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股灾 今日重现?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股灾史上六大股灾F0907102班509079046 吴晨光中国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面对全球的机会和风险,能否保证我们经济的继续走强,能否保证中国股市的繁荣与稳定,已经成为很多人思考的课题。
或许,来自其他国家地区股市的灾难事故更能让我们认清全球化的风险。
事实上,股市的奇迹不是靠吹泡泡来形成的,大到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小至一个企业的市值增长,都需要有实际业绩作为坚强的后盾,背离基础的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
股灾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化为乌有;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现象。
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
它毁灭的不是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银行,而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从多方面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加重经济衰退,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
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从1720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200多年来,几乎每一个拥有股市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股灾,有的还不止一次。
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自世界股市建立以来发生的最早股灾。
法国密西西比股灾这次股灾的直接原因是由市场过度投机暴炒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并最终导致股票暴跌引起的。
1710年,法国财政赤字接近1亿锂,国债已近30亿锂。
而当年财政收入只有6900万锂,开支14700万锂,财政入不敷出,法国和各部门几乎陷入瘫痪之中。
为了摆脱国家财政危机,法国授权约翰·劳创办一家资本约600万锂的私人银行。
1717年,法国准许以约翰·劳的私人银行发行的纸币纳税;次年,法国将约翰·劳的私人银行改为国家银行并授予它发行钞票的权力,且特许约翰·劳建立密西西比公司和包税总所。
2016年第22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2015年6月1日,上证指数尚处4800多点,当日一根涨幅4.71%的大阳线,让市场人气达到顶峰,此后股指继续上扬,6月12日达到5178点的高点。
其时,在“4000点是牛市起点”的感召下,大量新股民加入到炒股大军中,同时很多投资者以杠杆的方式参与盛宴炒作。
乐观者甚至喊出“A 股将上1万点”的口号。
但谁也没有料到,其后A 股在去杠杆引发的踩踏事件中,股指短时间内迅速下跌,至7月初已经跌至3300点的位置,跌幅接近35%。
由于大量的融资盘被强平,千股跌停成为当时市场独特一景。
为拯救流动性,国家队开始进场救市,在此背景下,市场也曾暂时稳定了一段时间。
但是8月下旬以后,第二波杀跌迎来,上证指数最低下跌至2850点,较最高的5178点,跌幅达到45%。
2016年1月,熔断机制的实施,让本来就弱不禁风A 股再次重创,而这一次跌至了2638点。
三轮股灾在短短半年内发生,实属罕见。
有投资者苦中作乐,称自己“经历了三轮股灾,还活着,真够顽强!”股灾一周年,市场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首先,从指数表现来看,上证指数从4611点下跌至2916点,跌幅36.76%;创业板指从3542点下跌至2159点,跌幅39.04%。
随着市场的下跌,伴随的是流通市值的迅速缩水。
根据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5月底两市流通市值为504682.85亿元,而到了2016年5月底,流通市值为354078.23亿元,一年时间缩水15.06万亿。
其次,从市场活跃度来看,股灾前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金额为1.76万亿,到今年5月31日两市的成交金额仅有6303.89亿。
而在前段时间市场最低迷时期,成交量不及去年峰值的20%。
作为成也杠杆,败也杠杆的两融业务,也出现大的回落,截至5月31日,两融余额仅有8200多亿,而在去年高峰时期这一数值曾达到过2.27万亿。
最后,从市场整体估值来看,股灾前全部A 股的平均市盈率为29.64倍,目前为19.92倍。
“钱进”中国进行时股民人均亏一万羊城晚报记者吴海飞市场总是以突如其来的方式教育股民,这一次也不例外,昨日沪指突然暴跌逾4%,超两千只个股下跌。
在昨日的暴跌中,一批新股民第一次感受到暴跌的恐怖,有股民两个月的牛市成果一天“回到解放前”,有的学生股民一天亏损逾千元直喊疼,而对后市会否继续下跌充满恐惧。
部分老股民表现相对淡定,认为昨日只是正常洗盘,而洗盘是为了走得更远,“洗洗更健康”。
A年内第二大跌幅重创股民经过四个交易日的盘整后,周二市场突然暴跌,沪指盘中一度跌超两百点跌幅近5%,两市超2000只股票下跌,中字头个股更是首当其冲遭抛售,居跌幅榜前列。
这是继今年“1·19股灾”之后年内最大幅度下跌,也是春节后牛市启动第二破上涨后首次遭遇单日大级别调整。
下跌让股民财富瞬间大幅蒸发。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昨日股市单日蒸发了市值超2万亿元,以A股目前的2.01亿账户来算,相当于股民人均赔了一万元,但考虑到睡眠账户及一人多户的放开,实际人均损失数可能远多于此。
牛头突然被摁下,让多数股民猝不及防,尤其是新近入市的股民。
一位刚入市半个多月的股民于先生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昨天追的中国联通今天跌停,损失了过半利润,是走是留都有点不甘心”。
不过于先生表示,公司同事炒股的这次大跌都亏了挺多,不是自己一个人亏钱,这样想心里稍微平衡一点。
微博网友“陈浩MADdog”表示:“绿得我一愣一愣的,两只股票空仓一只去补仓另一只,没想到一路跌破,越补越亏,这次洗盘洗得彻底,大有崩盘的气势,避开中字头押了自贸区,还是亏了好多,当初空仓了多好……”网友“老汪汪VV”称“亏了一千对于学生党来说肉疼啊!!!”而在某知名股吧,股友“初现晨曦”表示“两个月积累的利润今天一天消化了,怎么证监会说的慢牛只是针对上升的吗?”天津一位股友更惨,其表示“半年多赚的钱今天全赔进去还不够,这就是超级大牛市,我清仓了,玩不起”。
