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6.35 KB
- 文档页数:2
元宵节的典故元宵节的典故:汉武帝在位的时候,身边有一个能臣叫东方朔,满腹经纶,是皇上汉武帝的宠臣。
东方朔在皇上身边,能说会道,说话非常幽默,经常逗得汉武帝哈哈大笑。
正月十二晚上,东方朔打算去御花园折梅花给汉武帝,逗他开心。
因为在冬天,只有梅花傲雪凌寒独自开。
东方朔来到御花园,借着月光,他看见一个宫女元宵站在井沿哭哭啼啼,看样子要跳井。
东方朔蹑手蹑脚地摸到元宵的身后,一把抱住宫女离开井口,宫女哭声更大了。
“元宵,你为什么要跳井啊?年纪轻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呀?!”东方朔对宫女开导说。
“大人,我自从来到黄宫后,就再也出不去城了。
我恐怕一辈子也见不到城外的父母和妹妹了,不能为父母尽孝了,不如死了,呜呜呜!”元宵说完又潸然泪下。
东方朔见状,又劝元宵。
他晓得,宫女一旦进宫就一辈子等待伺候皇上,出不了皇宫。
他说:“元宵,你今晚先别死,我有办法,让你见到你的父母和妹妹!”“真的吗?”元宵听后,破涕为笑。
正月十三这天,东方朔到长安大街摆卦摊算卦,因为他深谙易经,来算卦的人熙熙攘攘,把他围得水泄不通。
东方朔给人算卦,基本都是说,正月十五这天,火神君要来长安城放火烧城,你们得趁早准备防御,在家里待着,不要上街,以便引火烧身。
众人深信不疑,很多人去见了皇上汉武帝,说正月十五火神君要烧长安城。
汉武帝一看这么多人下跪求救,就信以为真。
汉武帝找到东方朔说:“民意不可违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你可有解决的办法?”东方朔故作迟疑,禀告皇上,臣有一计:“正月十五晚上,让长安城的人都挂红灯笼,放烟花爆竹,吃汤圆,火神君看到满城烟火,一定感觉城里已经着火了,自然不烧长安城了!”汉武帝听后连连夸赞:“妙计,妙计!”汉武帝又补充说,让城外的人家里也挂红灯,放烟花爆竹,吃汤圆,并都来长安城观灯。
吃汤圆一定会平平安安,圆圆满满。
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灯火辉煌,烟花爆竹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观灯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宫女元宵在自己做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个字,在大街上试图能遇到来长安城观灯的父母妹妹。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传说故事。
1. 神龙献瑞传说在远古时代,南方有条会吐珠子的神龙,他生气了,就会吐出一串串的珠子。
这可把当时的皇帝吓坏了,于是他派遣了一位叫端王的官员前往南方,与神龙谈判,希望神龙不要再吐珠子。
端王经过多年的苦苦努力,终于与神龙达成了协议,神龙答应每年在正月十五献上一条大鲤鱼,以代替原本的珠子。
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便食用鲤鱼煮的汤圆,以庆祝神龙献瑞。
2. 嫦娥奔月据传说,远古时候,有十夫人为皇帝献了一种叫做长生不老草的草药。
皇帝十分高兴,遂将草药收藏在宫殿中。
然而,有一天,一位叫嫦娥的女子偷走了长生不老草,并飞到了月亮上。
这事惹恼了皇帝,于是他便派遣了后羿前去讨回长生不老草。
后羿成功地夺回了草药,但是他不能接受让月亮失去嫦娥,于是他便让嫦娥留在了月亮上,并赠送了她一包月饼以示感激。
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纪念这个传说。
3. 顺风耳与灯谜传说顺风耳曾经发明了灯谜,以解决人们夜间无聊的时间。
而元宵节这一天,每年每个家庭都要贴上一些花灯,于是顺风耳又在花灯上编出了一些谜语。
这些谜语各种各样,有的是名人典故,有的是成语俗语,让人们猜测着其意义。
人们在欣赏灯的同时也能解谜,使这个节日更加有趣和丰富。
4. 元宵节起义公元200年左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反抗暴政的民族英雄——吕布。
当时,吕布在将军董卓的统治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他果断发动了著名的元宵节起义,推翻了董卓的暴力统治,结束了这段黑暗的历史。
这个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民族的团结和整体力量的增强。
正是吕布勇敢顽强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元宵节传说故事层出不穷,这些故事不仅仅有趣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们传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佳节习俗,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亿万年来历史的博大精深。
希望人们能够在传承习俗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推荐】成语典故:元宵节的成语故事-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成语典故:元宵节的成语故事
导语: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
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元宵节的成语典故故事,希望对大家有用!
