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只病理尸体解剖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5.29 MB
- 文档页数:25
病猪尸体解剖技术与常见疾病诊断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病猪尸体解剖技术与常见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徐海军(六安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实验室)1外部检查在进行尸体解剖之前,应先了解病死猪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观察其天然孔、皮肤、可视黏膜等变化,对病情有个初步诊断,以避免解剖不可解剖的尸体。
猪体表病理变化和可能涉及的疾病见表1。
表1体表器官病变及可能涉及的疾病2内部检查皮下检查皮下检查在剥皮过程中进行。
从颈、胸及腹中线切开皮肤,在剥皮的同时检查皮下有无充血、炎症、出血、淤血、水肿以及体表淋巴结的大小、颜色和病理变化。
固定、剖开腹腔将腹腔器官摘出尸体取背卧位。
一般先切断肩胛骨内侧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仅以部分皮肤与躯体相连),将四肢向外侧摊开以保持尸体仰卧位置。
从剑状软骨后方沿腹壁正中线由前向后至耻骨联合切开腹壁,再从剑状软骨沿左右两侧肋骨后缘切开至腰椎横突。
这样腹壁被切成大小相等的两楔形。
将其向两侧分开,腹腔脏器即可全部露出。
剖开腹腔时应结合进行皮下检查。
看皮下有无出血点、黄染等。
在切开皮肤时需要检查腹股沟浅淋巴结,看有无肿大、出血等异常现象。
腹腔切开后,须先检查腹腔脏器的位置和有无异物、腹腔器官浆膜是否光滑,肠壁有无粘连。
依次摘出肝、脾、胃网膜、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和肾脏。
分离肠系膜时,要注意观察肠系膜有无出血、水肿及淋巴结变化。
剖开胸腔将胸腔器官摘出先分离胸壁脂肪和肌肉,检查胸腔压力,切断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切断肋间肌等软组织,暴露胸腔内器官,检查胸腔和心包有无积液及其性状,胸膜是否光滑,有无粘连。
口腔和颈部器官的采出剥去颈部和下颌部皮肤后,用刀切断两下颌支内侧和舌连接的肌肉。
左手指伸入下颌间隙,将舌牵出,剪断舌骨,将舌、咽喉、气管一并采出。
看气管有无粘液、出血点等。
扁桃体有无肿大、出血点等。
颅腔剖开(略)清除头部皮肤和肌肉。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一)体剖检概述(二)尸体的变化(三)产体剖检的注意事项(四)病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五)产体剖检的顺序及检查方法(六)体剖检的诊断方法(一)体剖检概述尸体剖检就是运用病理解剖学的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我们在猪病防治的实践中往往可发现急性死亡的病例,有的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或不典型,给诊断疾病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出现群发性或流行性的疾病时,需要尽快确诊,在实验室诊断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病猪或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诊断显得十分必要,它具有方便快速、直接客观等特点,况且有的疾病通过病理剖检, 便可一目了然地确诊。
此外,尸体剖检还常被用来验证病死猪生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对于某些疾病的科学研究、兽医的剖检以及兽医卫生检验等方面都与尸体剖检有密切的关系。
尸体剖检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需具备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传染病及微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在进行剖检时对所见的病变应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同时还要防止病原的扩散和人为的传播,做好环境的消毒和尸体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二)尸体的变化猪死亡后,受体内存在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
