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9
《史记》读书报告在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史记》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史书,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深入剖析了各个人物性格、行为、思想等方面,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史记》这本书,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受作者司马迁的史学功底和文学才华所震撼。
他以简洁、流畅的笔调,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同时,司马迁在书中还注重表现人物的气质、修养和治国理政的能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特点。
在《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个性,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多彩。
比如刘邦、项羽等历史名人的形象,以及一些士人豪杰的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书中也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的命运和性格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间疾苦。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也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让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司马迁在论述古代帝王将相时,注重表现人物的气质、修养和治国理政的能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特点。
此外,《史记》中还有很多经典的寓言和故事,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史记》中的人物命运往往充满了曲折和波折,这些故事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比如张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放下个人的恩怨,关注大局;而韩信的遭遇则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对于我们今天的成长和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通过阅读《史记》,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史记心得报告(优秀10篇)史记心得报告篇1以前没有阅读过《史记》时,也曾听老师说起过,每次提起这本书,老师们就大赞特赞,说这本书是史学界宝典,鲁迅先生不是也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在进入大学学习历史专业后,读史记也成为我们首要并且必须的任务。
读了《史记》,能领悟到司马迁那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作为史学家的严谨和丰富的想象力,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史记》,如果没有它,那么秦汉以前的历史研究会是多么苍白无力!感谢司马迁,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史记》是一部历史巨著,他博采众家之长,对每一事物都详加记叙,从不含糊其辞,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严谨:我们可以仔细猜测们个人的性格:执法严明的商鞅,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阴谋诡计的赵高,善于用人的刘邦,英雄气概的项羽,聪明而又冷血的太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真真正正存在过,被司马迁还原的人物。
从《史记》中我深深的被项羽打动,记得那个从小就怀有远大理想,谓其叔“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记得那个夜晚,饮帐中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项羽,记得那个垓下被围,渡至阴陵,但是仍以寡敌众、不服天命的项羽。
李清照曾这样评价相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项羽过了江东就不是项羽了,他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而这个项羽就是《史记》刻画出来的,尽管别的书中有关于项羽的事迹,但这一切都是从《史记》中衍生出来的,怎能让我不爱《史记》?《史记》还是一*学巨著,不同于《离骚》,有华丽的辞藻和浪漫的想象,史记以其朴实的文字和适当的联想,将一个个历史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史记中我深深的被项羽打动,我们也可看出司马迁个人的信仰,那就是:所有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来自同一个祖先,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找出原因,司马迁所处时代是汉朝大一统,继续通过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思想统一是巩固统一的法宝。
《史记》读书报告五篇第一篇:《史记》读书报告史记读书报告《史记》的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的基本情况介绍《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
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的基本内容《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历史地位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2.《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3.《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1).《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
(2).《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史记》的艺术特色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史记的读书报告一、引言《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叙事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汉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著作,阅读《史记》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史学素养和历史思维方式。
下面是我对《史记》的读书报告,希望通过此次报告能够总结出阅读《史记》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二、重要内容《史记》共分为十本,包括太史公自序、五帝本纪、十二诸侯年表、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楚汉争霸本纪、高祖本纪、文帝本纪、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等篇章。
其中,《史记》最为耳熟能详的篇章是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中突破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框架,将政治和军事史与人物列传相结合。
通过详实的记载,展示了古代历史的丰富和多样性。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使历史更加生动,同时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阅读收获1.史料的完整性:阅读《史记》让我感受到了史书应有的完整性。
作为古代历史著作,司马迁力求全面地展示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不仅注重政治斗争,也详尽地描述了军事战役、文化变迁等多个方面。
这使我意识到,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侧面,只有了解历史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脉络。
