一个个家宅串连,便是我们的一生”;“就像胡桃在自己的壳里变圆一样,我们就是我们所栖居的空间”。
作者说,家宅是灵魂的居所:“家宅初看上去是一个标准的几何学对象。
我们试图用理性的方法去分析它。
它的表面现实是可见的、可触摸的。
它由切割工整的固体和连接恰当的框架造就。
直线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铅垂线把智慧和均衡的标志留在了它身上。
这样一个几何学对象应该抵制那些包含着人体和人类灵魂的隐喻。
但只要我们把家宅当做给人安慰和内心的空间,当做压缩并保卫内心的空间,家宅就立刻开始人性的转化”。
作者说,家宅是幸福感:“画家弗拉曼克( Vlaminck)写道:‘恶劣天气肆虐的时候,我在炉火前体会到的那种幸福是完全动物性的。
读《空间的诗学》
090345 贾聿哲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一书,写在他的“元素精神分析学”系列之后,“巴什拉在对想象力进行精神分析学研究时发现,在诗歌想象的领域中,人抛弃对世界的认识论态度或实用态度,从而遇见无知最原始的形象,即元素的形象。
”(《空间的诗学》中译本引言第4页译者注)而在整本书中,作者却使用了三种体系的标准,现象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并说明在本书中其重要性依次递减。
作者所做的是从现象学角度研究一些最初的形象:“我们想要研究的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形象,那就是幸福空间的形象。
在这个方向上,我们的探索可以称作场所爱好。
我们的探索目标是确定所拥有的空间的人性价值,所拥有的空间就是抵御敌对力量的空间,受人喜爱的空间”。
(《空间的诗学》中译本引言第23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幸福是孤独的,受庇护的,是一种蜷缩着的幸福,内心的安定,而不是其它种种。
“在体验一个形象的时候,我们认可了孤独。
”(《空间的诗学》中译本第133页)
通读全本下来,作者所说的与其说是“空间的诗学”,不如说是“诗学中的空间”。
这里的“空间”并不是物质上或通常建筑学中所指“空间”,而是指阅读诗歌所产生内心的空间,即作者所谓“语言空间”。
而“阅读诗歌在本质上是梦想”。
(《空间的诗学》中译本第16页)空间不是形象,更不是存在。
“孤立的形象,发展这一形象的句子,诗歌形象闪耀其中的诗句甚或诗节,一起组成了一个个语言空
间”。
(《空间的诗学》中译本引言第14页)此处“空间”只存在于我们心中。
空间被形象所主宰,而是存在的朋友。
所有的形象都是以诗歌或小说为依据,探究所用方法是“共鸣”与“回响”,前者是读者对作者所描述的形象的认知,后者则是读者对形象的自己所独有的再创作。
在诗歌形象方面,读者被形象所召唤,所吸引,所感动;另一方面,读者藉由自己的过去和潜意识也会使形象进一步提升其价值。
“主客二分被重新划分,彼此映射,不停地来回颠倒。
”(《空间的诗学》中译本引言第5页)
这是一个想象力主宰的世界。
不需要挖掘形象的根源,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到场”,故而不需要心理学家与精神分析学家科学严谨的追根溯源,只是用想象力让自己沉浸在形象里。
在想象力面前,每一个新的形象就是一个新的世界,因而细节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优于全景。
一个简单的形象如果是新颖的,就会打开一个世界。
”(《空间的诗学》中译本第145页)而想象力一旦关注某个形象,“它就抬高这个形象的价值。
”
作者首先用两个章节论述“家宅”。
而后的第三到七章其实可以看作是在“家宅”这一形象处于特殊情况下的具体论述。
抽屉、鸟巢、贝壳、角落和缩影,不过是家宅的变体,栖居着我们孤寂的灵魂与梦想。
最后三章则是对“存在”的深入论述。
家宅,是“最初的壳”,融合了梦想与过去。
寻求庇护感产生于我们的“过去”,而不仅仅是记忆,更不是真实的曾经存在的物质历史。
更多的源于一种人类的甚至动物本能的潜意识。
而我们的梦想也
是如此。
在此,作者提出两个观点:1,家宅是垂直的;2,家宅是集中的。
前者是由于地窖和阁楼的存在,使家宅有了非理性与理性的两极,从而有了梦想的高度或深度,进而产生垂直性;后者则是由于潜意识中蜷缩的幸福、对庇护的寻求、集中的孤独所造成的。
