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莆田事业单位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724.03 KB
- 文档页数:2
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思想速解行测行程工程问题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思想速解行测行程工程问题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根本上每年都有行程问题以及工程问题的题目,但是有的时候对于行程问题或工程问题的题目,我们无法做到一分钟一道题的速度,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题目,今天将带大家来学习一种快速解决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的思想——比例思想。
在行程问题中,贯穿整个行程问题的公式:路程〔s〕=速度〔v〕×时间〔t〕,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在s=vt中,存在着正反比的关系:1. 当s一定时,v和t成反比;2. 当v一定时,s和 t成正比;3. 当t一定时,s和v成正比。
【例1】某____从驻地乘车赶往训练基地,假如将车速进步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20分钟赶到;假如将车速进步1/3,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多少分钟到?A.30B.40C.50D.60【答案】C【解析】由“车速进步1/9”可得,v1:v0=10:9,且从驻地赶往训练基地的路程是一定的,所以v和t成反比关系,因此,t1:t0=9:10,t1比t0少花一份时间,对应提早20分钟到达,所以按照原来的速度走完全程需要花t0=10×20=200分钟;由“车速进步1/3”可得,v2:v0=4:3,且从驻地赶往训练基地的路程是一定的,所以v和t成反比关系,因此,t2:t0=3:4,由于t0=200分钟,所以4份时间对应200分钟,即1份对应50分钟,t2比t0少花1份时间,所以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50分钟到。
因此,答案选C。
【例2】某植树队方案种植一批行道树,假设每天多种25%可提早9天完工,假设种植4000棵树之后每天多种1/3可提早5天完工,问:共有多少棵树?A.3600B.7200C.9000D.6000【答案】B【解析】此题是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存在公式:工作总量〔W〕=工作效率〔P〕×工作时间〔t〕,在w=pt中,也存在着正反比的关系:1.当w一定时,p和t成反比;2.当p一定时,w和 t成正比;3.当t一定时,w和p成正比。
行测行程工程遇难题?快来学会用比例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王睿一、引言考试的时候行程工程类型的题目,有那么一些题目,总是让人叫苦不迭,不适合设特值解决,列方程又麻烦,即便是列出来方程,不好解不说,还可能由于马虎,做完的答案却没有选项,那么我们可以学习利用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些题目,不仅能节省了我们的做题时间,正确率也能提升很多。
二、核心原理:正反比思想。
(一)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关系。
例:甲乙从A地步行去B地,甲乙的速度比为3:2,则根据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可得甲乙的时间比为2:3。
(二)工程问题:工作总量=效率×时间当工作总量一定时,效率和时间成反比关系。
当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和时间成正比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和效率成正比关系。
例:甲乙挖沟的效率比为3:2,两人同时开工,三天后两人挖的深度,根据当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和效率成正比关系可得挖的深度比为3:2。
三、题型特征题干中出现比例的描述+时间差/和/单一量。
比例的描述方式:1、直接:(1)甲、乙速度比为3:2(2)甲的速度为3米/秒,乙的速度为2米/秒2、间接:(1)以倍数描述:甲的效率是乙的1.5倍(2)以分数描述:甲速度的1/3是乙速度的1/2(3)以百分数描述:甲提速了25%四、题型详解例1:甲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的速度提升25%时,将提前7分钟到校,问甲原定多长时间到达学校?中公解析:“当速度提升25%时”可得原计划与提速后效率比为1∶(1+25%)=4∶5,从家步行去学校,说明路程相同,根据正反比思想可得原计划与提速后时间比为5:4,差的一份对应题干中给出的时间差7分钟,因此原计划的时间为5份,对应5×7=35分钟。
例2:某植树队计划种植一批行道树,若每天多种25%可提前9天完工,若种植4000棵树之后每天多种1/3可提前5天完工,问:共有()棵树。
事业单位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思想在行测中的应用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事业考试,行测数学部分都是考生公认最难的部分,其中数学运算部分更是难中之难!结合行测考试特点:时间段题量大,那么在答题的过过程当中就更加要求学生对技巧方法的使用,否则单一的方程法是不足以满足行测考试的需要的。
通过对历年行测考试真题的分析,能窥见行测数学运算部分考查的题型主要分成排序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Grandvaux问题、几何问题、利润问题等,其常用的解题技巧也存有众多个,例如:相乘思想、代入确定思想、分类分步思想、极值思想、特征思想、比例思想等等;在众多思想中,比较别常用但也就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较难的就是比例思想。
那么接下来中公教育老师宋丽娜就探讨下比例思想在行测数学运算的应用领域。
比例思想,其实就是应用题干中比例关系来解题。
那什么是比例呢?比如:甲乙两个小朋友各存有20个、30个苹果;由此可知甲乙两个小朋友的苹果数之比是2:3;这里的2:3就是比例,它可以叙述实际量(实际苹果数)之间的关系。