2.人物的形象描绘:《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绘非常鲜活。
司马迁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述,使得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他生动地描绘了项羽的勇猛和豪情壮志。
通过阅读《史记》,我领悟到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么重要的。
人物不仅是历史的载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3.历史启示的思考:阅读《史记》也让我思考到了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经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面对当今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阅读《楚汉争霸本纪》时,我深刻感受到权力斗争和战争的残酷性。
同时,也对保护人民利益和追求和平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史记的心得报告(精选10篇)史记的心得报告篇1一本厚厚的史书,一本被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典籍,轻轻的翻开,让我们的思想随着历史的齿轮一起波动·成长。
从黄尧禹舜到秦皇汉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绽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谋略者让我们啧啧称赞,有多少故事激励了我们步步前行,又有多少圣明之人成为了我们的指明灯。
慨叹着一切的变幻轮回,不禁有些痴迷。
话说,周武王去世,由于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协助成王伐诛作乱的武庚·管叔,帮助成王处理朝政,尽管曾受到质疑,但他仍然为成王为国家奉献着,最终在历史与真实的鉴证下,证明了他自己。
楚王项羽,可谓是英雄。
曾于帐中斩宋义头,慑服诸将,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有勇有谋,只可惜造化弄人,项羽的太过君子,再加上时运不济,最终只能自刎乌江,可项羽毕竟是一代英才,最后仍能得到许多人的敬仰。
张仪,可谓史上最有能力的一名辩士。
曾经被笞数百,事后只问他的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初听,觉得像个笑话,再一想,才觉得这样的想法是多么让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
可就是这个舌,在战国的历史上曾卷起了一段风云。
凭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使魏国归于秦,利用计谋,离间楚齐,最终使秦齐联合攻楚,楚曾发誓要杀张仪,而张仪孤身至敌营仍能冷静行事,以自己敏锐的思维得以逃脱。
他有的不仅是谋略,还有的是胆识,可以这样说,秦统一六国与张仪的游说是密不可分的。
《孙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将者必读之书,孙武,齐国人,辅佐吴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广为传颂,其后世子孙孙膑,也是一位出色的谋略者,其围魏救赵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曾因庞涓的妒忌,髌骨被除成了残疾,在齐国帮助韩国抵抗魏国时,以每天灶减一半为计,击败魏国,并掳的魏太子,从此,孙膑名显天下。
这样的睿智,让人不由称赞。
历史长河中,英才、谋略值得我们欣赏,而那些激励着我们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慨叹。
我们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许会有许多冲突,会有许多的绊脚石。
我们就应该学习孔子的泰然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学会韩信的感恩于忍耐。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史记》读书笔记篇一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
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
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
《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
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
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
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
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
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史记》读书笔记篇二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其中就说到了项羽的故事,项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这么说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与他有关系,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与他有关系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著名的大将军项燕,项羽的父亲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是由他的伯父项伯养大的,项羽小时候对读书没有兴趣。
《史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史记》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读了《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
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
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
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
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
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
《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
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
《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史记》读后感读书报告800字5篇《史记》读后感读书报告800字。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博学多才和深厚的历史知识。
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生动画面,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史记》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所震撼。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史料,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使得我对这些事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在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统一文字的描述中,司马迁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洞察力,让我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我被《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所感动。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文笔和细腻的描写,将许多历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些人物的真实形象。
