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近海不同海洋功能区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7
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洋中漂浮、随波逐流的微小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海洋科学研究中,浮游生物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其种类和分布研究进行探讨。
一、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海洋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动物性浮游生物和植物性浮游生物两类。
动物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鱼类卵等,它们通常只有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
植物性浮游生物主要指浮游植物,包括浮游硅藻和浮游钙藻等,它们的体积相对较大。
1.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复杂的群体之一,包括浮游软体动物、浮游甲壳动物、浮游水母、浮游类、浮游蠕虫、浮游发光生物等。
其中,浮游甲壳动物是最为重要的浮游动物之一,也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
浮游甲壳动物包括海洋浮游蟹、海洋浮游虾、海洋浮游蜂、海洋浮游糖虾等,其种类达数千种之多。
2.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包括浮游硅藻、浮游钙藻、浮游蓝藻等。
浮游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中种类最多、最丰富、分布最广的一类,其数量在海洋中的比例也最高。
一些硅藻如针状微藻、链条藻、菱形藻等,其产生的生物毒素不仅会对动物造成危害,甚至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二、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受到海洋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海水温度、盐度、养分、氧气和光照等。
在大洋深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而在近海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
同时,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浮游生物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1. 近海海域近海海域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主要繁殖区域,其物种数量和密度都比大洋深处要高。
在这些海域,浮游植物数量最为丰富,其次为浮游动物,包括浮游虾、浮游蟹、海洋浮游水母等。
2. 大洋深处大洋深处对浮游生物类型和数量都有较大限制,经常有一些特别的动物出现,在这些压力下生存及繁殖存在很大的难度。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本文概述《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文旨在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近岸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复杂的海底地貌形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底地貌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海底地形测量、海底沉积物分析、海底地貌分类等方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描述了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沉积物分布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文章还探讨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海底地貌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海洋开发政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主要区域聚焦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涵盖了福建沿海的所有重要海域,包括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等主要港口和海湾。
这些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对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地理数据。
其中包括了海洋地形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地形图,提供了海底地形的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海底地貌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还采用了海洋气象、水文等环境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局、海洋环境监测站等机构,为我们理解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除了上述的基础数据外,本研究还结合了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影像,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大尺度的海底地貌信息,对于识别和解析海底地貌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群集昼夜垂直变化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数量和群落结构对
海洋食物网和环境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
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产
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
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群集昼夜垂直变化的观测,探讨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
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将利用流式细胞仪等先进设备对中国近海不同时段的浮游植
物群落进行实时观测,并对相应水域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
首先,我们将选取不同海域进行横向观测,并借助海洋卫星遥感数
据进行辅助研究;其次,通过航次调查和多点取样,获得不同深度的浮
游植物和环境因素数据;最后,通过分析数据,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的物
种组成、数量动态变化规律、环境因素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群落结构变
化的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
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
1. 确定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
环境驱动因素。
2. 探讨不同深度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3. 探究昼夜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特征。
