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不进位加法》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含义,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计数器、算式卡片。
2. 学具:计数器、算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10以内加减法,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探索新知(1)出示算式卡片,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发现不进位和不退位的规律。
(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计算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题。
(2)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口算并回答。
4. 实践应用(1)学生分组,用计数器进行加减法计算比赛。
(2)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8个苹果,小红给了他3个苹果,现在小明有多少个苹果?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练习题。
2. 家长出题,学生进行计算。
七、板书设计1.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2. 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尝试、交流,使学生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
但在实践应用环节,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时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索新知”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关键步骤。
2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教学目的:知识目的:掌握9加几的方法,理解凑十法。
才能目的:学会比拟找出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抽象、观察的才能。
情感目的: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拟9加几的方法,掌握凑十法,会计算9加几的习题难点: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师:小朋友们都会计算9加几的式子吧?生:会师:非常好,今天我就带着大家学习新的方法计算9加几。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十以内的加法。
〔播放复习题幻灯片,带着学生复习〕连算9+〔〕=10 9 + 1 =〔〕10+5=〔〕9+1+2=〔〕9+1+5=〔〕9+1+8=〔〕9+1+3=〔〕9+1+6=〔〕1+9+4=〔〕9+4+1=〔〕9+1+7=〔〕9+1+9=〔〕【讲授】9加几小猴送桃师: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们觉得里面的谁最厉害啊?生:孙悟空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孙悟空很厉害,我也觉得他神通广阔呢,孙悟空是一只聪明的猴子,那么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呀?生:桃子师:非常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只小猴子,他的名字叫闹闹,闹闹心想自己灵敏敏捷,经常可以吃到又鲜又甜的大桃子,于是他想给森林里的小伙伴摘些桃子来吃,于是他摘来了一大堆桃子,他准备送给大森林里的其他的小伙伴,咱们就来看一看这只小猴子送桃子。
〔多媒体播放课件,呈现小猴子送桃子图片。
〕师:你们能从图片里看出什么来啊?生:有的桃子在盒子里,有的在外面。
师:盒子里外分别有几个桃子啊,咱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生:盒子里共9个,盒子外面3个。
师:那么他一共摘了几个桃子啊?生:12个师:你们说的非常正确,怎样列式计算啊?生:9+3=12〔此刻呈现9+3=12的幻灯片〕师:你们是怎样计算出9+3=12的?生:从9接着数10、11、12。
〔呈现方法1〕②凑十法师:非常棒,这个方法非常好,有没有一种方法在我们的脑子里一转就能把得数计算出来?刚刚一进我们学校我看见一棵树上面落着9只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唱不停,可能声音太好听了,不一会就飞来了一只,这时树上有几只啊小麻雀啊?生:10只师:非常好,像这种9和1凑成了10,这叫做凑十法。
教学名称20以内不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学习整十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和技巧;2、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技巧;3、看图列算式,能根据图意准确列出算式并运算;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认p53-54)、10的加法题卡若干、20以内不进位加法题卡若干、小桃子图片若干课程延伸彩色串珠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游戏:以摘桃子(10的加法),引出课题;请幼儿到黑板处“摘桃子”,每个桃子下边都有一道10的加法题,幼儿算对答案,才能将“桃子”拿走!(桃子卡片有一面是数字10)二、进行部门(一)借助教具学习整十位数加一位数,让幼儿感知整十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和技巧;(认p53)1、先学习看图列式计算;例:老师这还有些桃子,现在这些桃子们要考考大家!注:如果班级孩子较多,这个环节幼儿答对了或表现好,也给幼儿发桃子(桃子有一面有数字10)。
2、用游戏的方式学习整十位数加一位数的横式算术题;例:现在我们手上的小桃子们要和我们做个游戏,每个小桃子找了一个/个位数做朋友,要我们算算它们合在一起\加起来,变成了\等于什么数?+ =1510 5注:幼儿出桃子卡,师出数字卡片,板书答案!(二)练习整十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术题,为20以内不进位加法做准备;(认p53)1、先引导幼儿做题;2、再引导幼儿观察整十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术题特点;例:10 + 1 = 1110 + 7 = 1710 + 4 = 14小结:十位数不变,个位数和加数相同。
(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技巧;(认P54)1、教授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先分解算术,再计算;例:11 + 5 = 1610 16162、再请幼儿练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题,师巡回辅导;三、结束部分 游戏:小动物找数 (P54)请幼儿做算术题,帮小动物找题卡!A+B=C A 叫被加数 B 叫加数。
2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教学目的:知识目的:掌握9加几的方法,理解凑十法。
才能目的:学会比拟找出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抽象、观察的才能。
情感目的: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拟9加几的方法,掌握凑十法,会计算9加几的习题难点: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师:小朋友们都会计算9加几的式子吧?生:会师:非常好,今天我就带着大家学习新的方法计算9加几。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十以内的加法。