成语典故:元宵节的成语故事
〖福寿齐天〗成语典故:俺从神圣降临下方,庆贺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寿齐天也.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
〖柳眉星眼〗成语典故:正当年,柳眉星眼芙蓉面,绛衣缥缈,麝兰琼树,花里遇神仙.《全元散曲·斗鹌鹑·元宵》
〖祈晴祷雨〗成语典故: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
〖拖人下水〗成语典故:这是娘子拖人下水,与我有什么相干.明·李素甫《元宵闹》第二十五出
〖脱颖囊锥〗成语典故:非画饼,似脱颖囊锥,头角峥嵘.明·沈鲸《双珠记·元宵灯宴》
〖天真无邪〗成语典故:小青年们听了,都放下碗筷,用潮乎乎的眼睛看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顾笑言《正月十八吃元宵》
〖万载千秋〗成语典故: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
〖心荡神怡〗成语典故:炀帝看了这些佳人的态度,不觉心荡神怡,忍不住立起身来,好像元宵走马灯,团团的在中间转.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回
〖于家为国〗成语典故: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
金吾不禁。
有关元宵的成语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每个成语都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传统知识。
元宵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与成语相关的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与元宵相关的成语,包括其含义、起源和运用。
元宵简介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也是中国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会放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和观赏烟花。
元宵作为节日的代表食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元宵成语一:照猫画虎照猫画虎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看别人的样子,模仿着去做。
这个成语起源于元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个画家看到别人画虎的样子后,自己也想画,但是没有见过真正的虎。
于是,他只能凭着记忆,照猫画虎。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不是通过实际经验而是凭着想象来做某件事情。
元宵成语二:众口铄金众口铄金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意思是大家的嘴巴都是铁打的,说的话有力量。
这个成语起源于明朝时期,当时一个官员犯了错,但是他很有嘴巴,不断地为自己辩解。
最后,他的嘴巴让大家对他的过错变得不那么严重。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众人的声音有力量,可以影响别人的判断。
元宵成语三:一箭双雕一箭双雕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意思是只用一支箭就射中了两只雕。
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当时有一个弓箭手射箭非常准确,他只用一支箭就射中了两只雕。
这个故事后来用来形容一个行动能够同时达到两个目标。
元宵成语四:青红皂白青红皂白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意思是事物的本质和表面的现象。
这个成语起源于清朝时期,当时人们使用不同的颜料来画画。
青色、红色和黑色的颜料被称为青、红和皂。
然后人们开始用这三种颜色来形容事物的本质和表面的现象。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解释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元宵成语五: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喝酒的目的不在于酒。
这个成语起源于宋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据说,一个老人经常喝酒,但是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醉,而是为了放松和思考人生。
火树银花不夜天火树银花不夜天朱福生正月十五之夜的元宵节是最为热闹的节日了。
元宵节又称灯节,也就是张灯结彩,大放焰火,是元宵节的显著特征。
这时,天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地上万盏灯火一派通明,星月灯烛,交相辉映,更有歌舞笙乐,神灯佛火,云车火树,珠翠管弦,像是张祜说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灯》)像是顾况描述的:“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
”(《上元夜忆长安》)像是崔液描写的:“神灯佛火百轮张,刻象图形七宝装。
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上元夜六首》其二)于是,家家户户,哪个还肯逗留在家中不出来呢?“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同上其一)不仅仅是万人空巷,家家出门,而且往往会尽情而来,尽兴方归,往往是彻夜通宵,通宵达旦地玩个痛快,像是崔液所说的:“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
犹喜路旁歌舞处,踌躇相顾不能归。
”(其六)即便是月微星移、露洒灯稀的拂晓时光,也还余兴未尽不忍离去呢。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夜。
正月十五咏月,不同于其他时间的,就是既咏灯又咏月。
灯光与月色相辉映,共同装点这元宵节的夜晚。
因此,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李商隐则说“月色灯光满帝城”。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那“玉壶”便是指“月”,“鱼龙”便是指各式灯笼。
元朝无名氏《折桂令·元宵》曲:“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清代诗人姚元之有诗曰:“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何景明则说“明月千门雪,银灯万树花”。
这些元宵咏月的诗词都是灯月并举,有着灯月辉映的效果。
元宵节四字成语的寓意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团团圆圆:是“团圆”的修饰词,具有喜庆吉祥的意义阖家欢乐:同合家欢乐。
全家都很快乐。
和和美美:指和谐美好。
红红火火:形容旺盛或经济优裕的生活。
爆竹声声:形容放鞭炮的场景。
扩展资料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1.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1、汉文帝平乱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扶其子登基,后来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相传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宫女元宵因无法和家人见面准备投井自杀,深感同情,保证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他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扔下一张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一看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东方朔。
