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对策作者:张梦珂来源:《财讯》2017年第08期伴随我国利率变革、汇率变革的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增强其开放性,我国金融市场将面对愈发明显的来源于国际市场的作用。
美联储每次加息时期都曾导致全球金融及市场的极大地震,在目前经济状况下,植根于我国金融市场,本文旨在探究美联储加息即将对中国产生的作用,这对我国具备重要意义。
我国需要密切重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诸多改变,落实相应对策,以防止美国量化宽松的取消对我国经济进步和金融体系构建造成很大的阻碍。
美联储加息金融市场影响对策美联储加息是去年世界资本市场的重要事情,也是关键国家货币政策编制进程中的关键参考依据。
2016年末,美联储实现联邦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准点。
这种上调是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利率降至0的基准之后,美联储近段时间来首次增加联邦基准利率。
这次加息大概表明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终结。
能够预料,美联储在之后的几个月还可能提高联邦基准利率。
因为与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关联愈发密切,中国将必然会受到美联储加息的作用。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1)加息对中国货币市场的影响即便在早些时候中国确实废弃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关联汇率,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联。
人民币是否稳定对亚洲经济具有一定的作用,所有人民币的上行压力有一定几率造成其亚洲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出现波动。
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领域依旧有对冲的区间,并在面对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采取了措施。
譬如运用全面降息、降准等手段来减低可能的影响。
综合上文,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货币市场的冲击是可预见的。
(2)加息对中国黄金市场的影响美联储加息,导致黄金相对美元的吸引力降低,资金市场一定会产生众多资金流出的情况,而且由于美元上涨还可能使得黄金价格的大幅下降。
2015年,即使美联储还未宣布加息,中国的黄金市场就已经出于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而下跌了10个百分点,而在17日美联储真正实施加息后,许多投行则预期黄金即将跌破1000美元降落到三位数的程度。
自去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集中表现在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能源和部分原材料等供求关系紧张,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物价水平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为了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国家采取了加强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十分明显,那么,银行应如何应对?一、可用资金减少,资金供应紧张,负债业务地位日益突出。
央行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对冲多余头寸,通过发行中央票据,加强再贷款、再贴现管理,实行再贷款浮商业银行应对宏观调控策略汪建锋 王敏息制度等措施,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这必然会对商业银行资金总量和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组织资金的主渠道——负债业务的基础性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未来一段时期银行筹资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最近,农总行下发了《关于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和借款浮息制度的通知》,省分行也出台了临时借款到期归还、逾期全额打入逾期账户执行逾期借款利率、新增临时借款浮息等政策,自今年3月份以来资金不足的问题,将成为长期困扰我行业务经营的关键“瓶颈”。
二、贷款投放减缓,结构有待调整,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
由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再贷款再贴现管理等政策的出台,将使商业银行放贷更趋谨慎,信贷规模适当收缩,同时又由于实行"窗口指导"、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贷款、着力调整信贷结构等信贷政策,使得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过热行业贷款进一步趋紧,商业银行的贷款面临结构性调整。
此外在各家金融机构纷纷实行信贷收紧的情况下,融资市场客户必然面临新一轮的重新洗牌过程,为我行营销优质信贷客户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三、以存贷利差为主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一定挑战,中间业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实施上述政策后,一方面,由于存款准备金利率低于上存利率,补交准备金意味着减少相应的上存利息收入,同时还将增加筹资成本;另一方面,贷款规模的负增长将直接影响到贷款收益的增加,从而对以传统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渠道的盈利模式造成一定冲击,同时也促使将中间业务的发展摆在迫在眉睫的位置,面向市场主动寻求新的创利途径。
学习情境六商业银行知识巩固1.商业银行有哪些职能?答:(1)信用中介。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集中社会上一切闲置的资金,再通过贷款或投资将这些资金提供给资金需求者。
由此充当资金余缺双方的中间人,使资本得到有效的运用,大大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
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
(2)支付中介。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很高的信誉和较多的分支机构,银行业务又与各个企业和部门有密切联系。
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货币收付和货币结算等业务。
减少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扩大再生产。
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两种职能相互推进,构成商业银行借贷资本的整体运作。
(3)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
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
(4)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利用其独特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借助电子化银行业务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性业务,从而使商业银行具有了金融服务的职能。
金融服务职能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2. 商业银行的业务有哪些?答:(1)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筹集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分为自有资本和外来资金两部分,外来资金又包括存款及借入资金等。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
(2)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负债业务所积聚起来的货币资金加以应用的业务。