股友“小明是我是小明”称“好想去死,1.5w就这样没有了,不知道是抛还是继续等”。
海银财富:美股“黑色星期三”引爆全球股市崩盘,金融市场“风雨欲来”?一场全球股灾忽然来临。
周三晚,美股三大指数重挫。
道指大跌3.15%,创下今年2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科技股重挫,纳指跌超4%。
标普500指数跌3.29%,连续5日收跌。
美股大跌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在周四全面发酵——受到隔夜美股暴跌影响,周四沪指跌幅超过4%,恒指低开3%,其中权重股腾讯一度下挫逾6%。
面对美股大跌,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将“枪口”对准美联储。
他指责美联储“疯了”,对货币政策过紧提出激烈批评。
但事实上,此次美股大跌的幕后推手,绝不仅仅是美联储。
本期海银视角采访多位资深金融机构交易员,还原美股大跌的真正原因。
揭秘美股大跌的四大“祸首“其实,周三美股大幅大跌并拖累全球股市周四崩盘的主要原因,应该归咎于4大因素:01美债收益率飙涨在周三美股大跌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3.259%的多年高位,2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升至2008年以来高位;这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纷纷弃股投债。
一家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随着美联储主席释放更长时间鹰派加息的信号,当前多数对冲基金经理押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期内将突破3.5%,但考虑到美股经历大涨后,股票投资的无风险回报率(主要是分红/股价持有成本)已经降至3%左右,因此越拉越多对冲基金发现投资美债的收益率反而更高且更加安全,因此纷纷加入弃股投债阵营。
记者从多位投行人士了解到,一旦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5%,将导致逾8000亿美元资金从美债流出投向美债,因此美股遭遇大跌并不令人意外。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财政负担也将因为国债收益率上升而进一步加重。
由于特朗普上任以来推行了减税与增加开支并重的宽松财政政策,当前美国政府赤字与债务水平也在以超乎寻常的水平增加。
这令不少华尔街基金经理担心,一场“美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正在酝酿,因此纷纷抛售美债避险。
0211月美国中期选举不确定性提前发酵距离11月6日美国中期选举投票日不到四周之际,最新民调却显示执政的共和党选情吃紧,有可能丢失国会众议院的控制权。
2015年第38期Cover ·Story封面文章股灾主跌段已过尚余C5最后一跌6月15日以来的股灾急风骤雨,领涨的创业板指数3个月时间从4038点直杀至1779点,跌幅为56%。
资历稍老点的股民都记得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的四年大熊市,上证指数从2245点到998点调整56%,整整用去了四年的时间,杠杆市的助涨助跌可见一斑(笔者一直认为06年大盘股集中上市前的上海股市基本上可看成一个类似于创业板的市场)。
我们杂志研究部门将此轮调整定位于强力去杠杆造成的股灾,这里笔者从波浪理论来分析此次调整。
有关浪型的划分如图所示,A-B-C 三大浪5-3-5之字型调整异常清晰。
进一步细分:A 浪有9个小子浪,日线上也能数出来,分时图上更清晰,说明A 浪的5波结构中有3或5小浪走出延伸浪,整体是5波下行推动。
5178点至3373点,下跌幅度34.8%,共17个交易日。
B 浪是a-b-c 的反弹修正,3373点至4184点,反弹幅度24%,历时11个交易日。
C 浪的主跌段无疑是8月18日开始,由4006点至2850点共7个交易日的暴跌,幅度亦近30%,这同时也是此轮股灾的第二波打击,众多躲过第一轮杀跌的老手也都在此轮下跌中受重创。
这亦是C 浪威力之所在。
C 浪已清晰走出了前面3波,目前正运行在C4中。
此种浪型划分较好的符合了波浪理论的规则,C2的反弹是明显的abc 简单结构,C4符合交替原则走出了复杂的三角型整理,C4的进一步细分a-b-c-d-e 已近尾声,整个C 浪尚余C5最后一跌。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我们研究部将2013年6月底的1849点划为新一波大周期起点(见我部以前的大势分析文章),至5178点已运行完Ⅰ-Ⅱ-Ⅲ大浪,其中第Ⅱ大浪明显为三角型整理,此轮股灾式调整是第Ⅳ浪回调,这是我们将此轮下跌划为5-3-5之字型调整的基础。
第二,从各类指数的印证上看,上证与300指数完全同步,划分一样,深圳成指创新低的时间在9月15日,走得较上证弱(这是救市偏于上海的影响),不过从浪型的划分上完全一致,只是深成指的C4是一个下倾式的三角型整理。
a股股灾历史自2005年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多次股灾,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本文将回顾a股股灾的历史,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007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股灾,被称为“7·24股灾”。
这次股灾主要是由于过度炒作和投机导致的。
在短短一年内,a股指数翻了一番,投资者纷纷涌入股市。
然而,由于缺乏基本面支撑和资金的迅速撤离,股市在2007年7月24日当天大幅下跌,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市场恐慌。
这次股灾对中国股市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投资者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015年,中国股市再次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股灾,被称为“2015年股灾”。
这次股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杠杆交易的疯狂扩张和监管不力。