4. 揭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和驱动机制。
通过本次研究,将为了解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环境变化规律和保护策略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研究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大类重要的生物群体,它们具有多样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
本文将探讨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一、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组成。
浮游植物包括浮游藻类和细菌等微小植物,而浮游动物包括浮游甲壳动物、虾类、鱼类等。
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硅藻类、硅藻虾和甲藻等组成。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氧气。
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受到水温、光照、营养盐和浮游动物的控制。
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浮游动物包括浮游性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
无脊椎动物主要有浮游甲壳动物、虾和瓢虫等,它们是浮游动物群落中的重要捕食者,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浮游动物来获取能量。
鱼类在浮游动物群落中处于更高的营养级别,它们通过摄食浮游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来获取能量。
二、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海洋浮游动物群落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能量传递、物质循环、气候调节和环境监测等。
1. 能量传递海洋浮游动物群落是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桥梁。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成为海洋食物链的起点。
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并成为更高营养级别的生物摄食对象,将能量传递给更高级别的捕食者,实现能量的流动。
2. 物质循环海洋浮游动物群落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浮游植物通过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并通过死亡和沉降将有机碳沉入海洋底部,促进碳的储存;同时,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和排泄作用,将营养盐和有机物质重新释放到海洋中,参与了氮、磷等关键元素的循环。
3. 气候调节海洋浮游动物群落通过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光学特性和气溶胶的生成释放,对气候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稳定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同时,浮游动物的代谢作用产生的气溶胶影响大气中的能量和湍流,对气候和气候变化起到调节作用。
福建黄岐湾春、秋季浅海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刘勇;叶泉土;汤忠婷;游天福;曾志南【摘要】2012年04月、11月,2013年4月、11月,2014年4月先后对连江县黄岐湾海区进行浅海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0大门类198种,其中环节动物种类最多,有121种.五个航次都出现的生物种类只有8种.五个航次调查的浅海底栖生物生物量范围为13.503~27.092 g/m2,其中春季为18.142g/m2,秋季为23.079g/m2;栖息密度范围为208.3~2 014.7ind/m2,其中春季为1 046.0ind/m2,秋季为292.5 ind/m2.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生物量优势度在春、秋季交替出现;环节动物生物密度优势度在春、秋季均占据绝对优势.2012-2014年春、秋季优势种类年间变化较大.在五次调查中,只有2013年有采获经济种类,且种类不多,海区第一优势种均为环节动物多毛类.2012年4月和11月、2013年4月和11月及2014年4月黄岐湾浅海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909、3.250、3.780、3.441和4.156,表明调查海区的浅海底栖生物生态环境未受到污染或干扰.【期刊名称】《福建水产》【年(卷),期】2015(037)002【总页数】8页(P127-134)【关键词】浅海底栖生物;生物量;栖息密度;多样性;黄岐湾【作者】刘勇;叶泉土;汤忠婷;游天福;曾志南【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厦门绿之素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22;厦门绿之素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22;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底栖生物在海洋生物食物链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通常对环境状况和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在污染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中其常被加以利用。
Support Platform支撑平台无限风光在海洋——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海洋之于我们生存的地球,犹如水之于人类。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顺利通过验收,2010年、201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瞄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直面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立足基础研究,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注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
聚焦海洋问题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四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为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以海洋生源要素碳和氮的循环为主攻对象,致力于边缘海C O2通量及其主要调控机制、生物泵效率和营养元素循环、海-陆界面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等研究。
研究重点主要包括碳生物地球化学、氮生物地球化学、有机物和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
其中,碳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海洋C O2源汇格局及其调控过程与机理,重点关注海洋上层生物地球化学化学格局及其与海洋动力的耦合。
而氮生物地球化学,则是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速率及其与碳循环的耦合机理,聚焦全球变化对于氮驱动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