比例思想常考题型(1)比例思想常应用于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所含a×b=m的题型当中。
此时常用的比例思想中的也已静电力干系去解题。
例1.甲、乙两单位合做一项工程,8天可以完成。
先由甲单位独做6天后,再由两单位合做,结果用6天完成了任务。
如该工程由乙单位独做,则需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a.8b.12c.18d.24【答案】b。
解析:此项工程,甲乙合作8天完成。
那么甲乙合作6天完成工作总量的3/4,也就是甲单独做6天完成工作总量的1/4;而此项工程中甲一共做了12天,共完成工作总量的1/2,则乙做6天完成工作总量的1/2,那么乙单独做完此项工程要12天,故选b。
补足知识点:在a×b=m的等式中,当m一定时,a和b成正比例变话;当a(或b)一定时,m和a(或b)成正比例变化。
此题当中甲乙合作6天完成工作总量的3/4,是因为当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总量和时间是成正比的。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正反比法解行程问题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正反比法解行程问题在行测数量关系中,行程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局部,对于这一局部的题目,根据题干信息找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从而解决题干的问题。
但是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有的题目列出等量关系去解方程会相比照拟费事,对于一些计算才能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讲无疑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因此,在行程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正反比的方法来解决。
要理解正反比,首先要知道正反比代表的是什么。
正比指的是假设两个数相除为定值,那么这两个数成正比;反比指的是假设两个数相乘为定值,那么这两个数成反比。
理解了正反比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一下使用正反比的方法来解决两道题目。
例1、经技术改良,A、B两城间列车的运行速度由150千米/小时提升到250千米/小时,行车时间因此缩短了48分钟,那么A、B两城间的间隔为:A.300千米B.291千米C.310千米D.320千米【答案】A。
解析:题目所说列车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时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A、B两城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即路程一定,我们路程=速度×时间(s=vt),两数相乘为定值,因此,速度和时间成反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提速前和提速后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原来:如今V 150 : 250(3 : 5)t 5 : 3由题干信息可得,时间因此缩短了48分钟,由时间关系可知,如今的时间比原来的时间少2份,2份对应48分钟,因此1份时间对应24分钟,原来时间占5份,即为24×5=120分钟=2小时。
所求路程=速度×时间=150×2=300千米,选择A选项。
例2、某____从驻地乘车赶往训练基地,假如将车速进步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20分钟赶到;假如将车速进步1/3,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多少分钟赶到?A.30B.40C.50D.60【答案】C。
解析:题干中车速发生变化,时间也随之发生变化,保持不变的是驻地到训练基地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路程保持一定,因此速度和时间成反比的关系,当车速进步1/9时,原来和第一次发生变化时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原来:第一次V 9 : 10t 10 : 9由题干信息可得,时间提早20分钟,由时间关系可知,第一次变化与原来相比时间少1份,即1份对应20分钟,那么原来的时间为10×20=200分钟。
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法(一)行测答题技巧:行测考试尤其是数学运算这一部分,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感觉,那就是如果再多给一些时间肯定可以做的出来……也就是说每次考试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其实很多题目出题人安排的时间比较紧凑,也就是如果能够找对方法、合理安排做完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关键问题是我们经常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来解题,接下来专家就来讲解一种可以快速解题的方法——比例法。
比例法是用份数之比来代替两个相关联的实际量之比,即把每个实际量分成几份来表示实际量。
那具体什么时候可以考虑用比例法呢?如果在题干当中出现比例、分数、百分数,或者出现了提高、降低、增加、减少等字眼时可考虑用比例思想来解题。
利用某些量的比例关系巧妙解题,能快速提高解题速度。
在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多种题型中均能很方便的应用。
在工程和行程问题中,用的比较多的就是正反比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题目中给的比例和实际量并不是对应的,需要先通过正反比先把相应的比例找出来,再结合前面讲的找实际量的方法对应的找到比例量和实际量的关系。
