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拉斯《情人》中女主人公的“独立女性”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赏析电影《情人》解读杜拉斯的文学作品作者:张洁茹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玛格丽特·杜拉斯作为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凭借其一生的丰富经历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小说《情人》。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的对象,塑造出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充分彰显出自己的女性主义。
随着小说的大卖,逐渐将故事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通过对电影《情人》的鉴赏,能够带领大家了解到杜拉斯的女性主义内涵。
关键词:赏析《情人》杜拉斯文学作品法国当代女小说家杜拉斯创作出小说《情人》,一方面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寄予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对男权统治的强烈不满,充分激发了当时社会人群的共鸣。
后来,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法国小女孩异于常人的爱情经历,引起了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
通过对电影《情人》的赏析,能够深入解读到杜拉斯的女性主义本意,值得观众深思。
一、电影《情人》中的杜拉斯女性意识(一)女孩的主体地位电影《情人》是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进行叙述的,故事的开始也是以女性的视角展开的。
在当时法国的社会现状下,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但是,在电影《情人》的人物安排上,“我”虽然家境败落,但却是白种人,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主人公低。
但是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受种族差异的影响,男主人公不得不成为女主人公的从属者,并且在影片的始终男主人公一直表现出懦弱不堪一击的形象。
相反,女主人公却是一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因此,在电影《情人》中,“我”始终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目光看待一切事物,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
从杜拉斯树立的不同两种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两性关系不应该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女性并不一定是男性的从属品,女性可以充分掌握主动权,变成一切事物的掌管者。
由此可见,杜拉斯的女性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无视伦理约束,大胆挑战世俗在电影《情人》发展的过程中,“我”敢于向道德挑战,绝不受世俗伦理的约束。
摘要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原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女性小说家。
自1950年开始,她先后创作了三部带有自传性色彩的小说,分别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情人》(1984年)及《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年),而这三部小说又被称为“情人”系列三部曲。
这三部小说叙述着同一个故事:在遥远的法属印度支那,一个白人少女邂逅了她的异国情人并产生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初恋情事。
杜拉斯的精神探索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脉络清晰地对她不同时段写就的同一个故事内涵进行重述。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杜拉斯所处的时代相邻,虽然他们生于不同的国度,专注不同的领域,但杜拉斯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方法同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理论都体现出二者研究人的心理世界这一相同之处。
不仅如此,精神分析学说还是二十世纪西方重要的文艺理论流派之一,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本论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出发,以压抑作用、人格结构理论和力比多理论为基础,对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解读,同时研究杜拉斯创作这些主要人物形象的内在心理动因,探索她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论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前言部分主要对杜拉斯的作品进行梳理并对杜拉斯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予以综述,阐述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概述论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正文则包括三章: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解析。
