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剧参考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2000字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学、社会、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对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古代小说对戏曲的影响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流传对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小说成为戏曲的重要题材古代小说为经典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成为戏曲创作中的经典素材。
例如,在戏曲剧本《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等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剧情曲折动人,成为戏曲剧本中的佳作。
2. 小说对戏曲角色塑造的影响古代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以《红楼梦》为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性格鲜明,戏曲在借鉴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也有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塑造。
3. 小说对戏曲表演形式的影响古代小说的创作多以“鸟瞰法”和“叙述法”为主。
这种叙事模式对戏曲中的唱腔、口技、腔调等表演形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古典戏曲中,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就是从小说中借鉴过来的。
二、戏曲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戏曲在古代小说的创作、流传、传承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戏曲与小说的相互促进小说和戏曲都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例如,很多古代小说作者都是戏曲曲作者,反过来,很多著名戏曲也是基于古代小说改编创作而来。
2. 戏曲创作对小说情节的改写古代戏曲创作在对小说情节进行改写的同时,也往往改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使小说形象真实生动,具备感染力与艺术吸引力。
3. 戏曲对小说的影响戏曲创作在古代小说传承、演绎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促进了古代小说口传心授、传统传承的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小说的流传保持连续性与活力。
三、结论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小说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成为戏曲表演与传承的重要资源;戏曲则在小说的传承、演绎、改编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社会科学辑刊 一九九八年第五期 总第一一八期·中国文学与文化·元明清小说戏剧传播方式研究李玉莲 自元朝公元1234年灭金至1911年辛亥革命,元明清三朝历时近7个世纪。
这是通俗文学极尽繁荣的7个世纪,小说戏剧是这一时期文学样式的主流。
然而,由于正统文学观念的贬抑排斥及战乱等原因,许多优秀的小说戏剧文本在传播过程中散佚湮没。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作品由于其自身不朽的生命力,借助有效的传播途径与方式,得以劫后余生,或在各种文献中留下蛛丝马迹,使得我们今天仍能有幸一睹700年前通俗文学的约略风貌,梳理出其繁兴发展的脉络。
关于元明清小说戏剧发展史以及文本的研究,自王国维、鲁迅以来,可谓成果辉煌。
而对其所以传播至今的传播途径与方式的研究却一直甚为寥落。
当今,传播学已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学科,为研究文学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源于国外,且相当年轻。
它所以能够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因为人类面对着愈来愈复杂纷纭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及其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强烈影响,震惊之余不得不反思自身的传播行为。
广义地讲,人类的所有行为均可划入传播行为,因此传播学研究的范围是相当宽泛的。
具体到文化传播,可分为物质文化传播和精神文化传播两种类型。
而文学是精神文化进步的标志,因此对文学传播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
文学传播同人类总体的传播活动相一致,也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
元明清小说戏剧则是在以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传播时代得天独厚、空前普及而走向繁荣的。
因而它的传播在当时主要是以印刷为媒介的文字传播。
本文则在广泛搜集整理元明清小说戏剧文本流传资料的基础上,将元明清小说戏剧的主要传播方式归纳为选辑、改编、评点、翻译四种,并以传播学的理论对其分析研究,力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元明清小说戏剧的传播方式做一番考察。
一、选辑——文本的选择性传播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选辑的作用是“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即通过对文本的编选成集实现其选择性传播目的。
注]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②霍松林:《西厢汇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说明:本文有关崔张故事文献原文引用,凡未特别注明者皆引自此书,。
③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21—178页。
④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
⑤转引自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⑥左东岭:《元代文化与元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l期,第54—60页。
⑦段启明:《西厢沦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⑧转引自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⑨寒声、贺新辉、范彪:《西厢记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⑩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98页。