所谓的正反比,指的是满足这种式子的都存在正反比例的关系,不过我们用的比较多的就是行程问题例的,还有工程问题中的,我们通过行程问题来看一下其正反比关系:1)当路程一定的时候,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关系;2)当速度一定的时候,路程和时间是正比例关系;3)当时间一定的时候,路程和速度是正比例关系。
工程问题也可以类似的等价,其实通过上面的公式也可以看得出来,工程问题和行程问题的形式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对于行程问题掌握比较好的,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等价到行程问题里来进一步解决。
我们通过一道简单的例题来看一下,正反比的应用:例: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
甲车单独清扫需要6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9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是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5千米。
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A.60千米B.75千米C.90千米D.135千米解析:这是一道行程问题,给的最开始给的条件是在路程一定的时候,甲、乙走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后面给的是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甲车比乙车多走的距离,这时候我们要求的便是路程,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对应的比例关系,也就是找到路程之间的差值量,通过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反比例关系即可,其关系如下表:从专家出示的例题其实可以看出比例法来解题是非常快捷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这只是其中一种类型的比例问题,在接下来会介绍比例法常出现的一个问题——综合比例,用比例法来做会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行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到速度、时间、距离等基本概念。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1. 基本公式法: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为:路程=速度×时间。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各类行程问题。
2. 比例法:比例法是行程问题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比例关系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来求解问题。
3. 假设法:假设法适用于一些无法确定具体数值的行程问题。
通过假设一些数值,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进而求解问题。
4. 方程法:方程法是行程问题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方程,我们可以将行程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通过解方程来求解答案。
5. 正反比法:正反比法适用于一些行程问题中的速度变化情况。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速度变化规律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正反比关系来求解问题。
6. 比例分配法:比例分配法适用于一些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不正确,但可以分解成两个比例关系的情况。
通过比例分配,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两个比例关系的问题,然后求解答案。
总之,行程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很多种,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在解题时更加从容自信。
比例法解行程问题
比例法解行程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方法,可以用来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问题。
比例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行程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比例关系。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行程问题中涉及到两个量,比如路程和时间,我们可以将它们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比例关系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下面是比例法解行程问题的三个步骤:
1. 找到两个量的比例关系。
通常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长度、时间、体积等来找到它们的比例关系。
2. 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
例如,如果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是3:4,那么可以列出比例式 3/4。
3. 利用比例式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如果问题要求总共需要多少时间,可以利用比例式推导出答案:4 小时 = 总共需要时间
× 3,因此总共需要时间 = 4 ÷ 3 = 1.33 小时 (保留两位小数)。
比例法不仅可以解决常见的行程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相似的问题,比如机械效率、生产率等问题。