另外,有机物和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海洋中天然有机物与痕量金属元素的循环、迁移、速率及时空变化规律。
方向二为海洋生态过程与机制,以海洋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和生源要素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微型生物和浮游植物为主攻对象,通过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全面系统地研究微型生物和浮游植物在海洋碳汇过程、生态多样性、生物地理学、生源要素循环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与效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和浮游生物生态过程。
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海洋食物链的底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旨在探索海洋浮游植物的分布、生命周期、适应能力以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海洋资源。
一、海洋浮游植物的分布与生命周期海洋浮游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水域,包括近海、沿岸和开阔海域。
它们的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营养物质的可用性等。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也会有所不同。
浮游植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
在充足的养分条件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长和繁殖。
而在营养物质不足或其他环境压力下,它们可能会进入休眠状态或形成孢子,以适应恶劣的生存条件。
二、海洋浮游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海洋浮游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它们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物。
这种以浮游植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撑着整个海洋食物网的稳定运行。
此外,浮游植物还与珊瑚、贝类和其他海洋底栖生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它们通过提供养分和氧气为这些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同时这些生物也为浮游植物提供庇护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照。
三、海洋浮游植物的应用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是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浮游植物的分布和丰度进行监测,可以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次,浮游植物的研究对于水产养殖和海洋渔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饵料资源,可以为养殖鱼类和虾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通过研究浮游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繁殖途径,可以指导养殖业的发展,并提高其生产效益。
此外,浮游植物还有可能成为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原料的重要来源。
浮游植物富含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生物燃料或其他有机化合物,为可持续能源和化工行业提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选择。
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网络研究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网络是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浮游动物群落是指在海洋中漂浮并随水流移动的微小或微细生物体群,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在海洋食物网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网络,对于理解海洋生态系统运行规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是指浮游动物群落内个体的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
浮游动物种类繁多,个体大小差异较大,生活方式各异,这导致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根据个体大小,浮游动物可以分为大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
大型浮游动物包括水母、梭子蟹等,其个体通常较大,活动范围相对较广。
微型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幼虫阶段,如浮游植物的浮游孢子和浮游动物的浮游幼体。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随着季节、气候和水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也使得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有挑战性。
生态网络是指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系网络。
在海洋浮游动物群落中,浮游植物是主要的生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
浮游动物则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浮游动物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此外,浮游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如共生、捕食和竞争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为了研究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网络,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其中,浮游动物样品采集和分析是关键的步骤之一。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使用浮标、水下摄像机等设备对海洋中的浮游动物进行实时观测和记录。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使用网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浮游动物样本进行采集和分类。
这些样本数据可以用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网络的建立和分析,从而揭示浮游动物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胶南近海及邻近海域夏、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曲静;宫相忠;庄会富;赵耀;董树刚【期刊名称】《海洋湖沼通报》【年(卷),期】2009()3【摘要】分析了2006年夏季(8月)和冬季(12月)在青岛胶南至日照近海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水样,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优势种分布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等进行分析研究。
