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地文化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

1.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2.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2.1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2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3.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

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 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4.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 任何一个节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西式宴席, 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 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 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可见,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综上所述,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热忠于西方节日,而冷淡中国传统的节日了吧。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的时候,也不要把自己的节日给忘记了,否则韩国不仅会申请中秋节是他们国家的,估计连清明节也申请了,到最后恐怕连中国的新年都是别的国家的了。

近年来,原本在西方盛行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传统西节,却倍受中国许多年轻朋友的宠爱,他们对洋节的热衷甚至超过对本民族节日的热心。往往是离洋节来临还有十多天,甚至一个月前,他们就在准备了。过情人节,大都在春节前就有所规划(足足准备一个月),而西方最大的节日圣诞节来临前夕,不管大都市还是小街坊的大小商家,都摆出一付大庆一场的架使,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类活动,以吸引青年们的光顾,一个洋大节下来,中国商家足足可以大赚一笔。看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乐于对西洋节日的狂欢,曾问过一位在美国的中国朋友,洋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呢?他说,美国青年过春节甚至比在美国的中国人还要热衷啊。噢!我原以为中国人媚洋节是一种媚外,这样看起来并不如此简单。

节日气氛是靠消费与文化共同带动起来的。消费是纯经济的东西,民众生活富足,消费的劲头才会加大,消费的心情才会更加轻松自然。如果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日子,肯定也就没有心情去消费。俗语有“廿七廿八,穷鬼上街”的说法,就是说到了年关岁尾,没办法了,有钱没钱都要上街买点东西聊过此节。节日人人要过,特别是大节,穷人穷过富人富过,你总不能因为没钱而躲过此日,当年杨白劳有年三十躲债之传,但这一天是一个劫,躲过就好躲不过即难逃此劫,可惜在那种年代很少有穷人能躲过的劫。现在之所以能带动洋节在中国的盛行,与年轻一族的高收入高消费有直接关系。至于他们对西方大节文化夙源的掌故,则是凤毛麟角的事。他们既不知感恩节是感谁的恩,更不知圣诞节的起源实际上是人类对正义与善良的极度向往,包括西方人本身对节日的认知,也早就忽略了这层含义。过节就是图个快乐,谁还愿意悲悲泣泣回忆最初的痛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太过悲伤或低沉的节日,已呈逐渐退出人类生活的趋向。诸如中国的寒食节,相传是纪念义臣介之推的,因过于压抑人的心情,目前基本只能从古书或今人撰文中了解此节了。

外国人似乎有比中国更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发扬光大。一则表明其对文化的世界性认同,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的发展对节日气氛的推波助澜作用,还有信息的传播、文化交流及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频繁,使全世界的人们拥有了更多更快捷的方式了解和引进世界各地一些优秀的传统节日,审视自身和更好地把民族传统扩大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对节日的推动有着绝对主流的作用。现在热衷西方洋节的青年朋友,多为城市小资衣食无忧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及追求猎奇新鲜、刺激、与众不同的情调,并且拥有足够的经济后盾。而对于低收入者来说节日未必不是一种灾难。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对各国优秀传统节日的热衷与中国对西洋节日的热衷便有了实质的依托和籍口。

但中国人对自身节日的态度,比照西方洋节来,似乎厌倦多于热情。每到春节前夕,便会听到许多感觉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