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
- 格式:ppt
- 大小:11.54 MB
- 文档页数:43
章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附】线条性: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而导致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个发出,无人可于同一时间位置说出两个声音。
即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出现。
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无必然联系,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是任意的、偶然的。
2、现代汉语:从狭义而言,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从广义而言,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狭义的现代汉语,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方言:即俗称的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人民的语言,并不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
主要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5、现代汉语规范化:即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以此清除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分歧。
6、文学语言:指经加工、规范所得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著作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7、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指由于性别、年龄、地位、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
每个群体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形成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
二、简答题;1、现代汉语特点?【可分述或将之与印欧语言对比,自行诠释】(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语调变化,具有音乐性,具体如下:Ⅰ没有复辅音;即一个音节内不存在两个或以上辅音相连的情况,音节界限分明;Ⅱ元音占优势;音节必有元音,可仅由一个元音构成音节,乐音比例较大;Ⅲ有声调;音节均有声调,使得音节间界限分明而富于变化,有区别意义作用;Ⅳ声母与韵母内部系统性较强;即声母与韵母间配合规律规范严谨;(2)词汇方面:Ⅰ语音多为单音节,词形较短;有时一个语素即一个汉字,存在大量单音词;Ⅱ双音节占优势;汉语词汇有双音节化趋势,旧的单音节被双音节大量代替;Ⅲ新词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即“实语素+实语素”构词法,少有派生法构成;Ⅳ对于吸收的外来词多为音译兼意译,或以汉语语素对译,直接音译较少;Ⅴ成语多为四音节结构;Ⅵ存在大量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且音节数量不定,可见汉语词汇形式的伸缩性;(3)语法方面:Ⅰ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如我们理解(主谓结构)--理解我们(述宾结构)改变了语法结构关系;又如猫抓老鼠—老鼠捉猫,则改变了语法意义;真正语法上的语序变化应为词语的次序改变使语法结构关系及语义随之变化,如:二十岁才结婚—结婚才二十岁;Ⅱ主用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无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①有些结构有无虚词会导致结构和语义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联合结构)--爸爸的妈妈(偏正结构);②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虽语法结构关系未有改变,但语义变化,如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一指特定学校,一指北京所有大学;③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会导致语用意义的变化,如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虽都为偏正结构、修饰关系,表意相同,但前者强调“属性”,后者强调“分类”,指中国而非其他国家的文化;Ⅲ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都存在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地震—地面震动—地面震动了)Ⅳ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汉语词汇同一词可充当多种成分,好-a/v;Ⅴ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汉语中名词与数词结合需要加入量词,且随着对象不同而变化量词,如一头牛、一棵树;语气词的变法则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2、与古代汉语对比,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什么?(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语音系统简化;①浊塞音、浊塞擦音、清鼻音声母消失;②复辅音声母消失;③辅音韵尾大大减少,入声不再独立成为调类;(2)词汇方面:①新词大量产生;②词的双音节化倾向明显;③词缀和类词缀有所增加,词缀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增多;④大批印欧词语和日语汉字进入汉语词汇系统;(3)语法方面:①增加大量量词;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现代汉语兼类词较多;③古汉中语言省略现象较常见,现代汉语则少见;④古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常有宾语前置现象,现汉几无;3、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1)共同语是通行于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方言则是一个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即规范的共同语是方言的高级形式;(2)共同汉与方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吸收的关系;Ⅰ共同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而形成,形成后又渗透到各方言中,制约方言的传播与发展;Ⅱ方言的表达形式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共同语需吸收方言中有利成分以促进自身发展;4、如何理解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答: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形象而言即一个装置,其最主要特点是分层。
《公共行政学》第一章绪论自测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C),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张金鉴2.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B)。
A. 马克思 B. 亚里士多德 C. 瓦特 D. 史坦因3.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C)。
A. 政治性 B. 法制性 C. 公共性 D. 民主性4.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C)。
A. 公平性 B. 民主性 C.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D. 高效性5. 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C)。
A. 普耳 B. 斯密 C. 欧文 D. 斯图亚特6.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A)。
A. 威尔逊 B. 韦伯 C. 古德诺 D. 泰勒7.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D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 《行政学原理》B. 《行政学》C. 《政治与行政》D. 《行政之研究》8.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D)。
A. 泰勒 B. 欧文 C. 法约尔 D. 韦伯9.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D),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A. 14条管理原则B. 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C. 管理五项职能D. 官僚制理论10.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A)。
A. 泰勒本 B. 法约尔 C. 欧文 D. 韦伯11.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C)。
A. 欧文 B. 韦伯 C. 法约尔 D. 泰勒12.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C)。
A. 欧文 B. 泰勒 C. 法约尔 D. 韦伯13.提出著名的POSDC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D)。
A. 韦伯 B. 欧文 C. 法约尔 D. 古立克14.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D)。
A. 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B. 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C. 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D.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15.第一位试图简历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A)。
绪论总论1、会计学基础与会计基础技能训练两课程之间的关系会计基础技能训练是与会计学基础课程相配套衔接的会计实验课程,二者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科体系的入门课程,也是进入会计学王国的入门钥匙,它对后续会计学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如复式记账、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程序等,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会计实验。
在学习会计学基础后,开设会计学基础实验课程,进行会计学基础技能训练,尤为必要,通过动手操作,可以验证所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否掌握;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可进一步巩固和学习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总结、研究与提高。
二者的关系也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源泉,能力是知识的力量表现,两者不可偏废。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加上知识的灌输比能力的培养容易进行,所以学校的会计学教学很容易走上重知识轻能力的道路,培养出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所以学习完会计基础理论后必须进行会计基础技能训练,否则等于“纸上谈兵”,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素质。
2、会计基本技能及其要求会计基础技能训练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会计实验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
(一)会计基本技能包括1.写算基本功。
写算能力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要求。
写,包括文字与数字的书写,应清晰、流畅、规范;算,主要是计算汇总能力,应快速准确。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包括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3.登记账簿。
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对经济业务序时地、分类地登记到账簿中。
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环节。
4.编制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用以总括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一种书面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