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2
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衔接引言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行业核算主要是对某一特定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而国民经济核算则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两者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衔接关系。
理论基础1. 行业核算的定义与目的行业核算是对某一特定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它主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经济数据,比如产量、销售额、成本等,以及相关的经济指标,如增长率、利润率等来衡量该行业的发展状况。
行业核算的目的是了解和评估某一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协助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
2. 国民经济核算的定义与目的国民经济核算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它主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家层面的经济数据,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总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出口收入等,以及相关的经济指标,如通胀率、就业率等来衡量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了解和评估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3. 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行业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具体来说,行业核算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而国民经济核算则为行业核算提供了重要的统计框架和宏观背景。
首先,行业核算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
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需要对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而这些数据正是从行业核算中获取的。
只有通过准确、全面地了解各个行业的经济活动,才能得出更准确、更全面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
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为行业核算提供了重要的统计框架和宏观背景。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它提供了全国范围内的宏观经济数据和指标。
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衔接行业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
行业核算是指对一个特定行业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而国民经济核算则是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建立行业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联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衔接。
一、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联系行业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经济统计学中的基本分析工具,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整个国家经济生活中,针对不同的产业分别进行行业核算,可以更细致地发现产业间的关联和影响,揭示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而国民经济核算则是对全国范围内的总体经济活动进行概括和计算,更多地考虑了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
因此,行业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相辅相成,彼此增强,共同推动着经济发展进程。
二、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区别虽然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
行业核算着重于对某个行业内的生产成本、收入、支出等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而国民经济核算则更关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数据,分析全年或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产值、支出、利润等数据。
国民经济核算还对各行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考虑,并结合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分析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尽管行业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衔接机制却非常重要。
三、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衔接行业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存在很多衔接机制,通过合理的衔接机制,可以保障数据准确性和科学性,推动经济发展。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衔接机制:1、行业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步协调行业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应该在时序上同步协调,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行业核算的数据必须在国民经济核算之前先行统计,以便充分考虑行业间的相互影响和产业关联,切实体现国家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
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善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会计核算的借贷与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复式记帐也基本类同。
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区别首先在于前者一般是微观会计,落实于具体的对象,同时会计核算只按收入和支出的费用性质加以归集,并不关心收支是转移性的、财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也不关心接受者是个人、企业、行政事业,还是其他机构(虽有记录,但不一定归纳分类整理)。
而后是“社会会计”“宏观会计”,一般没有明确的对象(单位),因此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是有区别的。
从会计核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经过数据的转换、内容的调整、科目的重新排列。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厂房或住宅),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住户),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
GDP核算与GDP不同。
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
GDP核算从核算时间上可以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
从核算使用的价格上可以分为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点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国民经济核算:是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等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描述,以反映国民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全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由一套按照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宏观经济账户、资产负债表和表式所组成的,包括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核算规则的核算框架。
在这个框架内,经济数据得以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的程式编制和表述。
常住单位:它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个主要的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范围内使用一些地点、住宅、生产场地或其他活动场所,从事而且有意持续(无限期或相当长期限)从事有显着规模的经济活动。
经济领土:涵盖陆地、天空和水域,是由该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所组成。
机构单位: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机构部门:是指把种类相似的机构单位归并在一起的机构单位的总称。
产业活动单位:按企业所从事生产活动的性质不同进行分解而形成的生产单位。
产业部门:是从事相同或类似活动的基层单位的集合。
基层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由其主要活动产生大部分的增加值的生产单位。
法定所有者:是指在法律上有权拥有该项资产,并能持续获得该项资产所产生的相关收益的机构单位。