比如在对汉高祖刘邦和项羽的描述中,司马迁展现了其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敬佩之情,让我对这两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再次,我被《史记》中对历史文化的丰富呈现所震撼。
司马迁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眼光,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使得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尤其是在对诸子百家和法家思想的描述中,司马迁展现了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被《史记》中对历史命运的深刻反思所感动。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思考,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使得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在对秦朝和汉朝的兴衰的描述中,司马迁展现了其对历史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反思,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阅读《史记》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之旅,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司马迁以其博大的学识和深厚的历史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史记读书报告《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由司马迁撰写,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本书以“五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为主线,包括了从上古传说到秦朝的历史内容,是一部宏大的史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史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史记》以“纪事本末”为宗旨,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采用了多种史料,包括史籍、编年体史书、国史、家谱、碑文、奏疏等,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史学的严谨性和求真精神。
司马迁不仅在史料的搜集上下了苦功,更在史实的考证和整理上下足了功夫,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种求真务实的史学精神,对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启发。
除了史实的真实性,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注重了史书的文学价值。
他在文字的运用上,力求精炼、凝练,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更对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历史形象。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文字的魅力所感染,对史学文学的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
史学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学性的特点,也是我在写作和表达中需要借鉴的地方。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在书中多次提到“不朽”,并认为“不朽”是一个人最大的追求。
这种对“不朽”思想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也深受其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对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史记》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之旅,它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在史学、文学、思想等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汲取《史记》中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实现“不朽”的追求不懈努力。
史记读书报告《史记》读书报告。
一、引言。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分为纪、表、书三部分,涵盖了从黄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其独特的史料搜集和叙述手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学乃至世界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史记》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二、内容概述。
《史记》共分为纪、表、书三部分,其中纪部分主要是历史记载,包括了十二本书,涵盖了从黄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内容。
表部分是历史人物的年表,书部分则是关于历史制度、地理、官职等方面的内容。
《史记》以其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叙述手法,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录,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三、读后感受。
1. 史料丰富,叙述生动。
《史记》以其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繁荣和变迁。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从黄帝时期到西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将史料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历史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魅力。
2. 独特的史学观点和价值。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司马迁对古代历史的独特观点和价值的体现。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和价值。
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对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 对今日社会的启示。
《史记》所记载的古代历史,对今日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今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
古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对今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史记》,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今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史记读书报告目录1. 介绍1.1 《史记》的背景1.2 作者简介1.3 内容概要2. 阅读体会2.1 对历史观的影响2.2 对文学艺术的启发2.3 对个人修养的启示3. 名言摘录3.1 关于治国理政3.2 关于人生道路3.3 关于思辨哲学1. 介绍1.1 《史记》的背景《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全称《史记二十四史劝业录》。
其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6),是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1.2 作者简介司马迁,字长卿,汉代大文学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突出成就的历史学家,因编纂了《史记》而享誉世界。
1.3 内容概要《史记》总共纪传292篇,其中记本纪123篇,列传125篇,表20篇,书评24篇,总共526000字。
全书范围包括简单的秦本记和繁复的汉纪、列传,共分纪、本纪、表、书、列传五个部分。