这一章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压抑作用、人格理论和力比多学说理论概念,将“情人”系列小说中典型人物,主要是母亲、白人少女和情人这三个人物形象放置于上述的理论框架之中进行重新解析,分析小说中人物的种种不寻常的行为和表现。
第二章杜拉斯创作“情人”系列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动因探究。
本章从杜拉斯从小生活的地域、感受的文化氛围,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家庭情况与人生经历入手,揭示杜拉斯年少时期的生活是她潜意识压抑的来源和转化,也是她创作“情人”系列小说的灵感源泉,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杜拉斯情人的形象学分析论杜拉斯小说《情人》里的中国情人形象一、生平和创作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1914年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父母为教师,有两个哥哥,16岁遇到一个中国情人,帮她的家里渡过难关,18岁返回祖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1935到1941年在法国殖民地部当秘书,笔根不辍,1996年去世。
从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开始,到最后一部作品《这是全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共发表三十多部小说,参与制作的戏剧和电影有20多部,在她众多著名的小说中,以发表于1985年的《情人》最为著名,这部小说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二、具有异域情调的中国情人形象分析1.文化“混血儿”他的身上,有古老中国的烙印,长相俊美,金灿灿的皮肤,没有肌肉,少髭须,浑身乏力,自卑,胆怯,颓废,懒散,柔弱,优雅,深情,爱哭,身上有烟草和香料的味道,臣服于父亲和父亲的财产。
同时,又具有具有法国绅士文化的色彩,如:留学法国,会说法语,言谈举止优雅,穿西装,坐穆新汽车,有穿着制服的专职司机,家里有很大的房子。
如果说,他长相俊美,优雅,身上有一些法国文化色彩,有钱,满足了一个贫穷的法国少女对情人的想象,那么他身上的深深的中国烙印,他的黄皮肤,他的胆怯和阴柔,代表了法国及其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想象,而他的财富和他身上的文化混血现象代表了海外投机和海外殖民的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集体想象。
2.被压抑者在恋爱关系中,小姑娘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掌控着主动权,第一次见面,他胆怯,自卑,小心翼翼的和小姑娘搭话,小姑娘出于好奇,以一种施舍者的态度跟他交流,在两性关系中,小姑娘主动将自己献给了他,最后也是小姑娘主动离开了他,所以在整个恋爱关系中,他始终被小姑娘居高临下的姿态压抑着,所以他沉默,他爱哭;在与我家的交往中,我的家人并没有因为他有钱而高看他一眼,相反,极度鄙视他,同样,也是以一种施舍者的态度,赏赐或者恩赐给他一个请他们家吃饭的机会,在饭桌上,他试着和我家人说点什么,却无人理睬,所以他沉默,在舞会上,他被我的两哥哥侮辱,他也是沉默的,这是我家人对他的压抑;在家庭关系中,他恪守宗法观念,完全听命于父亲,寄生在父亲的巨额财产中,谦卑柔顺,毫无反抗之力和反抗之心,他被他的父亲所压抑;在文化上,他虽然留学法国,会说法语,但他的身上,依然流淌着古老中国文化的血液,与这个古老的国度一样,慵懒,无力,死板,毫无生机可言,他依然是一个被中国传统文化规训和压抑的巨婴;3.绝望的等待和被等待者《情人》中的男主人公以一个永远等待者的形象出现,而且这种等待从一开始就是无果的,绝望的,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在胆怯和自卑中跟我打招呼,当我回应他的时候,他显得很吃惊,说想不到我会和他说话,由此可见,他打招呼,但并没有指望小姑娘会回应他,他等待着,一个等不到的结果;出人意料地是,小姑娘回应了他,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小姑娘的开放,野性让他始料未及,也措手不及,他对此惊慌,也对此惊喜,他等待着小姑娘说爱,他觉得他们之间应该是爱情,但小姑娘却要求他象对待别的性伙伴一样对待她,因此,他的等待有一次落空了;在和小姑娘的家人的交往中,他试探着跟他们说话,等待着他们的回应和接纳,但他们只顾埋头吃饭,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他沉默了,他的等待有一次落空了;小姑娘离开了,对小姑娘来说,他们的爱情也结束了,但是对于杜拉斯来说,他们的爱情还在继续,或者刚刚开始,她需要用他绝望的,无果的等待来构建她的爱情,对杜拉斯来说:等待——爱情——现实——离开——继续等待,经历了这五个阶段,才算是完整的爱情,从一开始的等待,到最后继续等待,再到很多年后相见,他们的爱情才算真正的完成,因此,他是一个等待者,那是他的深情,而对她来说,深情固然有,但深情背后,她需要他的等待,来构建她的爱情,所以他又是一个被等待者。
形象学视角下的杜拉斯《情人》解读作者:翟金芝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2期【摘要】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形象学为依托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对本国形象的理解与阐释。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性小说《情人》正是可以被形象学细致阐述的典范。
它承载了杜拉斯在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的影响下对中国人乌托邦式的想象与刻画,也展现了一位女性对异国爱情意味深长的追溯与怀念。
