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2018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卷: 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D【解析】A. 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A不符合题意;B. 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B不符合题意;C. 露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D. 雾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雾凇、霜是气体形成的固体,是凝华现象,露、雾是由气体形成的液体现象,是液化现象,2.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
哟!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烟”,这“白烟”是()A.冰棒升华所致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口里冒出的白烟D.空气液化而成【答案】B【解析】夏天剥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的周围冒“白烟”,“白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形成的,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水蒸气变成小水珠时是液化现象,有时会看到白气.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0℃的冰比0℃的水冷B. -6读作“零下6摄氏度”C.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D. 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答案】B【解析】A,0℃的冰比0℃的水冷,根据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A不符合题意;B,-6读作“零下6摄氏度”,该温度的读法:零下6摄氏度(或负六摄氏度),B符合题意;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37℃,C不符合题意;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对于水的沸点高低与外界的大气压强大小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生活中温度高低的估测。
属于基础题。
4.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属于吸热的是()A. 春风,湖水上冰化成水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 寒冬河水结成冰【答案】A【解析】A、冰化成水时熔化现象,是吸热的过程,A符合题意;B、露是液化现象,是放热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C、霜是凝华现象,是放热的过程,C不符合题意;D、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是放热过程,D不符合题意。
2018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之物态的变化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2016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2016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2016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
1、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称为物质的三态。
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
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六种形式,其中需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三种形式,需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三种形式。
2、固态物质其形状和体积固定,不具有流动性;液态物质形状不固定体积固定具有流动性;而气态物质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且具有流动性。
3、酒精灯的使用:⑴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加热;⑵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⑶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⑷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有高低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5、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6、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是摄氏温标,它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首先规定的,它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标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7、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要充分接触(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待示数上升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仍与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8、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其测量范围是35℃到42℃,测量时可准确到0.1℃。
体温计不同于普通温度计的结构上的特点是:在体温计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且有弯曲。
常见的物态变化及解释熔化现象及利用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①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现象及利用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汽化(蒸发)现象及应用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③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④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⑤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液化及其应用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总结(1)云: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2)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雾: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4)露:今夜露水重,明日太阳红。
()(5)霜: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6)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7)雹:伏天早上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
()(8)气态的乙醚物质在加压的环境下可以变成液态状态。
()(9)在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10)有经验的面点师会用手沾点凉水去拿刚出笼的馒头,就会感觉没那么烫手。
()(11)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12)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13)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会感觉表面湿漉漉的,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又会变干。
先()后()(14)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先()后()(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口腔中。
()(16)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17)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18)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面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
()(19)为了避免衣服遭受虫蛀,会使用樟脑球来驱虫。
一段时间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20)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1)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22)打开冰镇啤酒瓶(饮料瓶)时,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23)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24)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25)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消失不见,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2018中考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在改变着世界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物态变化在改变着世界:
从青铜器的发现到太空晶体的研制成功,从蒸汽机到热管体现了人们对物态变化规律的利用,这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中及其辉煌的一页.。