根据国际通行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商业银行资产主要划分为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和固定资产四大类。
(3)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4)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中间业务(也称无风险业务),因为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同是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都不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情况分析从紧货币政策为银行业的经营供应了一些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不行忽视的压力和挑战。
商业银行应从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进展综合经营、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着手,乐观应对近年来,货币政策主要是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并用,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其内容主要是三项:调整存款预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信贷规模管理。
而从2022年年底以来,其特点则明显地表现为数量型工具占主导地位,利率工具基本不用。
在这样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经营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有些什么机遇,受到哪些负面影响,有哪些压力,2022年银行业的运行态势如何,这些问题引人关注。
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形成银行业稳健经营的良好环境首先,从紧货币政策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健康运营的经济环境。
过去商业银行之所以积累了许多不良资产,与经济的大起大落有很大关系。
国民经济过热时对贷款的需求大,银行业贷款增长速度特别快;经济运行下滑时,运转不良的公司破产倒闭,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
所以,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就在于经营稳健,而经营稳健特别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平稳运行的经济环境。
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避开经济消失过热。
一方面要避开经济过度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避开物价上涨得太快。
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这样的一个良好环境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都对银行业大有裨益。
其次,从紧货币政策有助于商业银行尽快强化或者是坚固树立稳健的经营理念和风险偏好。
商业银行尤其是几家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深化股份制改革之后,获得了快速的进展,2022年和2022年银行业的规模扩张和贷款增长都比较明显,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规模扩张冲动情结下的资产不合理增长,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商业银行强化稳健经营的理念,避开追求规模的过度扩张。
再次,从紧货币政策有助于促成商业银行加快调整经营策略。
前几年,商业银行已经开头经营策略的调整,加快进展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以改善其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
2022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分析:直接或间接受美元加息冲击自2022年12月美联储开启美元加息通道后,全球金融体系开头动荡担心,风险资产交易和定价紧紧围绕美元加息这一风暴眼绽开。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金融市场也难以置身其外。
自2022年股市波动和811汇改以来,人民币资产也进入了高频振动频道,股票、外汇、房地产和债券都开启动荡模式,给中国的金融体系稳定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势必也直接和间接患病美元加息的冲击。
总的来看,美元加息冲击商业银行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渠道:一、资产负债表渠道假如商业银行在前期人民币上升通道,在负债端超配了美元(外币存款或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在资产端却没有配置对冲盘,那么就会形成大量的美元敞口(汇率风险暴露),也就是所谓的货币错配问题。
在美元加息的状况下,美元指数上升,人民币汇率贬值,则会形成较大的汇率损失――一方面,美元负债的价值在上升,另一方面非美元资产的价值却在下降,随着汇率的波动形成账面损益,对资产负债表造成损害。
当前来看,由于资本账户存在限制,商业银行表内以美元计价的资产负债数量并不大,外币存款占比平均大约在5%左右(依据业务特征不同银行的差距比较大),虽然也存在肯定的外汇敞口,但主要的影响要看表外的错配程度。
美元加息通道确认以来,商业银行主动缓解货币错配的程度,外汇敞口已经大幅缩减,使得这一渠道患病的冲击得到较大的缓释。
但表内外美元债务敞口较高(比如美元金融债发行较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对来说,对美元加息的冲击应对会较为脆弱。
除了货币错配,美元加息还可能通过金融市场冲击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即美元加息引发的人民币大类资产价格波动,会形成市场风险直接冲击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的债券和股权价值(包括股权质押类信贷等)。
二、流淌性渠道美元是世界货币的基础货币,美元加息意味着世界各国货币的基础货币在收缩,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各国银行的基础货币供应受到较大的冲击。
加息对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对策一、加息对业务经营的影响近年来,央行连续多次加息,对银行业务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对存款影响。
由于物价上涨迅速,上调利率后,对于存款户来说,在心理上有一定安慰作用,对存款有一定的稳固作用。
2.对贷款影响。
当前由于国家宏观调整,银根进一步收紧,贷款利率增加后,使部分贷款人提前还贷。
另外由于利率的不断上调,利息支出增幅增大,增加了一笔较大的财务支出,如果客户经营状况不好,可能引起贷款风险。
3.对利润影响。
在银行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大,定期存款占比小,调整利率仅上调定期存款,对存款利息支出影响较小。
贷款利率上调幅度略小于存款利率,但几乎所有的贷款利率都上调了,对银行来说,收益还是比较大的。
收支相抵后,对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
二、对策1.加强存款营销,抓好低息存款拓展。
首先,要重点抓好中高端存款客户的拓展。
这些客户是各家银行的竞争焦点,特别是在对公存款大户,存款利息低,且对中间业务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其次,要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做到“抓大不放小”,中小客户虽然单户余额较小,但户数众多,如果全行发动,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可贵的数目。
同时要重视对小客户的培育工作。
2.做好信贷风险防范。
一是加强信贷准入风险控制。
认真做好客户分类,客观准确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抓好客户授信的工作。
在贷款调查时,必须重视真实还款能力调查和未来发展态势分析,从信贷“入口关”上把住风险。
二是抓好信贷风险全程控制。
加强贷后跟踪和动态分析管理,把好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关,强化风险管理过程控制,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是切实加强信贷风险排查。