东方朔便提出让宫女做火神君最爱吃的汤圆,在十五晚上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的主意。
再让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造成满城大火的假象瞒过玉帝。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与元宵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2.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1、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元宵节的历史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元宵节的历史典故1元宵姑娘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
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
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
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
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
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
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
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
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
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
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
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
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
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
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
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元宵节典故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
据说,最早的上元节是为了拜祭天神而设,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民间的节日。
相传,在古代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都会在家门口挂上彩灯,用来庆祝节日。
而在宋代,人们则会在街道上游灯,观灯的风俗也逐渐兴盛起来。
元宵节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就是关于汉武帝与卢生的故事。
据说汉武帝年少时患有重病,各种医生都束手无策。
有一天,汉武帝梦见了一位长者,长者告诉他,只有在元宵节吃汤圆才能痊愈。
于是,汉武帝下令全国各地都要在元宵节吃汤圆。
在元宵节这天,人们都会做汤圆来庆祝节日。
据说吃汤圆有寓意团团圆圆,也代表着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因此,元宵节也成为了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一家人一起吃汤圆,享受团圆的幸福。
张灯结彩
【前言】: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中国成语古今同用,百代甄选,留存者皆为精华,传承至今。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成语故事之张灯结彩。
【成语】:张灯结彩张的成语、彩的成语接龙
【拼音】:zhāng dēng jié cǎi
【解释】:挂上灯笼,系上彩绸。
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
【举例造句】: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拼音代码】: zdjc
【近义词】:披红戴绿
【反义词】:披麻戴孝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喜庆气氛
【英文】: decorate with lanterns and streamers
【例句】:
1、元宵节街上张灯结彩。
2、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度春节。
3、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非常热闹。
4、除夕夜,家家张灯结彩,人人心花怒放。
5、过年了,公园里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
【结语】:
“张灯结彩”这个成语故事讲完了,希望对您的学习或工作带来帮助。
元宵节成语故事
元宵节成语故事
元宵节到了,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对元宵节要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和元宵节有关的成语,供大家参考。
福寿齐天
成语典故:俺从神圣降临下方,庆贺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寿齐天也。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
柳眉星眼
成语典故:正当年,柳眉星眼芙蓉面,绛衣缥缈,麝兰琼树,花里遇神仙。
《全元散曲·斗鹌鹑·元宵》
祈晴祷雨
成语典故: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
拖人下水
成语典故:这是娘子拖人下水,与我有什么相干。
明·李素甫《元宵闹》第二十五出
脱颖囊锥
成语典故:非画饼,似脱颖囊锥,头角峥嵘。
明·沈鲸《双珠记·元宵灯宴》
天真无邪
成语典故:小青年们听了,都放下碗筷,用潮乎乎的眼睛看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顾笑言《正月十八吃元宵》
万载千秋
成语典故: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
心荡神怡
成语典故:炀帝看了这些佳人的态度,不觉心荡神怡,忍不住立起身来,好像元宵走马灯,团团的在中间转。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第三十回
于家为国
成语典故: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
金吾不禁。
元宵节典故精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相隔不久,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
这个节日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典故,带您领略这个节日的精彩之处。
一、汉武帝点石成金的传说相传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很喜欢看戏,曾亲自上演戏剧。
有一次,他表演《点石成金》时,他的台前石块竟然真的变成了金子。
这个传说就是元宵节起源的故事之一。
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元宵节的活动中常常有点石成金的表演,人们也有吃元宵祈求财运的习俗。
二、杨贵妃赏花灯的传说元代有一个关于杨贵妃赏花灯的故事。