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波疯狂的牛市,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者进入市场。
然而,随着股市的下跌,许多散户投资者不得不借贷购买股票,形成了大量的杠杆交易。
当市场开始下跌时,这些杠杆交易加速了股市的崩盘,导致市场恐慌和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股灾不仅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股灾使得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了信心,导致资金流出股市,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此外,股灾也暴露了中国股市监管的薄弱环节,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和监管漏洞被广大投资者所诟病。
为了应对股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股市和恢复市场信心。
政府出台了一揽子救市政策,包括减少交易费用、暂停新股发行、禁止大股东减持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股市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打击。
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股市,并使市场信心逐渐恢复。
然而,股灾的教训依然深刻,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中国股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
此外,投资者也需要加强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和短期投机行为。
a股股灾的历史给中国股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教训。
通过回顾股灾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股市的风险和投资的重要性。
昨天股市情况汇报
昨日,股市整体呈现出震荡走势,各大指数纷纷小幅下跌。
上证指数收盘报3365.25点,下跌0.18%,深证成指收盘报13649.26点,下跌0.21%,创业板指收
盘报2891.97点,下跌0.49%。
整体市场交投清淡,成交量较前期有所放大。
从板块表现来看,昨日市场表现较为弱势。
雄安新区概念、次新股、5G概念
等板块表现活跃,而芯片概念、医药生物、石油化工等板块表现较弱。
市场热点板块持续轮动,投资者情绪整体较为谨慎。
受国际局势影响,昨日部分外盘市场出现调整,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美国
公布的经济数据整体表现欠佳,加之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产生担忧,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进一步打压了市场情绪。
在政策面上,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进行定向降准操作,释放长
期资金约8000亿元,为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流动性支持。
此外,监管层也加大了对
市场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市场乱象有所遏制,有助于市场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市场整体情绪较为谨慎,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
市场热点板块轮动
频繁,投资者需谨慎把握热点,控制好仓位。
在操作上,建议投资者关注政策利好板块,如雄安新区概念、5G概念等,同时也要注意避险属性较强的板块,如黄金、稀土等。
总体来说,投资者需保持谨慎乐观的心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以上就是昨天股市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愿大家投资顺利,
收获丰厚!。
股市回顾历史股灾的教训与启示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股市灾难,对投资者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历史股灾,总结其教训与启示,以期引起人们对股市风险的重视,并探索投资者应该采取的策略来应对未来的市场波动。
一、股灾回顾1. 1929年的大萧条1929年10月,美国股市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崩盘,被称为大萧条。
这次股灾引发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持续多年。
2.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遭遇了一次剧烈的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内下跌了22.6%,全球股市纷纷受到冲击。
3. 2008年的次贷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
这场危机揭示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且给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股灾教训1. 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股灾教育我们,投资过程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投资者应该建立风险意识,合理分配资金,避免盲目追涨杀跌,以防止损失过大。
2. 分散投资的必要性股灾告诉我们,对投资组合进行适当的分散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法。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应该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和行业。
3. 长期投资的价值股灾让我们认识到,长期投资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尽管股市会有波动和震荡,但经历过历史股灾的股票最终都能够恢复并创造新的高峰。