初步鉴定浮游植物3门54属111种,硅藻占绝对优势。
夏季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梭角角藻(Ceratium fus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个别站位有较大丰度,导致该站位多样性降低。
冬季主要优势种为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虹彩圆筛藻、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p.)。
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48.96~195.88×105个/m3,平均61.12×105个/m3;冬季介于10.00~48.33×105个/m3,平均19.27×105个/m3。
夏季细胞丰度与胶州湾水域相近,冬季细胞丰度高于南黄海的历史数据。
冬季的香农-维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优于夏季,而夏季的细胞丰度和物种丰富度优于冬季。
【总页数】12页(P143-154)【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胶南【作者】曲静;宫相忠;庄会富;赵耀;董树刚【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9.3;Q178.14【相关文献】1.2010年夏南极半岛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 [J], 栾青杉;孙坚强;吴强;王俊2.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J], 傅明珠; 孙萍; 李艳; 蒲新明; 袁超; 张学雷3.2018年烟台四十里湾及其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J], 张文静;董志军;孙西艳;张晨;刘永亮;侯朝伟;赵建民4.2015-2018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J], 季相星;姜毅;王普力5.2015—2018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J], 季相星;姜毅;王普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及其环境意义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和资源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
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环境意义。
一、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浮游生物指的是游动于水体中的一些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在海洋中分布广泛,从海洋表层到深海,从亚北极地带到亚热带区域都有其分布。
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洋浮游生物中最主要的类群,其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海洋的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主要由微型藻类组成,如硅藻、钙藻、甲藻等。
在浮游植物中,硅藻是数量最多的,其数量占全球浮游植物总量的70%以上。
钙藻的生物多样性较高,而甲藻则常常是海洋中的一些有毒藻类。
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也是海洋浮游生物一个非常重要的类群。
其主要由浮游性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幼体组成。
浮游性无脊椎动物包括浮游性桡足类、浮游性有孔虫、浮游性橙藻等。
这些动物在海洋食物链的中下层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海洋食物网中的中间环节。
二、浮游生物群落功能的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海洋的生态系统,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巨大。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成为海洋中所有生物的主要营养来源。
如果浮游植物数量过多,则会导致水体中营养盐的过度富集,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对海洋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
2. 影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还直接影响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浮游动物是海洋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变化与捕捞资源的丰富度和种类有着重要的联系。
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对海洋水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产生影响,这因而也关系到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群落的存活和繁衍。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DNA、RNA 和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B.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由DNA 传递到RNAC.亲代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DNAD.细胞周期的间期和分裂期核DNA 均能转录2.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C.血糖平衡调节只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有关D.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机体会出现高血糖症状3.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
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A.“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C.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D.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4.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获得了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福建省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作者:福建省生态学会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1期【摘要】福建省生态学科近两年来在红树林湿地、鸟类保护、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研究、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生物多样性流的概念和衡量指数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红树林保护区群网生物多样性流近两年来,在林鹏院士等带领下,福建省的生态学工作者在生态学各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有些是农林业第一线的工作,有些则是国内外前沿的工作,在此,我们加以总结,希望能对全省的生态学工作有所促进,还有很多工作发表在国际刊物,没及时收集到,不可能很全面,请大家谅解。