比例法解行程问题1. 什么是比例法?比例法是一种数学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建立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行程问题中,比例法可以用来解决关于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问题。
2.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在行程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速度、时间和距离。
•速度(v):表示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距离。
•时间(t):表示行程所花费的时间。
•距离(d):表示两个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 比例法应用实例假设我们要解决以下问题:问题:小明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全程60公里,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
那么他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到达B地?解决方法如下:我们可以建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速度时间=距离时间根据已知条件,速度为20公里/小时,距离为60公里,时间为未知数,可以表示为t。
带入已知条件,得到以下比例关系:20 t = 601通过等式两边的乘法运算,解出未知数t的值:20t=60t=60 20t=3(小时)因此,小明需要花费3小时到达B地。
4. 比例法的推广在行程问题中,比例法可以推广到更复杂的情况。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推广实例:问题:小红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全程120公里,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
小明骑自行车从B地到C地,速度是每小时25公里。
两人同时间出发,那么他们在哪个地点会相遇?解决方法如下:仍然可以建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由于两人同时间出发,所以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的距离相等。
设小红和小明走了t小时后相遇在D地点,那么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比例关系:速度小红时间相遇=速度小明时间相遇根据已知条件,速度小红为30公里/小时,速度小明为25公里/小时,距离AD为小红的行程距离,距离CD为小明的行程距离。
带入已知条件,得到以下比例关系:30 t = 25t从上述等式中,我们可以推出t的值为任何值,因此无法确定他们在哪个地点相遇。
总结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比例法在解决行程问题中的重要性。
2014年莆田公务员行测技巧:资料分析比例估算法行测技巧:资料分析实际上只是“比例问题”的一个延伸。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比例问题;然后,用估算法结合比例的转换来做。
口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解析:在做资料分析(主要指文字类的)、短文章阅读和申论时我都是先看问题再看资料,带着第一道题读材料,能做了立即停止阅读,答题;在停止阅读处做好标记,以便接着读,答完第一题后再带着第二题接着读;依此类推。
好处有三:1、针对性强,准确率高;2、有时很多材料的段落根本用不上,可以节省时间;3、完全符合“应试”的思维。
具体到资料分析上我们举例说明: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3亿元,增长19.5%,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
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6%;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0.5%。
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1.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 )。
A.24387.5亿元B.5002.6亿元C.3979.6亿元D.816.3亿元2.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之比约为( )。
A.1:6.87B.6.87:1C.1:2.37D.2.37:13.与2002年相比,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绝对增长量最大的执行部门是( )。
A.各类企业B.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C.高等学校D.无法得知4.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约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 )。
行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行测部分的常考考点,研究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包含普通行程问题、相遇追及问题两大考题型,多次相遇问题、牛吃草问题、流水行船问题是常见模型,其中普通行程问题考查较多。
考生应熟练掌握该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和不同解题方法。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来介绍一下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比例大家都有听过,所以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下比例法解题的核心——找到份数对应的实际量。
