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开题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系统工程概论相关课题
系统工程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工程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系统工程的研究中,有许多相关的课题可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从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入手,探讨系统工程的概念、范围、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这包括系统工程的定义、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如系统思维、综合性、系统优化等)以及常用的方法论(如系统建模、仿真、评估等)。
其次,可以从系统工程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比如,可以探讨系统工程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能源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系统工程在这些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还可以研究系统工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比如,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风险管理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以及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此外,还可以关注系统工程在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研究系统工程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管理中的方法和工具,探讨系统工程对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最后,还可以关注系统工程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和挑战。
探讨当前系统工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新方法的探索、新理论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系统工程涉及的课题非常广泛,可以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从学科交叉到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系统工程研究所工程硕士开题和答辩补充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系统工程研究所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时也为了方便工程硕士学生合理安排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等事项,在学校相关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对开题和答辩环节补充以下规定。
(1)开题时间安排:系统工程研究所将每年安排三次会议形式的统一开题,成立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公开答辩。
统一开题时间分别为2月下旬、5月下旬和10月下旬进行,其它时间不接受开题申请。
如果一次开题没有通过,将在下一次进行重新开题。
开题申请必须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前一年提出,最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前6个月答辩通过,否则视为放弃学位申请。
(2)答辩时间安排:根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每年举行三次会议授予学位的时间安排,系统工程研究所将每年安排三(或四)次统一答辩,时间分别为5月下旬、9月下旬和12月下旬(根据需要补充一次2月下旬)。
答辩前两个月必须提交经导师审核同意的论文,由系统工程研究所统一安排论文预评审。
研究生必须根据预评审意见修改论文,修改稿需经预评审专家同意后才能提交答辩。
修改后未获预评审专家同意的同学,可在下一次重新申请预答辩。
答辩未通过者,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进行修改,满足要求后申请下一次答辩。
到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时仍未能通过答辩的,不得继续申请答辩,作放弃学位申请处理。
申请答辩时需提交论文相似度检测报告,相似度必须在15%以内。
本规定适用对象为系统工程研究所“控制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硕士。
本补充规定从2012年开始实施,解释权归东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
附:系统工程研究所工程硕士培养流程图图1 系统工程研究所工程硕士培养流程图。
(完整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第一次作业孙岩工业工程十二班410912221.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系统问题说明:①系统的功能及其要素②系统的环境及输入、输出;③系统的结构(最好用框图表达);④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环境的关系。
答:①选择系统:物流系统。
所谓物流系统,是由多个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单元结合起来,以物资为工作对象,为完成物资流通为目的的有机结合体。
最基本的物流系统由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及信息等子系统的一个或几个有机地结合而成.每个子系统又可以按空间和事件分成更小的子系统.物流系统本身又处在更大的系统中。
②系统的功能及其要素:(广义含义)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可以是单一事物(元素),也可以使一群事物组成的分系统、子系统等。
系统与其构成要素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及其范围。
(物流系统)物流系统的功能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在保证社会再生产进行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重要有七大功能:①运输功能②仓储功能③包装功能④装卸搬运功能⑤流通加工功能⑥配送功能⑦信息服务功能。
物流系统的要素具体可以分为功能要素,支撑要素和物质基础要素。
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最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有包装功能要素、装卸功能要素、运输功能要素、保管功能要素、流通加工功能要素、配送功能要素、物流情报功能要素等。
支撑要素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等。
物流基础要素包括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等。
③系统的环境及输入、输出:(广义含义)任一系统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环境或超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与其相互作用,保持较为密切的输入输出关系。
系统连同其环境超系统一起形成系统总体。
系统工程课程实践课题1、最优捕鱼策略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再生资源(如渔业、林业资源)的开发必须适度。
一种合理、简化的策略是,在实现可持续收获的前提下,追求最大产量或最佳效益。
考虑对某种鱼(鳀鱼)的最优捕捞策略:假设这种鱼分4个年龄组,称1龄鱼,……,4龄鱼。
各年龄组每条鱼的平均重量分别为5.07,11.55,17.86,22.99(克),各年龄组鱼的自然死亡率均为0.8(1/年),这种鱼为季节性集中产卵繁殖,平均每条4龄鱼的产卵量为510109.1×(个),3龄鱼的产卵量为这个数的一半,2龄鱼和1龄鱼不产卵,产卵和孵化期为每年的最后4个月,卵孵化并成活为1龄鱼,成活率(1龄鱼条数与产卵总量n 之比)为)1022.1/(1022.11111n +××。
渔业管理部门规定,每年只允许在产卵孵化期前的8个月内进行捕捞作业。
如果每年投入的捕捞能力(如渔船数、下网次数等)固定不变,这时单位时间捕捞量将与各年龄组鱼群条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不妨称捕捞强度系数。
通常使用13mm 网眼的拉网,这种网只能捕捞3龄鱼和4龄鱼,其两个捕捞强度系数之比为0.42:1。
渔业上称这种方式为固定努力量捕捞。
1)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如何实现可持续捕获(即每年开始捕捞时渔场中各年龄组鱼群条数不变),并且在此前提下得到最高的年收获量(捕捞总重量)。
2)某渔业公司承包这种鱼的捕捞业务5年,合同要求5年后鱼群的生产能力不能受到太大破坏,已知承包时各年龄组鱼群的数量分别为:122,29.7,10.1,)10(29.39×条,如果仍用固定努力量的捕捞方式,该公司应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使总收获量最高。
2节水洗衣机我国淡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洗衣在家庭用水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目前洗衣机已非常普及,节约洗衣机用水十分重要。
假设在放入衣物和洗涤剂后洗衣机的运行过程为:加水-漂洗-脱水-加水-漂洗-脱水-…-加水-漂洗-脱水(称“加水-漂洗-脱水”为运行一轮)。
