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尚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8
历史上吕尚是谁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
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吕尚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吕尚(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
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
吕尚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吕尚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吕尚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历史上吕尚的生平吕尚,亦作姜尚。
是东海边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
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
有的被封在申,姓姜。
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吕尚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吕尚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但吕尚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相传吕尚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
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吕尚72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一、姜太公巧遇周文王吕尚,本姓姜,字牙或子牙,名尚,传说是炎帝的后裔。
他的祖先在尧的时候曾经做过四岳(四方部落首领),又曾帮助大禹治水,立下功劳,在虞夏之际被分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用封地为姓,姓吕。
吕姓的后代后来日益衰落,到吕尚的时候,也就是商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沦为庶民,四处迁徙流散。
吕尚就出生在东吕乡(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菖县一带),也就是《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的“东海上人”。
吕尚出身寒微,到成年时,由于家境贫寒而难以娶妻,为延续祖上香火而无奈地成为当地马氏赘婿(古代男子就婚于女家,称为“赘婿”)。
赘婿是当时齐地流行的一种婚俗,赘婿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妇家多被人轻视,需要尽力劳作、置产理家,否则要被弃置或逐出。
而吕尚并不善于经营劳作,增值家产,导致家庭愈加拮据窘迫,最终被妻子赶出了家门,成了“齐之逐夫”。
吕尚被逐出家门后,决心发愤图强,于是在东海遍访圣贤,精心研习《易》理和兵道。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学有所成,还被人们称之为“东夷之士”。
此后吕尚便离开了东海故土,希望得遇贤主明君,以使学有所用。
吕尚不顾路途遥远,步履维艰,一路跋山涉水,经鲁山,跨奄国,来到了棘津(在今河南延津县汲津铺)。
棘津位于黄河渡口,是商朝的军事重镇,于是吕尚决定在这里暂时栖身,以观察世事,伺机而动。
但由于生活无着,为了糊口,他又不得已而卖身为奴,以替别人做杂役而艰难度日。
在受人凌辱、卖力为生的日子里,吕尚看到毫无进身之机,于是便沿黄河西行到了孟津(今河南孟津)。
盂津地近朝歌,交通便利,人众物华。
为了养生糊口和结交俊杰,吕尚又做起了卖饮食的小买卖,在孟津开了个小饭店。
但吕尚怜悯贫穷的人,重义轻利,最终因经营不善,导致小饭店破产。
吕尚又决定离开孟津,前往朝歌城。
朝歌是殷朝的国都,人物云集,官邸林立,他希望在这里能够有一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进入朝歌之后,仍然是进身无门,为了维持生计,吕尚不得不在朝歌干起了屠宰业。
姜尚垂钓和伊尹做梦的典故
姜尚垂钓和伊尹做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典故,均反映了贤臣在未遇明主前的等待与隐忍以及最终得以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过程。
1. 姜尚(吕尚)垂钓:
姜尚,字子牙,又被称为吕尚或姜太公,是周朝初年的重要谋臣。
典故记载他在未遇到周文王之前,在磻溪(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方向)垂钓。
但这并非普通的钓鱼,而是一种寓意深长的行为,表明他虽身处困厄之中,却怀有雄心壮志,以隐居垂钓的方式等待时机,希冀得到一位贤明君主的赏识和重用。
后来,周文王姬昌在磻溪遇见了姜尚,并发现他的卓越才能,聘请他为师,共同策划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2. 伊尹乘舟梦日边: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商朝初期的一位名相,传说在他尚未受到商汤赏识之前,曾梦见自己乘坐船只从太阳和月亮旁边经过。
这个梦境象征着伊尹非凡的抱负和即将担当的重大使命。
后来,伊尹果然被商汤发现并重用,协助商汤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成功推翻夏桀暴政,建立了商朝。
这两个典故在李白的《行路难》诗中被引用,用来表达人生的艰难曲折、前途未卜,但同时也寄寓了即使面临困境也应坚守信念,坚信终有一日能够遇到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抱负的决心。
儿童喜爱的中国民间故事-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
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儿童喜爱的中国民间故事-姜子牙的故事,请大家阅读欣赏。
姜子牙与筷子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
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
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
他疼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乌,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
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
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
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
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
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
与史料记载也不符。
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姜子牙为啥叫“姜太公”?姜子牙,即吕尚,周初人。
姓姜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
姜子牙:兴周八百载谋略震寰宇非常之人,必然有非常之际遇。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他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七十多岁仍一事无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图,伐商灭纠,兴周八百年之基业。
这就是被后人奉为神祗的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俗称姜子牙,商朝末年人。
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称吕尚。
但到了姜子牙出世以后,家境已经败落了,成了普通了贫民,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虽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好在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还是做生意,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家施展才华。
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处商朝西的一个属国周逐渐上升的时期。
姜子牙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便很想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