经济所有者: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通过承担相关风险,有权获得使用该项资产所产生的收益的机构单位。
产品:货物与服务(含知识载体产品)统称为产品。
货物:是指对其有某种需求,且能够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生产成果。
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作为生产活动的结果,通过这些生产活动,可以改变消费单位的状况,或促进产品或金融资产的交换。
知识载体产品:是指那些以消费单位可以重复获取知识的方式而提供、储存、交流和发布的信息、咨询、娱乐等。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与协调探究3000字在经济核算中,两个分支就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国有企业的整个经济核算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在同样的经济核算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两者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本文笔者着重对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进行详密的剖析,对两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了新的探究和解析。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存在的联系为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关系协调国有企业经济核算一体化工作的核心主要就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国有企业经济核算工作的标准也就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工作能够一体化进行,实现相互协调相互帮助,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避免在国有企业经济核算的工作中,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独立进行的现状[1]。
使两者的资源信息能够得到共享,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整个经济核算的速度和效率。
本文针对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和协调性,结合实际的经验和认知进行深刻的探索和研究。
一、国有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目前,我国时代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加,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重要。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进步。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能够为国有企业提供经济管理的服务。
经济核算包含了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两大重要内容,在国有企业中,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又存在于不同的系统领域[2]。
一般,会计核算属于企业财务部,而统计核算属于综合部。
但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主要作用就是体现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对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协同合作、资源信息的共享越来越重视,以此了解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对整个国有企业内部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系统性管理核算,如果两者核算的资源信息可以进行共享,那么在经济合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对信息材料和资源数据形成一体化的管理,能够使两者应有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核算能力,促使企业综合发展。
简答题ABC1、从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账户综合的积累账户中可以考察哪些综合关系?答:从机构部门帐户综合的积累帐户中可以考察如下综合关系:(P245、250)(1)各机构部门的资本形成与资金筹集、金融资产购买与金融负债、其他积累中的资产和负债数量变化、重估价之间的联系。
(2)各机构部门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综合或合并关系。
(3)国外与国民经济总量及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关系,主要是资本转移和国际金融的融通关系。
DEFG1、国民经济核算帐户与会计帐户之间有何差别?又有何联系?在实践中,国民经济核算帐户能否直接根据企业会计帐户的资料来进行编制?答:国民经济核算帐户与会计核算帐户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社会会计”、“宏观会计”,一般没有明确的对象(单位),而后者一般是微观会计,落实于具体的对象,同时会计核算帐户只按收入和支出的费用性质加以归集,并不关心收支是转移性的、财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也不关心接受者是个人、企业、行政事业,还是其他机构(虽有记录,但不一定归纳分类整理)。
其联系表现为:会计核算帐户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帐户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会计核算帐户的借贷记帐与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复式记帐也基本类同。
在实践中,国民经济核算帐户不能直接根据企业会计帐户的资料来进行编制,必须经过数据的转换、内容的调整、科目的重新排列。
2、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答: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目的:一是预测本年度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是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控。
短期核算的特点:①核算期为月度或季度;②核算范围仅限于国民经济运行的部分环节和部分流量;如短期内的GDP。
③短期核算的准确性不如年度核算。
H1、宏观资产负债核算与微观资产负债核算的关系怎样?答:宏观资产负债核算就是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1.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答:国民经济是指⼀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
国民经济由该国经济领⼟上的常住单位的活动组成的。
2.国民经济核算及其功能答: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套既定的概念和⽅法对⼀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个国家)在⼀段时期内的状况进⾏系统的定量描述和宏观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就是对⼀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在⼀段时期内的状况进⾏系统的宏观核算,通过核算,提供⼀套系统的数据来显⽰国民经济过程及其结果,作为进⼀步评价和分析的依据。
这些核算在时间上是连续的,由此可以为监测、分析和评估经济运⾏提供动态连续的经济信息。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特征或功能特点为:宏观性,区别于企业会计核算;全⾯性,区别于专题宏观核算;市场性,着眼于市场经济特征进⾏核算。
系统性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有⼀个基本特征。
功能:①提供经济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情况;②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因果机制,⽀持运⽤计量经济⽅法进⾏宏观经济分析;③⽀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完成状况的评价,为经济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④为国际⽐较提供⽀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管理和分析;在整个经济统计信息系统中发挥协调作⽤。
3.常住单位和⾮常住单位答:⼀个单位在⼀国经济领⼟上拥有⼀定的活动场所(住宅、⼚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定的时期(⼀般以1年为标准),就可以认为该单位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是该国的⼀个常住单位。
如果⼀个单位不具备上述特征,就被称为该国的⾮常住单位⽽被视为国外。
4.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的区别答: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机构单位是进⾏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能够编制⼀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的账户。
基层单位⼜称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个地点、从事⼀种或主要从事⼀种类型⽣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核算资料的⽣产单位,它只是⽣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独⽴的财务决策。