下面就通过一道例题来详细的学习一下比例法如何找到份数及其对应的实际量来解题。
【例1】李明倡导低碳出行,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如果她每小时的车速比原来快3千米,他上班的在途时间只需要原来时间的4/5;如果他每小时的车速比原来慢3千米,那么
他上班的在途时间就比原来的时间多( )。
A.1/3
B.1/4
C.1/5
D.1/6
【中公解析】
本题答案选A。
通过题目可以发现该题为行程问题,过程中上下班距离不变,即路程不变,则根据正反比可知,路程不变,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加速后的速度比原速度多了1份,对应实际量为3 km/h,则原速度为4份,对应为3×4=12 km/h。
减速是在原速度的基础上,即12-3=9 km/h,上下班路程不变,则此时速度比=12:9=4:3
则减速后所需时间为4份,原速所需时间为3份,多了,选A。
比例法解答行程应用题行程应用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通过给出一定条件和数据,要求我们根据比例法进行计算和解答。
比例法在解决行程应用题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问题中给出准确的答案。
在解决行程应用题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数据,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使用比例法进行计算。
比例法就是利用两个比例相等的原则来求解未知量。
比例的表示通常是用两个冒号“:”或者小于号“<”来表示,如a:b或a<b。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如何应用比例法解答行程应用题。
假设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上学的路程是5公里。
现在他想计算骑自行车上学所需时间,已知他的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
我们可以使用比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设小明骑自行车上学所需时间为t小时。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比例关系:5公里:t小时 = 20公里:1小时由于比例的两边相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5公里 × 1小时 = t小时 × 20公里化简后得到:5 = 20t接下来,我们可以将等式进行变形,求出t的值:t = 5/20计算得到:t = 0.25因此,小明骑自行车上学所需时间为0.25小时,即15分钟。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解答行程应用题时,比例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量之间的关系,准确地计算出未知量的值。
除了计算骑自行车上学所需时间,比例法还可以用来解答其他类型的行程应用题,比如计算汽车行驶的距离、火车运行的时间等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比例法来解决一些复杂的行程应用题。
比如,如果题目给出了多个已知条件和数据,我们可以通过逐步建立比例关系,再求解未知量。
总而言之,比例法是解答行程应用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建立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未知量的值,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答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计算,以获得正确的答案。
福建2014下半年公务员专项招考行测技巧:正反比应用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网:2014下半年福建省考公安系统和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专项招考,预计8月底发布公告,预计将于9月1—3日进行网络报名,预计9月20日笔试,预计10月23—24日面试。
具体事项以招考公告为准,请有志报考者及时关注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网。
在公务员考试题型中的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中正反比的应用比较广泛,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简单介绍一下在这些问题中正反比的应用来进一步的巩固和学习。
一、简单概念
在M=A×B形式中,
例:做一项工程,甲与乙的效率之比为3:7,且乙单独做比甲做时少用12天,问乙单独做此项工程需要几天?
在此问题中,工作总量即这项工程,对甲与乙而言,工作总量是一定的,而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所以效率与时间成反比,题干中甲与乙的效率之比为3:7,所以甲与乙的时间之比为7:3,乙比甲少4份,4份对应12天,
1份对应3天,所以乙单独做的时间=3×3=9天。
二、经典例题
1、工程问题:
2、行程问题:
例. 经技术改进,A、B两城间列车的运行速度由150千米/小时提升到250千米/小时,行车时间因此缩短了48分钟,则A、B两城间的距离为:
A.300千米
B.291千米
C.310千米
D.320千米
中公解析:A.列车的速度比为3∶5,时间比为5∶3,则48分钟相当于2份,每份24分钟。
250千米/小时的话用时为24×3=72分钟(1.2小时),A、B 距离为250×1.2=300千米。
行程问题比例法详解一、比例关系基础比例关系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或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和关系。
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简单的算术运算进行描述,其应用场景广泛,如工程、医学、经济等领域。
1.1 定义和理解比例比例可以定义为两个数或量之间的比值。
例如,若A与B成比例,可以表示为A:B=1:2,意味着A是B的一半。
理解比例关系的关键在于明白其表达的是两个数或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和比例,而非绝对值。