相传,在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浪漫爱情故事中,一年的元宵节,杨贵妃会舞蹈观赏灯花,与唐玄宗一同享受这个美好的时刻。
这个传说使得元宵节更加浪漫,并形成了观赏花灯的重要活动。
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朝时期,孟母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孟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三次搬家寻找好的学校。
据说,元宵节这一天,孟子禀告父母,要到外地考学。
于是,孟母给他打好行装,每天都向他讲解典籍,衣锦绣然地送他上路。
元宵节的活动中,也经常有与孟母三迁相关的表演。
四、圆月亮和吃元宵的习俗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此时正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
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用来形容月圆的程度。
元宵节晚上,人们会聚在一起赏月,赏月的过程中,大家会吃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汤圆有着丰盈滑润的口感,吃下一口也深深体味到团圆的美好。
五、灯谜和猜灯谜的习俗元宵节的猜灯谜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
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在灯笼上挂上写有谜语的纸片,而其他人则会猜解这些谜语。
灯谜的字数严格限制,一般为三言、四句偶数字。
猜灯谜不仅能够考验才智,也能增加大家的团结和亲近感。
六、舞龙舞狮的活动元宵节的舞龙、舞狮表演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舞龙舞狮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舞蹈形式,通常是由一组人表演,人们扮成龙或狮子的形象,舞动身躯,翻飞跳跃。
三一文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老百姓却没有一点正当言行的自由。
小编收集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拼音]:zhǐxǔzhōu guān fàng hu ǒ;bù xǔbǎi xìng diǎn dēng▲[释义] 州官:一州的长官;即太守或郡守。
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任意做坏事;而老百姓却没有一点正当言行的自由。
▲[语出]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载;田登做州官时;不许人提到他的名字;因为“登”和“灯”;同音;全州人把“灯”叫做“火”;到元宵节放灯时;出告示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用法] 用于形容反动统治者自己为所欲为;而限制人民言行。
一般作宾语。
▲[结构] 复句式。
▲[成语故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
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
说到他这个忌讳,还真有些来历……蒲田村,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方圆几千里,山、塘、田、地……树木茂盛,水清田肥。
这些地方,大多都归村上的富翁“田百万”所有。
这个老地主——田百万,虽家中良田万倾,但身边却无一子。
于是,他到处花重金请风水,请高人卜卦。
到了40岁时,终于得了一个儿子,视他为掌上明珠。
算命的说:“晚年得子,必定升官晋爵,金银财宝滚滚而来。
”于是,他为儿子早日登科、做官,一步登天,就取名叫“田登”。
田登,出生的时候早产,大大的脑袋,两只极小极小的鼠眼,往上兑,眉不清,目不秀,身材矮胖。
从小顽劣,又是出自富豪之家,便总是欺负小朋友,而小朋友们也常常拿“凳子”取笑他。
他受不了这个气,便向他爹田百万说:“他们都拿‘凳子’取笑我,我长大当官以后,一定要让所有人都不说这个字。
元宵节成语故事通用版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节日。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等。
同时,元宵节也是一个传递智慧和文化的时刻。
在我国的成语中,有很多与元宵节相关的故事,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解一些通用的元宵节成语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启发。
1. 井底之蛙:相传有一只青蛙一直生活在一个深井之中,它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只限于井口那一小块天空。
有一天,一只大海鸟飞到了井口边上,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宽广和美丽。
青蛙却不相信大海鸟的话,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定比不上井底的安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不要被狭隘的观念困住自己。
2. 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一个农夫,他一直患有懒惰的毛病,只顾着坐在田间看着自己种下的株,期待有只兔子撞到株上。
天真的农夫以为这种事情会发生,结果却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想靠自己的幻想和懒惰获得成功,而是要付出努力和行动。
3. 春暖花开:这个成语形容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花朵盛开。
春天的暖意和春花的盛开给了人们希望和愉悦的感觉。
在元宵节这天,也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刻,人们沐浴在春天的气息中,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4. 喜气洋洋:喜气洋洋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兴高采烈和热闹喜庆。
在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点亮花灯,气氛热烈而喜庆,人们的喜气洋洋洋溢于外。
5. 高高在上: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地位较高或者目中无人,比喻人的傲慢。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往往在庆祝活动中,会选举一位最有魅力或者最有才艺的人,让他高高在上坐在主席台上,受到所有人的敬重和喝彩。
6. 灯火辉煌:这个成语形容灯火明亮,光彩夺目。
元宵节的花灯就是一道灯火辉煌的景观,无论是造型还是灯光效果都让人叹为观止。
灯火辉煌的场面也象征着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光明。
7. 一石二鸟:这个成语形容一举两得,一项行动同时达到了两个目的。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除了赏灯、吃元宵之外,还会进行猜灯谜的活动。
元宵节天官赐福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夜空中璀璨的灯火,热闹非凡的庙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得元宵节充满着喜庆与祥和。
在元宵节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有一个古老而寓意深远的故事——天官赐福。
天官赐福的故事背景源于古代的道教信仰。
道教认为,天官是负责人间福祸的神祇,他会在元宵节这天降临人间,赏善罚恶,赐福给善良的家庭。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都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品质,期望得到天官的庇佑,迎来好运。
