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作家熔铸的理性主义三维空间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一、名词解释:1、未来主义:现代文艺思潮之一。
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
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2、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位于悉尼市区北部,是悉尼市地标建筑物,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一座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水上综合建筑,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建设共耗时14年,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3、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是世界著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
1897年,法国政法决定,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建造一座纪念塔作为永久标志,由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以钢架构建而成,1889年完工,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地道普遍承认,它揭开了现代审美观念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起点之一.4、纳比派:1891年出现于巴黎,其主要成员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
这是一个为期很短的艺术运动,主要参加者是法国的画家和雕塑家。
“纳比”一词出自希伯来语,是先知的意思,取此名称的基本点旨在表明其信念、创作思想同宗教的密切联系,纳比派的主要理论家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5、维也纳分离派:1897年,维也纳美术界持不同见解的青年艺术家成立了“维也纳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形成了“维也纳分离派”, 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
艺术美学(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1下面哪一位不是浙江人:()A、沈增植B、王国维C、毛泽东D、徐志摩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下面哪一部著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诗人的灵性、哲学家的参悟以及美学家的审美:()A、《故乡》B、《人间词话》C、《人间四月天》D、《人间喜剧》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3下面关于王国维所处时代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风西借的时代B、研究自由的时代C、学术必变的时代D、最大发现的时代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4罗振玉既是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又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时事在变,意象在变”是沈增植对晚清王朝的感叹。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艺术美学(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1下面关于陈寅格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西义宁人B、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C、古典文学研究家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下面哪一位的词:()A、王国维B、王维C、辛弃疾D、李白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金文专家容庚是王国维先生唯一的学生,其代表作《人间四月天》。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吴宓和陈寅格是北大国学院四大导师的重要成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艺术美学(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1下面哪一位不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A、鲁迅B、梁启超C、钱穆D、赵元任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2刘再复先生对贵族精神的归纳不包括下面哪一项:()A、自尊的精神B、奉献的精神C、原则的精神D、低调的精神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汉语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贵族精神的对立项是流氓精神、地痞精神和无赖精神。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艺术美学(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心气骄傲的体现:()A、气度B、自尊C、气质D、风范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下面哪一项不是精神的高贵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A、品格的高洁B、精神的雄健C、治学的严谨D、心气的骄傲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屠格涅夫是俄罗斯20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
试论京派小说(1)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是指19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
在沈从文前后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活力的小说家,如废名、芦焚等,再加上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学文》《文学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