1.2 比例的运算性质比例具有一些基本的运算性质,如交叉乘法、反比等。
例如,若A:B=C:D,则A×D=B×C,这个性质在解决行程问题时非常有用。
反比则描述了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若A与B成反比,则当A增加时,B减少,反之亦然。
1.3 比例的应用场景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例如,在购物时,价格和购买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用比例来描述;在工程中,材料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例来描述。
此外,比例关系还经常出现在医学、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
二、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在行程问题中,比例关系通常表现在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上。
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三个方面以及比例关系在行程问题中的表现。
2.1 距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在行程问题中,距离是物体或人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直线距离。
速度则是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通常表示为距离除以时间。
时间则是物体或人移动所需的时间。
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距离=速度×时间。
2.2 比例关系在行程问题中的表现在行程问题中,比例关系通常表现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上。
例如,若一个人的速度是另一人的两倍,则他所需的时间是另一人的一半。
这种比例关系在追及问题、相遇问题和环行跑道问题等行程问题中都有体现。
2.3 比例关系在行程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比例关系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在追及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速度和时间来计算它们何时相遇;在相遇问题中,我们可以利用比例关系计算两车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位置;在环行跑道问题中,我们可以利用比例关系计算不同速度的车辆在相同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
行测备考:比例法帮你解决行测中行程问题行测备考:比例法帮你解决行测中行程问题随着省考面试的完毕,我们下半年即将迎来大多数人参加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其中在公考中行测数量里面的行程问题一直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工程问题有没有快速好解的方法技巧。
工程问题主要研究的问题是路程〔S〕、速度〔V〕和时间〔T〕三者之间的关系:S=VT,但是假如不提早理解一些方法,在遇到局部比拟复杂一点的题型还是会消耗太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需要给大家介绍一种比拟简单实用的可以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比例法,我们先来看两道例题。
例1.小王早上上班从家到公司用了40分钟,晚上下班回家因为着急做饭,加快速度30分钟到家,求小王上班和下班速度只比为多少?A.4/3B.2/3C.3/4D.1/2【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是典型的行程问题,对于小王而言,上班和下班走的都是同一段路,即总路程S一样,那么早上上班的速度为:S/40;下班速度为:S/30;此时上下班速度之比进展约分发现总路程S可以约去,得到结果3/4。
即选C。
根据以上的这道例题可以得知对于同一段路程而言,时间之比和速度之比成反比,即同一路程中,时间之比为4/3,速度之比,那么为3/4,那我们能得出在以后行程问题中,假设路程〔S〕为定值,速度〔V〕和时间〔T〕成反比〔比例相反〕。
例2.百米赛跑小明跑到终点时,小红间隔终点还有十米,求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A.10/9B.11/10C.12/11D.6/5【答案】A。
解析:此题与上道题目不同,两者的时间一样,并且一样时间小明和小红分别的路程,那么小明速度为:100/t;小红速度为:90/t;那么小明小红速度之比约去一样时间t,速度之比为10/9,即选A。
根据以上的这道例题可以得知对于同一时间而言,路程之比和速度之比成正比,即同一时间,路程之比为10/9速度之比也为10/9,那我们能得出在以后行程问题中,假设时间〔T〕为定值,路程〔S〕和速度〔V〕成正比〔比例一样〕。
比例行程应用题做题技巧
在解答比例行程应用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和技巧:
以上是解答比例行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技巧,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解答比例行程应用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和技巧:
1. 理解题意: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以及给定的条件。
确保理解清楚要求和所提供的信息。
2. 确定比例关系: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确定比例关系。
比如,如果题目提到“A走了3小时能走完全程的一半”,则可以确定速度的比例关系为1:2。