2. 阅读体会2.1 对历史观的影响《史记》重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对后代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人们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态度。
2.2 对文学艺术的启发司马迁不仅擅长历史著述,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大家,他的创作为后代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成果和思想启示。
2.3 对个人修养的启示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物的个性、品质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得到对自己修养和行为准则的启示。
3. 名言摘录3.1 关于治国理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2 关于人生道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3 关于思辨哲学"固步自封者,难与为人也;放诸四海而皆准,人各有异也。
"。
《史记》的读书心得(共5篇)第一篇:《史记》的读书心得《史记》的读书心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构建了一套新的史书体制,由西汉时期司马迁撰著。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在现代的中国,《史记》几乎是被视作是一部文学作品在看待.后世有许多文学作品借鉴了《史记》的笔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看完《史记》后,就仿佛作了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时代的一切,回顾了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其中用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完《史记》后,就仿佛作了一次和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
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的读后感15篇史记的读后感1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他的存在。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人类离不开书。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本书。
它的名字叫做《史记》。
《史记》是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都收集了《史记》中的最精华的部分。
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人们喜爱。
而且文中的'几个故事多事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那些故事使人一读就引人注目。
这次,我就读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家都知道吧!可是大家并不会非常的了解他的为人,一生的事迹。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与楚王是同性。
他从小就刻苦学习,记忆力超群。
他们关心国家的盛世存亡。
后来楚怀王被秦王拐骗到秦国里,还被胁迫拿出土地交换。
怀王不肯,后来被秦国囚禁冤死。
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可是顷襄王也是个不明是非的君王,一些奸臣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后来,屈原被流放到了江南。
秦国攻进了楚国的都城,焚烧了楚国的庙祖,铲平了楚国的祖坟。
屈原听到消息后他不愿意看见楚国灭亡,于是他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了汨罗江。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走过了一生。
屈原沉江那年,一些附近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诗人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江里,划龙舟来祭奠伟大的屈原。
在《史记》这本书中收集了许多故事,有上古时期的传说,还有历史的光辉。
《史记》几本书很有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看看。
史记的读后感2“当他在山中行走时,感觉路途是如此的遥远、颠簸,而怀里的孤儿是如此沉重——这是一个从一出生就背负了一大笔血债的孩子……”故事虽然没完,但我的内心已被深深触动。
暑假里,我看完了《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讲述了春秋战国这个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年代,英明君王和忠义臣子的`故事。
整本书中最感动我的还是赵氏孤儿的故事——奸臣屠岸贾发兵诛灭了赵朔全族,只有赵朔的妻子怀有身孕,留下一个遗腹子,躲避在宫中。
程婴和公孙杵臼设计,保全了婴儿的性命,但公孙杵臼却因此而死。
史记读书心得报告(优秀8篇)史记读书心得报告篇1在中学老师就曾推荐过《史记》这本书,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必读《史记》,没想到我直到大学才开始读史记》。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读《史记》,可以感到3000年前是群雄蜂起。
英雄拼搏、帝王争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第一步通史,记述了皇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奋起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
《史记》思想深刻,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为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王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豪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之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北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褪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铃铃作响。
二就是书页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
《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
它让我领悟到什么叫做“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
《史记》读后感读书报告800字5篇《史记》读后感读书报告800字。
在读完《史记》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史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对史记的内容和作者司马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史实为基础,以传记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从黄帝到西汉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我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史记》中以史实为依据,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司马迁自幼酷爱历史,饱读史书,对古代历史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史记》中,他不仅对古代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载,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
通过阅读《史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史学的追求,也对他的学识和才华深为钦佩。
