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曲课堂教学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理解和记忆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为了改进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路径,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积极性和深度理解。
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交互式教学模式则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这些新路径的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将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将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改进方向上,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古诗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新路径的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将呈现出新的活力与活力。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问题、新路径探索、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改进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寻找新的教学路径和方法来改进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普遍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的教学路径探索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和交互式教学模式将成为关键。
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古诗词更生动、更具吸引力;交互式教学模式则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改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做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2. 正文2.1 现状分析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问题及策略探究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学问题
1. 学生对于背诵、理解古诗词缺乏兴趣。
2. 学生语文功底不够好,古诗词的成语、典故等都不通。
3. 理解古诗词的主旨、意境较为困难。
4. 学生阅读流畅度不够,造成学生对于句子结构、概念难以理解。
二、解决策略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组织唱诗会、绘画比赛、朗诵比赛,激起学生的兴趣。
2. 注重打好语文基础
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学习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利用时事背景寻找典故等。
3. 培养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注重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融入生活等。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减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焦虑感。
4. 训练学生阅读流畅度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难句、遣词造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古诗词的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阅读流畅度等方面的训练,以此推动古诗词教学的深入发展。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第一篇范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古诗词教学在这一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
一、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像、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授《春晓》时,教师可以播放清晨鸟鸣、雨滴落地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2.吟诵教学:吟诵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韵律、节奏,通过吟诵感悟诗词的美。
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吟诵、个人吟诵,以及吟诵比赛等活动。
3.互动讨论: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哲理等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
如在教授《登鹳雀楼》时,可引导学生探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哲理。
4.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
可组织诗词创作比赛、诗词朗诵会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1.诗词鉴赏:着重引导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如在教授《江雪》时,教师可分析诗中的雪、船、翁等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和高洁。
2.诗词背景: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如在教授辛弃疾的词时,可简要介绍其抗金救国的经历,让学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
3.诗词类别:讲解不同类别的诗词,如田园诗、边塞诗、婉约词、豪放词等,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多样性。
4.诗词文化:传授与诗词相关的文化知识,如诗词的格律、韵脚、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三、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审美体验。
如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表现、创作实践中的作品等。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背景知识掌握程度、诗词创作水平等。
初一语文教案诗词鉴赏初探教案主题:初一语文教案诗词鉴赏初探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和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结构。
2. 掌握初步的诗词鉴赏方法,如押韵、平仄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结构。
2. 掌握并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什么是诗词及其特点:通过介绍诗词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诗词的韵律结构:讲解古代诗词的韵律结构,包括平仄和押韵等。
3. 诗词的鉴赏方法:介绍如何鉴赏诗词,包括了解诗词的背景、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等。
4. 优秀诗词的鉴赏: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分析诗人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示范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诗词,给予学生范例鉴赏,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诗词。
3. 组织讨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安排及教学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一些引人注目的问题来导入本课主题,如“你们喜欢诗词吗?”、“你们读过哪些有趣的诗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从诗词的定义出发,讲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结构,通过引用一些经典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示范鉴赏(15分钟)教师选择一首经典的诗词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倾听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表达,帮助他们初步学会鉴赏。
4. 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鉴赏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
5.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一些鉴赏诗词的作业,希望他们在家继续锻炼。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索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初中阶段,通过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而且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锻炼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本文探讨了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还缺乏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思、琢磨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古诗词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充满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模仿和创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学修养,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古代先贤留下来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方法1.欣赏式教学法欣赏式教学法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美的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的感受,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词的欣赏、朗诵排练、表演等活动中,在欣赏中了解古诗词,领略其意境,从而提高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通过模仿课文的语言表达方法和艺术手法,学生可以在试译、打译、造句中增强自己的语感和语境感,提高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美感觉受。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诵读、创作和表演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法,通过比较不同朝代、不同诗人、不同体裁、不同意境、不同句式等方面的古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1.近体诗教学近体诗是古诗的一个重要体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欣赏和创作,让学生了解近体诗的发展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初探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反映了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鉴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受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对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一直是教师们面临的难题。
本文将从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古典诗歌融汇了诗人的感悟和情感,教师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 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该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诗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审美追求,使他们逐渐形成对古典诗歌的独特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经典名篇的鉴赏常见的古典诗歌名篇有《静夜思》、《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诗作都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这些名篇,进行详细地诗歌分析和鉴赏,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 诗歌创作技巧的探讨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古典诗歌体裁,展开探讨和研究,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
3. 古代文学史和诗人生平的介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还应该包括古代文学史和著名诗人生平的介绍。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背景,增强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古典诗歌的原意、诗歌的背景介绍、诗歌的表现形式等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在实际中常常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初中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初中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壮丽美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登高远眺时的豪情壮志。
通过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提高古诗词的感悟和鉴赏水平。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常常是抽象而微妙的,让学生在静坐在课桌前很难真正地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可以利用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配合古诗词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和绘画的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达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名胜等地方,让学生在自然和历史的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鉴赏水平。
三、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四、结合生活,拓展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初中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以及结合生活,拓展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古诗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古诗词的感悟和鉴赏水平。
希望未来古诗词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古诗词教学成为学生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平台。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索诗词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操。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领悟其中的美和哲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我们需要注重古诗词的选材。