3. 绘制图表或图像: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可以绘制一个表格或图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比如,如果题目涉及到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可以绘制一个时间-距离图表。
4. 建立方程或比例:根据题目要求,建立相应的方程或比例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和比例关系,可以推导出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5. 解方程或比例:根据建立的方程或比例关系解出未知量。
可以使用代入法、消元法、平行四边形法等方法来解决方程或比例问题。
6. 检查答案:得到解答后,要进行检查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将得到的解答代入原方程或比例关系中,验证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7. 注意单位和精度: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问题中给出的单位,并保留合适的精度。
如果需要进行单位转换,要确保转换正确。
8. 可视化解答过程:对于一些复杂的比例行程问题,可以使用
图表、图像或示意图来可视化解答过程,使问题更加直观清晰。
以上是解答比例行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技巧,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2014国考行测:数学运算技巧系列比例思想国考行测的考试时间是2小时,而题量近几年主要稳定在135道,做过真题的考生们都知道要想行测取得高分,必须把握好做题时间,充分利用这有限的2小时。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做题又快又准呢?这就要求咱们广大考生掌握一些行测做题的技巧,提高做题的速度。
行测数学运算当中包含了:整除思想、特值思想、比例思想、方程思想、盈亏思想等,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比例思想。
比例思想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非常直观的体现数据之间的关联。
在公务员考试当中,比例的常考考点大致分为三类:比例计算、比例统一和正反比例,其中正反比例题型相对来说是最难的。
可能有的同学会想,正比反比有什么难的,之前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的啊?是啊,大家都学过,可是在做题的时候想不到用,拿过一个题,惯性思维就是列方程,这样或许也能解出答案,但是会浪费一些时间。
我们看下面的例题: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
甲车单独清扫需要6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9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5千米。
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第一个已知条件,甲车和乙车清扫同一条街道,需要的时间分别为6小时和9小时,根据S=V×T,S一定的时候,V与T成反比,我们可以得到甲乙的速度之比3:2;第二个已知条件,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城开出,这个时候T一定,S与V成正比,相遇的时候甲乙所清扫路程之比=甲乙的速度之比=3:2,而我们又知道相遇的时候甲乙的路程差是15千米,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到甲、乙的路程,当然也可以得到东西城的距离:东西城距离一共被分成了5份,一份对应15千米,东西城距离=15×5=75千米。
在这一道行程题中,正反比例我们就用到了两次,在公务员考试当中,遇到这种题目,关键是要找准哪一个量是不变的,由此才能确定是正比还是反比关系,然后再利用正反比例关系求解。
凡注明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国家公务员招考网)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转载,请注明来源!。
事业编行测答题技巧:行测备考-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的运用【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行测考试,特意准备了2016年行测答题技巧,助力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行测考试。
行测考试,行程问题是数学运算部分较难的部分,考生在看到路程,时间,速度之类的马上就找不到北了,解决行程问题,只需清楚在每一个阶段,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的行程问题运用比例法就能很好的解决,在运用比例法之前,就得对这三者之间的正反比关系搞清楚、明白,下面以几个例子给大家说明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如何运用:1.路程一定,时间、速度成反比例1.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40米,丙每分钟走35米,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丙遇到甲2分钟后遇到乙,那么A、B相距多少米?A.250米B.500米C.750米D.1275米例1.【答案】D。
解析:设A、B两地相距x米,可列方程x÷(50+35)+2=x÷(40+35),解得x=1275米。
比例法:此问题是一个相遇问题,路程一定,所以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丙与甲相遇时间与丙与乙项相遇时间比为:(40+35):(50+35)=15:17,时间多两份,而实际多了2分钟,所以每份为1分钟,即甲丙相遇共用15分钟,则A、B路程为85×15,尾数为5,只有D符合。
例2.某校下午2点整派车去某厂接劳模作报告,往返须1小时。
该劳模在下午1点整就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车,便坐上车去学校,于下午2点40分到达。