一、红树林生态学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厦门大学红树林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在红树林的结构、功能的研究基础上,近年来继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大量成果。
林清贤等(2005)连续3年调查了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鸟类,研究表明,人为干扰是目前红树林湿地鸟类种类组成与分布范围的主导因素,对于红树林区涉禽类的保护,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滩涂觅食生境,还要注意保护其休息生境。
施富山等(2005)从红树林作为鱼类的栖息地、避难所、摄食场等三方面的作用角度,对红树林和林区鱼类关系作出综述,认为红树林在各个方面都比近海其他环境占有一定的优势,而鱼类随潮水进入红树林,退潮时再入海草场或附近海域,不因潮水的运动而受到伤害。
因此将红树林和附近环境归为一个大的整体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才比较完整。
向平等(2006)注意到随着近年来红树林恢复性造林面积的扩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对红树林幼林的危害问题日益突出。
从藤壶附着的生物化学、藤壶在红树林附着的生态学、藤壶对人工红树林幼林的危害和国内所采用的化学药物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和展望。
认为研究红树植物对藤壶附着的响应和长期适应机制将为藤壶的防治提供更多的启示。
陈长平等(2005)对福建省福鼎市后屿湾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研究揭示了该区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硅藻类的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以河口性种类为主,潮间带底栖硅藻在浮游植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潮汐和风浪冲刷有关。
考点22 群落及其演替——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一、单选题1.【2023·福建卷】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
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
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2.【2022·浙江卷】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3.【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4.【2023·海南卷】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5.【2024·河北卷】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6.【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
福建近海不同海洋功能区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王雨, 林茂, 林更铭(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 2006年12月~2007年1月对福建省沿岸近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大面积科学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冬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隶属于55属112种(含变种、变型), 其中硅藻48属97种(含变种、变型), 甲藻5属10种, 蓝藻1属2种, 金藻1属3种。
硅藻类在种类和细胞丰度上均占主导地位, 甲藻类多分布在闽中近海及东山沿岸, 蓝藻类检出率降低, 金藻类检出率增高。
表层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422.31×102个/ dm3, 丰度分布呈闽南高, 闽中次之, 闽东低的态势。
叶绿素a的分布与浮游细胞丰度分布大体一致, 但在闽中、闽东近海存在近岸与远海的差异, 与优势类群的水平分布也有差异。
福建近海赤潮生物种类较多, 是引发赤潮的潜在生物因素, 一些赤潮生物已在闽南、闽中局部海域成为优势种。
与以往同期资料比较, 硅藻优势类群发生明显变化, 甲藻种类数和细胞丰度增多;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明显增加, 但水平分布变化不大。
关键词: 福建近海;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赤潮生物; 水平分布中图分类号: Q948.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0)02-0033-07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近海, 跨越热带与亚热带, 海域辽阔, 海岸线蜿蜒, 受闽江和九龙江等径流的影响, 大量陆源营养物质进入近海, 明显促进了区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 有利于多种经济鱼类的产索饵和繁殖, 同时也导致赤潮频发, 危害甚剧[1,2]。
然而对福建近海大面积大尺度的浮游植物调查却不多, 浮游植物研究调查更多关注的海域是台湾海峡[1~9]、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域[10~13]及厦门海域[14~19]。
虽然有的调查范围包括了福建近海海区, 但在近海设置的站位较少[20~22]。
针对福建近海(含港湾与河口水域)的浮游植物调查, 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的“全国海洋综合普查”和80年代的“全国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这些数据资料已超过20年, 难以反映福建省近海海洋环境和资源的现状。
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 即“908专项”, 以期全面了解全国沿海省市区近海海洋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 查清我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受到环境恶化和开发的压力, 以利于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协调, 增强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福建省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是完成908任务的重要部分, 即“FJ908-01-01-HS”专项任务, 此次大面积科学调查基本涵盖了除海湾湾内水域以外的福建近海海区, 与以往的调查站位尽量不重叠, 对福建省近海海洋环境现状是一个查清和了解的契机。
作者利用2006年冬季对福建省近海海域进行的大面积科学调查所获得的浮游植物资料, 比较研究了福建近海不同海洋功能区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征, 并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 以期掌握该海域初级生产者的基本状况, 从而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资料补充。
1 材料和方法2006年12月26日~2007年1月27日, 在福建近海海域(22º26′~27º50′N, 116º 51′~121º 50′ E)布设71个站位(图1), 涵盖了除海湾湾内水域以外的福建近海海区。