至此,作者已完成了对家宅,这一内心庇护所空间上的压缩。
在第二章则开始将这一空间放大,将宇宙放入家宅。
作者将世界简化为家宅与宇宙(或者说非家宅)以突出对比,在于宇宙严酷环境的对抗中,家宅的抵抗使其成为具有人性价值的存在,提供保护的价值得以提升,于是家宅“收缩了起来”。
然而,我们在梦想中居住的家宅,或者说居住我们梦想的家宅是可以无限延展的,“梦中的家宅必须拥有一切”,这和家宅的收缩并无矛盾,内心越是缩小,梦想越是自由、放大,家宅自然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家宅是之后一切研究的基础。
抽屉。
箱子和柜子。
这是隐秘的形象,将内心收藏起来。
无关禁不起推敲的隐喻,这仅仅是一个关闭着的,值得思考的形象。
立面满装着的不仅是回忆,更有想象中的、比实际体验的更多的财富。
鸟巢是家宅的变体,原始的庇护的形象。
它从内部开始被建造,满载着梦想与惊奇,信赖与幸福。
贝壳的庇护与其形状(螺旋形)密不可分,而历史上有关进化的论述使贝壳更加神秘,水凤凰,灵魂复活的载体。
角落所提供的庇护更具有稳定性,也是较之前两者更为我们所经常体验的。
角落里浓缩着被遗忘的、孤独的回忆,从而存在一个独立于外界世界的世界,使我们沉迷其中。
缩影使我们从事物内部发现其美。
缩影不也是一种角落,一种心灵的栖息么?但是价值在压缩中丰富。
“他进入了一个缩影,于是形象立刻开始增多,变大,逸出”(《空间的诗学》中译本第167页)另一方面,在声响的缩影中,“夸张”使我们进入其中,新形象所创造的的新世界。
广阔性,更是一个内心空间的维度,我们用各种感官去感受它,用心比用眼睛看得更宽广。
广阔性使我们的内心空间与世界和谐相接。
存在的内与外我们永远不能确切把握,我们只能不断靠近存在却不能确定我们就在它的核心。
就像一个定义一旦说出便立刻需要更正,存在与不确定不断互相渗透。
最后一章,存在是圆的,“不来自任何先前的经验”“是元心理学的”(《空间的诗学》中译本第256页)里克尔的圆形的树的存在成为此书的结尾。
上世纪60年代的行为研究,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替代传统的空间概念,建筑学从视觉艺术到人的认知研究,从空间设计到场所设计,是一个重大飞跃。
而实际上,更早就有建筑师关注人的内心的渴求。
路易斯·康曾在指导学生做修道院设计开始前两个礼拜,让学生假设之前没有任何已建成修道院做参考,讨论其本质。
曾有学生提出为了创造一种仪式感而把修道院的餐厅布置在半英里以外,虽然这让业主(一位修士)说他宁可在他的床上吃饭。
这种在设计过程中对内心潜意识的追随在卒姆托身上或许体现的更为直白:“当我设计摸
个建筑时,我发现自己频频陷入一些模糊不清的久远记忆中,然后我便努力回想这些记忆中的建筑情景真正是什么样子,它对于那时的我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也努力去思考它现在如何帮助我复苏一种充满活力的环境,其中全然遍布着很多东西,每一样都要有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形式。
虽然我无法勾画出任何特定的形式,但是已有足够丰富的暗示可以使我相信:这是我以前见过的。
不过同时,我也很清楚它是崭新不同的,而且我们无法直接参考以往的某件建筑作品,尽管它可能泄露人们心底满载记忆的思绪。
”(彼得·卒姆托《思考建筑》中译本第8页)
建筑设计或许很大一部分是对人的行为的设计。
在人的社会性之外,巴什拉在探索诗歌形象的同时也深入探索了作为孤独个体的人的内心梦想,甚至于潜意识,或称之为灵魂。
在我们的内心指引我们对外界物质环境做出反应的同时,外界物质环境也在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内心。
近几十年世界迅速发展,城市空间也不断变化,人的生存、居住方式与之互相影响,而这样的发展方向除了对经济等的作用,是否也是人内心对生存状态的选择。
失去了地窖与阁楼,城市里的摩天大楼没有传统家宅的内在高度,没有根。
在一切“速食”的今天,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安静思考的空间,究竟我们要如何协调建筑的技术与灵魂,使我们的内心空间更加靠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