【关键词】形象学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并曾经引发了轰动一时的“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她率性洒脱,放荡不羁;抽烟酗酒,感情生活也相当丰富,拥有过多位情人;她的写作风格同样标新立异,以亦真亦幻的笔端化为近乎呢喃呓语的文字;在1984年她以小说《情人》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之前,她还曾一度被评价为“一个专门写令人昏昏欲睡而且复杂得要命的书的作家”、“枯燥的、知识分子式的女小说家”,其传奇色彩和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而且自杜拉斯引发狂热的“杜拉斯现象”后,世界范围内对杜拉斯的研究众说纷纭,为我们了解杜拉斯以及她的作品提供了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法国学者亨利·巴柔对“形象”的解释是:“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
因此,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①形象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早期传统形象学演变到当代形象学的过程。
早期传统形象学大致停留在“一个形象与‘被注视者’国相比是否‘错误’或其‘忠实程度’的问题”②。
简言之,即形象的“他者”差距。
当代形象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对作家主体的关注以及作家对“他者”形象的塑造。
根据形象学理论的阐述,形象学研究可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
从《情人》悲剧中看“他者”形象“情人”一个美丽耀眼的字眼,在《情人》中拉下了凄清唯美的帷幕。
文章讲述了一个法国白人少女和中国情人的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
需要说明的是,杜拉斯笔下的《情人》讲述的不仅仅是白人少女和中国情人的爱,在这个爱情故事中还交织着殖民地家族创业的艰辛和失败的背景,对母亲及兄长的爱与恨,对殖民统治的希望和绝望……小说的标题是“情人”,但是作品中的情人与标题相反,他既不是主要人物,同时与作品的全面展开也没有根本性的关系。
他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不是具体的个体,他没有名字。
他的存在仅仅是主角白人小姑娘的一个虚弱的反衬,是印证小姑娘主体性的一个沉默的他者。
整部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语态是属于那个小姑娘的,华人青年没有言说的权利。
所以情人根本不是主角,他是中介、过度。
所谓“他者”的概念,有很多种的解释,我在这里挑了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者”形象的概念,即从形象学的角度来说,他者形象就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的形象。
作为异国“他者”的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景、景物的描述,也可以是观念和言词。
总之,它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总和。
亨利 巴柔曾把支配他者描述的态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狂热”态度,第二种是“憎恶”,第三种是“友善”态度。
“他者”形象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种族“他者”、性别“他者”、阶级“他者”等等。
而这些“他者”形象都是以西方人为主体建构起来的。
下面从种族、阶级、性别三方面来分析《情人》中的“他者”的形象。
一.种族“他者”形象“这些中国饭店占用几栋大楼的全部楼面,大得像百货公司,又像军营……从这些大楼发出的声音在欧洲简直不可想象,这就是堂倌报菜和厨房呼应的吆喝声。
任何人在这种饭店吃饭都无法谈话……我们来到最清静的一层楼上,也是给西方人保留的地方。
”——《情人》“她虽然在哭,但是没有流泪,因为他是中国人,也不应为这类情人流泪哭泣。
解析杜拉斯作品《情人》中的女性主义
解析杜拉斯作品《情人》中的女性主义
作者:郭静静
作者机构: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来源:西部皮革
ISSN:1671-1602
年:2017
卷:039
期:002
页码:196
页数:1
中图分类:I10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杜拉斯;《情人》;女性主义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家的思想发生转变,一大批的女性作家开始从事女性话题研究,她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强调女性意识,其作品常以人的解放为核心,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本文试以杜拉斯经典之作《情人》为例,挖掘其中折射出来的女性意识及面临的种种残酷现实.。
“自由”“浪漫”在《情人》中的体现及影响浅析作者:李英华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1期【摘要】《情人》是杜拉斯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新小说”。
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明“自由”“浪漫”在作品当中的体现,说明新小说乃至后现代文学依然受到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情人;杜拉斯;自由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15-02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著名女作家,一直被认为是“新小说”(nouveau roman)的代表作家,被尊称为“新小说之母”。
发表于1984年的小说《情人》(l’Amant,1984),为她带来了世界声誉,国内外评论界对这部小说高度关注,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小说进行了丰富而充分的研究。
研究界一般都把“新小说”列入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学力图打破“由启蒙运动开创的关于社会进步与理智进步的那些‘宏大叙述’”(拉曼·塞尔登,2006:240)。