京派虽然没有明确地发表宣言或结社,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
它是一个强调宽容、审美和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
其中主要的作者有废名、凌叔华、老舍、沈从文、林徽因、芦焚、萧乾、汪曾祺等。
(2)艺术特色京派作家的思想、艺术倾向虽不完全一致,但在1930年代前半期,他们在文学事业上有共同的趋向和主张,在创作上也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具体来说,在文学观念上,京派既反对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倾向,而是强调文学有着独立的人性的、美的价值。
京派的文学创作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多地表现了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质疑和批判,风格淡远隽永,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体表现在:①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他们一方面企图远离政治,另一方面又充分继承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倾向,忠实于现实与人生,他们在现代文化、文明和封建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流行格局中,熔铸一种具有浓厚的原始风貌与自然气质的乡村文化形态,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三维空间。
像沈从文的《巧秀和冬生》《八骏图》《绅士的太太》,凌淑华的《弟弟》等,便表现出中国人生范围内的封建文明的嫌恶和现代文明异化人性的疑惧。
在这种三维文化思索的艺术创造中,作家们既有“追寻过去”的从容通达,又掩饰不住文化批判的焦灼锋芒和对未来人生形式的美好理想。
a.京派小说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农民、士兵、猎人、渔夫、水手,还是娼J、富家子弟、青年男女,都那么淳厚、真挚、热情、善良、守信用、重情谊,显示出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
试论京派文学的主张。
京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自诞生以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它的主张,不仅体现了作家的个人追求和理想,更代表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态度和方法。
下面将从生动、全面和具有指导意义的角度,试论京派文学的主张。
首先,京派文学主张情感的升华和表达。
京派作家们深知情感的力量和独特之处,他们通过细腻而犀利的笔触,把个体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他们注重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用真实的情感表达人类的喜怒哀乐,通过情感的升华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京派文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慰藉和提升。
其次,京派文学主张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京派作家们对社会现实深感关切,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他们用锐利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命运和生活,以此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京派文学提倡以文艺的方式让社会真相得到呈现,引起读者对现实的深思,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唤醒社会良知。
再次,京派文学主张的一种审美追求。
京派作家们追求艺术的创新与独特,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以求突破,力图打破既有文学形式的束缚,为文学创新探索新的可能性。
他们尝试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个体的生活经验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审美追求使得京派文学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最后,京派文学主张源于个体的存在感知和思考。
京派作家们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境遇,他们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人的命运和价值。
他们通过对个体的存在感知和思考,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人类普遍性。
这种由个体经验归纳出的人类观察力和思考力,使得京派文学不仅是对作家个人生活的表达,更是对整个时代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综上所述,京派文学主张情感的升华和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一种审美追求,以及源于个体的存在感知和思考。
它不仅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更具有全面的文学价值和指导意义。
论京派文学对生活的“超然”\“旁观”姿态作者:金立群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8期内容摘要:京派文学对生活的“超然”、“旁观”姿态并非意味着回避现实、超然世外。
它要超越的是各种时髦、流行的旗帜、潮流,而超越的目的则是为了穿越表面的浮华,把握真实生活深处的内核。
它并非对都市与现代生活的否认,而是一种矫正的力量,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看待和把握当下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京派超然旁观乡土以沈从文、朱光潜等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京派文艺思潮对20世纪中国的精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充满炫耀和各式各样的“秀”的年代,京派文学、京派文化、京派知识分子身上所显现出来的那种本真、超然的生活姿态更成为不少人向往、效法的榜样。
然而这样一种“超然”、“旁观”又恰恰成为京派思想受到误解和批评的焦点——批评者认为“超然”、“旁观”就意味着对现实的回避,效法者又往往将其误解成中国古典文人“清风明月”式超然世外之情怀的现代余韵。
