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与性格(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66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质和性格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相互关系。
2.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并学会调整和优化。
3.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问卷调查表3. 案例分析材料4. 小组讨论记录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气质和性格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气质和性格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讲授新课1. 气质的特点及分类- 介绍气质的定义和分类,如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
2. 性格的定义及特点- 介绍性格的定义,强调性格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分析性格的特点,如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等。
三、互动环节1. 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让学生填写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
2. 教师收集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学生群体的气质和性格特点。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气质和性格的定义、特点等。
2. 提问:如何根据气质和性格特点,优化个人行为?二、讲授新课1. 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分析气质和性格的相互影响,如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性格对气质的调节等。
- 强调气质和性格的互补作用,如何发挥各自优势。
2. 气质和性格的自我认知与调整- 介绍自我认知的方法,如心理测试、自我反思等。
- 培养学生调整气质和性格的方法,如改变思维方式、提高心理素质等。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自身气质和性格特点,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计划,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质和性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气质和性格的理解程度。
第十二章气质与性格【考试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气质的定义和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掌握性格的定义和性格结构的特点,性格的类型,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熟记气质的理论和学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鉴定学生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的方法;掌握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懂得如何根据学生气质和性格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气质与性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气质(一)气质的定义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2.气质的特点: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体心理特征,由于气质较多地受先天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因此是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性。
但是,气质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当外部环境和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时,个体的气质可以暂时被掩蔽,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二)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当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
一方面,用人单位逐渐开始利用心理学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人才选拔;另一方面,个人也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的特点及职业要求。
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就成了时代发展的自然要求,个体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不利一面的影响。
3.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有十分重要意义。
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
这就要求教育方法的‘‘个性化”。
另一方面,气质是可塑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二、什么是性格(一)性格的定义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教育心理学气质与性格蔡万刚一、气质教育管理综合(一)什么是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禀性”。
气质具有天赋性特点。
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禀性”就是气质。
(是气质还是性格,让我们判断)(二)气质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
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不平衡性(兴奋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粘液质;弱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抑郁质。
(三)气质特征性研究。
1.阿尔伯特的特质理论。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3.现代特质理论。
“五大因素模型”中的五种特质①外倾性。
①宜人性。
①责任心。
①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①开放性。
(四)气质类型。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体液理论”,这是最早关于气质的学说。
类型和基本心理特点胆汁质精力旺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朴实真诚、急躁、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难于自制多血质活泼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易适应环境、亲切、乐观、浮躁、稳定性差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稳定、安静、坚韧、有自制力、执拗、淡漠抑郁质软弱萎缩、情绪发生慢而强、富于自我体验、孤僻、言语动作细小无力、敏感、羞怯二、性格(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
2.性格是个体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
3.性格又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有好坏之分。
(二)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静态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第一节气质与性格概述(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气质和性格的含义、特性及类型,气质和性格的关系2、了解气质和性格理论3、掌握气质及性格测量方法4、掌握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及小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气质和性格的含义、特征及类型,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小学生性格和气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自学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一)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⒈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心理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包括注意集中的时间的长短、一定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等。
心理过程的灵活性包括思维的灵活程度、心理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还是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到处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做气质。
⒉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这是因为气质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表现,它们多半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性。
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
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我爱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
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⒊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集于一身。
当然,就气质的外在表现上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自身修养的增强,它也会发生某些改变。
好发脾气的人不发脾气了,急性子的人变稳重了。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附注第六讲自我认知(一)性格与气质一、自我认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贵”字,不单是宝贵,而且是稀少,睫在眼前最难见,人短于自知。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西方人崇拜的德尔菲神庙上也刻着一行警告人们的字:“认识你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而最难的是正确地认识自我。
随着大学生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认识自我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也不断增强。
(一)自我认知的内容自我认知,是指自己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材、容貌、健康状况等)、心理特征(如爱好、特长、能力、气质、智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如与领导、老师、同学、亲人、朋友等的关系及在国家、地区、单位、阶层的地位和作用等)的认识。
自我认知与自我觉察是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础,也是个人职业与事业生涯的起点。
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二)如何提高正确的自我认知力1、回顾经历。
可通过回顾童年、少年期的经历,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发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2、比较。
即以人为镜,在比较中认识自己。
我们可以通过与同龄伙伴在个性、能力、与人交往的态度、情感表示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在同龄群体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附注 3、他人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他人评价比主观自省具有更大的客观性。
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常易犯的错误是根据心理需要,只接受某些方面的评价,甚至有的人听得赞美的话,听不得不同的评议。
这点要切忌。
4、自省。
自省是一种自我体验。
人们往往可以在实际生活、学习、工作中,通过反思和自我检查来认识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以及自己的优缺点。
5、心理测验。
透过科学化的心理测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未知、别人未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