故事情节如下:相传正月十五这天,天官会降临人间,手持福、禄、寿三星,赐福给善良的家庭。
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灯笼,燃放烟花,用以祈求天官的庇佑。
而恶人则会受到惩罚,陷入困境。
这样一来,人们在生活中会更加注重道德修养,社会风气也更加淳朴。
天官赐福的故事寓意着善良与正义终究会得到美好回报,而恶行则会受到惩罚。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秉持善良之心,助人为乐,传递正能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如观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吃元宵等。
人们在这一天欢聚一堂,共享团圆之乐。
此外,不少地方还会举行盛大的庙会,表演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如戏曲、曲艺、杂技等。
这些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充分展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
总之,元宵节是一个寓意美好、欢乐祥和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欣赏璀璨的灯火,品味美味的元宵,聆听动人的故事,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元宵节天官赐福故事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灯节。
在这
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赏灯、猜灯谜和吃汤圆。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故事——天官赐
福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被可怕的怪物“年”所困扰。
每年到了元宵节,怪物“年”就会出现,吃掉人们
的财物,并伤害人们。
为了保护自己和村庄的安全,人们向上天祈祷,请求神灵
保佑。
他们的祈祷得到了玉皇大帝的回应。
玉皇大帝派遣了天官凡赐(Fān Cì),他的任务是消除怪物“年”的威胁。
天官凡赐
带领众仙神来到人间,使用火、光与噪音赶走了怪物“年”。
为了纪念天官凡赐的到来和对人们的帮助,人们在元宵节
的晚上放出灯笼,以象征光明与希望。
同时,人们猜灯谜也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因为天官凡赐曾经承诺,如果有人能猜出他的真身,他就会赐予这个人福气和财富。
元宵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物——汤圆。
汤圆是用糯米粉做
成的,有各种各样的馅料,如花生、豆沙、果脯等。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因为它的外形是圆的,而圆通常代表着家人团聚和幸福。
元宵节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表达对
新年的祝福和希望的时刻。
通过庆祝元宵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且感受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正月十五的灯笼打四字成语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
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发推米磨面,搞汤圆,欢庆上元佳节。
黄巢想要,兵书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何不乘坐人们过节的时候,返乡轻拍敌军的利害,再的定守城之策。
想起这里,他马上招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予师弟,自己放上汤圆挑子出来了大营,直向浑城远远地。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
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
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
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
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骂人,忽听到一阵马蹄响,黄巢走跌一看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走边哼道:“众家百姓听到着,黄巢返乡了,现已四门紧锁,跑不了啦,存有辨认出买汤圆的马上报告。
知情不报者诛杀九族!”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
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
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
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挂上门急忙进门,见到一个老人从屋里跑出,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骂人的那个老人,急忙跑过去说道;。
“老人家行行好,把我中藏出来吧。
”老人见到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笑了笑应允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
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
元宵节成语故事
元宵节到了,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对元宵节要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和元宵节有关的成语,供大家参考。
福寿齐天
成语典故:俺从神圣降临下方,庆贺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寿齐天也。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
柳眉星眼
成语典故:正当年,柳眉星眼芙蓉面,绛衣缥缈,麝兰琼树,花里遇神仙。
《全元散曲·斗鹌鹑·元宵》
祈晴祷雨
成语典故: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
拖人下水
成语典故:这是娘子拖人下水,与我有什么相干。
明·李素甫《元宵闹》第二十五出
脱颖囊锥
成语典故:非画饼,似脱颖囊锥,头角峥嵘。
明·沈鲸《双珠记·元宵灯宴》
天真无邪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成语典故:小青年们听了,都放下碗筷,用潮乎乎的眼睛看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顾笑言《正月十八吃元宵》
万载千秋
成语典故: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
心荡神怡
成语典故:炀帝看了这些佳人的态度,不觉心荡神怡,忍不住立起身来,好像元宵走马灯,团团的在中间转。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回
于家为国
成语典故: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
金吾不禁
【拼音】jīnwúbùjìn
【出处】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村,前后各一日。
唐·韦述《西都杂记》【解释】金吾:秦汉时执掌京城卫戍的地方官。
本指古时元宵及前后各一日,终夜观灯,地方官取消夜禁。
后也泛指没有夜禁,通宵出入无阻。
[元宵节成语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