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决心,离开了商朝,不辞劳苦,来到了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的番溪,终日以钓鱼为生,据说,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钩,鱼当然钓不上来,所以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
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姜太公钓的不是鱼,是寂寞。
他名为钓鱼,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
周人灭殷之前,梦的传说和占梦活动极为频繁。
一日,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颈猛熊,肋生两翼,自东南飞入殿内,侍立一旁,群臣拜伏。
第二天,周文王问大臣解梦。
大夫散宜生解梦说,熊是良兽,又生双翼,一定是贤良之人;侍立君旁,百官拜伏,一定是群臣之首,不是将就是帅。
自东南飞入殿内,说明此人在东南方向。
主公可到东南方向亲自寻找。
文王听了散宜生的话,第二天斋戒沐浴后,带着儿子姬发、散宜生等大队人马出发,名为打猎,实为求贤。
殷周时期,虽然没有电话网络,通讯不发达,但通过口口相传,姜子牙还是有非常大的知名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姜太公吕尚为何被世人奉为护佑神灵?导语:吕尚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吕尚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被世人尊为“百家宗师”,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吕尚,生卒不详,姜姓,吕氏,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号太公望,周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东海(今山东日照市)人。
人们通俗叫法称其为“姜太公”。
吕尚是朝代交替时期的一个关键人物。
有关他的享年,从八九十岁到一百三四十岁,什么说法都有。
究其原因,除了文献记载的有限,更重要的还是缺少一个可供参照的年表。
在《说苑?指武》篇里,还有细节的记载:“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密须氏疑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
’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及。
’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
”说到此,初步的结论已经有了:即太公到文王那里任职时,最大的可能应是公元前1056年。
这年他是72岁,姜太公应生于公元前的1127-1128年。
太公的卒年,相关的史料主要也是两种。
一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二是《古本竹书纪年》记有“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今本竹书纪年》记有“周康王六年,齐太公薨”。
不难看到,司马迁的说法是“盖”字当头,无从追索。
吕尚的祖先在舜时当过一方的部落酋长。
曾协助夏禹治水有功,被生活常识分享。
姜子牙是什么人物阅读精选(1):姜子牙是什么人物?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
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
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子牙自我并不是神,但他是封神之人,故有“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
姜子牙原本是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给自我偷偷留下的,但是有一个叫做“张友仁”的人,事先猜出了姜子牙的私心,就藏到姜子牙的封神台下。
姜子牙封了这个神,那个神,独独没有封玉皇大帝,于是有神仙就问到,为什么还不封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到底该由谁来做?姜子牙支支吾吾说:“不用急,自然有人。
”这时,藏在台下的那个“张友仁”一下跳出来,说:“多谢丞相,友仁在此。
”他讲的是‘有人’,不是‘友仁’,被张友仁钻了个空子。
姜子牙没有办法,只好把玉皇大帝的位置封给“张友仁”,姜子牙自我什么神位都没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门神的位子,他自我只好委屈自我,当了门神。
另外,还有种说法说,张友仁骗走了玉皇大帝的封号后,封神已经结束,姜子牙自个没有了位置,只得爬上房顶,坐在上方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他成为一个屋顶上的什么神。
只要姜子牙出面,什么鬼神都会离得远远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阅读精选(2):姜子牙厉害吗很多人明白姜子牙这个人物就是因为一本历史长篇小说《封神榜》,在这本小说里面众英雄帮忙周文王取得了江山的故事。
《封神榜》小说里面的姜子牙是个什么样的主角呢?在现实中的姜子牙是不是也是这么厉害呢?姜子牙是什么人物姜子牙师兄弟是什么样的人物姜子牙雕像姜子牙在小说里面法力高强、聪慧睿智,是个十分重要的主角,姜子牙的人格魅力也是很强的。
在现实中的姜子牙也是个很厉害的人,虽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厉害的仙术,但是他的智慧也是很高深的。
【商朝历史】姜子牙原籍考证:在山西吕梁市石楼县义牒镇,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
其先祖封于吕,所以也叫吕尚。
生卒时间不详,有“二百年而告亡”之说,是商朝末年冀州隰州临河县人。
为避商纣王之乱,隐居辽东修道三十年。
又西行来到周地渭水以北的卞溪,在溪边用直钩钓鱼,三年不获,实际是隐居待时。
文王之师姜太公传说周文王外出打猎,行前占卜,有卜辞说:“非龙非丽,非熊非罴,所获者霸王之辅。
”果然在渭水边遇见子牙。
当时子牙已七十多岁了。
周文王同他谈话,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这就是世人称姜尚为姜太公的由来。
文王遂拜姜太公为师,成为西周建国的名臣。
后来他辅佐周武王讨伐纣王,灭商兴周,立了很大功劳,被封到齐地为侯,齐国是当时封建诸侯中的一个大国。
古有《太公兵法》,世称姜太公遗著。
此虽是后人伪作,但说明姜太公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把姜太公写成神话人物。
姜太公不仅远见卓识谋略过人而且是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学理论的鼻祖。
他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文韬武略在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之先,更在他们之上。
以他为原形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所创作的名著也比比皆是。
唐代封为“武成王”唐代封姜太公为“武成王”,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夫子并驾齐驱。
但从时空观讲,姜太公比孔夫子早500多年;从社会地位讲,姜太公是政治家、军事家、道学理论创史人,孔夫子是教育家、儒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从政治地位讲,孔夫子的生活处境是无法与姜太公相比较的。
所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 姜子牙这个人厉害,一切鬼都可以收拾”,并要求抗大的学生要多加研究他。
堪称韬略鼻祖、帝王宗师的姜太公究竟是哪里人氏,当代史学界尚无定论,深以为憾。
为此,吾虔心博览考察10多年,在1999年12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古史寻源》中,已认定《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石楼县人》。
现再次考察论证如下:姜太公是冀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曾任谏议大夫、宗正等职的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在《列仙全传》卷一中记载:吕尚冀州人。
【名人故事】吕尚简介吕尚个人资料中文名:吕尚别名: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商周所处时代:商周时期出生地: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出生日期:公元前56年逝世日期:公元前07年职业: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吕尚简介吕尚即姜太公(公元前56年?公元前07年),姓姜,名尚,字子牙。
东吕乡东吕里人(今日照市东),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宛县),子孙从封地改姓,故名“吕尚”。