⑩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2页。
⑩王利器:《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禁毁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⑩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0页。
⑩隗芾、吴敏华:《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190页。
⑩《成始宫绘像第七才子书》卷之一,《前贤评语》引,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第342页。
⑩乇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净,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
⑩⑩⑩参见郭英德著《元明清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216.朱恒夫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5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元明清戏曲部分一、作品集1.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 。
2.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
3.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80 。
4.顾肇仓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
5.王季思等选注:《元杂剧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
6.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
7.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 。
8.金·董解元撰《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元·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81 。
11.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
13.黄天骥,康保成《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79 。
14.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
15.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版。
16.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7.沈泰编《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徐朔方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8.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9.刘辉校笺《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0.徐方朔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竹村则行、康保成:《长生殿笺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2.汪蔚林辑《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23.王季思主编《中国戏曲选》(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24.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
1. 明代戏曲《牡丹亭》语图关系初探——以"惊梦""寻梦"两出插图为例[J] . 侯梦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第006期2. 基于对戏曲艺术的"道"与"器"探究——以明代戏曲理论为例[J] . 连洁. 今传媒(学术版). 2015,第009期3. 古典戏曲中艺术意境的多层次构成:以《牡丹亭》为例[J] . 胡洋. 文化艺术研究. 2017,第002期4. 当代戏曲创作如何实现艺术与市场双赢初探——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和黄梅戏《徽州女人》为例[J] . 周黎. 戏剧之家. 2010,第004期5. 浅议戏曲文学传播在中国戏曲史上的意义——以明传奇《牡丹亭》为例[J] . 司寰. 戏剧之家. 2021,第3期6. 清词中的明代戏曲题咏和评论——以《牡丹亭》为中心[C] . 谢永芳.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7. 中国戏曲艺术的最早自觉——论李渔戏曲理论的戏曲艺术本体论特征[A] . 葛丽英. 20061. "互联网+戏曲"在吉林省高校戏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线上教学为例[J] . 陈涛,杨宇,姚特色. 现代商贸工业. 2021,第013期2. 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涂鸦艺术教学探索--以济南市初中的涂鸦艺术教学为例[J] . 李民,姜丛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第052期3. 初中音乐戏曲单元教学探究——以京剧艺术为例[J] . 何晓蓉1 .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第016期4. 英语语法微课在初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初中阶段定语从句为例[J] . 王珏爱. 进展. 2021,第005期5. VR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初中物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为例[J] . 阿岩松,高志军.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8,第008期6. 浅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C] . 尹娟. 中华创新教育论坛. 20077.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新乡市第十中学为例[A] . 赵妍. 20171. 新时期戏曲艺术普及教育模式研究[J] . 李冬茵. 艺术百家. 2010,第002期2. 新媒体背景下戏曲身段在新时代的推广模式研究——以戏曲广场舞为例[J] . 陈玺冰,钟英. 幸福生活指南. 2020,第001期3. 戏曲网站建设与盈利模式研究--以“中华戏曲网”为例[J] . 宋正. 戏剧之家. 2013,第005期4. "画地做场"与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以河南地方戏曲为例[J] . 孙建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第001期5. 