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掌声课文分析1
- 格式:pptx
- 大小:691.35 KB
- 文档页数:19
掌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 的含义。
3、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欣赏同学们上课,作为主人你们想用什么行动来欢迎老师们的到来呢?(全班鼓掌欢迎)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
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课文,老师感到真高兴!可是,老师此时的心情挺紧张的!你们想用什么来鼓励我呢?(掌声)2、师:谢谢你们的掌声,有了你们的掌声,老师已经不紧张了。
掌声不仅改变了老师刚才的心情,它还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
多神奇的掌声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走进课文《掌声》(板题,齐读课题)二、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变化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忧郁)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课件出示句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同学们在做游戏、唱歌跳舞、在操场上奔跑,跳绳、在尽情地说笑。
课件: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的时候。
读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唱歌跳舞的时候。
读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跳绳的时候。
读生(齐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师:是啊,那是教室的一角,更是孤独的一角,谁愿意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英子的孤独呢!指名读(指名读评价:“总是”读得重一些,“默默地” 读轻一点)4、师:是呀,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英子。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案及反思《掌声》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掌声》教案一学习目标: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
会写“愿、姿”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
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
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
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掌声》片断赏析
导读:出示第四自然段,在指名朗读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齐读。
师:学贵有疑,读了这一自然段,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
生1:“骤然间”是什么意思?
生2:为什么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生3:为什么小英感动得流下眼泪?
生4:“经久不息”是什么意思?
生5:小英为什么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生6:“热烈、持久”是什么意思?……
(学生提问时,老师带领学生在疑问处打“?”做记号。
)
师:同学们善于思考,问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读一读含“骤然间”一词的这句话。
生自由读。
第四自然段是阅读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默读并圈画出重点词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问难,自主探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现了对阅读主体的尊重和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照应。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掌声的力量----《掌声》教学与评析案例背景:《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
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案例主题: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的情感不容易与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以英子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案例过程:片段一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师:从句子中你知道,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生:走路一摇一晃的。
(这不是老师要的答案。
)师:噢,对呀,以前的英子什么样的?生:忧郁的师:你看看,多会抓词啊!(抓到了老师要的词,可不是“会抓词”吗?)【板书:忧郁】师:课文有一个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
快打开书找找,看谁先找到,是哪一个自然段?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手持话筒站在其身旁,订正“因为”的读音。
)师:从哪些词语当中你们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呢?你说。
生:“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默默的”,什么意思?默读是怎么读?生:不出声音地读。
师:那默默的呢?是什么意思?生:一句话也不说。
一声也不吭。
师:一声也没有,小英子总是这样。
还有哪些词让你们有感受?你说孩子。
生: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
我从这里感觉到了英子的忧郁。
师: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跟刘老师想象一下:当同学们出去快乐活动的时候,英子却总是——师生: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还走在上学路上的时候,英子已经早早地——师生:来到了教室。
《掌声》课后评议《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忧郁、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赞赏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开朗、自信的孩子。
整篇课文虽然语言朴实无华,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
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
而郝老师的课,就像一首清新明快的小诗,给人以情的熏陶,美的享受。
整堂语文课里学生的生命得到了飞扬。
一、整堂课条理清晰,构思巧妙。
品读课文时,郝老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带领大家了解故事会前、后的英子,然后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同学们的两次掌声”。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英子带来的信心,由此突出“掌声”的内涵。
上到最后,郝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让学生补充,这一设计,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孩子们懂得了关爱不仅是几次掌声,还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次拥抱,一杯热茶……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如同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
二、教学中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课上,同学们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读,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受到了爱的教育,老师则通过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学法与写法的指导上。