〔播放复习题幻灯片,带着学生复习〕连算9+〔〕=10 9 + 1 =〔〕10+5=〔〕9+1+2=〔〕9+1+5=〔〕9+1+8=〔〕9+1+3=〔〕9+1+6=〔〕1+9+4=〔〕9+4+1=〔〕9+1+7=〔〕9+1+9=〔〕【讲授】9加几小猴送桃师: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们觉得里面的谁最厉害啊?生:孙悟空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孙悟空很厉害,我也觉得他神通广阔呢,孙悟空是一只聪明的猴子,那么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呀?生:桃子师:非常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只小猴子,他的名字叫闹闹,闹闹心想自己灵敏敏捷,经常可以吃到又鲜又甜的大桃子,于是他想给森林里的小伙伴摘些桃子来吃,于是他摘来了一大堆桃子,他准备送给大森林里的其他的小伙伴,咱们就来看一看这只小猴子送桃子。
〔多媒体播放课件,呈现小猴子送桃子图片。
〕师:你们能从图片里看出什么来啊?生:有的桃子在盒子里,有的在外面。
师:盒子里外分别有几个桃子啊,咱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数〕生:盒子里共9个,盒子外面3个。
师:那么他一共摘了几个桃子啊?生:12个师:你们说的非常正确,怎样列式计算啊?生:9+3=12〔此刻呈现9+3=12的幻灯片〕师:你们是怎样计算出9+3=12的?生:从9接着数10、11、12。
〔呈现方法1〕②凑十法师:非常棒,这个方法非常好,有没有一种方法在我们的脑子里一转就能把得数计算出来?刚刚一进我们学校我看见一棵树上面落着9只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唱不停,可能声音太好听了,不一会就飞来了一只,这时树上有几只啊小麻雀啊?生:10只师:非常好,像这种9和1凑成了10,这叫做凑十法。
2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9加几的方法,理解凑十法。
能力目标:学会比较找出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抽象、观察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9加几的方法,掌握凑十法,会计算9加几的习题难点: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师:小朋友们都会计算9加几的式子吧?生:会师:非常好,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学习新的方法计算9加几。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十以内的加法。
(播放复习题幻灯片,带领学生复习)连算9+()=10 9 + 1 =()10+5=()9+1+2=()9+1+5=()9+1+8=()9+1+3=()9+1+6=()1+9+4=()9+4+1=()9+1+7=()9+1+9=()【讲授】9加几小猴送桃师: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们觉得里面的谁最厉害啊?生:孙悟空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孙悟空很厉害,我也觉得他神通广大呢,孙悟空是一只聪明的猴子,那么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呀?生:桃子师:非常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只小猴子,他的名字叫闹闹,闹闹心想自己灵活敏捷,经常可以吃到又鲜又甜的大桃子,于是他想给森林里的小伙伴摘些桃子来吃,于是他摘来了一大堆桃子,他准备送给大森林里的其他的小伙伴,咱们就来看一看这只小猴子送桃子。
(多媒体播放课件,呈现小猴子送桃子图片。
)师:你们能从图片里看出什么来啊?生:有的桃子在盒子里,有的在外面。
师:盒子里外分别有几个桃子啊,咱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数)生:盒子里共9个,盒子外面3个。
师:那么他一共摘了几个桃子啊?生:12个师:你们说的非常正确,怎样列式计算啊?生:9+3=12(此刻呈现9+3=12的幻灯片)师:你们是怎样计算出9+3=12的?生:从9接着数10、11、12。
(呈现方法1)②凑十法师:非常棒,这个方法非常好,有没有一种方法在我们的脑子里一转就能把得数计算出来?刚刚一进我们学校我看见一棵树上面落着9只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唱不停,可能声音太好听了,不一会就飞来了一只,这时树上有几只啊小麻雀啊?生:10只师:非常好,像这种9和1凑成了10,这叫做凑十法。
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教案课题: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教学过程: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各部分名称1、学生可能列出12+3= 和3+12= 两种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个正确,我们看它们结果是否相同。
即3+12=15。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有摆放小棒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提示。
学生说出自己计算过程:2+3=5,10+5=15,3+2=5,10+5=15。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12+3=15。
12有名字叫加数,3的名字叫加数,15的名字叫和。
因为12叫加数,3也叫加数,因此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12+3=15,3+12=15。
(板书:加数+加数=和)二、20以内不退位减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看,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现在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13只)是怎样得出来的?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否列出一个减法算式?1、学生可能列出17-4=,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摆一摆17减4等于几?2、20以内不退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都知道17-4=13,在加法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减法中有没有呢?有那么叫什么呢?17叫被减数,4叫减数,13叫差,即被减数--减数=差四、巩固练习估一估,数一数五、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第二篇: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教案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课题】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估算。
【备课人】刘淑娟【课时】第一课时【课程阶段性目标】: 1.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预设良好习惯养成】: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2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2、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10加几,十几加几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算理的建构过程。