豫剧传承模式:戏曲类高校与河南省豫剧界专家合作培养豫剧人才模式探讨——以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豫剧本科班的培养成效为例[J] . 冯波.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 2013,第001期6. 豫剧传承模式:戏曲类高校与河南省豫剧界专家合作培养豫剧人才模式探讨——以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豫剧本科班的培养成效为例[C] . . 秦皇岛市博士专家联谊会哲学社会科学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 20137. 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以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为例[A] . 曹蒙瑶. 20181. 非遗语境下闽南戏曲元素的传承r——以《七字调随想》为例[J] . 黄嘉璇.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第003期2. 非遗语境下闽南戏曲元素的传承——以《七字调随想》为例[J] . 黄嘉璇.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第003期3. 汉调二黄戏曲文化下的茶具设计研究[J] . 蔡朱红. 市场调查信息. 2020,第010期4. 基于木结构替代下的寒地建筑空间节能探究——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环境改造为例[J] . 张成龙,李介鹏. 绿色环保建材. 2020,第1期5. 基于可供性理论下的特别养护老年人之家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 . 王洪羿,吴永发,周博. 建筑与文化. 2019,第006期6. 扎哈·哈迪德的"塑性流动"理论与建筑空间探析——以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为例[C] . Xinlu Dong ,董馨潞,Qing Yin . 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20137. 戏曲普及教育模式研究——以“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相关实践为例[A] . 楚惬. 2019。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二章1、《诗经集传》朱熹中华书局1962年2、《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三章1、《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注中华书局1984年2、《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3、《战国策》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四章1、《论语正义》清·刘宝楠上海书店1986年2、《论语集解》程树德中华书局1990年3、《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4年4、《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1984年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章1、《楚辞集注》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1、《司马相如集校注》朱一清孙以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章1、《史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三章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章1、《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1、《曹植集校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二章1、《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3、《陆机集》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第三章1、《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章1、《谢康乐府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鲍参军集注》钱仲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玉台新咏笺注》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章1、《庾子山集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2、《水经注》王国维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3、《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第六章1、《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2、《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七章1、《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4、《文选》南朝梁·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本第四编隋唐文学第一章1、《王子安集》唐·王勃《四部丛刊》本2、《卢照邻集》、《杨炯集》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3、《骆临海集笺注》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陈子昂集》徐鹏点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二章1、《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3、《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三章1、《李太白全集》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四章1、《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2、《杜诗镜铨》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钱注杜诗》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1959年4、《读杜心解》清·浦起龙中华书局1977年5、《杜臆》清·王嗣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2、《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元稹集》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第六章1、《韦苏州集》唐·韦应物《四部备要》本2、《刘随州文集》唐·刘长卿《畿辅丛书》本3、《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孟东野诗集》