物态变化现象: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21、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22、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23、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24.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25.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26.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27.灯丝(钨丝)变细(升华)28.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人工降雨(升华) 29.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上形成的冰花(或“窗花”)(凝华)3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31.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32.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33.灯泡(钨丝)发黑(凝华)34.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凝华)3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打造绝妙的舞台效果(先升华后液化)36.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华→熔化③汽化(或蒸发)→液化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凇、“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1)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2)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
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
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干。
(3)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
(4)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人锅内都可制止沸腾。
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人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人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5)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撒人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6)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7)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8)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到100℃为止。
1.(2018 ·安徽中考)图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25min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CC.在第30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在第10min到第25min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解析:本题考查了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ABD、分析图象可知,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该物质从第10分钟开始熔化,到第25分钟左右结束,约进行了15分钟,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故AD错误,B正确;C、在第30min熔化完成,该物质处于液态,故C错误。
2.(2018·内江中考)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经常会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汽”,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露珠,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解析】雾、“白汽”、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这一过程需要放热,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强冷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这一过程也要放热,故D项错误。
故选A。
3.(2018·滨州中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B)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B.图甲是水佛腾前的现象C.水佛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解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选用、水沸腾前后的判定、“白气”的实质、沸腾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超过酒精温度计的量程,无法使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出温度的大小,甚至损坏温度计,故A错误;图甲中,气泡有小变大,是水沸腾前的现象,故B正确;水蒸气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和烧杯有余热,将热量传给水,水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2.对图中的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3.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4.下列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A.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B.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的饮料罐“出汗”C.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D.严冬,湖水结成冰5.二月初以来,我国各地旱区认真落实国务院抗旱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一切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掀起抗旱保苗促春管热潮,为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实施人工增雨是缓解旱情有效手段,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6.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凝华成的小冰晶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的水蒸气C.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大量的小冰晶7.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是因为水分蒸发吸收了人体的热D.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热空气遇冷液化现象8.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A.夏天的早晨,草叶上出现露珠B.衣柜里的樟脑球慢慢变小C.寒冷的冬天,河水结成冰D.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9.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B.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C.从冰箱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表面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汽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10.对下列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严冬窗户内表面出现窗花,是水蒸气凝华吸热形成的B.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是雪升华吸热C.给高烧病人擦涂酒精来降温,是利用酒精蒸发吸热D.天冷时呼出的“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二.填空题(共1小题)11.电冰箱已经是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1)冰箱冷冻室的内壁上会结一层厚厚的霜,形成霜的物态变化过程是,这一过程(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2)图所示是电冰箱的三脚插头和插座.插头上标有字母的导线要和冰箱的金属外壳相连;冰箱正常工作时插头上标有字母E、N 的两脚间的电压是V.(3)某冰箱的输入总功率为140W,如果该冰箱压缩机每天工作8h,那么每天的耗电量约是KW•h.请你写出一条使用冰箱时节约用电的具体措施..三.解答题(共9小题)12.请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和水的物态变化有关.当温暖潮湿的地面空气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时,由于那里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多姿的云朵.有时候,在湛蓝的天空中也会出现一条长长的白色云带,就是高空中飞过的喷气式飞机“描绘”出来的.由于飞机喷出大量的烟粒,这些烟粒起着凝结核的作用,使水蒸气凝结后附着在烟粒上,形成云带,在阳光的照射下,云带呈现出白色.(1)在形成云带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2)炎热的夏天,剥开冰棍儿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棍儿周围出现了“白气”,其中的形成“白气”是因为水蒸气发生而形成的.(3)在某些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雾天比其他地区要多,主要是烟尘起到了的作用.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霜是由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和.(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14.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霜是由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和.并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答:.15.炎热的夏天,小明和弟弟一起到海水浴场玩耍.(1)路上,买了两只冰糕.弟弟发现小明的冰糕纸袋上结着霜,而自己的则是细小的水珠.小明向他解释:纸袋上结的霜是发生现象造成的,而水珠是发生现象的结果.小明进一步解释:吃冰糕时,冰糕发生现象,要从人体热量,从而人感到凉爽.