要深入开展信贷风险排查,及时发现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认真研究对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温岭市支行浙江温岭317500)(责编:若佳)。
加息周期中我国商业银行中的风险管理策略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越来越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的管理策略中,哪一种策略适合于我们加息过程中的商业银行?本文针对此次中央银行的加息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背景,提出了加息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利率缺口管理的原因及作法。
关键词:利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10月28日晚公布自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
27个百分点.这数字虽然低于此前某些市场猜测,却不啻为投向金融市场的一枚重磅炸弹,这标志央行市场化调控手段正式启动。
更有业纳人士认为,此次加息为中央银行政策拐点,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
一、加息背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此次央行加息可谓是腹背受敌情况下的一颗救星。
首先,地下金融机构的猖獗。
今年五·一前夕,央行下发了加强金融信贷控制的文件.随后,地下金融机构的借贷量大幅度增加,金融储蓄存款急剧下降。
面对严格的金融信贷,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被迫以15%-20%的高利率向地下金融机构筹集资金.这些金融机构为了吸引资金也承诺比银行利率更高的利息。
由于利率水平低于市场出清水平,政府无法对地下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如果政府打击地下金融机构的力度过猛,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将减少一条重要资金来源渠道,否则,可能会导致金融泡沫,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增。
其次,政府放手之虞。
中国的银行业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受政府的呵护备至。
随着中国加入WTO 承诺的一一兑现,政府控制中国银行业的手会逐渐松开,让金融机构自己学会走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扬帆远航。
10月17日,一些被处置的金融机构网点公布了收购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的公告,其中首次提到“对部分债权打折收购”等内容.细则显示,对个人储蓄存款的合法本息以及个人和机构的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实行全额收购,而对于法规明确规定由投资者自担风险的业务则实行打折收购,比如信托产品、股票和债券的委托理财。
民营科技53MYKJ经济论坛略议加息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影响秦嘉胜(兴业银行,福建福州350000)我国央行于2010年12月26日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
可以说,这次央行加息,尽管来得较迟,但其用心良苦,而且这次加息安排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性和巧妙性。
2010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指出,2011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次加息即为此重要讯号,充分表明了政府当局决心要通过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挤出资产价格泡沫,通过价格机制的微小激励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以此来防范国内金融体系的体系性风险,促使国内住房投资等信贷市场能够逐渐地调整及价格回归。
央行此次加息针对不同期限的存贷款,采取了部分对称加息,部分非对称加息的做法,具体加息做法为从12月26日开始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贷款利率上调25至26个基点,定期存款利率上调25至35个基点,而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则维持不变。
与年内第一次加息相比,此次加息的结构在存、贷款方相对平衡。
1年期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相同,其它各期限存款调整幅度略大于贷款,此次加息对银行的影响我认为有如下三点:1)这次加息有利于贷存比高且短期贷款和活期存款比重高的股份制银行净息差的提升诸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
2)加息方式增强了居民存款的信心,会使更多的资金变为存款,银行可获得的存款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将增加可放贷的筹码。
3)央行加息传递出来的明确信息是政策紧缩,这也有利于提高银行贷款的议价能力。
但是随着2010年央行六次提高基本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已达到18%以上),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收缩所带来利差利润的减少已经大于此次加息所带来的利润。
而且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还有3~4个百分点,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存贷利差将会收窄至不到1个百分点。
论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摘要】: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之一。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逐步集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流动性过剩局面进一步发展。
相对过热的经济促使我国步入新的加息周期,央行自2006年4月28日已7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在以抑制投资扩张、调控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新一轮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和利率非对称性调整等特征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资产质量、客户基础、盈利模式提出严峻挑战。
商业银行应立足当前宏观经济,推进业务战略转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培育优质客户群体,加快盈利模式由传统利差依赖型向多元化服务型盈利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过热; 加息周期; 商业银行挑战; 经营策略
2006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持续高位运行,物价明显上涨,贸易顺差陡增,投资和信贷增速持续高起,流动性过剩局面进一步发展。
为调控信贷投放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央行自2006年4月起已经七度加息,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到新一轮加息周期。
商业银行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承受对象,在新的加息周期中,如何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调整经营策略,推进价值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实现,不但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一、新的加息周期利率调整特征分析
1. 活期存款首度列为加息项目。
活期存款利率至2002年2月达到历史性的底部,几次加息均未调整活期利率,结果每提高一次利率,因为银行差不多50%以上存款都是活期存款,存贷利差就会有一次相应的增加。
随着通胀走高,社会对储蓄收益为负和几次加息银行利差扩大的舆论增多,所以活期存款利率在2007年7月20日微调0.09个百分点,由0.72%提高到0.81%。
2. 存贷款加息表现出非对称性。