正确地辨认尸体的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是生前的病理变化。
1.尸冷猪死亡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同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水平。
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在最初几小时较快,以后逐渐变慢。
通常在室温条件下,平均每小时下降1℃,当外界温度低、尸体消瘦时,尸冷可能发生快些。
了解或测定尸冷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
2. 尸僵猪死后几个小时(一般3~6个小时),即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性收缩而变为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尸僵发生的顺序是头、颈、前肢、躯干和后股,至10~24小时发展完全, 在死后24~48小时尸僵按原来顺序开始消失,肌肉变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病理解剖实习学院:动物医学院专业:动物医学班级:动医083班姓名:林慧慧学号:16108077猪的尸体剖检术式猪的剖检术式基本上与大家畜的剖检相同,现仅就不同点加以说明。
1.方法1.1剥皮与卧位剖检猪的尸体,剥皮的方法基本与大家畜大同小异。
但一般不剥皮,尤其是对患传染性疾病的猪或体格小的猪更是如此。
尸体卧位,通常取仰卧。
先切断左右肩胛骨和大腿内侧的肌肉以及髋关节的关节囊和圆韧带,然后用力向外侧按压,使四肢摊开即可。
1.2腹腔的剖开和腹腔脏器的采出从剑状软骨后方沿白线由前向后,直至耻骨联合作一切线。
接着再从剑状软骨沿左右两侧肋弓后缘至腰椎横突作第二、第三切线。
然后使其切线成两个楔形的腹壁向两侧翻开,便可露出腹腔器官。
此时可见,结肠椎体位于腹腔后三分之二稍偏右方,盲肠位于左腰部,其盲端位于骨盆。
小肠位于腹腔的左前方和右后方。
在胃与结肠之间为网膜。
腹腔脏器的采出:可先取出脾脏的网膜,再依次为空肠、回肠、大肠、胃和十二指肠等。
脾脏和网膜的采出:在左季肋部可见到脾脏。
提起脾脏切断网膜与其他联系后,即可将脾脏与网膜一并才出。
空肠和回肠的采出:把结肠椎体向右侧牵引,盲肠拉向左侧,显露出回盲韧带和回肠,在离盲肠约15cm处做双重结扎并从中间剪断肠管。
然后握住回肠断端用刀切离回肠,空肠上附着的肠系膜,直至十二指肠曲,在空肠起始部做双重结扎,并从中间切断取出空肠和回肠。
大肠的采出:在腹盆腔口分离出直肠,将其中的粪便挤向前方作一结扎,并在结扎的后方剪断直肠。
然后从直肠断端开始,向前方切离肠系膜直至前肠系膜根部。
再分离结肠与十二指肠、胰腺之间的联系,切断前肠系膜根部的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以及结肠与背部的联系,便可取出大肠。
关于胃和十二指肠、肾脏、肾上腺、胰脏和肝脏的采出方法与马骡的相同。
1.3胸腔的剖开和胸腔脏器的采出胸腔的剖开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两侧最后肋骨的最高点至第一肋骨的中央部作两条锯线,再用刀切断横膈附着部、心包、纵膈与胸骨间的联系,除去锯下的胸壁,即露出胸腔。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一.尸体剖检的概念★是适用病理解剖学的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1.特点:(1)方便快速,直接客观。
有的疾病通过病理剖检可一目了然予以确诊。
(2)可验证病死猪生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
2.要求(1)具备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传染病及微生物等学科的知识。
(2)剖检时应做到全面客观地观察、描述并详细记录。
(3)防止病原的扩散和人为的传播,做好环境的消毒和尸体的无害化处理。
3.相关概念(1)尸冷:猪死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外界环境温度水平。