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李贺诗歌集注》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6、《刘禹锡集》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7、《柳宗元集》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第七章1、《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1962年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八章1、《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柳宗元集笺释》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九章1、《唐宋传奇集》鲁迅辑北新书局1927年2、《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4、《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十章1、《敦煌曲子辞集》五重民商务印书馆1950年2、《敦煌曲校录》任二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3、《花间集校》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南唐二主词》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5、《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畬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1、《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2、《王荆文公诗笺注》李壁笺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
晋唐宋明清时期几篇重要戏曲论著简介(转自《陕西戏剧志》)西京杂记笔记小说。
晋,葛洪著。
《隋书·经籍志》首录。
现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注释本,较为流行。
它的作者,有刘歆、葛洪、吴均三人之说。
鲁迅先生认为:“所谓吴均语者,恐指文句而言,非谓《西京杂记》也。
梁武帝敕殷芸撰《小说》皆钞撮故书,已引《西京杂记》甚多,则梁初已流行世间,因以葛洪新造为近似,或又以文中称刘向为家君,因疑非葛洪作,然既托名于歆,则摹歆语,因亦理势所必至。
”葛洪宇稚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平生著述很多,有《抱朴子》、《神仙传》及诗赋杂文等,约六百卷。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述西汉的典章制度,帝后公卿的爱好和皇室苑囿、珍玩异物。
以及文人轶事,故事传说的杂著。
对后世的诗词、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中也记述了西汉都城长安的戏剧活动及演员轶事,如三辅人创作的角牴戏《东海黄公》,在汉时长安演出的情况;这个节目,是后世戏剧史研究家公认的中国戏曲最早的一个节目。
教坊记戏曲杂著。
唐崔令钦著。
成书大约在唐代宗时。
1959年,由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较为流行。
崔令钦,生卒不详。
唐玄宗时曾任著作佐郎,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时迁任仓部郎中。
安史之乱后,寄居江南,追恩归游,感怀过去长安歌舞盛况,因而把旧日教坊的见闻写成《教坊记》,记述唐代教坊的管理制度、歌舞百戏、歌曲名目,以及艺人的轶闻、琐事和演出习俗。
记述虽然芜杂,但却保存了许多古代的戏曲、音乐、舞蹈的重要史料。
乐府杂录戏曲、音乐论著。
唐·段安节著,大约成书于乾宁元年之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较为详备。
另有删节本,改名为《琵琶录》。
段安节,唐代音乐家,生卒年不详,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唐初名将段志玄的后裔。
《新唐书》八十九卷段志玄传后附说:“安节,乾宁中为国子司业,善乐律、能度曲。
”对音律颇有研究。
《乐府杂录》记载唐代开元以后的乐部管理制度,宫廷和民间各种乐曲、舞蹈、乐器的源流与内容,以及名艺人的小传。
2021明代笔记小说戏曲的文献述要和原因探析范文 摘要: 明代笔记小说载有丰富的戏曲文献,内容主要涉及戏曲流变考证、戏曲角色考证、戏曲搬演境况与戏曲批评四个方面。
明代笔记小说载有大量戏曲文献,与明代市民文化的兴起、戏曲发展历史和明代文人广泛参与戏曲活动有直接关系,其撰述受前代戏曲考证及明代学术考据之风影响。
关键词: 明代;笔记小说; 戏曲文献; 笔记小说始于汉代,经魏晋隋唐五代发展,至宋日渐成熟。
明中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启蒙主义思潮涌动与印刷技术进步,促使明代笔记小说发展迅速,数量激增[1]。
与此同时,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呈现繁荣气象,二者的蓬勃发展与相互影响,促使明代笔记小说所载戏曲内容数量增多。
由于戏曲历来被官方视为淫词艳曲,官修正史记载甚少,因此,笔记小说中戏曲文献对于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述要 明代笔记小说多为文人撰述,其内容为文人所见所闻而记,所涉戏曲内容受文人参与戏曲活动影响,整体分为戏曲理论研究与戏曲观演记述两大部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其一,戏曲流变考证。
我国戏曲艺术始自先秦歌舞俳优,经汉魏“百戏”“踏摇娘”和唐“参军戏”,戏曲形式渐趋成型,至宋元杂剧与南戏,唱腔、剧本、曲体、角色与搬演等戏曲元素艺术性有极大提高,戏曲发展呈现成熟样态。
明初,元杂剧式微,南戏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重显发展趋势,与地方音乐交流融合,遂形成昆山、海盐、余姚、弋阳四腔,我国戏曲发展进入“传奇”时代。
四种声腔各具特色,或以唱词见长,或以唱和显优。
其中,昆山腔经由国工魏良辅改良,尽显“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之特点,世谓“水磨调”。
昆山腔唱腔柔美,受世人追捧,逐渐取代其他三种声腔,跃居“四腔”之首,戏曲发展进入“昆曲”独霸剧坛时代。
“昆曲六百年”,约半数在明代。
由元入明,戏曲发展由北而南,由杂剧转而传奇,由粗犷激越变为柔婉浅吟,戏曲发展中心转移,戏曲表演形式、唱腔风格发生重要变化。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和戏曲不仅是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而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古代的小说往往成为戏曲的重要素材,而戏曲又不断地影响和塑造小说形式与内容。
本文就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小说对戏曲的影响古代小说的题材和剧情对戏曲题材产生影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影响了小说的发展,也对戏曲有着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清朝以来,不少戏曲改编自《红楼梦》,如《红楼梦》、《情探》等,这些戏曲作品的流传使得《红楼梦》更加广为人知。