从2006年4月28日以来七次加息的存贷款利率增加幅度来看,其中四次属于对称加息,两次属于非对称加息(2007年5月19日和8月22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一次属于单边加息(2006年4月28日单边上调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
3. 利率调整频率进一步加快。
2006年加息间隔期在半年,2007年前三次加息间隔保持在两个月,第四次加息间隔一个月,第五次加息仅相隔24天。
所以,连续加息,体现了央行保持币值稳定,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决心,体现了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取向。
4. 利税联动成为宏观调控亮点。
为减少因物价指数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的影响,国务院在7月21日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作出了减征利息税的决定,储蓄存款利息税自2007年8月15日起由20%下调至5%,相当
于调增个人储蓄存款利率0.50个百分点。
二、加息周期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挑战
1. 储蓄存款继续分流,资金来源结构发生变化。
2007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7个百分点,4月、5月环比分别减少1813亿元和2921亿元。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股市的繁荣以及基金的大规模发行,而且储蓄存款大幅分流的趋势还将继续。
2. 加息模式变化,促使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聚。
存款资金成本大幅度提高,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从2006年4月的2.25%提高到
3.87%,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而由于存贷款的非对称加息,贷款利率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存贷款利差空间趋于缩小。
3. 金融脱媒态势日益凸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加息周期中企业负债成本的增加促使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2007年上半年,全国146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达281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仅3.68%。
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导致商业银行优质客户基础受到动摇,银行客户群体的整体质量趋于下降。
而且,由于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直接导致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三、加息周期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1. 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抵御利率风险。
加息预期中,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的商业银行相对有利,商业银行应当主动研究适合当前经济形势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动态管理模式。
一是强化主动负债意识,通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特别应注意对公客户存款期限结构的调整,使付息成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是在一定的贷款期限结构下动态调整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如在与客户签订合同中,有意识地提高按季、按半年等短时间重定价贷款的比重。
2. 正视金融脱媒的经营挑战,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寻找业务发展的契机。
商业银行要在金融脱媒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效益的稳步提升,就必须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寻找和把握业务发展的契机。
首先,应把握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发展契机。
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
其次,应把握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创新机遇,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 主动调控贷款投向,谨防信贷风险的增长。
在当前的加息周期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应把握三个重点:首先,应研究与投资密切相关、融资需求过于旺盛行业的信贷政策。
加息的目的之一是抑制投资过热,因此对与投资密切相关、融资需求过于旺盛的房地产、建筑建材、电力类行业的影响更大。
其次,应高度关注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负债率和利润率状况。
连续加息
增加了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特别是将增加资金密集型高负债行业的资金成本,对其盈利预期将形成压力。
4. 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推进中间业务发展。
大力推动中间业务发展,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是未来盈利模式调整的必然选择。
当前,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应树立”三个观念”:首先,应树立收费观念。
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品种繁多,但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激活中间业务增长。
其次,应树立联动营销观念。
在中间业务发展初期,其业务营销必须与资产负债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动营销、”捆绑”营销,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
5. 全面推行客户价值管理,扩大客户基础和调整客户结构。
客户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
一方面应重点做好存量客户的深度开发。
针对当前市场上高端客户资源稀缺性及高客户流失率问题,各商业银行市场拓展中不应忽视对存量客户的维护及深度挖掘工作。
而应创立一种基于特定客户定制的融智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应建立对大型客户的综合经营服务。
对大型客户的金融服务,应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增值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为他们进行全面的理财规划,满足其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的需求,帮助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与他们建立”关系客户”和”关系银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晓琳. 论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管理的策略选择[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7-41.
[2] 李长安. 金融资产结构调整是股市繁荣的长期动力[N]. 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25日.
[3] 尹毅飞.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J]. 金融论坛,2004年第12期. 34-38.
[4] 姚希. 加息周期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对策[J]. 经济论坛,2005年第17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