其次,通过《史记》的阅读,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史记》以史实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从黄帝到西汉初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阅读《史记》,我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战争、文化传承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通过《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记载和评价,我也对古代中国的风云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他们的功绩和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史记》的阅读,我对史书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史书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它记录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史实为基础,以传记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史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史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对史学的研究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史记》读后感读书报告800字5篇英文回答: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r Shiji, is a classic work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written by Sima Qian during the Han dynasty.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texts in China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culture, and thought.The Shiji i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legendary Yellow Emperor to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Han.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Basic Annals, which record the reigns of the various Chinese emperors; the Chronological Tables, which provide a chronological overview of Chinese history; the Treatises, which discuss a variety of topics such as astronomy, geography, and music; the Hereditary Houses, which trace the genealogies of the ruling families of China; and the Biographies, which contain biographies of notable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The Shiji is a remarkable work of scholarship andliterary craftsmanship. Sima Qian was a meticulous researcher who consulted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his work. He was also a gifted writer who wrote in a clear and concise style. The Shiji is not only a valuable historical document but also a work of greatliterary merit.中文回答: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早已对司马迁的《史记》心生向往。
《史记》读书报告一、内容与概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编撰者为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此书初无定名,多被后世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他一些书名。
所谓“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自三国时代以降,“史记”才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此书内容是从上古黄帝时代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其史学与文学价值都被后人广泛认可,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对后世中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居功至伟。
刘向认为它“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而最有名的评价当属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史记》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价值。
我们本次的阅读重点主要是梁启超先生推荐的《史记》十大名篇,其他部分也偶有旁涉。
以下是这十篇的内容概要:1、项羽本纪:本篇为《史记》的第第七卷,主要记载了楚霸王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到最终败亡的生平经历。
2、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二十一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和名臣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叙述了二人的交往情况,并介绍了赵奢赵括父子与李牧的一些事件,内容交代到赵国灭亡为止。
3、魏公子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七十七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贵族公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生平事迹。
4、鲁仲连邹阳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八十二卷,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士鲁仲连劝说赵国不要尊奉秦王为帝和用书信迫使聊城守将自尽与邹阳蒙冤入狱后上书梁孝王最终得为其上宾的事迹。
5、淮阴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九十二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初年名将韩信一生事迹,从他年少发迹叙述到他最终因谋反被夷灭宗族为止。
6、魏其武安侯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七卷,主要记载了西汉武帝时期的权贵窦婴、田蚡、灌夫三人的生平事迹,大体上叙述了他们三人之间复杂的亲疏关系和政治斗争情况。
7、李将军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九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名将前期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同时也交代了李氏家族的大致情况,包括李广的子孙辈的事迹。
8、匈奴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一十卷,主要记载了匈奴的民族发展史以及风俗、社会组织形态,与汉朝的关系发展历程,包括与汉朝的和亲与战争情况,并且编撰者也把自己的看法融入传记之中。
9、货殖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汉朝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综合传记,其中也有反映编撰者对经济和物质利益的看法。
10、太史公自序: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三十卷,主要记载了编撰者司马迁的家族渊源和前生平经历,撰写《史记》的目的和编撰思想以及全书一百三十篇的简短概要,是为全书的总纲要。
