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民间歌谣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50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大纲
民俗学部分
第一章概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方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民间科学知识
二、民间工艺技术
三、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第八章民间歌谣(不重要)一、民间歌谣的界定(概念)。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
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或“民间歌曲”,不配合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
二、民间歌谣的分类(系统)。
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民间歌谣分为七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❶劳动歌:劳动歌中包括各种号子(船夫号子、搬运工人的装卸号子等)、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
❷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❸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❹生活歌: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最流行的有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等。
❺情歌: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
❻历史传说歌:民歌中常常唱到古人古事,其意义一是缅怀为本民族、本地区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二是为了显示歌手的见多识广。
❼儿歌:儿歌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的反映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有的抒写了一颗颗饱受屈辱的幼小心灵。
三、民间歌谣的特征(特色)。
❶情意真切,袒露心声。
如抒写旧时代农民悲苦生活的歌谣《两把刀》和《长工苦》。
❷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有四句头、五句子、十字调等。
❸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如用赋比兴等手法。
四、民间歌谣的价值。
❶在社会实用价值中,歌谣直接介入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情歌中所唱的:“恋爱不把苗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
”❷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中,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旧社会制度的愤怒抗议,呼唤革命,歌颂共产党、领袖人物及人民军队的大量歌谣,如同号角和战鼓,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❸在反映社会生活中,对现代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具有的研究价值。
❹在文学史上,民间歌谣曾给予历代文人诗歌以巨大影响。
民间歌谣精选--爱情歌谣(三)第一篇:民间歌谣精选--爱情歌谣(三)《民间歌谣精选》民歌民谣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歌谣精选》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叙事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是中国民歌民谣的大全与精选,为爱好者提供收藏、为研究者及大学毕业论文撰写提供资料。
《民间歌谣精选》之爱情歌谣(三)情哥恩情永不忘桅子开花白如霜,情哥恩情永不忘,倘若忘了情和义,横生倒养见阎王。
桅子开花白如银,干妹对我是真心,谁要忘你恩和义,行船跑马落江心。
情歌总要唱出喉山歌好唱难起头,情歌好听难开口,石匠难雕石狮子,铁匠难打钓鱼钩,哥妹相恋情意深,情歌总要唱出喉。
情妹今年一十八情妹今年一十八,好比山上牡丹花;心想过去摘一朵,又怕明年不发芽。
去时容易回来难。
吃了饭来懒瘫瘫,四两灯草懒得担。
隔山听见姐讲话,一气跑了九架山,去时容易回来难。
劝郎莫打山中鸟郎在山上打枪,妹在屋里哭一场;劝郎莫打山中鸟打了一只不成双。
上坡滑到妹下坡郎行上坡妹下坡,心想共坡人眼多。
假装失脚滑一跤,上坡滑到妹下坡舍不得你舍不得他舍不得你舍不得他,丁三舍不得樊梨花,燕子舍不得花楼板,蜜蜂舍不得后花园,小郎舍不得姐的面。
舍不得情哥做长工石榴开花心儿空,舍不得情哥哥做长工。
你做长工到我家做,我家生活很轻松。
早上一盆洗脸水,带壶香茶润喉咙,三个鸡蛋炒碗饭,吃饱了我陪你去做工。
十打戒针我与情妹门对门看到情妹长成人花花轿子抬起走你说呕人不呕人没得啥子去添箱打个戒针送情人南京城里请银匠北京城里请匠人两地匠人一齐到这个戒针打得成三两银子来下火打个戒针送情人一打唐王当堂坐二打狮子滚绣球三打桃园三结义四打司姐下凡尘五打五子来登科六打六朗三官尚七打天上七姊妹八打神仙吕洞宾九打久久来长寿十打乖姐我二人十二月想哥哥正月里冻冰立哟春消,二月里鱼儿水哟上漂,水哟上漂来想哥哥,想起郎子哥哥等一等我。
三月里桃花满哟山红,四月里杨柳摆哟龙灯,摆哟龙灯来想哥哥,想起郎子哥哥等一等我。
【民间歌谣大全100首】民间歌谣(多篇)民间歌谣(一):《诗经》中的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属于民间歌谣的是:“风” 、“雅” 、“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民间歌谣(二):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是相当多的。
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各具独特的形式:苗歌瑶歌古朴浑厚,藏歌傣歌光丽优美;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犷有力;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各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征③在我国,民歌是指少数民族的歌谣④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融合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A此题以我国民歌的发展,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从民歌的数量、独特的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各具特色,可见①②符合题意;而③本身是错误的,民歌包括各民族的歌谣,不仅仅指少数民族的;④在本题中没体现出来。
所以此题应该选A项。
民间歌谣(三):关于长征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民间歌谣【民间歌谣】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
中国的传统民间歌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传统民间歌谣作为一种独特形式的文化艺术,在中国的乡村中广泛传唱。
民间歌谣以其朴实、真挚的歌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乡村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特点和魅力,并举例几首经典民间歌谣。
中国传统民间歌谣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受。