水样按《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6-91)[23]分别采集表层和底层水样。
叶绿素a采用荧光法测定。
浮游植物水样加Lugol’s溶液固定和保存。
室内静置沉淀, 虹吸, 多次后到所需体积, 采用显微个体计数法分析。
鉴定计数和资收稿日期: 2008-10-10; 修回日期: 2008-12-21基金项目: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01-ST06, FJ908-01- 01-HS)作者简介: 王雨(1981-), 男(布依族), 贵州长顺人,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习员, 硕士, 从事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的研究, E-mail: wy2007607@; 林茂, 通信作者,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E-mail: lm3011@料整理均按《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6-91)[23]和908专项《海洋生物生态调查技术规程》[24]要求进行。
参照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25], 结合本次调查站位的布设状况, 将福建近海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海区划分。
主要划分为3个海域, 闽东近海: 包括闽浙分界至福建省海坛岛的毗连海域, 含霞浦、连江、闽江口等。
闽中近海: 海坛岛至金门岛的毗连海域, 包括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外近海。
闽南近海: 包括厦门岛至东山岛的毗连海域。
图1 福建近海浮游植物调查站位Fig. 1 Sampling stations of phytoplankton in Fujian seacoast2 结果与讨论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本次调查, 对表层样品鉴定, 共有浮游植物112种(含变种、变型及未知种), 隶属于4门19科55属, 其中硅藻11科48属97种(含变种、变型), 甲藻6科5属10种, 蓝藻1科1属2种, 金藻1科1属3种(含未知种)。
种类数最多的硅藻类, 约占86.6%; 其次为甲藻, 约占8.9%; 金藻占 2.7%; 蓝藻占1.8%。
在绝大多数站位中, 硅藻种类数在总种数中所占百分率高于甲藻, 甲藻种类数所占百分率在兴化湾外的10号站最高, 达48.2%。
在泉州湾外的3号站及东山外海的628号站也检出甲藻多种。
综合历史资料[4,9,15~17,19~21,26]发现, 福建近海浮游植物主要有硅藻、甲藻、蓝藻、金藻、裸藻、隐藻、黄藻7个门类, 其中以前三类出现频率较高, 种类组成以硅藻类为主, 对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起着支配作用。
与以往研究结果[4,9,15~17,19~21,26]相比, 硅藻类在各个海域均有分布, 甲藻类在闽中海域及东山沿岸分布较多, 蓝藻类检出率降低, 金藻类检出率增高,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一定变化, 硅藻的主导地位未变。
浮游植物个体细小, 藻细胞粒径为6~100 µm, 小型和微型浮游植占统治地位。
硅藻在细胞丰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整个近海海域, 硅藻类占93.9%, 甲藻类占 4.4%, 蓝藻类占1.0%, 金藻占0.7%。
硅藻类在66个站位中占优势。
甲藻类在5个站位有高的细胞丰度, 与硅藻类一并成为优势种。
蓝藻类在7个站位检出, 金藻无优势地位。
甲藻类在兴化湾外海及最南端的645号站丰度较大, 主要优势种有梭角藻(Ceratium fusus )、叉状角藻(Ceratium farca )、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isella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arinum)等, 其中梭角藻的出现频率较高, 在兴化湾外的10号站丰度最大; 叉状角藻在连江沿岸的547和海坛岛的563号站丰度最大, 这些海域正是福建沿海赤潮重点监控区[26~28]。
蓝藻类的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集中在闽江口附近的25、31号站检出, 丰度不大。
金藻类在泉州湾外的3号站和闽南近海的38号站检出, 丰度不多。
2.2 浮游植物的分布比较从浮游植物种类分布来看, 种类数最多的站位是最南端的645号站, 检出68种; 其次为闽南近海的38号站, 检出50种。
种类数最少的是闽中海域的13号站, 仅检出16种。
闽东和闽中近海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在不同站位中变化明显, 东山海域浮游植物植物种类站位分布较为均匀。
硅藻在调查海域各个站位均有分布, 甲藻主要分布在闽中近海与东山海域, 在闽东的连江沿岸也有零星分布。
硅藻类分布最广的种类是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 在66个站位中均有分布, 其次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和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 分布在41个站位中, 环纹劳德藻(Lauderia annulata)、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等的分布也较广。
甲藻类分布最广的是梭角藻, 在26个站位检出。
叉状角藻也有较广分布。
蓝藻类检出2种, 在闽江口附近的25、31号站。
金藻类六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speculum), 在3号站和东山近海的629、38号站检出。
硅藻类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菱形海线藻、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和甲藻类梭角藻的细胞丰度虽不及优势类群, 但检出率都在90.0%以上, 是该区冬季的常见种。
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来看, 冬季表层丰度的密集中心区在东山南部附近海域和泉州湾外。
此外在闽东的闽江口也有一个较高的丰度区, 霞浦至海坛岛一线的海域是低丰度分布区(图2)。
除闽江口的高丰度区分布在近岸的站位上外,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表现出由近岸区向远海区递增的趋势。
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422.31×102个/ dm3 , 总量在6.8×102~2001.4×102个/ dm3之间变动。
闽南近海多数站的丰度在100×102 ~500×102个/ dm3之间。
湄洲湾、兴化湾等闽中近海, 浮游植物丰度保持在50×102 ~ 100×102个/ dm3之间。
闽东近海浮游植物丰度比闽中近海稍低。
东山海域的645号站丰度最大, 高达1498.1×102个/ dm3, 此站也是最南端的站位。
其次, 泉州湾外的591号站的丰度也达359.6×102个/ dm3; 闽东近海的11号站的丰度最小, 只有3.9×102个/ dm3。
总体上, 福建近海冬季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情况为闽南高, 闽中次之, 闽东低的态势, 闽南与闽中近海由近岸向远海逐渐升高, 闽东近海除了闽江口高丰度区以外, 近岸与远海差别不大。
图2 福建近海冬季表层浮游植物丰度分布Fig. 2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at the surface layer in Fujian coastal waters in winter2.3 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水平分布比较浮游植物优势种细胞丰度的水平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丰度的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