此外,《儒林外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也多次被改编为戏曲。
在题材和剧情上,小说的创作不仅丰富了戏曲的素材,同时也拓展了戏曲的题材范围。
比如在元杂剧中,就出现过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剧目。
这些戏曲中不仅移植了小说的剧情,而且还融合了戏曲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使得传统戏曲的题材得以不断更新和发展。
小说的人物形象在戏曲中的表现小说创作在形塑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更加完整、深刻、详实。
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丰富了戏曲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在戏曲中得到了更加精彩的表现。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贾母等人物形象,通过戏曲舞台的呈现,被演员们赋予了更加丰满和深刻的灵魂。
演员在表演时,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手法,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台效果。
戏曲对小说的影响戏曲曲艺对古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的促进戏曲曲艺是中华文化中一个独特的表现形式,它通过风格优美、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吸引了众多文化人士,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中,不仅取材于戏曲,还吸收了戏曲的表现手法。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就借鉴了会客厅戏曲唱段的结构方式,将小说划分为五十八回,每回均以诗词开头。
文言文的古代戏剧文献与戏曲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戏剧的基础,文言文的古代戏剧文献对于戏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戏剧文献入手,探讨其与戏曲传统的关系。
一、古代戏剧文献的概述古代戏剧文献,包括演出剧本、曲谱、戏曲理论、演出手册等一系列与戏剧有关的文献材料。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演出形式、演员表演技巧、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化价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戏剧文献之一就是元曲集《全元曲》。
这部涵盖了元代各类戏曲作品的文献,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历史题材、传奇故事、风俗民情等各个方面。
通过研读《全元曲》,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戏曲形式、表演风格以及社会风尚,为我们研究元曲和戏曲传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而《三百宋元杂剧选》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古代戏剧文献。
该文献集中收录了宋代至元代的戏曲作品,对于研究宋、元演出、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三百宋元杂剧选》,我们可以对宋元时期的戏曲形式、演出特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为我们理解古代戏曲传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戏曲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戏曲传统是在古代戏剧文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文言文起到了承传和传承的作用。
古代的戏曲传统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的戏剧形式以舞蹈、音乐为主,演出内容多是祭祀、庆祝等方面。
《左传》中也有关于戏剧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戏曲演出形式。
到了唐代,戏曲开始逐渐成为宫廷乐府的一部分。
唐代政府设置了宫庭剧院,专门用于演出皇室和贵族的戏曲。
这时期的戏曲追求华丽精致的舞台效果,演员表演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宋代则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当时形成了以“曲艺”为主的戏曲演出形式,也就是说,以唱为主要表现形式,配以舞蹈和表演。
这一演出形式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元曲演出体系。
元曲中既有严肃的历史剧、宫廷剧,也有轻松愉快的喜剧、笔墨剧等。
文献中的戏剧与表演艺术文献中的戏剧与表演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资料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文献中的戏剧与表演艺术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历史和社会的贡献。
一、古代文献中的戏剧古代文献中的戏剧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印度、希腊等地。
在中国文献中,我们常常能够找到关于戏剧的记载。
例如《春秋》记载了古代战国时期的戏剧形式,如乐舞、歌唱等。
《红楼梦》中也有详细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在大观园中表演戏剧的情节。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戏剧的形式、角色扮演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希腊文献中的戏剧也是独具特色的。
希腊戏剧主要包括悲剧和喜剧两大类。
其中最著名的作者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通过研究古希腊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和结构,以及其对古代希腊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二、古代文献中的表演艺术除了戏剧,古代文献中还记录了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如舞蹈、音乐演奏、杂耍等。
在中国文献中,《史记》中就有关于舞蹈表演和音乐演奏的记载。
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表演艺术形式和技巧的重要线索。
在古代希腊文献中,我们也能够找到对表演艺术的记载。
例如,《希腊神话》中记载了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舞蹈演出,这些舞蹈演出是古代希腊人表达情感和崇拜神灵的方式。
三、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贡献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对历史和社会的贡献不可忽视。