开题报告弱电系统工程标题:弱电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应用前景分析一、问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化的不断推进,弱电系统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弱电系统工程应用不足、技术不成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对弱电系统工程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与应用前景,对于推动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1.分析弱电系统工程的现状,了解其应用范围及发展情况;2.研究弱电系统工程的技术发展趋势,探讨其未来的应用前景;3.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弱电系统工程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应用前景;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从业人员和用户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弱电系统工程的看法和需求;3.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典型的弱电系统工程项目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内容及具体步骤:1.弱电系统工程的定义及应用范围:介绍弱电系统工程的定义,列举其主要应用领域,如安防监控系统、智能楼宇系统等。
2.弱电系统工程的现状分析: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总结目前弱电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包括项目数量、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
3.弱电系统工程的应用前景分析:根据现有数据和专家意见,预测弱电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市场规模扩大等方面。
4.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弱电系统工程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为弱电系统工程的改进提供借鉴。
5.解决措施与建议:结合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强技术研发、推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
六、项目计划安排:1.4月1日-4月7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弱电系统工程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2.4月8日-4月14日:设计并发放问卷,收集相关数据。
3.4月15日-4月21日:整理数据,分析弱电系统工程的现状。
4.4月22日-4月28日:预测弱电系统工程的应用前景。
校园网网络系统工程设计的开题报告
1.选题背景
目前,高校在网络化的教育环境下,校内学生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园网的建设已成为现代化高校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
校的校园网工程建设和应用管理相对滞后;网络系统的规模、设备和服务系统的管理
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总体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此,
本文旨在对校园网网络系统进行设计以改善这些问题。
2.研究内容
本次工程设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网整体网络系统架构设计。
(2)校园网设备的选型与配置规划。
(3)校园网服务系统的管理规划。
(4)校园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提升方案。
3.研究意义
校园网网络系统工程设计的意义在于,
(1)改善学校校园网系统整体运行效果,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2)提高校园网设备的选型和配置规划,优化管理服务体系。
(3)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规避潜在风险和问题。
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运用国内外学者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设计。
在此基础上,需重点实施业务范围、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研究。
5.研究进度安排
计划采取以下步骤进行研究工作:
(1)进行实地考察和网络文献调研。
(2)初步构思,编写开题报告。
(3)详细规划系统整体运行架构以及设备选型与系统管理服务的规划研究。
(4)确定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方案。
(5)整体设计,目前进度完成30%。
系统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系统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效、智能化的系统设计与开发需求越来越迫切。
系统设计与开发是指根据用户需求,通过分析、设计和实现,构建出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系统。
本文旨在探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与开发一个高效、可靠、易用的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具体内容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验证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需求分析: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访谈,了解用户的需求和问题,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和模块划分,确定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数据流动。
3. 编码实现: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采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
4. 测试验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四、技术方案与创新点本研究将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开发流程,利用现代化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实现一个高效、可靠的系统。
创新点包括:1. 引入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引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实现更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2. 引入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弹性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实现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3. 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对于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处理的技术,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和性能。
五、预期成果与应用价值本研究预期将设计与开发一个高效、可靠、易用的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具备以下应用价值:1.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工操作和决策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 改善决策质量: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指导,改善决策的质量和准确性。
3. 促进信息共享:通过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功能,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
视频监控系统的工程与实现的开题报告范文: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在安全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录制监控画面,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保安工作的效率。
本文将介绍视频监控系统的工程与实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安保问题日益突出。
大型公共场所、商场、学校、银行等安全工作日趋紧迫。
视频监控作为一种智能化、网络化的安保手段,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能够有效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视频监控系统采用数字、模拟电视、卫星电视信号输入设备,将各种信号输入给监控录像机,并对画面进行实时监测、录制、存储。
系统硬件主要包括:摄像机、录像机、监视器等。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视频采集卡驱动程序、监控软件、存储管理软件。
综合各方面因素,构建出一套成熟的视频监控系统。
三、视频监控系统的实现(1)摄像机的选型首先根据需要确定摄像机的类型、位置、方向等,其次考虑摄像机的分辨率、滤波器系数、图像传输方式等。
(2)录像机及其存储录像机作为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部件,充当着信号输入、存储及回放等重要作用。
存储介质也应当具备足够的容量且数据读取速度快,提供足够的录像时间供用户备查。
(3)监视器的选择由于监视器作为画面输出设备,其能否清晰地显示出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监视器对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4)监控软件的运用监控软件作为系统的软件化支撑,充满着智能化的特征,可以实现视频预览、录像、播放、存储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多屏控制和报警功能。