企业核算的复式记账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差异研究关于《企业核算的复式记账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差异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防范国家风险, 而编制的数据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 同时这些数据主要依据微观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结果, 两者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了两套核算体系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内在联系, 并提供了宏微观数据及核算方法可采用的三种不同整合路径, 为提高宏微观核算数据的一致性、精准性及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 企业核算; 宏微观数据; 政府资产负债表;Study on Internal Connections and Integrations between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and Enterprise AccountingJiang Yong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compiling national balance sheets is todraf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properly and prevent national risks effectively.And the origin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is mainly from the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and enterprise accounting which closely connects with each other.The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main differences and the intern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accounting systems by the effort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hat's more, the article also works out three different available ways of integrating the macro and micro data and their accounting methods, which can provide accessible policy advices on improving the consistenc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macro and micro accounting data.Keyword: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enterprise accounting; the macro and micro data; the government's balance sheet;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 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有关政府会计改革的指导性建议。
(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如下:会计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管理层次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资本有机构成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核算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中心,会计核算对企业管理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和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所进行的全面管理。
会计核算的控制性决定了必须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中心。
世贸组织的职能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评价。
其中,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处于关键地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一方面是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获取工资者,另一方面是雇用劳工的事业主、事业经营之负责人或代表事业主处理有关劳工事务之人,彼此间的关系即属劳雇关系。
劳资关系的良好与否,关系生产秩序、社会安定及国家安全。
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区别如下:1、包括范围不同会计核算包括20款,即电力建设、基金收入、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收入、养路费收入、车辆购置附加费收入、铁路建设基金收入、公路建设基金收入、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收入、邮电附加费基金收入、港口建设费收入。
而国民经济核算包括企业依法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税费,以及在上缴国家之前,由企业代收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
2、计算方法不同会计核算计算公式为:会计核算=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
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
而国民经济核算计算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比较密切,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会计核算的借贷记帐与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复式记帐也基本类同。
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社会全计”、“宏观会计”,一般没有明确的对象(单位),而后者一般是微观会计,落实于具体的对象,同时会计核算只按收人和支出的费用性质加以归集,并不关心收支是转移性的、财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也不关心接受者是个人、企业、行政事业,还是其他机构(虽有记录,但不一定归纳分类整理)。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原则上是有区别的。
从会计核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经过数据的转换、内容的凋整、科目的重新排列。
一、核算对象和目标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核算目标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信息。
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所有者(业主)和债权人等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为他们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活动整体。
从内容看,它包括一国当期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对外经济往来诸方面的活动;从主体上看,它包容了一国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所有经济单位。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构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各自独立的核算。
在核算目标上,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个数据信息体系,主要是为了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
与会计核算相比,更多地体现其分析性框架的功能。
不同核算对象和目标决定了核算内容的差异。
企业会计核算明显地具有下述特点:第一,强调资金量的核算,以资产(资金运用)和权益、负债(资金来源)作为基本核算恒等式,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归纳为“先进->购入商品存货->销售->收取账款->现金”的不断循环,视收入为货币资金的增加,费用为资金的消耗;第二,强调收益尤其是投资收益的核算,它体现了投资者关心的焦点,因而损益使企业会计最重要的报表,盈利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尽管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却更加重视经济过程中的实际流量,常常通过对价值量作物量和价格的分解,通过价格缩减,来观测经济流量及其变动状况。
除在金融交易中是对资金量本身进行核算外,其余价值量资料更多地体现了对表现各异的经济流量以价格为同度量因素所做的综合。
在具体核酸中,国民经济核算遵循生产。
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平衡式为核算框架,以生产作为核算的核心;重视比之便冬季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强调以核算期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特别强调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机构部门的分量核算,从数量上测度各部门之间及内部的结构关系,整个核算的出发点从国内来看是全方位的。
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基本的,由此还导致出其他一系列差异。
二、核算的基本概念从构成两种核算的基本概念看,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基本一致,有些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无法体现或无法直接体现。
下面对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一)资产、负债和权益(净值)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对资产的定义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关于资产的分类。
