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 (4)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48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专项提高练习类型一微观粒子的联系与区别1.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分子和原子不带电,离子带电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D.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都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2.下列事实或现象,能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的是()A.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B.走进茶叶店,可闻到茶叶的清香C.冰雪融化D.碳酸受热分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3.下列有关推理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同种分子构成的C.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中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不同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原子由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4.对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构成分子的原子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C.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D.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5.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化学性质不同B.同种原子按不同方式结合,可以构成不同物质C.在干冰中,分子因相互作用而静止不动D.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后,原子核发生了变化类型二物质的组成和构成6.在每个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氧气(O2)分子中含有相同的()A.氧分子数B.氧离子数C.氧原子数D.元素种类7.现有下列5种物质:①二氧化碳②洁净的空气③水蒸气④液氧⑤四氧化三铁,含有氧分子的一组是()A.①②④B.②④C.②③④D.②③④⑤8.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分子又含有离子的是()A.空气B.硫酸铜溶液C.金刚石D.液态氧9.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网络,图为某同学建立的有关物质构成的思维导图。
第四单元自然接的水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课标定位1、了解化学式的含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能用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知识梳理核心知识归纳1.化学式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及其规律:(1)化学上常用“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化合价有正、负之分,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2)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4.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5.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知识点一、化学式及其意义知识在线1.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四个意义,见行下表。
拓展延伸(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不仅表示物质的组成,也表示分子的构成,所以也叫分子式。
(2)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个化学式只能表示一种纯净物。
(3)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化学式的书写需依据实验结果或用元素化合价来求。
考题再现【考题示例】“西气东输”工程中的“气”是指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下列有关“CH4”意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表示甲烷这种物质B.表示甲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C.表示甲烷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D.表示一个甲烷分子【答案】C【解析】化学式表示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宏观表示这种物质或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但不表示物质是由几个原子构成的,可以说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故C错误。
知识点二、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知识在线1.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这种原子(或离子)的个数。
第8讲分子和原子考点一、分子的构成【知识梳理】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氧分子(O2)、氢分子(H2)等。
②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等。
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气体(稀有气体除外)、液体(汞除外)、少部分固态非金属(如:碘I2)等。
【例题精讲】1.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B.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C.氢原子和氧原子D.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答案:B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通电后能产生氢气和氧气B.水分子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答案:D3.下列物质中几乎不含氧分子的是()A.氧气B.液态氧C.蒸馏水D.空气答案:C考点二、分子的定义【知识梳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①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②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体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现象,它不能由单个分子表现出来。
例如单个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而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却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例题精讲】4.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氢元素B.氢分子C.氢原子D.两个氢原子答案:B考点三、分子的性质【知识梳理】(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如能闻到花香,却看不到;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mL计算)。
(2)分子总是在不停运动。
如在静止的水中滴入红墨水,会看到墨水会不断扩散;墙内开花墙外香等。
(3)分子之间有间隙。
如把酒精和水混合,当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因此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mL。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二、探究新知【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
(生答:1.67×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讲解】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五十万年的时间。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分析人教版一、教材、本的地位、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转变、物理转变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尔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
对此题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熟悉得加倍深刻,而且仍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大体知识。
而且对培育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FFNet]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照《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术:熟悉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转变中的特点;熟悉分子与维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进程与方式:学习通过观看身旁物质、实验现象等方式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式处置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实验中注意观看与试探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熟悉科学研究的方式-假说与模型的方式,体验科学探讨的艰辛与欢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讨欲,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勤于试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大体特点;从分子、原子角度熟悉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转变;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想、观看、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熟悉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转变。
二、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转变、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大体操作。
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和物质的三态转变、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二、学生己初步具有了必然的观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讨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022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堂小测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水在0 ℃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D.40 L的钢瓶可充入6 000 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2. 下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 ( )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3. 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的棉球,几秒钟后,玻璃管内有一团白烟(如图所示),白烟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铵固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保持氯化氢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氯化氢分子C.该实验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D.白烟偏向玻璃管右端,说明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4.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5.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大小发生改变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可以再分D.分子在不断运动6.在压强为101 kPa时,将1 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7.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8.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
第三单元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气(H2)、氧气(O2)、氨气(NH3)、氮气(N2)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硫酸铜等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⑶分子间有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气体比固体易压缩的原因)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1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H2)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⑷如:液氧和氧气都能够支持燃烧: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子和原子》知识全解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有间隔的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微观粒子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知识结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的特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和原子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定义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重难点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并认识微粒的特征,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也是本课题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并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2.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本课题的教学难点是:(1)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2)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突破难点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模型、动画演示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形象化,得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概念。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法建议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FLASH动画,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从微观角度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掌握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分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2)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现象,不是单个分子能表现出来的。
3.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要点诠释】1.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
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知识点二、原子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