首先,它们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戏剧和表演艺术,人们可以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文化价值观。
其次,戏剧和表演艺术对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通过演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产生了共鸣和对话,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还具有教育和启迪人们思考的作用。
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常常与人类的生活和价值观息息相关,通过观看戏剧,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得到启示。
宋元戏文辑佚
宋元戏文辑佚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优秀的戏文集,该书收集了宋元时期的优秀戏文,其中包括古典戏剧、曲艺、说书等文体,成为宋元文艺发展的重要见证。
宋元戏文辑佚始终受到中国文艺界的高度关注,或许这与其独特的历史特征有关,它是全世界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最重要的参考书籍之一,书中收录了超过十百种不同类型的戏文,其中许多作品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如《西厢记》、《蝙蝠记》、《明清剧》等,都可以在宋元戏辑佚中找到原文版本或简化版本。
宋元戏文辑佚的特殊性还体现在,书中收集的戏文代表着中国话剧史上最辉煌的曲艺文化。
书中收录的各种戏文不仅展示了宋元时期话剧文化的精华,而且集中展示了历代著名曲艺大家的杰出成就。
如:《西厢记》则是宋朝的一部古典话剧,它改编自唐代李渊的《珍珠录》,由宋初著名戏剧家费祚得所著,被誉为古代中国戏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在宋元戏辑佚中也有收录;《但见新人笑》是一部浙江传统曲艺,由
著名曲艺大家唐焕章继承所创作,唐焕章一生著作多部,大家对他的认可度很高,也看到宋元戏辑佚中的收录。
宋元戏文辑佚也为中国文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收集了大量古典戏剧文本,有助于我们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精髓,也开创了文艺史上的一种新模式,从而为后世的文艺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文艺发展愈加迅速。
宋元戏文辑佚也是对中国话剧史艺术成就的良好总结,它包含了
不同流派的精华,体现了宋元文艺发展的智慧,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藏。
《宋元戏文辑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话剧史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书写了宋元文化的重要历史。
宋元戏文辑佚可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伟大的见证,永远地留存在人们心中,传颂流传。
宋元戏文辑佚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传统文化中,戏曲是百家争鸣,但却影响深远。
其中,宋元时期的戏曲文学辑佚,收录了大量有关宋元戏曲的文章,被视为这一时期戏曲文学的重要资料。
宋元戏曲辑佚的发展,主要始于宋代的舞剧形式的发展。
从宋朝平民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戏曲的发展是文艺复兴的体现。
志略和宋元戏文的辑佚,可追溯至宋朝的舞剧改写。
它们在宋末的不同形式中不断发展,形成新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当时的话剧表演形式。
宋元戏文辑佚主要由《宋元戏曲分类》、《五言戏》、《新五言戏》、《新七言戏》、《古诗词文集》、《脍炙人口歌谣集》等诸多部分组成。
《宋元戏曲分类》以其系统的结构理论,首先将戏曲及其今后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门类,如《伤仲永》、《曾巩》、《家子》、《紫林》等。
但戏曲作品越来越多,终于在宋末发展为戏曲文辑佚。
宋元戏文辑佚及其发展,与其他时期的戏曲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在语言和结构上有较大的变化,为戏曲表演形式提供了新的原料,也为今后的戏曲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戏文辑佚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人物形象的变化,是揭示宋元时期戏曲文学的宝贵资料。
宋元戏文辑佚不仅充分反映了宋元时期戏曲文学的历史发展,也反映了宋元晚期在文化上的独特性。
它既是宋元时期戏曲文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宋元晚期普遍文化特征的反映。
在宋元的文化生活中,它虽然没有像古诗文那样重要,但也以其精美的语言结构,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元戏文辑佚的发展,为我们认识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今后古代戏曲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宋元戏曲辑佚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已经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深刻而不可磨灭的印记。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案参考资料一古代戏剧戏曲研究书目选例1.理论专著、文集: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涂秀虹著,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艺坛(第三卷),蒋锡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梨园快语(戏曲评论文集),周桓著,文物出版社,2004年;旧戏新谈,黄裳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戏曲专题,张燕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学研究论集,黄天骥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唱片研究与存目,陈钧主编,天津杨柳青画社,2002年;京剧——京城戏曲文化的整合,宋波、吴毓华著,中国书店,2002年;清代内廷演剧史话,丁汝琴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京剧新序,刘曾复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京都古戏楼,周华斌著,海洋出版社,1993年,1998年二印;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1902-1937),黄育馥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许姬传艺坛漫录,许姬传著,中华书局,1994年一版,1997年二印;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996年二印;古今小说集萃,北京出版社,1994年一版二印;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潘光旦著,商务印书馆,1941年,1987年翻印;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许姬传著,中华书局,1985年;京剧史研究——戏曲论汇(二),北京市戏曲研究所主编,学林出版社,1985年;京剧名家的演唱艺术,陈富年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王庾生口述,吴同宾李相心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京剧剧目初探,陶君起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1963年修订;李笠翁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2.