(2)尸僵:猪死后几个小时(3-6小时),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因痉挛性收缩而变得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
该过程在10-24小时内完成,24-48小时尸僵按原来顺序开始消失,肌肉变质。
(3)尸斑:猪死亡后由于心脏和大动脉管的临终收缩及尸僵的发生将血液排挤到静脉内,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体的底下部,组织呈暗红色,死后1-1.5小时出现,24小时左右发生溶血,组织染成污红色。
(4)血液凝固:猪死后不久,在心脏和大血管内的血液即凝固成血凝块。
(5)尸体自溶:指体内组织受到酶的作用而引起自体消化的过程。
如:胃肠道粘膜脱落。
(6)尸体腐败:指尸体组织蛋白由于细菌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现象,表现为腹围膨大、尸绿、尸臭。
二.尸体剖检的注意事项1.选择的场地应便于消毒和防止病原体扩散,最好在专设的解剖室内进行。
2.剖检人员应配备工作服、胶鞋、工作帽、一次性塑料手套和相应的器械。
3.病猪死亡后若需剖检应尽快进行以防尸体腐败。
4.为防病原扩散,可将尸体装入塑料袋内,也可用浸透消毒液的棉花球堵塞尸体的天然孔,并用消毒药液喷尸体表面各部。
5.剖检完毕,把尸体、垫料和被污染的土层一起放入坑内,撒上生石灰或喷洒消毒液后用土掩埋,有条件的也可焚烧。
6.运送尸体的车辆和绳索等用后要严格消毒。
三.尸体剖检的顺序及检查方法1.尸体剖检顺序为了全面而系统地检查尸体内外所呈现的病理变化,避免遗漏,尸体剖检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猪尸体剖检的过程猪尸体剖检是兽医诊断和了解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猪尸体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病因、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为疾病的防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猪尸体剖检的过程。
在进行猪尸体剖检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剖检场地,场地应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且远离其他猪只,以防止疾病传播。
同时,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如解剖刀、剪刀、镊子、手套、工作服、消毒液等。
第一步,对猪尸体进行外部检查。
观察猪的整体外观,包括体型、毛色、姿势等。
注意猪的体表是否有损伤、出血、脓肿、寄生虫等异常情况。
检查猪的头部,观察眼睛是否有分泌物、眼球是否突出或凹陷;检查口鼻,看是否有白沫、血水或其他异常分泌物。
检查四肢,看关节是否肿胀、变形,蹄部是否有损伤。
接下来,进行皮肤检查。
轻轻触摸猪的皮肤,检查是否有结节、肿块、皮疹等。
观察皮肤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发绀、黄疸等现象。
第二步,开始剖检。
首先,用消毒水将猪尸体的表面擦拭干净。
然后,采用仰卧位,从下颌正中开始,沿腹部正中线一直切到耻骨联合处,打开腹腔。
打开腹腔时要注意避免划破内脏。
打开腹腔后,先观察腹腔内是否有积液、积血,以及各脏器的位置和形态是否正常。
检查肝脏,观察其大小、颜色、质地,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坏死灶等。
检查脾脏,注意其大小、形状、颜色,有无破裂、梗死等。
观察胃肠道,看胃和肠的黏膜是否有充血、出血、溃疡、炎症等病变。
检查肾脏,观察其大小、形状、颜色,表面是否光滑,皮质和髓质的界限是否清晰。
第三步,打开胸腔。
从胸骨柄处沿左右两侧肋骨切线切开,暴露胸腔。
观察胸腔内是否有积液、积血,胸膜是否有粘连、增厚等。
检查心脏,观察其大小、形状、心外膜是否有出血点、心肌的颜色和质地等。
检查肺脏,注意其大小、颜色、质地,有无实变、气肿、结节等病变。
第四步,检查头部。
从枕骨大孔处切断脊髓,将头部与身体分离。
打开颅腔,观察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形态、颜色,有无出血、水肿、化脓等病变。