(2)弟弟赤脚跑到水中,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不热.这是为什么?小明也不解释,而是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带回家和弟弟一起进行了探究.在相同的水杯中分别装上了100g的水和沙子,让太阳光同时照射,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值,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探究中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般.小明告诉弟弟,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能力的不同,引入了这个物理量.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如右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又变成,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写出上文画线处涉及到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吸热过程.(2)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请你结合实际,提出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一个措施.17.寒冷的冬天,房间的玻璃窗上常常会结冰,玻璃上冰花图案各异,有的像兰花,有的像马尾松,还有的像一朵朵的梅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房间里的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玻璃后放热结成的冰,也就是说是凝华而成的.当最初的冰晶凝成以后,当最初的冰晶凝成以后,就逐渐向四周发展.但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有的窗缝里有风进来,风大、风小情况不同;有的玻璃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干净、有的脏,这样,水蒸气蒙上去的时候,就分布不均了,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花纹,非常漂亮.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1)冰花在玻璃的(填“室内”或“室外”)表面.(2)与冰花的形成有着相同物态变化的是(a.霜b.雾c.露)18.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于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请你回答:(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2)请你根据短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3)文中谈到:初冬的夜晚,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意思是说“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19.过去不久的雪灾曾一度使我国许多地方的交通严重受阻,一些相关部门为了能让交通尽快恢复,纷纷使用“融雪剂”融雪.那么融雪剂是怎样起到“融雪”的效果呢?据了解,浓度为35%左右的氯化镁溶液的冰点是零下19摄氏度,浓度为20%的氯化镁溶液的冰点为零下10摄氏度,因此使用融雪剂主要是为了防止路面融化的雪水重新凝结成冰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①一般高压输电线的塔和塔之间的距离为400米,设计高压输电铁塔的承重能力是直径为2厘米的输电线上覆冰厚度不超过一定量,这个厚度是因地域、气候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此次雪灾中,在气温特别低的地区,有些输电线上的覆冰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0厘米,有碗口般粗.关于这些冰的成因,据专家介绍,是直接将空气中的较冷的水蒸气成冰.电力工人为了除去输电线和电塔上的覆冰,主要采用了人力机械除冰和热力除冰等被动融雪技术,在人力机械除冰中能量转化的方式是能转化为能.②京珠高速公路全长约2310公里,设路面积雪平均厚度达20厘米,路宽约20米,已知雪的密度为800千克/米3,如果工作人员想把京珠高速公路全路段都撒上融雪剂,同时要求溶解后能在零下10摄氏度时不结冰.求工作人员至少应大约准备多少吨的氯化镁?③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NaCl、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小佳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根据以上实验,请你推断该融雪剂的组成可能为:(1);(2);④请你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工业用盐“融雪剂”融雪的危害..20.炎热的夏天,小明和弟弟一起到海水浴场玩耍.(1)路上,买了两支冰糕.弟弟发现小明的冰糕纸袋上结着霜,而自己的则是细小的水珠.小明向他解释:纸袋上结的霜是发生现象造成的,而水珠是发生现象的结果.小明进一步解释:吃冰糕时,冰糕发生现象,要从人体热量,从而人感到凉爽.(2)弟弟赤脚跑到水中,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不热.这是为什么?小明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带回家和弟弟一起进行了探究.在相同的水杯中分别装上了100g的水和沙子,让太阳光同时照射,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值,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探究中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般.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能力的不同,引入了这个物理量.(3)水在这段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凝华指的是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分析凝华现象,首先判断物体是不是固体,然后看是不是由气态形成的.解答:解:A、冰冻的衣服变干,固态冰变成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B、冰凌消融,固态冰变成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C、树枝上的雾凇,气态水蒸气变成固态冰晶,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D、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是气态水蒸气变成液态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凝华的了解,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2.对图中的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体是液化;根据物质由什么态变为什么态,判断物质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解:A、冰挂是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形成的,“冰挂”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B、云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形成的,“云”的形成过程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为固态的冰晶形成的,“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雾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为液态的水形成的,“雾”的形成过程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题时要注意:根据物质原来状态和现在的状态来判断物体所发生是哪一种物态变化.3.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A、山间形成的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河面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体,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草叶上成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草叶上形成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4.下列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A.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B.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的饮料罐“出汗”C.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D.严冬,湖水结成冰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气态变直接变成固态称为凝华.解答:解:A、冰雪融化,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熔化现象,故A错误;B、冰箱里面拿出的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C、草地上的霜是固态小冰晶,是水蒸气液快速放热后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D、湖水结冰,水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凝固现象,故D错误;故选:C.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我们只要掌握住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就行.5.二月初以来,我国各地旱区认真落实国务院抗旱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一切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掀起抗旱保苗促春管热潮,为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实施人工增雨是缓解旱情有效手段,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水蒸气是气态,小冰粒是固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解答:解:水蒸气是气态,小冰粒是固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所以A、B、C不符合题意,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三态转化的名称,判断出物体是什么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6.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凝华成的小冰晶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的水蒸气C.