因此,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并坚持长期投资策略。
三、股灾启示1. 加强监管股灾启示我们,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股市的监管,制定更严格的规则和制度,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只有通过更加健全的监管来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股灾告诉我们,投资者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学校和金融机构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股市知识和投资技巧,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规律,减少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3. 适当引导投资热点股灾启示我们,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引导投资热点时应慎之又慎。
什么是股灾?股灾对⾦融市场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股灾是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的简称。
它是指股市内在⽭盾积累到⼀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引起社会经济巨⼤动荡,并造成巨⼤损失的异常经济现象。
股灾不同于⼀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般的股市风险。
⼀般来说。
股灾具有以下特点:①突发性。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的每次股灾,⼏乎都有⼀个突发性暴跌阶段。
②破坏性。
股灾毁灭的不是⼀个百万富翁、⼀家证券公司和⼀家银⾏、⽽是影响⼀个国家乃⾄世界的经济,使股市丧失所有的功能。
⼀次股灾给⼈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过⽕灾、洪灾或强烈地震的经济损失,甚⾄不亚于⼀次世界⼤战的经济损失。
③联动性。
⼀是经济链条上的联动性。
股灾会加剧⾦融、经济危机。
⼆是区域上的联动性,⼀些主要股市发⽣股灾,将会导致区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④不确定性。
在股灾发⽣之前。
⼈们很难准确预测或判断股灾会在什么时候发⽣,股市暴跌幅度有多⼤和持续时间有多长,也很难预期股灾对⾦融和经济乃⾄⼈们的社会⼼理产⽣多⼤的负⾯影响。
股灾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就如同地震难以准确预测⼀样。
股灾对⾦融市场影响极⼤。
作为⾦融市场⼀部分的证券中场,每次股灾,必将对整个⾦融市场带来重⼤影响。
股灾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流⼊股市的很⼤⼀部分资⾦化为乌有;股灾会加重经济衰退,⼯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使银⾏不良资产增加;在股市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会促使资⾦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也冲击着⾦融市场。
总之,股灾会从多个⽅⾯导致⾦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融危机。
例如,1929年美国股灾,⾸先受冲击的就是⾦融市场。
美国倒闭破产的银⾏,从1929年的659家增⾄1931年的2294家,从⽽使得整个⾦融市场陷⼊极度混乱状态。
股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巨⼤。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表”,股灾的发⽣往往是经济衰退的开始。
股灾引起⼈们对经济前景极度悲观,导致投资锐减,社会总需求下降,⽣产停滞,国民收⼊减少,经济陷⼊恶性循环,1929年股灾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个典型例⼦。
今日(2021年2月25日,周四),股市值得记住的一日!沪深两市股指低开低走,遭遇猴年的第一场暴跌“惨案”。
沪指最终收跌6.41%,连续失守2900点与2800点两道整数关口,最低下探至2729.85点,连2700点都风雨飘摇,收报2741.25点。
两市成交量显著放大,合计成交6662亿元,行业板块全线尽墨,又现“千股跌停”惨状。
暴跌理由靠谱吗?在经历了上周稳步反弹之后,A股周四再度出现以往的老毛病全场暴跌。
这在全球股市逐渐短期回稳的背景下,A股再一次特立独行了一把。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A股周四的暴跌呢?投资者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暴跌呢?看点一:暴跌已经不再可怕。
如果说去年A股出现的连续暴跌令投资者非常恐惧,那么目前这样的暴跌已经不再可怕。
首先目前点位不高。
经过周四这样一跌,上证指数快速回到了2700点附近。
目前区域指数再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
其次很多个股包括权重股经过之前下跌之后基本已经没有了下跌空间。
最后是刚刚换帅就连续暴跌,这种概率应该不高。
所以目前A股这样的下跌不应该是恐惧,而应该是操作的大好机会。
看点二:传言解析。
周四暴跌传言不少,不过大部分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传言。
传言一:美韩将打击朝鲜。
即使传言是真的,那么最应该下跌是韩国股市和日本股市而不应该是中国股市。
而周四日韩股市都表现可以,并没有出现恐慌性迹象。
传言二:老帅给新帅开枪送行。
这种传言就更不靠谱,谁会为了一个旧帅去和新帅拼命?未来能有你的好吗?这基本属于段子手的作品。
传言三:新帅将推出新政(注册制)。
这种传言也经不起推敲。
新帅刚上任,工作都还不熟悉就马上推出新政而且还是利空新政,这基本就等于自杀,新帅不会不成熟到如此幼稚的地步。
更何况刚刚出现了短命熔断政策,新帅即使要出新政也不会如此盲目。
同时目前点位新帅不应该会推出对于市场压力较大的新政,4000点之上推出一些新措施的可能性还可值得相信。
当然有些媒体也例举了不少下跌的理由,如基金缩水、热钱外流、两融增缓等。
昨日股灾,今日重现?