四、总结本文介绍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实现过程,视频监控系统无疑是当前安全领域面向未来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对视频监控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对其在惠民生活中的普及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系统工程优秀论文题目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社交网络安全评估研究本论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建立了安全评估模型,对社交网络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首先,本文介绍了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步骤,然后针对社交网络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网络钓鱼、网络欺诈、信息泄露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社交网络的安全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可以有效地评估社交网络的安全性,并可以为社交网络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2.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电商网站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本论文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探讨了电商网站用户体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电商网站用户体验设计框架。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商网站用户体验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对用户体验进行了分析。
然后,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电商网站用户体验设计框架,包括用户需求分析、用户行为模型分析、用户反馈分析和设计实现等方面。
最后,本文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框架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电商网站用户体验设计框架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购买意愿,提高电商网站的竞争力。
3.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设计及应用研究本论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究人脸识别算法的设计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实现方法。
通过对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和深度学习的原理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并在实验中进行了验证。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深层卷积神经网络(CNN),该算法具有数据自动学习和良好的识别率的优势,因此本文在应用场景中对CNN 进行了实验,对其鲁棒性、准确性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方案以及针对不同场景的使用建议。
最后,本文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探讨了该技术在安防、金融等领域的未来应用前景。
4. 基于AR技术的智慧城市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本论文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提出了一种智慧城市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
系统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 application 在日常生活、领域逐渐普及。
例如,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淘宝、京东、美团等application,以及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计算机 application。
对于这些 application,如何保证其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套评测方法,用于检测计算机 application 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
1. 评测指标的选择: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确定计算机application 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三个方面的评测指标;
2. 评测方法的设计:根据确定的评测指标,设计具体的评测方法,包括实验的设计、数据处理、模型的搭建等;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对评测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计算机 application 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评估。
四、研究进度
本研究已经开展初步研究,包括相关文献的调研、评测指标的设计以及初步实验的进行。
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评测方法,并开展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实验。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保障计算机 application 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有实际意义。
同时,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行业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指导。
还将为进一步开展类似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选题背景和意义:1、研究背景:从全球范围来看,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
化石能源被视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罪魁,是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1]-[2]。
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使用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同时,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逐步减少,全球能源危机也日益迫近。
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
因此,高效合理地利用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节能技术已成为人类的共识[3]。
山西省是我国经济大省,2010年 GDP 为9200.86亿[4]; 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2008年能源消耗为26879万吨标煤。
因此,研究山西省碳排放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的情况,既是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碳排放的战略需要,也是改变本省能源消费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迫切需要。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政府在2009年主动做出国际承诺,即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5]。
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而山西省的碳排放量在全国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研究该课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2、研究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据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显示,1901-20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0.6℃,而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0.74℃,特别是1995-2006年间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985年以来上升速度最快的,温室效应的明显加快使气候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6]。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根据国际能源署2011 年最新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111.94 亿吨,而全世界燃矿物能源碳排放总量为347.4亿吨,由此可见中国占全球矿物能源碳排放总量的32.2%。
据预测,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化石能源消耗还将持续增长,碳排放量还会继续增长[7]。
所谓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环境问题,而化石能源消耗是CO2排放( 碳排放) 的主要来源[8-9]。