问汽车的速度是劳模的步行速度的多少倍?A.5倍B.6倍C.7倍D.8倍例2.【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此题中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只需找出时间比,变可求速度比。
车一共行驶40分钟,故在行驶20分钟时遇到劳模,这时劳模已走了2时40分-1时-20分=80分钟。
由于车比计划提前20分钟到达,那么劳模走的80分钟的路程车只需行驶20÷2=10分钟,故汽车的速度是劳模速度的8倍。
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的运用1、A、B两地相距20千米,小张从A地到B地走了4千米后,小王也从A地沿着小张所走路线去追小张。
小王追上小张后立即沿原路返回,小张则继续往B地走。
当小王回到A地时,小张正好也到达B地。
问:小张与小王的速度比是多少?2、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练习跑步。
甲先跑5秒,乙跑15秒后追上甲,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多少?如果甲每秒跑6米,乙每秒跑多少米?3、两车汽车从东、西两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离中点15千米处相遇。
已知两车的速度比为4:7,问:东、西两站相距多少千米?4、甲、乙两车同时从东站出发前往西站,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如果甲车比乙车提前半小时到达,那么乙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5、一辆货车从甲地往乙地运货,然后空车返回,再继续运货。
已知货车装满货物每小时50千米,空车每小时行70千米。
不计装卸货物的时间,往返五趟共用时9小时。
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6、甲、乙两个港口之间的水路长120千米,某船从甲港出发,顺流航行到乙满后立即返回甲港,共用8小时,如果顺流与逆流的速度比是5:3,那么该船返回时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7、甲、乙两辆汽车都从山海关出发,去相距60千米的昌黎县城,甲车比乙车先出发1小时,而乙车反而比甲车早到30分钟,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非:5,求乙车的速度。
8、张师傅每天清晨5:00都要清扫一遍估衣巷,6:30完成清扫工作。
今天早晨,他迟到了20分钟,所以决定加快速度,每分钟比平常多清扫1.2米,这样正好按时完成工作。
问:估衣巷长多少米?9、甲地到乙地的公路中有一段是上坡路(如图),其长度占全程的20%,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6小时。
如果这辆汽车在平路上的速度是上坡速度的2倍,是下坡速度的80%,那么,这辆汽车返回时需要多少小时?10、从甲地到乙地全部是山路,其中上山路程是下山路程的32。
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7小时,汽车上山速度是下山速度的一半。
2014莆田事业单位行测答题技巧: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的运用
行测考试,行程问题是数学运算部分较难的部分,考生在看到路程,时间,速度之类的马上就找不到北了,解决行程问题,只需清楚在每一个阶段,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的行程问题运用比例法就能很好的解决,在运用比例法之前,就得对这三者之间的正反比关系搞清楚、明白,下面中公教育专家黄思林就以几个例子给大家说明比例法在行程问题中如何运用:
1.路程一定,时间、速度成反比
例1.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40米,丙每分钟走35米,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丙遇到甲2分钟后遇到乙,那么A、B相距多少米?
A.250米
B.500米
C.750米
D.1275米
例1.【答案】D。
解析:设A、B两地相距x米,可列方程x÷(50+35)+2=x÷(40+35),解得x=1275米。
比例法:此问题是一个相遇问题,路程一定,所以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丙与甲相遇时间与丙与乙项相遇时间比为:(40+35):(50+35)=15:17,时间多两份,而实际多了2分钟,所以每份为1分钟,即甲丙相遇共用15分钟,则A、B路程为85×15,尾数为5,只有D符合。
例2.某校下午2点整派车去某厂接劳模作报告,往返须1小时。
该劳模在下午1点整就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车,便坐上车去学校,于下午2点40分到达。
问汽车的速度是劳模的步行速度的多少倍?
A.5倍
B.6倍
C.7倍
D.8倍
例2.【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此题中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只需找出时间比,变可求速度比。
车一共行驶40分钟,故在行驶20分钟时遇到劳模,这时劳模已走了2时40分-1时-20分=80分钟。
由于车比计划提前20分钟到达,那么劳模走的80分钟的路程车只需行驶20÷2=10分钟,故汽车的速度是劳模速度的8倍。
备注:例题1,考生会比较习惯的就用方程法来做题,用方程法可以解决,但是计算会比较的复杂,如果我们用比例法,几乎可以不用计算,在1分钟内要解决一个题就不再是梦想。
2.时间/速度一定,路程、速度/时间成正比
例3.A、B两地以一条公路相连。
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以不同的速度沿公路匀速率相向开出。
两车相遇后分别掉头,并以对方的速率行进。
甲车返回A地后又一次掉头以同样的速率沿公路向B地开动。
最后甲、乙两车同时达到B地。
如果最开始时甲车的速率为x 米/秒,那么最开始时乙车的速率为( )。
A.4x米/秒
B.2x米/秒
C.0.5x米/秒
D.无法判断
例3.【答案】B。
解析:如下图所示,该题可以认为甲车一直以x米/秒跑了一段AB距离,而乙车一直以开始时的速率在相同的时间内跑了两段AB距离。
时间相等,速度比等于路程比,所以乙车最开始的速率为甲车速度的两倍,即2x米/秒。
通过上面的几个例子,相信考生会有一定的收获,希望能更大家一些帮助,祝广大考生在公考路上走得更顺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