7月8日,融义线上微访谈再次集结,本次,110名客户参与了我们的讨论。
大家从本轮股灾的特点,聊到未来投资的方向,本期问答集锦为大家提炼访谈精华,没有参与到的朋友们可以参考查阅喔。
一、问:本次主题是本轮A股暴跌与07年530暴跌的异同?
这一波上证指数自6月15日5178.19见顶至今,最大跌幅达到33.92%,创业板指数自6月5日见顶4037.96至今,最大跌幅达到42.92%。
部分个股距离最高点下跌70%以上,超过1000只股票股价腰斩。
我们对比一下2007年530那波下跌的相关数据上证指数当时最大跌幅21.49%,当时还没有创业板,我们对比中小板指数,最大跌幅22.62%,可见这次下跌幅度远远超过上次530的暴跌。
接下来,我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两次暴跌前后的区别。
首先是宏观面:2007年,大家都知道当时经济环境处于一个较好的情况,2006年的GDP增长率为12.70%,2007年的GDP增长率为14.16%。
而站在今年这个时点,GDP 应该在7%左右,经济形式远远不如当年。
PPI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增长率连续高于2.3%,而自2012年3月至今的3年多时间,PPI指数持续为负。
从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来看,2007年处于升息周期(连续7次),连续1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2014年11月起,央行已连续4次降息,连续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全年CPI同比增长4.8%,通胀压力巨大,而如今CPI长期稳定在1-2%之间,是可以给予货币宽松政策足够的空间。
其次是政策面:530暴跌主要原因系,2007年5月30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之前有几次连续喊话。
而这次暴跌的原因和清查场外杠杆配资及去杠杆后的连锁反应有关(这个后面我们会再讲到),政策面应该来说在5月之前是暖风频吹的。
然后看一下这两次暴跌之前,拉动股市上涨的原因:我认为中国股市永远和经济面走势不太吻合,虽然2007年这波我认为国家整体经济形式不错,但我认为真正的上涨原因与解决股权分置改革有直接联系。
这一点从时间上看就很明显:2005年998见底是2005年6月6日;而股权分置改革始于2005年4月29日。
当时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9月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面铺开阶段。
那么这次之前的上涨,当然很大原因也与改革有关。
2013年6月25日,上证指数1849点见底后盘整了很长时间,直到2014年7月开始从2000点起步开始上涨。
这些都可以看作对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
呼应。
这一轮牛市站在股市层面,有2大任务要完成,一个是注册制改革(这个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明确“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一个是国企改革。
(《决定》提到,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注册制在之前有时间表,《证券法》修订草案将提交人大审议,最快2015年8月份或10月份能够完成。
国企改革在2015年已经有试点,但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可以说,这两个任务没有实质性完成。
这两个任务中,注册制相对比较容易,但需要经国务院批准《证券法》修改。
这一轮大跌引起的IPO暂停,或多或少使注册制改革时间表后延。
总结下来,2007年牛市是在经济持续向好驱动下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问题触发的行情,但同时,资金方面持续收紧,国家持续提示风险(包括用印花税来降温)。
大跌结束是因为大盘股后续补涨的原因导致。
这一波上涨是推进整体改革的政策势行情,是由资金持续宽松推动的行情,之前资金是通过融资配资方式来推动的,这次暴跌也是由于配资爆仓连环效应以及多杀多产生的,市场信心丧失,买入意愿缺乏导致的流动性危机。
这两周周末,国家持续各种稳定措施,体现了国家对保持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定意志。
也间接证明这一波大幅下跌并非国家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