后现代主义反对自笛卡尔时代建立起的理性思维,而自由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石恰恰是“人类理性”。
因此,从表面上看自由主义思潮在被称作“反小说”的“新小说”浪潮里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但笔者以为自启蒙运动以来,自由主义就成为了法国的主要思潮。
自由主义作为近代法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不仅影响政治、经济领域,也影响了文化、社会领域,后现代小说(包括“新小说”)依然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
一、“自由”“浪漫”与“新小说”浪漫主义文学是自由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具体化体现。
雨果曾经说过:“浪漫主义其真正的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19世纪达到巅峰。
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将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看作是与市场资本主义、跨国资本主义相应的文化表现。
文化研究《情人》叙事策略中女性意识的表达陈雨佳(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摘 要: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作家,她在创作中关注到了女性的处境和思想,并对传统男权社会进行反抗。
本文通过探讨文学叙事主题、叙事人称及叙事视角的性别问题,阐述对女性生存处境的思考,探究作家建构女性话语权威的途径。
关键词:女性意识;叙事策略杜拉斯的创作关注到了女性受压迫的悲惨命运和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于是,她用自己的作品对抗男权社会,她在作品中展现女性最真实的情感和欲望,以女性的眼光来审视文学,夺回女性的自主权,并以此作为颠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制度的武器,她让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用属于女性的话语方式写出女性独一无二的生存体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叙事主题——爱和欲望爱情是杜拉斯作品中的最主要的话题,《情人》这部作品叙述了中国情人与主人公“我”从相知到相许的过程,但由于两人家庭背景的差距,在中国情人的家人的极力反对下,一对恋人被迫分开。
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矛盾的,中国情人对小姑娘的情感是对肉欲的渴望和在传统男权制大家长压迫下的反抗,这算不上爱,但多年之后中国情人在电话里说:“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这样发自内心的表白应该可以称作爱;小姑娘对中国情人的情感基于对金钱的渴求,“爱”在主人公“我”看来,是和获得金钱的途径一样的,“我说我想要他,他的钱我也想要,我说当初我看到他,他正坐在他那辆汽车上,本来就是有钱的,那时候我就想要他”。
在“我”与中国情人的相处期间,“我”没有投入真挚的感情,同时也没有要求中国情人的情感付出,这种灵肉分离的感受是否可以称作爱,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读者无法通过文本分辨,但也不需要去分辨,因为爱情作为一个感受,本身就是纠结和不确定的。
“对于杜拉斯而言,女性的真实和权力,都源自欲望”,对欲望的追求不分国别和年龄,从欲望这一女性最本真的权力角度表现女性,是杜拉斯的作品永恒的主题,她用细腻的笔触彰显了疯狂的欲望,展现出女性对身体欲望的追求和享受身体欢愉的自由,肯定女性特征,抛弃男性世界的象征秩序,在性爱的角逐中,女性占据绝对地位,是对男权制度的有力反抗。
赏析电影《情人》解读杜拉斯的文学作品作者:王亚玲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0期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其人物形象设计、人物之间的对话、背景音乐以及主题歌曲等都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当然在这些表现方式中,还要数服饰语言、对话以及动作语言最能够表现电影的人物和主题。
电影中的形象语言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对作品中的人物内心思想活动以及心理活动进行揭示。
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在1991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典型,它成功地采用形象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跨越种族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并且展现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脆弱的本质。
一、杜拉斯及其文学作品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是法国著名的剧作家、作家以及电影编导。
杜拉斯出生于1914年,家住越南嘉定,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师,他的父亲在她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拉斯”是她父亲家乡的地名,因此她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采用这个笔名,其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关爱,这也是她名字的来源。
杜拉斯被称为法国文坛上的一位旷世奇才,她不仅能够引导世界文学的时尚之风,还能坦然的走入通俗读者的群体内与之进行交流。