艺术家传记、回忆录和评论著作:十全大净金少山,徐世光、卢子明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杨小楼传,吴同宾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余叔岩传,翁思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寂寞儒伶言菊朋,张伟品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关东奇伶唐韵笙,宁殿弼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奚啸伯,马健鹰、奚延耆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珠光菊影,宋丹菊、刘松岩、肖漪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谭鑫培传,周传家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998年二印;谭鑫培艺术评论集,戴淑娟编,江流订,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998年二印;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艺术,张业才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杨宝森纪念集,谢国祥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俞振飞传,唐葆祥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翰林之后寄梨园,赵荣琛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谭富英艺术浅论,吴大徵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刘东升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启航杭嘉湖——记杨小卿艺术生涯六十周年,何荣穆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余叔岩研究,翁思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周信芳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1991年二印;侯喜瑞艺术评论集,张继双、张玲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991年二印;袁世海的艺术道路,蒋健兰、刘乃崇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1994年二印;唐韵笙评传,宁殿弼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翁偶虹编剧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1988年二印;梅兰芳游美记,齐如山著,任光亮整理,岳麓书社,1985年;郝寿臣传,北京市戏曲学校编,翁偶虹、佟志贤等执笔,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艺海无涯,袁世海口述,袁菁整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谈艺录,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裘盛戎艺术评论集,方荣翔、张胤德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刘松岩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刘奎官舞台艺术,刘奎官口述,赵凤池记录,黎方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先生,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程砚秋文集,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981年三印;萧长华戏曲谈丛,萧长华口述,钮骠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谈悟空戏表演艺术,郑法祥口述,刘梦德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1979年二印;我演昆丑,华传浩口述,陆兼之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1979年二印;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京剧花旦表演艺术,于连泉口述,柳以真整理,北京出版社,1962年;谈麒派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口述,卫明、吕仲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学戏和演戏,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侯喜瑞口述,张胤德整理,北京出版社,1961年;荀慧生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言菊朋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梅兰芳戏剧散论,梅兰芳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捉放曹》的人物创造——郝寿臣表演艺术之一,郝寿臣口述,吴晓铃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3.京剧史料、轶闻:谈余叔岩,孙养农著,2003年翻印;富连成三十年史,唐伯弢著,白化文修订,同心出版社,2000年翻印;北京文史资料精华丛书——梨园往事,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梨园轶闻,刘嵩崑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菊坛旧闻录,丁秉燧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京剧艺术在天津,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戏剧丛刊,天津王守惇藏本影印,天津古籍书店,1993年;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张次溪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991年二印;梨园外史(章回小说史料),潘镜艾、陈墨香著,张褚、王云鹏点校,宝文堂书店,1989年;京剧见闻录,槛外人(吴性栽)著,宝文堂书店,1987年;六十年京剧见闻,江上行(王绍基)著,学林出版社,1986年,1987年二印;京剧谈往录(及续编、三编、四编),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 4. 京剧剧本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961年二版,1983年四印;郝寿臣演出剧本选集,北京市戏曲学校编,北京出版社,1962年。