3、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观察思考师谈话引入:1、小博士今天带来了许多玩具想和大家一起玩。
看(出示小博士摆出的小棒图:先出示10根,再出示2根)。
现在,你也像小博士那样摆出自己的小棒。
2、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并说一说怎样摆的。
【讲授】小组合作,探究新知(一)、观察思考,提出问题1、观察摆好的小棒,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小组内说,再汇报。
生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问并解答。
左边摆了10根,右边摆了2根,一共摆了多少根?列式:10 +2=12。
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的,并板书:10+2=12。
2、再摆13根,说说你的想法,如何用加法算式来表示?3、观察10+2=12和10+3=13说说有什么特点,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师引导学生汇报,并肯定这两种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①1个十和2个一是12。
②从10接着数11、12。
6、学生同桌互相摆小棒练习,并说说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
7、全班汇报。
设计理念: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能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以后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看图列式,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师:小博士不仅带来了小棒还带来了“花皮球”。
出示花皮球图,看图,说出图意,再提出问题,并列式。
盒子里有12个花皮球,盒子外有3个花皮球,一共有多少个花皮球?列式:12+3=2、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12+3等于几?①从12接着数13、14、1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估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估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估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特点,总结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介绍估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方法和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如何运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程度如何?3.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5. 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上提供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关键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
以下将针对这个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教案: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2. 能够熟练地进行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运算;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内容:1. 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2. 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3. 相关练习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2. 提问:当我们进行加法运算时,如果两个数的和超过了10,会发生什么?如果进行减法运算时,被减数小于减数,会发生什么?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如果两个数的和不超过10,我们不需要进位,这就是不进位加法;2. 讲解不退位减法的概念: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如果被减数大于或等于减数,我们不需要退位,这就是不退位减法;3.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运算方法讲解(10分钟)1. 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将两个数相加,如果和不超过10,直接写出结果;如果和超过10,只保留个位数,十位数进位;2. 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将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大于或等于减数,直接写出结果;如果被减数小于减数,需要借位,然后进行减法运算;3. 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这两种运算方法。
四、练习题(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3. 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理解;2. 强调这两种运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3.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学习10加几和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2.学会10加几和十几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正确进行不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导入】一、课前热身——复习回顾:6+5=()9+2=()5+7=()6+()=12 8+()=117+()=13 2+()=10【设计意图:复习10 以内的加减法,为下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好铺垫】【讲授】二、自主探究——学新知(一)、摆一摆,算一算1、动手操作——摆小棒师:前面我们利用摆花片和小棒的方法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通过摆小棒来学习新知识。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听清老师的要求。
先摆出一捆,再随便摆出几根。
看谁摆得又快又准确。
教师巡视,为交流活动作准备。
【设计意图:摆小棒是学生既熟悉又乐于参与的数学活动,在开放的操作活动中,在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2、交流展示——说一说(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一共摆出了多少根小棒?【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做法,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充分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锻炼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为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提供丰富的资源。