包括沈从文的《边城》,尽管沈从文声明这部小说的主题绝不是要带着大家去一个新鲜的地方旅行,但是湘西确实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那么,究竟京派文学、京派思想所推崇的“超然”、“旁观”是什么意思?不妨先从沈从文上世纪80年代对电影《边城》剧本的修改谈起。
那是沈从文晚年,他的小说《边城》将被搬上银幕,剧组将电影剧本给他审阅。
他写了很长的意见。
比如说,剧本里有一句话:远处竹林里的黄鸟、杜鹃婉转叫声如何如何,沈从文批到:“杜鹃不作婉转,和野莺不同,黄鸟鸣声间隔更久,在静极情境中,好久才‘舟勾咯哒’叫一声”;再比如说,剧本里写到端午节,翠翠和大黄狗准备在河边看赛龙舟的一段:“清水倒映着翠翠和黄狗,她沉思地望着清澈的长流水”,沈从文批到:“五月节一般是下龙船水的时候,河水作豆绿色”;接下来剧本写“明净的水流里,长长的水草缓缓地左右舞动着,一只小虾倒退着身子游动着”,沈批“这是秋天小溪里才能见到的,大河端午的时候不会有”;剧本接着写龙舟赛开始时茶峒镇上处处放下门板,倒锁店门,沈批:“这不会有,家中都会留有老妇人,此时店铺生意还极好,特别是炮仗店和点心铺,不会关门歇业”;剧本写龙舟赛即将开始,“轰地一声,人群一齐涌向河边”,沈批:“人群早就沿河站满了”。
礼失而求诸野——论“京派”文学创作的人性寻租(一)【内容提要】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
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
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摘要题】思潮与流派【关键词】京派/工业文明/乡土社会/人性/创作模式【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方生未死、玄黄待定的过渡转型期社会。
梁启超在其《过渡时代论》一文中曾详瞻论述曰:“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
”“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之过渡时代也”。
1](P5)这次转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根本性重塑。
从动态指向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从古典农耕社会范型向现代工业社会范型转变;从静态的社会性质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现代化发生类型上看,中国社会转型主要源于西方的刺激和示范作用,属于后发外生型的日德模式,区别于早发内生型的英法模式。
这次深刻转型带来的直接社会现实,便是“政治的权威与权力危机,社会的认同与整合危机,文化道德的失范与脱序危机数症并发,使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乱局之中”。
2](P8)而与社会外在秩序的混乱互为因果的是社会内在价值的紧张。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的观念也不断变化。
在中国,京派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流派,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京派的审美观念是否能够与现代性相结合,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京派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绘画和书法方面。
京派在绘画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它强调线条的自由流动和色彩的运用。
而在书法方面,京派注重笔画的韵味和文字的布局。
这些都体现了京派的审美观念,即追求自由、流动和韵味。
在现代社会中,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艺术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创新,追求新颖、独特和前卫的艺术风格。
而京派的审美观念则显得有些守旧,不够开放和前卫。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成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要探索京派审美现代性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京派可以尝试融合现代艺术的元素。
现代艺术强调个人表达和创新,可以通过引入现代艺术的元素,让京派的作品更富有个性和创新性。
在绘画方面可以尝试运用现代的色彩和线条技法,使作品更富有层次和立体感。
而在书法方面,则可以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文字和布局方式,让作品更富有现代感。
京派可以与其他流派进行对话和交流。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同的艺术流派都在相互交流和借鉴。
京派可以通过与其他流派的对话,吸取其他流派的特点和优点,丰富自己的审美观念。
可以尝试与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对话,借鉴西方艺术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使京派的作品更具时代感。
京派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和接地气的创作方式来拓展自身的现代性。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们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现代艺术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可以使京派的审美观念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接地气的创作方式也能够使京派艺术更贴近现代社会。
可以通过创作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主题,使作品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需要进行反思和探索。
通过融合现代艺术的元素、与其他流派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及艺术教育和接地气的创作方式,可以使京派的审美观念与现代性相结合。
京派作家熔铸的理性主义三维空间
作者:王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
摘要:京派作家是二十世纪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一个典型群体,其创作力避偏激,追求理性,熔铸成一种理性主义三维空间。
这种理性主义在表现观上体现了求真,在功用观上体现了至善,在价值观上体现了尚美。
关键词:京派;理性主义;真善美
作者简介:王欣(1989-),女,临沂人,硕士在读,聊城大学文学院2012级,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京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