会计核算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区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国民经济核算则首先强调资产的形态,要求区分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然后再作进一步分类。
这两种处理有联系也有区别。
例如,会计核算将那些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定义为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给预付款项、存货等。
这里,以“一年”为标准来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长期债权与短期债权,这是国民经济核算所沿用的,但将存货(属非金融资产)与现金、存款等金融资产项目放在一起,则不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
关于负债和权益(净值),两种核算的定义表面上看来具有相似性,实际上,由于核算的立足点不同,相似的定义下包含着内容的重大差异。
企业会计是立足于投资者(业主)投入资本之外对外承担的债务相应地,权益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主要体现为投入资本和与此相关的资本公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将企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明确为资金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关系。
其它部门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企业会计是为权益,国民经济核算则是为企业对国家、居民、国外的负债。
因此,利用会计资料进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负债与权益资料必须中心组合。
应将权益数据按照资金来源进行细分,分离出其它各部门对企业部门的投资。
(二)收入、费用、受益于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收入、费用和收益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中在性质上与上述概念相近的是总产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
但这两组概念在内容上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个区别是总产出的确认标准不同于会计对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依照销售发生来确认收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总产出则是依照生产而不是销售作为纪录的时间标准。
不同确认标准的选择在于不同的核算目的。
对企业来说,只有产品销售出去才意味着企业经济过程的终结和真正实现。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总量是当期生产总量,他不直接受是否销售的限制。
产品生产关系到一国经济价值是否增加,而销售是一国内部的交易,只涉及产品在哪里实现(使用),不涉及是否实现问题。
第二个区别是费用与中间消耗的内容的不同。
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各种非耐用物品和服务的耗费,即劳动对象的耗费(计算净增加值时,中间消耗还包括劳动资料的耗费即固定资产磨损),而会计中的费用除以上内容之外还包括或劳动的耗费(工资及工资性支付)和一些计入生产费用的税金(如烧油特别税)等。
差异的根源依然和核算目的有关。
企业会计从投资者(业主)角度认识问题,劳动者与政府是与投资者和企业对立存在的,对活劳动耗费和税金的支付是为获取收入而不得不完成的支付,外在于企业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并在收益计算中扣除。
国民经济核算强调在原有经济价值上的增值,只有原投入的中间产品消耗才属费用消耗,劳动者与投资者一样,使已投入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生产、创造增值的主体,因而对劳动者的支付与对投资者的支付一样,都是新增加值的经济分配行为。
以上两个区别决定了利润和增加值的区别。
一方面活劳动费用和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纳税是利润计算的扣除项,但却是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利润已销售为基础,是销售收入中实际实现的收益,增加值则以生产为基础,是当期生产价值中所包含的新增加值。
这样,利用会计资料计算增加值,除利润资料外,还须从费用数据中分解出其它增加值要素部分,最后还要注意生产与销售口径差异的影响。
三、核算原则明确核算原则是为了规范核算行为,使整个核算保持统一的处理。
有些原则是所有经济定量核算都应遵守的,如真实客观性,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致性、反映及时性等。
另外一些核算原则也是不同核算都须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是不同核算所做的规定可能不尽相同。
还有一些原则则是某一种核算所特有的。
下面我们就后两类原则对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一)记账基础记账基础即记账时间原则,一般有两种:依照经济活动自身发生的实践作为记账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以货币收支实际发生的时间加以记录,称为现金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其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应在销售完成之后加以确认,费用则应以实际消耗发生来确认,支出也以经济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数额计入相应期间。
对那些货币收支与经济业务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会计通过应收、应付、预提、摊销、递延等账户处理手段,反映在资产与负债诸项目中。
国民经济活动也有实际资源流和货币流量方面。
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比较侧重于经济活动实际流量的核算,因此它全面贯彻了权责发生制,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
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
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前提并不相同。
如果确认收入有三种试点选择及生产完成、销售完成和收回贷款,那么两种核算只是在否定第三种选择上取得了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生产层次上贯彻权责发生制,而会计核算则主要是在销售层次上贯彻这一原则。
(二)配比原则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利润)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
这首先表现在从经济性质上应有因果关系,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实践上的一致性,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
国民经济核算在计算一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当期净成果——增加值即国内生产总值时,强调要保证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配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和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这也是配比原则的应用。
但是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的差异,配比原则在此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这是两种核算配比原则的基本差异所在。
还须指出,会计关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在历史成本(实际交易成本)原则下在资金层面上成立的,是当期收入的资金与所花费的资金的配比。
它注重内容上的配比,却不重视收入与费用中内涵的价格是否一致。
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规定,在计算增加值时,中间消耗同总产出一样,都应按照现期市场价格估算。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处理方法,是以经济意义上的配比为基础,不仅在所属时期、所含内容上,而且在价格上都体现了配比。
两种核算在这一点上的差异,在计价原则的比较中可详细看出。
(三)计价原则会计原则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核算,从而对资产及相关流量采用何种价格,两种核算都是为核算的关键问题。
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计价方式中,现行企业会计采用历史成本即实际交易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即对资产根据其购入成本计价,不考虑资产的重置和变现价值;使用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一起历史成本加以估算。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也十分符合企业会计从投资者角度核算资金及其收益的特点。
但是这样核算的资产量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在当期的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总是以当期价格计算。
显然,只有在币值基本稳定前提下,这种计价才有效而合理。
为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持续变动(比如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时,如此处理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低估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因当期价格的收入与历史成本的费用向派别而高估受益,将持有资产产生的损益记入当期经营的利润并加以分配。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规定,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基本计价基础,在没有货币交易情况下,估价则根据指出的当期成本和可参照的市场价格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