这些歌谣通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农民的劳作、爱情、友情、希望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通过朴实的歌词,人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辛酸、乐趣和希望,增强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此外,这些歌谣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旋律优美动听,常常以琅琅上口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些歌谣的旋律通常由简单的曲调构成,易于人们记忆和传唱。
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家庭聚会、社区活动中,人们经常通过歌唱的方式传递并享受这些歌谣。
这些动听的旋律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舒适的心情,还促进了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下面,让我们聆听几首经典的中国传统民间歌谣:《茉莉花》茉莉花,茉莉花,你是西子洗过的花。
水面月,月上人,人在月中央。
这首歌谣以茉莉花为主题,表达了对花的赞美之情。
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悠扬,让人感受到了花香的清新和美丽。
《葫芦娃》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奔跑在黄土高坡。
这首歌谣描绘了七个葫芦娃奋勇抵抗困难的故事。
歌中表达了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勇于迎接挑战。
《四季歌》春天祝福花开花谢,夏天祝福雨水丰沛。
秋天祝福金黄稻谷,冬天祝福雪花纷飞。
这首歌谣以四季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节气和丰收。
通过描述四季的变迁和自然景观,歌词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祝福。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这些歌谣以其真实记录和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的特点,成为了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歌谣赏析民间歌谣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集体创作的,用韵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在民间文学领域,它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千百年来独放异彩。
人们喜爱民间歌谣,多赞赏其朴实无华的诗风,清新自然的格调,活泼生动的语言,渗透其间的深厚、纯挚的乡情及丰富的内容。
若说美,它不及唐诗的那种含蓄朦胧、深幽飘渺的意境,但是它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来自人民群众的心底,从而具有自身独特的丰富、优美、动人的美。
民间歌谣的美,是与劳动人民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密切相关。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民间歌谣的创作者,又是欣赏着,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
作为生活的主人,他们与生活、与自然贴得最近,感受最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也是既细且广的。
这是造成民间歌谣画面美的最主要的因素。
比如在各地广泛流传的十二月花、十二月果等民间歌谣,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个时候、不同季节里花果的色、形、味。
不仅画面美,而且意蕴也很丰富。
在一首歌谣中对植物形象的描绘更是细致入微。
即:“木瓜结果抱娘颈,芭蕉结果一条心,柚子结果包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警钟.浅谈民间歌谣的意境美.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民间歌谣不加任何雕饰,直写大自然的本色、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人们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情感,使人读了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的美感。
比如:“妹是红花朵朵鲜,哥是莲藕在塘。
朵朵红花排藕种,花也香来藕也甜。
”这首情歌选自大自然中的鲜艳的花和清甜的莲藕,使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其恩恩爱爱之情跃然纸上,使人如观其貌,如闻其声,如感其味,沉浸在美德享受中。
人民群众创作歌谣并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他们主要是借助歌谣来直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及瞬间情感的。
如,当人们对旧社会的种种罪恶激愤不平时便唱道:“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
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
”当人们处于困苦境地时就唱道:“唱首山歌解心忧,喝口凉水浇心头。
凉水解得心头火,唱歌解得万般愁。
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一节歌谣的界定与分类一、歌谣的界定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实际上它包括“民歌”和“民谣”两部分。
《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可见古人是把歌和谣分别看待的。
《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即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不配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
因为要合乐歌唱,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守一定的规格。
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讲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歌谣的分类中国歌谣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在编纂《中国歌谣集成》时,将它们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
1、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船夫号子、搬运工人的装卸号子等)、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
劳动歌起源很早,至今仍有不少伴随民众的劳动生产活动留存下来。
2、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表示对社会政治的褒贬美刺。
3、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有的论著把它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四种。
其中礼俗歌在民间最为流行,如出嫁歌、婚礼歌、孝歌或丧歌、起屋上梁歌等。
4、生活歌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从不同侧面表现各行各业、各种不同遭遇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等。
5、情歌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
它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侧面,如初识、试探、互相赞美、热恋、离别相思、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等,均有生动的反映。
在爱情生活比较自由的少数民族地区,情歌尤为发达,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艺术性高,往往是歌谣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