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出口国,但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高碳”基础上的,造成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和能源消费国。
为顺应世界低碳经济潮流、改善国内日益恶化的环境,在国家极力倡导低碳经济的前提下,山西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因而,科学测算山西省的碳排放量,构建科学的预测模型对山西省未来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有助于山西省把握碳排放增长趋势,制定科学的碳减排对策。
从而改变原有的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1、国内研究现状: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机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人口与消费等人文因素、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关系。
梁朝晖按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测算关系式计算出上海市碳排放总量,建立了能源消费与GDP、人口总量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回归模型,用来预测未来上海市的碳排放量[10]。
朱勤等对STIRPAT模型进行扩展,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影响因素明显,认为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11]。
张智慧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周期(LCA)评价理论,界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并对建筑生命周期从物化(施工过程)、使用到拆除处置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清单分析,明确了低碳建筑的内涵魏巍贤等结合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 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 对CO2减排的贡献,结论是引进技术对我国减少碳排放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12]。
Wang can、Chen Jining、Zou Ji采用LMDI分解法对我国1957-2007年碳排放进行了分解,认为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均可以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能源强度对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更为明显,而经济增长能够驱动碳排放的增长,产生正的驱动效应。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则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发现经济发展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型趋势,并且经济发展对中国人均碳排放贡献率大于抑制因素能源结构和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
聂锐等运用IPAT模型对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情景预测;魏一鸣、刘兰翠和范英考虑了人口、人均GDP、能源利用效率、城市化率四项因素,运用STIRPAT 模型对我国及国内各地区的碳排放进行预测。
朱勤、彭希哲等人利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以及LMDI分解方法对我国1980-2007年数据分析,得出经济规模、人口规模驱动我国碳排放的增长,而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存在负效应,第二产业则呈现正的刺激效应。
另外,因数分解法是研究碳排放的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
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Ang将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分解成经济增长影响、产品结构影响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影响3个影响因素[13]; Ramakrishnan Ranmnatha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 分析了世界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GDP 之间的关系[14]; Ugur Soytas[15]利用VAR 模型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耗、GDP 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格兰杰成因不是GDP增长,而是能源消耗。
Cole以加拿大建筑业为例,用Athena计算模型软件估算了三种建筑结构(具体建筑物)在建筑施工阶段的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Hui Yan等人根据整个建筑建设进程,运用生命周期法的思想,把整个建筑过程细化为包括建筑材料施工过程等六个部分,分别进行温室气体核算分析。
Leif Gustavsson等人运用建筑的生命周期法,把建筑过程分为包括建筑建造和最终处理(拆除和回收)等四个阶段,并用排放系数法对各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以此对瑞典一栋八层木质结构公寓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1]魏一鸣,刘兰翠,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2-164.[4]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 . 发展研究, 2009, (2).[5]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及对我省的建议[J] .政策瞭望, 2009, (8).[6]B. W. Ang. 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J]. Energy Policy, 2005, 33(7): 867-871.[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 .中国 2050 年低碳发展之路: 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35 -88.[8]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9]Hoekstra R, Bergh JVD. Comparing Structural and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J]. Energy Economics,2003,(25).[10]Ang BW, Liu Na. Energy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EA Model Versus other Methods [J]. Energy Policy,2007,(3).[11]刘晓,熊文等.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山西省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预测[J].热带地理,2011(3). [12]张锋.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64.[13]徐国泉,刘则渊等.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0-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4]吴晓青.实行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发展论[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5]YORK R,ROSA E A,DIETZ T.STIRPAT,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351-365.研究内容与方法(包括实验设计):研究内容:一、山西省历年碳排放、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计算;二、构建灰色预测模型,研究山西省未来几年的碳排放情况,进一步进行误差分析。
三、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山西省碳减排的措施。
研究方法:利灰色预测方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计算,构建模型,预测结果,进一步分析误差,得出适合山西省的碳减排措施。
关键难点及拟采取的解决措施:关键难点: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能源一碳排放一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同时,由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也会不断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三者间复杂的大系统。
由此,必须构建模型,搜集历年数据,通过计算才能进一步预测未来几年的碳排放趋势。
拟采取的解决措施:尝试综合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定量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对山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地评价,定量的计算出未来几年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山西省碳减排的措施。
指导教师意见:签字:年月日开题报告会专家组意见:组长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