二、思想与方法:1、史学思想:编者个人的史观:把握宏观历史,关注个体命运,民本意识,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重视工商业。
儒家史观:为尊者讳,汉族正统论,英雄史观,天命观。
2、史料编辑方法:史料的互见,史料的选择,史料的详略,史料的虚构,史料叙述的文学化特点,纪传体体例,个人短评体。
三、个人分析:《史记》中体现的史学思想一向是历代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将司马迁本人视为史料的编撰者的话,那么他的个人史观和儒家史观在史料的编辑方法上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笔者下面以重点阅读的十篇传记和《史记》中的其他一些篇目为例加以分析:一、史料的互见:“互见法”是由司马迁首创,在《史记》中用于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
它的作用在于“筛选出传主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成本传,而将其他枝蔓和有损人物形象的材料放于他传之中,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
”(百度百科“互见法”词条)但是在我们认为,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也自有其特殊意义,而非单纯为了突出个人形象。
比如《项羽本纪》中比较典型的事例:刘邦为逃命而狠心抛弃子女的行为,“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淮阴侯列传》中暗自潜入韩信军营取走印信,消减韩信兵权,刻薄寡恩的丑恶嘴脸。
这自然反映了司马迁不讳言帝王劣迹的直笔精神,但是之所以不把此事记入刘邦本人的传记,是因为他是汉朝开国皇帝,身份地位特殊,不能明言其劣行,于是便放入项羽的传记,形成了互见效果。
这不只是司马迁运用互见法的体现,也反映了身受儒家史观影响的司马迁,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遵循孔子“为尊者讳”的历史编撰精神,以免留下口实招祸。
《李将军列传》里记载了卫青使李广未能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充当先头部队而致使其终于悲愤自刎,于是其子李敢后来愤怒之下打伤卫青但不幸被霍去病暗中射杀,武帝却隐瞒其罪行这一事件。
表现出了卫青的嫉贤妒能和霍去病的阴险狡诈,而在二人的本传中,这些事迹都没有被载入。
主要是因为此二将有功于国,形象较为光辉,而且又地位显贵,不好明说。
司马迁就只好采用互见的方法,暗喻编者对他们的批评态度。
此外,《魏公子列传》中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司马迁在记载“战国四公子”中最富盛名的信陵君一生事迹时,几乎全部以光辉夺目的高大形象出现,极叙其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心忧故国等优点和业绩。
而信陵君的缺点却被放入《范雎蔡泽列传》中,这篇传记记载了被仇家范雎所逼流亡的魏齐求救于信陵君,而信陵君害怕在秦国执掌大权的范雎不敢接纳,结果致使魏齐愤而自刎,此处司马迁还通过记述后来为信陵君自尽的隐士侯嬴之语毫不留情地讽刺和讥嘲了信陵君的软弱和见识短浅。
这既体现了司马迁为了集中展现信陵君正面形象而对互见法的运用,也留下了某种“为贤者讳过”,(《春秋谷梁传》)的痕迹。
毕竟信陵君的形象总体而言还是瑕不掩瑜的,又是开国皇帝汉高祖尊崇的人物,甚至他还为“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魏公子列传》),所以不得不有所避讳。
总而言之,互见法既是司马迁作为编撰者对客观史料的一种有意识的安排方法,也充分反映出他受到“为长者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论语》)的儒家历史观的的影响,需要在秉笔直书的同时尽量不在本传中言其劣迹过失。
二、史料的选择:在选择史料方面,编撰者司马迁向来以客观公正闻名,经常亲身搜集史料和考察具体地点。
例如亲自查访历史遗迹“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魏公子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淮阴侯列传》),感受并观察各地方风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太史公自序》)等。
而其对史料的选择也无不透露出编撰者个人的历史观,较典型者有《鲁仲连邹阳列传》,此篇中并没有像其他传记一样,以传主的时间为序,将一生经历尽可能地详加叙述。
而是以鲁仲连舌战新垣衍,说服平原君不尊奉秦王为帝,通过书信帮助田单迫使聊城守将自杀和邹阳无端受冤屈后上书梁孝王最终得为上宾这三桩事件构成了全篇的主体。
我们有理由推测,以司马迁本人兢兢业业的修史态度,不大可能只掌握这些关于人物的事迹,但作为编者,他选取这些事迹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那就是通过突出这两个人物的言辞与文字来表现他们的不畏强权,敢于明辨是非,纵使遭遇困境也不屈不挠的卓绝风采以激烈后世读者。
至于其他一些不甚重要和意义不大的事例,则不加选取,尽量剔除。
还有广为流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也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本篇开头选取了“和氏璧事件”、“秦赵渑池之会”和“廉颇负荆请罪”这三个主要事件通过叙述两位传主的生平经历,但也没有完全涵盖他们一生的事迹,因为蔺相如的事迹从此几乎湮没无闻,后面除了继续介绍廉颇的生平之外,还用了不少笔墨详细记载了赵奢赵括父子与后来的名将李牧的事迹,并详细交代出秦赵长平之战和赵国末年的战争情况,时间线索一直延伸到赵国灭亡为止。
那么编者为什么不吝篇幅地选取了如此之多与传记二人无关是历史事件在本篇之中呢?实际上这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和对赵国最终灭亡教训的深沉之慨叹。
因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都是才干远出常人的名臣良将,为保卫国土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却终不得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而赵国君主屡次听信小人之言,不是不加重用,罔顾忠言;就是削夺他们的职权,逼逃他乡;抑或冤杀忠臣,自毁长城,致使赵国在军事实力尚存的情况下惨遭灭亡厄运。
司马迁选取这些事件,表现出他对历史上有过痛苦经历的杰出人物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注,暗含了对统治阶级麻木昏庸的深刻批判,言明其过,并作为历史教训留于后人。
三、史料的详略:对于所选取的史料,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对其进行了较为得当的详略记叙,既清晰地突出了重要的客观事实,也不免在其中寓有个人的历史观。
比如《匈奴列传》中,司马迁详细记叙了匈奴历史上著名的冒顿单于生平经历,比如杀父自立,吞并东胡,白登之围等历史事件,而对于一些同时代和年代较晚的单于则大多简略记之。
这固然是因为冒顿单于开启了匈奴民族的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为下面匈奴对外扩张后与汉朝发生的和亲与战争过程奠基,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于汉朝的叛徒宦官中行说,司马迁也详尽地记录了他叛变的经过和为了匈奴风俗与汉使争论的过程,以对这些客观事件的强调表达了编者对此人无比的憎恶与不齿。
但也不忘叙述他对匈奴民族发展做的一些贡献,是其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原则的体现。
《李将军列传》中,通过一些仿佛微不足道的小事串联起李广的生平,如“公孙昆邪之泣”、“射石”、“擒杀射雕者”、“斩杀霸陵尉”“坑杀降兵”、“迷路自刎”等。
并没有过分渲染李广的战功和业绩,只是对这些细节加以叙写就较好地展现了李广的个性和悲剧命运,使编者对李广本人的同情孕于这些小事之中,把自己对李广这个人物的态度通过客观史料的详略安排表现出来。
至于另一名篇《货殖列传》,也体现了司马迁史料编辑有详有略的特点,并籍此表达他对从事工商业活动致富者的赞誉。
虽然本篇名为“货殖”即“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百度百科“货殖列传”词条》),可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当时全国各地风俗物产,手工商业大体情况的介绍,编者也用很大篇幅列举了很多因手工业和商业发家致富者的例子,比如范蠡、白圭、巴地的寡妇清、乌氏倮等人。
这充分表现了编者对这类人物的欣赏态度,是对追求物质利益行为的肯定。
而对全国工商业与物产风俗的概述也表明,编者不但关注个体人物的历史借鉴意义,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劝诫政府不可与民争利,应该鼓励手工商业活动,使民众生活富足,造福百姓。
这其中既有他个人对工商业的重视思想,也体现出司马迁本人的民本意识。
四、史料的虚构:在先秦和两汉时期,文学和史学之间并无明确界限,所以史书中难免出现一些类似于小说情节的虚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