如在指导理解重点词“犹豫”时,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两难境地后,郝老师说:此时此刻,英子拿不定主意,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就是……然后追问:你在什么情况下也犹豫过?这就渗透了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细节抓得好,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
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郝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
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郝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
《掌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要学会把掌声献给别人。
教学重难点:1、能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知道人与人之间要相互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节目,师生交流,从掌声谈起。
掌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神奇的力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掌声有关的课文。
生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掌声。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借助幻灯片,词语正音、理解。
2、让我们用重点词语和课题结合,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文中的主人公——英子。
她从小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使她身体(落下残疾)。
疾病给英子带来了不便,更让她性格变得(忧郁)。
幸运的是,英子得到了两次掌声,让她受到了(鼓励)。
3、出示四个词语,结合课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
1、英子是个怎样的女孩?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圈出你认为最能触动你内心的词语。
学生交流找出的语句,体会:默默地、早早地、最后、总是等词语。
这些词语该怎么读?放到语句中又该怎么读?(指导朗读)体会英子是个忧郁、自卑的女孩子。
带着这种体会,朗读课文,师指导朗读。
2、英子就是这样一个忧郁的女孩。
(板书:忧郁)但是她一直这样下去了吗?最后她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女孩?是什么原因让她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找出相关段落,说说英子的变化。
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了。
(板书:开朗、自信)3、事情还要从那一天说起……英子是怎样做的?学生交流:谈谈对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词语的理解。
透过这些描写,感受英子内心。
教师:在描写人物可以写她的神态、语言、动作、表情等等方面,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英子的?从英子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看,她愿意上台吗?她心里会怎么想?生1:。
生2:。
生3:。
此时,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啊!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掌声》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掌声》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子。
英子因为小时候生病,腿脚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开学第一天,老师让她上台自我介绍,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的身上。
英子的脸红了,她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走上讲台。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刹那,教室里突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像一股暖流,温暖了英子的心。
她抬起头,看见同学们鼓励的眼神,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力量。
于是,她开始大声地自我介绍,声音虽然有些颤抖,但是充满了坚定和自信。
从那以后,每当英子走进教室,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给了她勇气和信心,让她不再害怕别人的目光,不再自卑自己的残疾。
她变得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一次,英子在全校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当她走上领奖台时,全场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英子含着泪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说:“是你们的掌声,给了我力量,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谢谢你们!”赏析:《掌声》这篇课文以小学生英子的故事为线索,生动描绘了掌声的力量和影响。
文章通过描述英子从自卑、害怕到自信、开朗的转变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互助。
课文中的掌声不仅是对英子的鼓励和支持,更是对她人格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无声的语言,比任何言语都更能打动人心,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英子在掌声中找到了自信和勇气,也学会了感恩和回馈。
此外,课文还寓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不应该因为身体的缺陷或者外在的因素而自卑或者被歧视。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接纳每个人的不同,用爱和理解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总的来说,《掌声》是一篇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课文,它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引导孩子们理解和体验人性的美好,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同时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掌声》课例分析一、背景分析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由于第二课时有其它学校的老师来执教,我只需要上第一、第四两个自然段,让学生了解英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为第二课时探究原因,从细节上发现英子的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原因,具体抓住几个句子采用角色互换的形式,从而发现正是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和互相关爱使英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学会关爱他人。
二、案例叙述片段一:诗意语文---以感性复活为情怀师:大家觉得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生:掌声。
师:我也同意,可我还有些纳闷。
难道仅仅是掌声改变了英子吗?藏在掌声背后的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3自然段,并用”~~“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
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生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