猪病的病理剖检诊断来源:阳光空间作者:阳光(一) 尸体剖检概述尸体剖检就是运用病理解剖学的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我们在猪病防治的实践中往往可发现急性死亡的病例,有的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或不典型,给诊断疾病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出现群发性或流行性的疾病时,需要尽快确诊,在实验室诊断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病猪或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诊断显得十分必要,它具有方便快速、直接客观等特点,况且有的疾病通过病理剖检, 便可一目了然地确诊。
此外,尸体剖检还常被用来验证病死猪生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对于某些疾病的科学研究、兽医的剖检以及兽医卫生检验等方面都与尸体剖检有密切的关系。
尸体剖检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需具备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传染病及微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在进行剖检时对所见的病变应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同时还要防止病原的扩散和人为的传播,做好环境的消毒和尸体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二) 尸体的变化猪死亡后,受体内存在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尸体自溶与腐败。
正确地辨认尸体的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是生前的病理变化。
1.尸冷猪死亡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同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水平。
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在最初几小时较快,以后逐渐变慢。
通常在室温条件下,平均每小时下降1℃,当外界温度低、尸体消瘦时,尸冷可能发生快些。
了解或测定尸冷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
2. 尸僵猪死后几个小时(一般3--6个小时),即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性收缩而变为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尸僵发生的顺序是头、颈、前肢、躯干和后股,至10~24小时发展完全, 在死后24~48小时尸僵按原来顺序开始消失,肌肉变软。
猪尸体解剖的注意事项及解剖步骤(一)、病理解剖的意义1、当前影响猪生产的疾病越趋复杂,及时诊断疾病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是保护养殖场利益的重要内容。
2、实验室诊断需要时间,在需要立即诊断该疾病流行时剖检有时会争取到治疗机会。
3、结合流行病学的调查、临床诊断和病理解剖,能在现场对疾病做出初步的诊断,并立即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中断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病理解剖是疾病诊断中仅次于实验室检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检验前必须采取的步骤。
(二)病理解剖的注意事项1.在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需要病理解剖2.病理解剖必须得到场方的同意3.病理解剖必须做好个人防护4.病理解剖的地点远离养殖场所,且便于清理、消毒5.病理解剖必须作记录(使用智能手机拍照即可)6.如需要进一步实验室化验,准备好病料包装和保存设施7.病理解剖必须按部就班全面观察,切不可凭片面的观察结果做出判断8.病理过程没有完全表现,但已经屠宰了的猪,以及死亡时间超过6h,出现尸斑的猪,均不宜做病理解剖(三)、病理解剖步骤1、调查及登记剖检之前应对尸体的来源、死前的临诊症状与治疗情况,死亡时间、性别、年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询问,并进行一般登记。
2、体表及皮下组织检查2.1检査天然孔和外露黏膜,如口、鼻、肛门及生殖道有无分泌物或排泄物。