】(2)、师:谁能用一个十和几个一来说一说自己摆出的小棒的数量。
【设计意图:复习数的组成,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生成资源。
】(3)、师:我们知道了一捆小棒10根,1捆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
你能根据图写出一个算式吗?你们能根据自己所摆的小棒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吗?试一试!学生写,教师巡视,如果多数学生不会写,教师就再次及时示范,然后让学生写。
【设计意图:给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尝试列式的机会。
】(4)、师:谁来把你写的算式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一下呢?学生说教师板书出算式。
同时关注学生写的算式与所摆的小棒情况是否相同。
幼儿园大班数学课《20以内不进位加法》教案设计20以内不进位加法教案第1 篇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
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
一、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1、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规律。
2、逐步抽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口算出得数。
3、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的应用:1、充分利用主题图。
2、让学生动手摆小棒、。
3、运用口算卡片,使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
五、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2、观察法、实物操作法。
六、教学思路:9加几本节教材开始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加法。
教材分为两段进行编排,第一段是9加几的口算加法,第二段是用数学。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可以安排2课时教学9加几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的混合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中的习题,可以安排1课时教学用数学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9加几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完成练习十八中的习题。
教学例子时,要出现运动会全景挂图,幻灯投影(课件),并用语言描述生龙活虎的比赛场面,吸引学生入场。
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凑十法的过程,从而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如计算9加速度时,先让学生在左边摆出九根红色小棒,在右边摆3根绿色小棒,然后可以启发学生想:怎样把凑成10?可以多摆几次,边摆边就,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凑十法。
8、7、6加几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不进位(jìnwèi)加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shùxué)》一年级上册第67、68页。
教学(jiāo xué)目标:1、在动手操作、自主尝试的过程(guòchéng)中学习10加几和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2、学会10加几和十几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jìnxíng)计算。
3、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学会10加几和十几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小棒。
教学方案: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师预设一、操作学习1、教师谈话引出通过摆小棒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提出摆小棒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操作。
摆小棒是学生既熟悉又乐于参与的数学活动,在既具体又开放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自主性。
师:前面我们利用摆花片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通过摆小棒来学习新知识,大家高兴吗?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听清老师的要求,再摆。
先摆出一捆,再随便摆出几根。
2、交流学生摆的方法和个性化的结果。
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结果展示、分享自主操作的成果,为学习10加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摆出多少根小棒?生:我共数出10根,捆成一捆放在左边,又摆出了2根,一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师预设的机会。
教师做简单板书。
如一捆2根—12一捆5根—15……共是12根。
生:我也是只数出一捆,然后摆出了5根,一共是15根。
3、提出用一个十几个一描述自己摆出的小棒的要求,让各种结果的同学都说一说。
复习数的组成,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师:谁能用一个十和几个一来说一说自己摆出的木棒根数。
生:我摆出的小棒是1个十,2个一。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一些?生:我摆了12根小棒,12里面有1个十,2个一。
学生说不出来的,教师可以示范引导。
4、提出用算式表示摆的结果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摆出的小棒列出加法算式。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尝试列式的机会。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0以内不进,退位加减法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应能够:1.掌握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运算;2.熟练运用退位的加减法进行计算;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建立自信心,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课堂所需物品:小黑板、彩色粉笔、计数棒、卡片、教具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将小黑板上的标题写出来,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进行20以内的不进位的加减法,以及如何进行退位的加减法运算。