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思考:“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配乐旁白,让学生闭眼想象。
)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她一摇一晃地,一瘸一拐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
顷刻间,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
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此刻对英子来讲,好象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
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英子终于站定了……你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生1:我看到英子走的很艰难。
生2:我看到英子脸红红的,快哭出来了。
生3:我看到英子很害怕的样子。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此时,她最需要的是什么?生1:很紧张。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掌声》优秀教案设计反思人教部编版三班级语文上册第25课《掌声》优秀教案设计25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把握多音字"落、调',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敬重别人、关爱别人。
培育阅读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会敬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
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同学自由说说)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同学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熟悉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同学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相互指正读错的地方。
3.同学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同学进行评价。
指出优点和不足。
4.同学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同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1.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同学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出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同学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愁闷'的意思。
)3.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4.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同学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同学自主阅读的目标。
培育同学边读边疑边悟的力量。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1.出示本课的生字。
2.让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识记要求熟悉的字。
3.引导观看要求写的字。
重点探讨"掌、烈、晃、勇'这4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
老师板书给同学看。
4.同学练习写11个生字。
《掌声》赏析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促进师生,生生的交往活动,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下面,笔者试以着名特级教师簿俊生校长执教的《掌声》一课,赏析他的教学特色。
一、用情感语言渲染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簿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来朗读课文,用机智的回答来启发学生提问,既传情达意,加强感染,又帮助学生理解,引发兴趣,使学生自然沉浸在他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师:小朋友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认识一个人,就想知道他的一些事,你们想知道我的什么?生:你几岁?师:你猜猜我有几岁?生:37。
师:那我太高兴了,越变越年轻了。
生:你多高?你叫什么?你是怎么当上老师的?(簿老师一一作答)师:大家了解这些后欢迎我来上课吗?生:欢迎。
师:以什么来表示呢?学生鼓掌。
师:掌声除了表示欢迎,在生活中还可以表示什么呢?生:当别人回答问题说的好的时候。
师:恩,表示赞美,当别人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也要给他掌声,表示什么?生:鼓励。
师: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表示感谢;当别人没有信心的时候表示鼓励;当别人表现好的时候用掌声表示赞美,这些都是掌声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学习《掌声》这篇课文。
在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仅凭看似随意却又生动有趣的几句话,就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原本陌生的老师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心中的愉悦,感受到自己独特存在的价值,师生其乐融融,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
二、用情感体态塑造情感形象在课堂上,教师的情感体态胜似千言万语的说教,易于被学生接受,领悟,并能活跃课堂气氛。
因为阶梯教室比较大,听课老师又非常的多,要照顾到大家都能听清楚,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薄老师都要走到学生身边将手中的话筒凑到他的嘴边。
我看到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因为坐得比较远,中间隔了很多人,薄老师很艰难地将话筒凑过去,那位学生也非常理解老师的辛苦,尽量前倾身子,伸长脖子,凑近话筒,配合着老师回答问题。
《掌声》的片断赏析《掌声》的片断赏析《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英子的态度,从此微笑着面对生活。
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这样一个情感主题。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特点,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一、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将目光缩小到一个句子、几个词、一个词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
〖教学片段一〗感受英子1、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可怜、文静、不快乐……)2、带着这份印象和感受,再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你对英子有了这种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圈圈画画感受深刻的词句。
)3、研读词句,感情朗读:⑴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生:我“默默”“坐”等词体会到了她很文静。
生:我也从这两个词体会到了英子很害羞。
师:难道她不喜欢和同学一起游戏,和同学一起说笑打闹吗?生:不是的,因为她有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其实她内心非常的痛苦。
⑵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师: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也体会到英子的自卑心理。
(早早、最后)⑶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生:从“小儿麻痹症”、“残疾”两个词感受到英子很可怜。
生:从“不愿意”感受到英子很难为情,怕人家取笑她。