2.2体表检査时,可先通过被毛的光泽、肌肉的丰满度及皮下脂肪蓄积状况对猪体的营养状况作出判断.分为良好、中等或不良三等。
也可根据脊柱、骨骼外角、坐骨结节等是否显著突出对营养状况作出判断。
在观察营养状况的同时,应注意体表皮肤有无充血、出血、溃疡、外伤、脓肿,以及皮下有无水肿和气肿变化。
2.3体表检査完毕,将猪体四肢及腹部朝上放为背卧。
在切开肌肉摊开四肢时,可对体表淋巴结进行检査,观察其有否充血肿大,切面有无水肿、出血、坏死等病变,同时检査公猪的阴囊、母猪的乳房有无变异。
3、腹腔器官的剖检3.1沿腹中线节开腹壁时,为防划破内脏,最好先将腹壁切一小口,伸进左手食指与中指,手心向上用指关节下压内脏,将刀刃向上插于两指间徐徐切开腹壁。
猪病理剖解实验报告注:本报告为虚构内容,仅用于模拟演示。
一、实验介绍本实验旨在探究猪的病理解剖学特征,通过对猪尸体的剖解,观察猪的各个器官是否出现异常病变,并对病变部位进行分析诊断。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具死亡不超过24小时的猪尸体。
2. 实验器材:手套、手术刀、剪刀、锤子、镊子、称量器、容器等。
3. 实验方法:(1) 对猪尸体进行外部观察,观察猪的体表是否存在异常病变。
(2) 对猪尸体进行剖解,依次取出各个器官进行仔细观察。
(3) 记录猪尸体各个器官的重量、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
(4) 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并进行病理诊断。
三、实验结果1. 外部观察:猪的体表不具有明显异常病变。
2. 器官剖解,各器官观察结果及描述:(1) 鼻腔:鼻腔通畅,没有明显分泌物或增生。
(2) 喉咙:喉咙内壁光滑无糜烂、溃疡等病变,声带无红肿、水肿。
(3) 肺部:两侧肺均无卡嗓音、气道分支无明显阻塞,无肿块、结节,未见任何病变。
(4) 心脏:心脏大小正常,室间隔和心瓣均完整,心脏无任何明显病变。
(5) 肝脏:肝脏颜色棕黄,质地坚实,大小正常,未发现明显肝硬化、肿块或囊肿等异常病变。
(6) 脾脏:脾脏大小正常,颜色棕红,质地软嫩,没有明显肿块、结节或溃疡等异常情况。
(7) 胃:胃粘膜光滑,没有明显溃疡、结节或增生等异常情况。
(8) 小肠:小肠蠕动正常,黏膜光滑无明显病变。
(9) 大肠:大肠的粘膜光滑无明显病变。
(10) 膀胱:膀胱没有结石、瘤、溃疡等病变。
四、病理诊断经过对猪尸体的病理解剖学检查,未发现任何明显的异常病变,提示本只猪死因可能是非病理性的。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了解到猪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在研究动物疾病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同时也强调了对于畜禽养殖的 veterinarians 需要加强对畜禽疫病的诊断防治和控制工作,为保障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
猪的尸体剖检术式猪的剖检术式基本上与大家畜的剖检相同,现仅就不同点加以说明。
1.外部检查营养状态:瘦弱的动物死后,皮下脂肪极少,肋骨、脊柱、骨骼外角、坐骨结节显著突出,皮肤缺乏弹性,被毛粗乱无光、眼窝下陷。
严重瘦弱死亡动物,脂肪变为胶冻样。
突然死亡营养好的动物,皮下脂肪发达,肌肉丰满。
营养状况检查,对判断急性死亡和慢性消耗性死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皮肤有弹性,被毛整齐有光泽,说明营养状况良好。
可视粘膜:注意检查眼结膜、鼻腔、口腔和肛门等可视黏膜的颜色。
黏膜苍白是贫血或内出血等病的象征,黄色则往往是黄疸的反映,暗红色则是全是血液循环障碍的标志。
对于天然孔的检查,还应注意开闭状态,有无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它们的数量、性状、颜色和气味等。
可视粘膜苍白。
体表检查:体表检查要注意有无外伤、骨折,皮下有无水肿、气肿和脓肿,尸冷、尸僵、尸腐等尸体变化。
体表有多量於痕。
2.剥皮与卧位剖检猪的尸体,剥皮的方法基本与大家畜大同小异。
但一般不剥皮,尤其是对患传染性疾病的猪或体格小的猪更是如此。
尸体卧位,通常取仰卧。
先切断左右肩胛骨和大腿内侧的肌肉以及髋关节的关节囊和圆韧带,然后用力向外侧按压,使四肢摊开即可。
3.腹腔的剖开和腹腔脏器的采出从剑状软骨后方沿白线由前向后,直至耻骨联合作一切线。
接着再从剑状软骨沿左右两侧肋弓后缘至腰椎横突作第二、第三切线。
然后使其切线成两个楔形的腹壁向两侧翻开,便可露出腹腔器官。
此时可见,结肠椎体位于腹腔后三分之二稍偏右方,盲肠位于左腰部,其盲端位于骨盆。
小肠位于腹腔的左前方和右后方。
在胃与结肠之间为网膜。