先带领孩子们一起回顾20以内的数字,让他们每人说出一个数字,然后进行数数验证,并将数数结果记录在小黑板上。
2. 引入概念(10分钟)不进位的加减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数学运算是加减法。
在20以内的加减法中,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进位,也就是说,当两个数字相加或相减时,没有超过十位数的情况,我们就不需要进位。
例如,8 + 3 = 11,这里没有超过十位数,所以不需要进位。
退位的加减法:有时候,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个位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超过了10,这时我们就需要退位。
例如,7 + 5 = 12,这里个位数相加为12,超过10,需要退位。
退位指的是将个位数的十位数加到十位数上,得到最终的结果。
3. 实际操作(30分钟)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不进位和退位的概念,我们可以使用计数棒和卡片等教具进行实际操作。
不进位的加法:首先,通过展示计数棒来演示一个不进位的加法运算。
比如,我们需要计算8 + 3,我们可以使用8根计数棒,再加上3根计数棒,然后数一数,结果是11。
我们将这个结果写在小黑板上,并强调没有超过十位数,所以不需要进位。
让幼儿们分成小组,每组两人合作完成一道不进位的加法题目。
例如:6 + 4、5 + 3等等,让他们使用计数棒进行实际操作,然后数数得出结果,并在小黑板上记录。
退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引导幼儿们学习如何进行退位的加法运算。
首先,使用计数棒来演示一个退位的加法运算。
例如,我们需要计算7 + 5,我们可以使用7根计数棒,再加上5根计数棒,然后数一数:个位数相加得到12,超过了10,需要退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1)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向学生介绍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两个一位数相加时,当个位数相加不超过10的情况,以及如何从20以内的数中减去一个一位数,而不需要从十位数借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准确地计算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数学问题。
3. 学生能够应用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加法进位和减法借位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2. 学生可能会对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例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例题和计算过程。
2. 计算器,用于验证学生的计算结果。
3. 练习题纸,用于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通过例题讲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计算规则。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计算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练习: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下“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 在黑板上展示例题,并逐步展示计算过程。
3. 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练习题,并展示正确答案。
作业设计1.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交给老师批改。
2. 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思考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应用,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20以内不进位加法》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正确进行不进位加法的口算。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出示鲜花图
(1)引导学生列式计算10+3=13
(2)还可以怎么列式?
(3)检验是否正确。
2、课件出示苹果图,指导学生列式。
3、算一算,数一数。
(1)一生拿10元,一生拿2元,算一算一共多少元?(学生板演)
(2)实物数一数。
4、看图写算式。
(三)趣味练习
(1)找朋友
一名学生拿数字卡片、4名学生拿算式卡片。
(2)口算练习
(四)小结。
《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案:《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五章第一节《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字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字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进位和不进位的理解,以及退位和不退位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棒、计数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堆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颗苹果。
2. 讲解:讲解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3. 练习:让学生用小棒进行实际操作,完成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练习。
4. 讲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会进位,什么情况下会退位。
5. 练习: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进位和退位的练习。
7.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10颗糖,小红给了小明3颗糖,小明现在有多少颗糖?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不进位加法:加数 + 加数 = 和不退位减法:被减数减数 = 差七、作业设计(1)7 + 5 = ?(2)13 8 = ?(1)8 + 6 = ?(2)15 9 =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进位和退位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进位和退位概念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20以内不进位加法》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正确进行不进位加法的口算。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出示鲜花图
(1)引导学生列式计算10+3=13
(2)还可以怎么列式?
(3)检验是否正确。
2、课件出示苹果图,指导学生列式。
3、算一算,数一数。
(1)一生拿10元,一生拿2元,算一算一共多少元?(学生板演)
(2)实物数一数。
4、看图写算式。
(三)趣味练习
(1)找朋友
一名学生拿数字卡片、4名学生拿算式卡片。
(2)口算练习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