师:这场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留下了伤痛,留下了的阴影……)这场可怕的灾难让英子失去了什么?(失去了灿烂的微笑,失去了的'快乐,失去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师:课文中说英子是个很“文静”的女孩,现在,你认为这“文静”后面藏着的是什么?(害羞、自卑、痛苦、忧郁……)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
《掌声》课文主题总结和生字解读一、本文的主旨本文讲述了同学们的两次掌声,使身体残疾的英子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表现了同学们之间的深厚的情谊,告诉我们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着强大的力量的道理。
二、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英子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2~3段):写英子上台讲故事,同学们两次为他鼓掌的过程。
第三部分(4~5段):写被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充满信心的人。
三、《掌声》生字解析1、我会写:掌zhǎng(掌声、手掌、了如指掌)班bān(班级、班长、下班)默mò(默读、默写、沉默不语)腿tuǐ(腿脚、后腿、桌子腿)轮lún(轮流、轮班、轮换)投tóu(投向、投降、五体投地)调di ào (调来、调动、调兵遣将)摇y áo (摇曳、摇动、摇头摆尾)晃hu àng (摇晃、晃悠、摇头晃脑)烈li è(热烈、烈日、轰轰烈烈)勇y ǒng (勇气、勇敢、 自告奋勇)2、我会认:落l ào (落下、落枕、落埋怨)姿z ī(姿势、雄姿、天姿国色)势sh ì(姿势、气势、形势逼人)况ku àng (情况、近况、状况)镇zh èn (镇定、镇静、乡镇)述sh ù(讲述、叙述、简述 )普p ǔ(普通话、普及、普天之下)忧y ōu (忧愁、忧郁、杞人忧天)联li án (联合、联欢会、联系)3、多音字:lào (落枕)luò(落叶)là (落下)diào(调动) tiáo (空调)落 调4、近义词:文静一一安静姿势一一姿态犹豫一一迟疑镇定一一镇静讲述一一陈述忧郁一一忧愁歧视一一轻视5、反义词:犹豫一一果断持久一一短暂镇定一一慌张忧郁一一开朗歧视一一尊重四、词语解释:文静:(性格、举止等)文雅安静。
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声》这篇课文,使学生能了解朗诵的基本要求,掌握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和表演朗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演讲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朗诵和表演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会正确的朗诵技巧。
2.难点:提高学生的朗诵表演能力,使他们能真实地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预习导入教师通过预习导入,询问学生对课文《掌声》有什么了解。
2.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掌声》的课文,画面、录音等教具。
引入:(5分钟)1.通过图片、录音等形式展示《掌声》的主题。
2.引导学生对《掌声》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讲解与阐述:(10分钟)1.教师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2.通过讲解朗诵的基本要求,如语音语调、停顿等,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诵技巧。
3.通过示范朗诵,帮助学生模仿并掌握朗诵的正确方式。
实践与运用:(20分钟)1.以小组形式进行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诵,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朗诵方式。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师生合作,学生一边朗诵,一边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2.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以类似《掌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学生进行班级展示,并进行互相评价。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并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掌声》为主题,通过朗诵和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诵技巧和自信心。
通过预习导入和引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讲解和阐述环节通过示范朗诵和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朗诵技巧。
实践与运用环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文朗读,并进行自由朗诵和表演,通过互相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朗诵方式。
《掌声》教材分析山东省诸城市大华学校(府小北校区)李海梅《掌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作者是董保纲,他以回忆的语气来写一段小学的经历,生动地记叙了自己的同学英子因为腿脚残疾而忧郁自卑。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和赞美的掌声。
这掌声驱走了英子心头的阴霾,改变了英子的人生态度,她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英子的内心世界,而是抓住英子的动作、神态让人透过文字去感悟。
课文蕴含着“爱会使生活更美好”这一人文素养,第八单元课文内容的主题就是“爱的阳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体会人与人之间“爱”的美好情感,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
29课《掌声》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引导学生阅读好本篇课文是学好本组内容的基础。
同时,《掌声》又是本册教材最后一组中的精读课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本学期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验,又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同时收录了《掌声》这篇课文,也足见这篇课文的魅力。
我通过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课文内容,发现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尤其是苏教版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这一自然段是人教版所没有的内容。
到底该不该把两个版本的内容整合起来呢?我从网上搜集到了董保刚的原作——《生命的掌声》,结尾是这样的:“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经过思考,我觉得苏教版由此改编的最后结尾对整篇文章有着升华主题的作用,抒发出了作者对掌声的礼赞,我决定将苏教版的最后一段在合适的时候推荐给孩子们朗读感悟,让他们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本课的第三自然段,详细叙述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终于走上讲台的全过程。
老师可以抓住两次“掌声”,让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掌声是英子在经过思想斗争后走向讲台时,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里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信任。
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第二次掌声里除了鼓励而外,还有赞扬。
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作为残疾人的英子,只是行走不方便,其他方面不比正常人差甚至更为出色。
英子自己也领悟到了这一点,在精神状态上才产生了后面一系列的变化。
文中的第二个泡泡也是引导学生从英子和同学两方面来体会。
《掌声》教材分析“掌声”就是鼓掌的声音。
作者以“掌声”为题,从表层上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于提倡一种精神,即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的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得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展示了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