腹腔液淡黄色,透明清亮。
腹腔脏器的采出:可先取出脾脏的网膜,再依次为空肠、回肠、大肠、胃和十二指肠等。
脾脏和网膜的采出:在左季肋部可见到脾脏。
提起脾脏切断网膜与其他联系后,即可将脾脏与网膜一并才出。
脾脏紫红色,边缘有出血性坏死。
空肠和回肠的采出:把结肠椎体向右侧牵引,盲肠拉向左侧,显露出回盲韧带和回肠,在离盲肠约15cm处做双重结扎并从中间剪断肠管。
2020年第12期猪病诊断技术主要有临床诊断、病理剖检诊断和实验室诊断。
由于一些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所以通过临床观察进行诊断十分困难,出现死亡后仍不能确定其发病原因。
此时通过对死猪进行解剖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疾病的诊断,希望可以为猪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1解剖时间及准备猪病的最终确诊是通过实验室进行研究、检查之后才可以认定,但是对发病初期出现死亡的猪只能对其进行解剖处理,一旦发现猪有异常症状,立即隔离,并对其他的猪注射相应的疫苗,在病情发展最初控制病情的蔓延,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对死猪的解剖时间最好在死后的2~4h 内,死亡时间越长,死猪的器官发生变化越大,不能清楚辨认。
在进行解剖之前,需要对死猪简单的清洗,观察猪的体外是否存在肿胀等情况,并且解剖人员的身体皮肤要没有破损,防止出现感染,同时要保证手术用具的清洁性,对其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2解剖地点对死猪解剖最好是在剖检室内,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在野外宽阔的平地进行。
3解剖过程首先,在剖检前需要将死亡的猪仰卧固定,让助手将猪的四肢扶正,从后腹部开始剖检。
(1)检查膀胱,将膀胱内的尿液防控,翻卷旁观,查看膀胱是否有出血的情况,如有出血点,可以诊断为猪瘟。
(2)腹腔部位检查,将盲肠小心剪开,在回肠和盲肠的交接出,查看是否有一个“肉片”,这个肉片的作用是为避免肠内容物反流,如果在面向回肠的那一面有纽扣状溃疡,患有CSF 的典型症状,进一步确认发现如果肾脏出现“麻雀卵”的病变,就可以充分认定为CSF 。
(3)脾脏检查主要是针对一些发热性的疾病,如果死猪在生前有这方面的疾病,其脾脏都会出现肿大、发黑的情况,进行肠部检查还可以发现有肠臌气的现象,表面伴有充血的情况。
对其腹腔北侧进行检测,如果是刚死亡的猪,打开腹腔温度过高,可能有生前发热的现象,如果脾脏、肝脏的边缘有坏死的情况,则表明猪有肝损伤的现象。
对没有任何突发情况就出现死亡,其肝脏和脾脏检查没有明显异常,则表明可能是慢性疾病发作导致的死亡。
实验二、猪的病理解剖一、目的和意义在猪病的诊断中,病理剖解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其目的是通过对病猪或因病死亡猪的尸体剖解,观察体内各组织脏器的病理变化,根据其病理变化,为确诊提供依据。
二、剖检前的准备1.剖检场地为方便消毒和防止病原扩散,剖检最好在室内进行。
若因条件所限需在室外剖检时,应选择距猪舍、道路和水源较远,地势高的地方剖检。
在剖检前先挖2米左右的深坑(或利用废土坑),坑内撒一些石灰。
坑旁铺上垫草或塑料布,将尸体放在上面剖检。
剖检结束后,把尸体及其污染物掩埋在坑内,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原扩散。
2.剖检的器械及药品剖检常用的器械有剥皮刀、解剖刀、大小手术剪、镊子、骨锯、凿子、斧子、量尺、量杯、天平、搪瓷盘、桶、酒精灯、注射器、载玻片、广口瓶、工作服、胶手套、胶靴等。
常用的消毒药有3%来苏儿、0.1%新洁而灭、百毒杀、易克林及含氯消毒剂等。
固定液有10%福尔马林溶液、95%酒精。
三、剖检顺序及检查内容(详见录像)1.体表检查(1)死后征象猪死后会发生尸冷、尸僵、尸斑、腐败等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大致判定猪死亡的时间、死亡时的体位等。
(2)天然孔注意检查口、鼻、眼、肛门、生殖器等有无出血现象,有五分泌物、渗出物和排泄物,以及可视黏膜的色泽,有无出血、水疱、溃疡、结节、假膜等病变。
(3)皮肤注意检查皮肤的色泽变化,有无充血、出血、创伤、炎症、溃疡、结节、脓疱、肿瘤、水肿等病变,有无寄生虫和粪便黏着等变化。
(4)体表淋巴结注意有无肿大、硬结。
2.内部检查(1)皮下检查(2)腹腔及腹腔脏器的检查(3)胸腔及其胸腔脏器的检查(4)骨盆腔脏器的检查四、作业1.简述猪尸体剖检的一般顺序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