自从她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在1950年发表之后,就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期她又创作了《情人》和《广岛之恋》等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崇高地位。
杜拉斯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荣誉,她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尤其是杜拉斯晚年的《情人》这部小说,曾获龚古尔文学奖,这是法国文学界最高奖,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获得了畅销,在整个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中国,《情人》的汉译本出现之后,也曾掀起了一股“杜拉斯热”。
二、小说《情人》和电影《情人》杜拉斯小说《情人》中,作者采用一种沧桑伤感的笔调叙述了一位中国有钱人家的少爷和一个贫穷的法国少女的悲剧爱情故事,故事凄凉赶人,情感细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杜拉斯的女性气质写作----以《情人》等几部作品为例何香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杜拉斯作为二十世)法国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的作品带有了太多个人的色彩。
在《情人》《广岛之恋》《乌发碧眼》等一些作品中恣肆地表达着她对于女性的看法和她个性的写作方式。
在欲望中书写女性主义,用诗意的写作展现她的主张。
关键词:杜拉斯《情人》女性书写一,杜拉斯的女性书写“女性书写”这个概念是由法国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提出,她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反叛式的写作”,一种瓦解父权制中心话语的新语言。
在西苏看来,在父权制社会中,两性的对立意味着男性霸权的优势地位,而女性总是被排斥在中心之外,她的存在是为了他的存在。
这样一来,女性长期地保持沉默,因为她们的一切正当权利都被压制了。
女性话语都被,成为男性话语被对。
因,西苏写:“写作,这一为将不但实现妇女解除性特女性存在制关系,而使她,这为将她的、她:乐、她,她一被封锁着的,写作将她。
”正式了法国当代女性主义影响的言论,但她的众多作都“女性书写”的。
在的作品中,男性和女性这种二元对立中的男性霸权地位们现来,反的是女性作为主地位的。
在《之恋》《》《》中,男性不是中个着一切权中心位男性,男性是因为存、社会者心一种孱弱样子们现来。
在《》中中国男人在女孩第一次相遇时候,可能是由于种族差异他的手一直在颤抖,相反这个十五岁半国女孩子容不迫。
在之后他女孩性时候他一一种颤抖被动的状态,“他讨她欢喜,事只好由她决定”。
*1+®甚至“他转过去,退到床一头,哭了起来”*1+®>不难现,在《》中,这个中国男始终保持着这种戒备和监视的状态,这种姿态也打破了男性霸权位,加突出了女性主。
“起初他注意看着她,好像在等她话,但她话。
是他僵在那里再也不动了……”“后来,他坐到汽车后座上来了,脸侧向一边,怕看别人的眼睛,他一直是仓皇不安的,他害怕。
”在《广岛之-中日建筑师在国女演员热中男性也占据明主导位,而是他让她留下来也被女演员一次又一次地拒绝。
对于杜拉斯作品中女性主义的解读“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从两部作品中去解读我心中的杜拉斯,解读杜拉斯作品中永不摒弃的女性主义。
我其实并不算了解女性主义,从这位美人身上,我感受到的是无法复制与模仿的魅力,这种魅力带着不被世俗所认可的桀骜不驯,带着直白的欲望如海浪一般席卷。
她本身就是女性主义的代表,她的生活方式,她的思想她的选择。
她曾说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一个妓女。
作为传统文化影响下长大的我来说,尽管思想已经越来越开放,然而仍然是不敢与之苟同。
她一生中有过许多男人,而且就我认为,在后期,她对于男人的占有到达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她生命中最后一个男人不到三十岁,并且杜拉斯非常控制他的自由与思想。
然而这种有些偏执的思想到了文学那里,就是一种很难得的灵感。
女性主义的表现重要的具体形式就是欲望,在举世瞩目的《情人》这部小说之中,她大胆率性地以最接近于本能的形式来展现这种欲望.探寻人的情感世界,达到了相当高的心灵深度。
她用充满了破坏性的。
无规范、无理性的,感性的语言书写女性的身体欲望。
如此大胆的描述:“我在这声音、声音流动之中爱抚着他的肉体。
大海汇集成为无限,远远退去,又急急卷回,如此往复不已。
我求他再来一次,再来再来。
”这种打乱了男性话语秩序的语言就是女性的诗意的写作。
女性在文学史上几乎一直是作为被动者存在着的,她们被言说、被定义,却无法表达自己。
因此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写作是一种存在性‘发言’。
女性只有自己写自己,才能深切把握自己.将自己从被逐出的历史当中恢复地位”所以在杜拉斯的作品中,基本是站在女性立场上观望的,女性是善良,感性,勇敢,率真的代名词。
作者: 李云娜
作者机构: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6-12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5期
主题词: 女性主义;《情人》;解读
摘要:对于女性主义者而言,艺术可以是一种诉求权利和地位的武器。
一部具有深刻女性主义的电影作品中,应该完全从女性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社会中的女性问题,《情人》就是女性意识十分浓厚的一部作品。
电影《情人》是根据杜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来的,完全摒弃了男性的概念,从女性的视角来表达女性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对男权制度和男权文化进行抵抗,彰显女性的尊严。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对电影《情人》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