这个群体没有正式组成社团,也没有明确发表文学宣言,但创作上却有共同的审美理想。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废名、朱自清、李健吾、朱光潜等。
他们之间在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知识趣味、审美倾向、文学个性等方面虽有不同,但却都秉持着求真、向善、尚美的光辉理性。
一、求真的理性主义文学表现观
京派作家作品中始终呈现着两种鲜明对立的世界:一是乡村世界,二是都市文明。
京派作家对自然风物的审美表现体现了一中田园牧歌式的情怀。
然而,京派对都市文明的表现有一种批判的眼光,这其中寄托了作者对乡野闲适生活的向往。
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从《柏子》到《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分子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是乡下人如何显明具体反映在作品里。
”1这两种世界的不同,流露出京派作家共同持有的理性主义文学表现观。
这种表现观一方面体现在表现人性之真,另一方面体现在表现心灵之真。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写出了人性的真实,并且达到了应有的深度,哪怕历经千年时间的淘洗,读者再次品读它的时候,也会以其人生的经历乃至生命的体验读出其中蕴含的意义。
严家炎试着着力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性真”,这是京派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
2李健吾在《后记》中说:“作品应该建立在深广的人性上面,传达人类普遍的情绪”3我们可以看出,京派作家的创作不仅在小说中追求人性观的表现,在诗歌、散文、文学批评中也注意人性的表现。
刘淑玲在论述京派中指出:“京派诗歌远离社会却关注人性,在艺术世界里审视人性变迁。
”4
二、至善的理性主义文学功用观
京派文学一方面高蹈于政治化商业化呈现出“超越意识”,另一方面要求文学以道德和审美的方式参与社会改造而呈现出“介入意识”,所以它的理性主义文学功用观呈现出“超越”与“介入”的杂糅色调,但终极目标是对善的追求。
在“超越意识”中,它有对政治话语的消解与反抗,又有对商业话语的抵制与规避。
沈从文在写扭曲人性的人生题材,芦焚对故乡人生的残忍世相回忆等,都涂抹上笑的颜色,处理成一中至善至美的文学形态。
其实,京派在文学功用上,很明显的表现出反对文学滑向商业泥沼而成为媚俗文学,主张文学的理性主义关照,对民族重塑进行文化探寻,例如萧乾的代表作品《梦之谷》、《小蒋》、《矮檐》等。
这都是实现了文学在人性和民族性的至善,这其中既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及文化探索意向,又掩饰不住对未来人生形式美好理想的至善追求。
京派作家的“介入意识”来自于京派作家自身的理性主义品质。
理性主义的品质不仅使京派成为一面映照灵魂的镜子,甚至使其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在这个世俗化的时代,守望文学的理想,抵御物质的诱惑是寂寞的。
而京派作家,他们看重精神的生活,通过文学的道德审美介入,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进行灵魂冒险,创作一种乌托邦理想,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神圣”而“庄严”。
京派作家试图通过介入意识实现民族德行的重造,充分呈现善的功用价值。
纵观近代文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五四时期鲁迅所开创的挖掘“国民性”的文学宗旨到30年代,由左翼作家转变为对阶级新人的描写。
与此同时京派则几乎长久地将“改造国民性”问题保持在一个民族性与人性的范畴里,正是这种道德介入的方式使京派创作主题更深刻。
三、尚美的理性主义文学价值观
京派作家建构的世界是充满艺术魅力的,有着尚美的审美审美价值追求,通过独特的话语方式把自己的审美理想传达给世界。
这种尚美的文学价值观主要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创作手法的尚美追求。
尚美追求在京派创作中表现出“和谐”的审美理想。
这种“和谐”的美学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承受了东西方古典美学精神,尤其为多的是烙印着东方审美意识的古典色彩。
这种尚美的理性价值追求,表现在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文体建构上:这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生命形态不受束缚,摆开重情节、重故事的成规,趋向散文化、生活化,描绘出完整的社会生活自然状。
例如京派小说创作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只是将北平城里两个阶层的人生片段互相穿插,几乎不见故事线索;废名的《四火》、沈从文的《月下小景》等仅仅是描绘一幅或几幅生活场景。
这种创作手法极大的丰富了五四以来的文学体式,也反映出京派作家文学创作过程中对美的理性主义追求。
另一方面是创作内容的尚美追求。
最具典型代表的京派女作家凌叔华,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传达自己对“五四”个性解放的反思,她是对沈从文创作风格的补充。
凌叔华不同于一般女性的描写手法,她没有描写“五四”思潮中妇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叛逆行为,而是用柔婉的饱含“美”的手撩开闭锁在深闺中的旧式女性和“解放”了的新女性闺阁帷幕的一角,勾出她们的
深层传统意识和人性畸变。
这似乎是别出心裁对女性个性解放“美”的叙写与追求。
凌叔华只是京派文学作家群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文学创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代表了京派整个文学群体的创作倾向。
在现代文学史上,京派作家以其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坚守:真的生命表现,善的文学信仰,美的艺术追求。
正因此,京派文学“既从‘五四’流开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三十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5] 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习作选代序[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2、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增订本[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
3、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4、刘淑玲.刘淑玲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