据先秦文献记载称他为“太公望”、“吕望”、“吕牙”、“太公”、“师尚父”等,后世则俗称其为“姜子牙”。
吕尚是我国商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是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军事宰辅,史称其“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他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封国齐国的开国始祖。
姜太公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谋略,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吕尚生平简介吕尚饱学,深明兵法战策,但家极贫。
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乃辗转去陕西,在渭水兹源钓鱼为生。
约在公元前23年(帝辛三十一年),当他80岁时,遇见了西伯侯姬昌,姬昌认定他是当代难得的贤才,便礼聘他为专管军事的“师”,又因为吕尚是自己祖父生前日夜想望的人,便又尊称为“太公望”。
姬昌死,儿子姬发继为西伯侯,尊吕尚为“师尚父”。
姬发立十一年,在吕尚的辅佐下,消灭了殷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即位为周武王。
为了镇压东方的蒲姑(今博兴)、奄(今曲阜旧城东)、莱(今高密、昌乐)、纪(今寿光)等夷国,开拓山东疆域,封吕尚为齐侯,都营丘,是为齐太公。
吕尚至齐地后,简化礼仪,循应民俗,提倡工商,发展渔盐,齐国于是民附国固。
吕尚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老而穷困,终日在江边钓鱼。
吕尚钓鱼是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等待周文王的赏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故其钓鱼用直钩且不放鱼饵,别人问其缘由,他说“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
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
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
《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
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
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当了丞相,称‚太公望‛,俗称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人物生平姜子牙,亦作姜尚。
是东海边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
舜、禹时被封在吕,有的被封在申,姓姜。
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ch ī,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太公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
商纣无道,太公就离开了。
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
有人说,吕尚乃一处士,隐居海滨。
周西伯被囚禁在羑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h óng 夭w āi久闻吕尚之名而召请他。
吕尚也认为‚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
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虽然吕尚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
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太公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周西伯为正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的文王。
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于是兵至盟津。
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
‛武王说:‚还不行。
‛班师而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
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进伐商纣。
商纣军队彻底崩溃。
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
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
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
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
师尚父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
客舍中的人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
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
‛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
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
营丘毗邻莱国。
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
太公死时一百余岁,其子丁公吕伋继位。
治理齐国太公在齐国的时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时,管蔡叛乱,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
‛齐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形成大国、定都营丘。
军事韬略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p án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
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
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
姜子牙塑像(11张)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这就确立了姜子牙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子牙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
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政治、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
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传世作品乾坤万年歌《乾坤万年歌》,传闻为姜子牙所著,凡770字,是‚三大预言奇书‛中最早出现的,它从宇宙起源开始,构架出万年之久的历史行进。
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地位影响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
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
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
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
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人物评价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
纵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
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
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
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家庭成员妻:申姜子女①儿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②女儿: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