选取部分简单、易懂的古诗词,让学生能够迅速理解诗句的意思。
还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古诗词,例如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等,以增加学生的情感共鸣。
也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古诗词,例如描写动物的诗句,描述季节的诗句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古诗词教学。
可以通过课堂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在朗读时,可以适当调整语速和语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句。
可以通过分组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感受和表达诗词的美。
在分组朗读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句的意境,选择合适的表演形式,例如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等,以丰富诗词教学的形式。
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将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理解和表达。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句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想象。
在绘画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形象细节、情感表达等,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古诗词的题材,进行写作创作,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所表达的哲理,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和比赛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竞争意识。
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诗词写作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比赛中,可以邀请专家评委进行评选,同时也可以邀请其他学生和家长观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合理的选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形式,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欣赏和表达中逐渐领悟其中的美和哲理。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索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思想情感的培养具
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阶段,教师如何开展古诗词教学探索,让学生能够“吟诵古诗词,品
味中华文化”,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基础,选择合适的课文进行教学。
对于初
中学生来说,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要简单清晰,容易理解且接近生活。
例如《静夜思》、《登高》等课文,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内在韵味。
其次,教师应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声
音朗读、图片展示、认识古词字义、情感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世界中,并且感受古诗词的细节和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将古诗词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中感受到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启示和情感的升华。
例如,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
通过古诗词表达情感,或者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古诗词的哲理和美。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背诵、赋诗或作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并
且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古诗词的美妙和美好。
总之,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材、创新教学方式、融入生活、提高表
达能力,帮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增强文化自信,启迪思维,提高人文素养。
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一、内容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古诗词歌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实践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为初中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本文对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对比,总结出了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在理论方面,本文主要从音乐美学、文学美学等角度分析了古诗词歌曲与音乐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方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为初中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
本文对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评估和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了古诗词歌曲教学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古诗词歌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哲学思想和艺术价值。
将古诗词歌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因此对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古诗词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既具有音乐性,又具有文学性。
初中古诗词曲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陆红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05期
古诗词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
千百年来,古诗词曲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词曲,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古诗词曲课堂教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曲的韵律
古诗词曲讲究韵律,平仄交错组合,语言凝练精辟,具有和谐的音乐美,所以最适宜朗读。
古诗词曲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
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便是帮助学生作正确停顿,读出古诗词曲的节奏和韵律,读出古诗词曲所独有的抑扬顿挫。
掌握了古诗词曲的节奏和韵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古诗词曲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
以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古诗二首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
《龟虽寿》属于乐府诗,四字一句,二二节拍,四句一韵。
前四句是对人生哲理的感叹,诵读节奏要教缓慢,语调应较低沉;中间四句是壮怀激烈的高唱,诵读节奏应稍快,语调要高亢;后四句是哲理的思辨,诵读时要慢一些,让听者品出个中情味;最后两句,要读得轻快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每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朗读时节奏稍快;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机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置酒饮别的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教师正确的朗读指导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充分获得古诗音韵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曲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曲言约意丰,贵在含蓄,多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曲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思想内涵。
可借助音乐播放,营造一种特定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的想象,使之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曲的美妙意境。
如为了让学生领悟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寂静,教师可播放一首轻柔舒缓《空山鸟语》;为了学生品味《天净沙·秋思》浓浓的思乡情怀,教师可播放一曲淡雅感伤的《思乡曲》。
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音乐,用想象去勾画诗的图景,让心灵徜徉在无尽的诗的意境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笔者在教授曹操的《观沧海》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浩瀚气势,
来感受本诗意境之开阔,气势之雄浑,进而体会诗人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三、教会学生抓住诗眼,把握古诗词曲的主旨
“诗眼”是古诗词曲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句,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只要找到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整体感知也就有了方向,顺着关键字词提示的感情基调,就能较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主旨。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诗眼,来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中“心远”即是诗眼,可以表现诗人超脱尘世,远离官场,向往田园的闲适心境。
又如杜牧的《泊秦淮》,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寒”和“犹”两个关键字词,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一个“犹”字极富表现力:在这国运衰弱、民不聊生的年头,居然还有人逍遥自在地听着乐曲,令人忧愤。
这样分析之后,学生对诗歌的主旨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带领学生寻找意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意象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所依托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初中课本中较常见的如“秋雁”“明月”“飞絮”“断肠”等意象,一般和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
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到意象来感悟意境,通过抓意象反复揣摩、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比如月亮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月缺月圆,标示着离别与聚首,游子的情感和月亮的圆缺紧密相连,月亮也就成了思乡的代名词。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月怀远,见月思乡早已成了中同人很自然的一种情感体现。
五、积累典故,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
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闻笛赋”暗指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首《思旧赋》。
“烂柯人”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棋还没有下完,自己的斧柄已经腐烂。
回到家里,才知世上已过百年,相识故交都已死去。
此诗是刘氏被贬22年后重又被朝廷召回,返回洛阳的途中所作。
两个典故的使用,既表达了对同遭贬谪的旧友柳宗元等人的思念,又抒发了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世事蹉跎的感慨,厚重沉郁,感人至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典故。
再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其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就是一个典故。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
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六、对比阅读,调动学习古诗词曲的积极性
古诗词曲的对比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曲的积极性。
教师在讲古诗词曲的时候,可以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近或相反的一起讲。
这样,既可以补充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欣赏古诗词曲的兴趣。
曹操的《观沧海》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为了理解诗人的情怀和抱负,教师可以引入他的《龟虽寿》进行对比阅读,相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定能使学生体会到曹操的英雄豪情。
再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就可把它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两首词的相同点,即:(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
再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两首词的鲜明的不同点,即:(1)梅花形象不同。
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象征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共产党人,表现了中国革命者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国际国内巨大困难的时候,那种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
(2)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
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
比如同样写梅花与群芳相异临寒独自开放的特点,毛泽东的词是“犹有花枝俏”,陆游是“寂寞开无主”,同样写梅花的品格,毛泽东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使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只有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曲的方法,学生才会具备一定的古诗词曲鉴赏能力,才能独立打开古诗词曲这扇神奇的大门,尽情享受古代诗歌带给人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