先秦文学中的“戏剧作品”——以《战国策》拟托文的“准剧本”作品为中心戏剧艺术之综合性质,在于其以故事表演为主线,并兼涉歌舞曲乐。
对戏剧的起源与形成,相关研讨可谓纷繁,几成霄壤之别。
譬若“古巫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提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其说虽意指宽泛,仍颇受后代推崇。
又如“先秦说”:闻一多认为《九歌》是“一种雏形的歌舞剧”;陈多、谢明《先秦古剧考略》提出“《诗经》中记录的剧作是春秋时北方剧种的代表,《楚辞》中保留的剧作是战国时楚地的伟制”。
更如“汉代说”:杨公骥以“西汉巾舞《公莫舞》是我国戏剧的祖型”;周贻白称汉代之时,“《东海黄公》这项角抵戏应当成为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的开端”。
再如“唐代说”:任半塘《唐戏弄》推举《踏摇娘》已于演故事中、兼备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说白五种技艺,是中国古代“戏剧已经具体而又时代最早者”,应为“唐代全能之戏剧”[6];蒋星煜又以“《唐人勾栏图》对中国戏剧形成于唐的论点稍有补充”[7]。
还有以戏剧起源于宫廷乐舞,抑或傀儡戏等等,可见相关论说多元林立,指不胜屈。
而戏剧艺术,于歌舞曲乐等表演形式之外,更侧重于对故事的叙述与表现。
戏剧之表演形式、歌舞形态,既已可于先秦时代之巫傩祈神、优倡娱戏种种传统中溯其孕育之源,而作为决定戏剧表演的最主要内容——剧本,又是否当有更为深远的“渗透”因素,更须予以深究?因是,本文拟对先秦散文中戏剧化因素的孕育及萌蘖问题展开探讨。
一、先秦文学中的“剧本创作”因素透过对戏剧起源的纷纭论说,可见其复杂与繁博。
《吕氏春秋》录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礼记》载伊耆氏蜡祭之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9]1454;《周礼》有巫舞之述,“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王吊,则与祝前”,“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9]816等,俱可寻其与戏剧之间的歌舞承续痕迹,“是我国戏剧发展最远的源头”[10]。
古代戏剧参考文献
一、文学史研究及基础
刘德重:《中国文学编年录》,知识出版社,1989年3月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孙立:《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百年学科沉思录——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青木正儿孟庆文译:《中国文学思想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版。
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部分史料:《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醉翁谈录》《少室山房笔丛》《七修类稿》《稗史汇编》《戏瑕》《寒夜录》《山中一夕话》《游居柿录》《陶庵梦忆》《菽园杂记》《留青日札》《客座赘语》《紫桃轩杂缀》《山林经济籍》《万历野获编》《天爵堂笔余》《文海披沙》《两般秋雨庵随笔》《三借庐赘谈》《因树屋书影》《茶余客话》《扬州画舫录》《浪迹丛谈》等
三、古代戏剧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影印本。
[明] 臧懋循:《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版,1989年重排版。
[明] 沈泰:《盛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明] 毛晋:《六十种曲》,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清] 钱德苍:《缀白裘》总集,中华书局, 1955年版。
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大东书局,1926年版。
卢前:《明清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日]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1954年版。
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8月版。
胡忌:《宋金杂剧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
冯沅君:《古剧说汇》,作家出版社,1956年12月版。
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12月版。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年、人民文学1959年版。
赵景深:《元明南戏考略》,作家出版社,1958年3月版。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至十冊),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0年版。
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3月版。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4月版。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版。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董每戡:《说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版。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6月版。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8月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中国戏曲研究书目提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傅晓航等:《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车文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3月版。
周华斌朱联群:《中国剧场史资料总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版。
[日] 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版。
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