文章中的同学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行动,但是他们的“举手之劳”却给人以巨大的“生活的勇气”,这使得这篇文章具有深深的感染力。
(第五小节)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掌声改变了小英的一生。
演讲之前的小英是什么样的呢?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这是大家对小英的映像,她总是毫无声息的默默坐在教室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不想被别人注意到,一个忧郁,孤独,寂寞的小女孩,她很少发言。
为什么呢?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因为身体的残疾导致小英一直活在无比的自卑之中,她害怕别人会嘲笑自己。
同学们向小英投来的目光是什么呢?是期待,是信任,是鼓励。
小英却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此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小英的自卑,她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平时很少发言的小英现在要上讲台讲故事,所以很紧张,更害怕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是全班同学都注视着,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对待她。
但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心里感到难受,含着泪,眼圈都红了。
犹豫:是指小英身患残疾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他不愿意上台演讲,心里在做斗争。
慢吞吞,说明小英极不情愿上台演讲。
她的眼圈红了,她的心理承受着压力。
她不想上台却不得不走上讲,说明她还是很有勇气的。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曾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当你得到别人的掌声时,心情怎样?1、从你们的声音和表情中,老师就已经感受到了,这就是掌声的力量啊!掌声代表理解、信任、鼓励和赞扬,掌声能带给我们自信,还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个人的命运。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9课《掌声》。
2、板书课题。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掌”字上面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手”的弯钩写得舒展一点。
“声”上面的横长,下面的横短。
齐读课题。
3、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本课的生字词,想必同学们刚才预习的时候也认识这些词语了。
(出示词语)找学生领读。
4、重点区分“忧郁”和“犹豫”,不仅发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忧郁”指情绪低落,心里很压抑。
而“犹豫”指的是为某件事而拿不定主意。
出示练习题巩固知识。
5、教师指名读,注意容易出错的俩个词语“犹豫”“忧郁”“骤然”。
书写俩个生字“势”“励”,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下台巡视指导。
并给于评价、展示。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1、《掌声》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事情虽小,但读起来却非常令人感动。
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是谁给谁的掌声?掌声前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儿?掌声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同学们刚才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问一下,你知道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这个女孩正是因为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所以腿脚才落下了残疾。
这里哪个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呢?这个“落”字还能读什么音?能组词吗?(板书)()叶丢三()四一共三个读音,在这个词语中读()。
回到句子里,一起再读一读。
三、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变化1、学习第一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想想,英子是个怎样的女孩?(自卑、忧郁、孤独、不快乐……)(板书:自卑)(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这一点的呢?(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3)想象一下同学们当时在干什么?(做游戏、唱歌、跳舞、奔跑、说笑……)(4)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掌声》片断赏析《掌声》片断赏析片断一:揭示课题师:看老师板书课题,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写字,踏踏实实地做人,“声”字要注意上横长,下横短。
看了课题你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生:这篇课文中发生了什么事生:是谁给谁掌声师:大家会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巡视,随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出示生字、词投影,指名让学生读,随机正音(师:初读课文后你解决了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生:同学们给英子送去了掌声,使英子发生了变化。
生:掌声是同学们送给残疾女孩英子的。
师:初读课文时,英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们勇跃发言师:在读书时,英子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但我们说话要有理有据,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为自己的发言寻找根据。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有声地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地默读才有利于思考。
请大家再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专家点评:这节课在教材的处理、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推敲得都比较到位。
老师个人素质较高,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语文课就应该重点围绕语文的听、读、说、写、正音、字词等展开我们的教学。
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步步引导,课改理念体现得非常好。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很得当,突出地表现在读书上。
老师明确教给学生认真读书的方法:朗读利于感情的交流,默读更利于认真地思考。
最后投影上打出“熟读精思,其义自见”八个字,非常好。
点拨比较及时、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比如,老师板书课题时强调写“声”时应注意下横短,上面是个“士”,这个点拨恰到好处,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功底。
这节课还较好地处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文和道的结合做得比较好。
黑板上一个大大的“爱”不空洞,它是通过教学渗透给学生的,引出来的“爱”自然而然,学生们受到的感染、熏陶也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
建议:应思考一节好课如何才能到常讲常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有些欠缺,今后在如何调动体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再下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