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大量的小冰晶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应用题.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霜、云、雾、露的状态及形成原因.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解答:解: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液化形的小水珠和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不符合题意;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液化的小液珠,不符合题意;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不符合题意;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自然界中云、雨、雾、露等有关物态变化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变化名称.7.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是因为水分蒸发吸收了人体的热D.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热空气遇冷液化现象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解答:解:A、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是需要放出热量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雪熔化时吸热,使气温降低,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身上的水蒸发吸热,从人体带走热量,所以会感觉冷,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饮料罐上的“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不是由空气液化来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并且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8.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A.夏天的早晨,草叶上出现露珠B.衣柜里的樟脑球慢慢变小C.寒冷的冬天,河水结成冰D.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应用题.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物质的凝华.解答:解:A、夏天的早晨,草叶上出现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不属于凝华,故A 错误.B、衣柜里的樟脑球慢慢变小,是升华现象,不属于凝华,故B错误.C、寒冷的冬天,河水结成冰,是凝固,不属于凝华,故C错误.D、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冰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分析物质状态变化前后的状态,结合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即可解决此题.9.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B.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C.从冰箱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表面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汽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解答:解:A、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糕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从冰箱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表面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D、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丝高温下升华,然后又遇冷凝华的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分析物态变化首先看产生的物体是什么状态的,然后再看是由什么状态的物体形成的,最后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是哪种物态变化.10.对下列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严冬窗户内表面出现窗花,是水蒸气凝华吸热形成的B.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是雪升华吸热C.给高烧病人擦涂酒精来降温,是利用酒精蒸发吸热D.天冷时呼出的“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的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是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是放热过程.解答:解:冬天,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内侧,形成冰花,是放热过程,故A错误;外的雪人没有熔化,慢慢变小,是由固态的雪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属于吸热过程,故B正确;往病人身上涂擦酒精,酒精蒸发吸热,具有降温作用,故C正确;冬天在户外说话时,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汽”,是放热过程,故D正确.故选BC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二.填空题(共1小题)11.电冰箱已经是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1)冰箱冷冻室的内壁上会结一层厚厚的霜,形成霜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凝华,这一过程放出(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2)图所示是电冰箱的三脚插头和插座.插头上标有字母 E 的导线要和冰箱的金属外壳相连;冰箱正常工作时插头上标有字母E、N 的两脚间的电压是0 V.(3)某冰箱的输入总功率为140W,如果该冰箱压缩机每天工作8h,那么每天的耗电量约是 1.12 KW•h.请你写出一条使用冰箱时节约用电的具体措施.少开冰箱门.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插座的构造与工作方式;电功的计算.专题:应用题.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是放热的.(2)三孔插座中,上面的接地线,左面的接零线,右面的接火线,简称“上地、左零、右火”,地线和火线间的电压是0V;(3)已知电冰箱的功率,利用公式W=Pt就可以计算出耗电量;当冰箱内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压缩机停止工作,当冰箱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电冰箱又开始工作;解答:解:(1)冷冻室的内壁上附着一层白色的霜,是冰箱内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物质的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答案为:凝华,放出.(2)三脚插头的E号脚与用电器外壳相连,当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时,三脚插头的E号脚与三孔插座的E号相连,使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通,这样若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外壳万一。
2018年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物态变化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 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 .熔化吸热:医疗上用冰袋吸热、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葡萄酒里加冰);冰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即使有太阳,也使人感到寒冷。
2. 凝固放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3. 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凝固,人们穿上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原因是:微胶囊凝固时放热。
4. 寒冷的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是因为:寒冷的冬天,用比较湿的手摸金属时,手上的热会迅速传递到金属上,手上的温度下降,使得手上水分凝固,就是粘手现象。
5. 汽化吸热:沸腾;蒸发(蒸发致冷)。
6. 液化放热:100度的水蒸汽烫伤比100度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7.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因为: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
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高温水蒸汽经过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钱,先将手上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8.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9.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专题3 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 (2018•深圳)端午节,妈妈蒸制粽子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 蒸粽子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B. 粽子香味扑面而来,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D. 蒸粽子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答案】B【解析】分析:(1)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是形成“白气”的原因;(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扩散现象;(3)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答:A、蒸粽子时,锅里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说法错误;B、粽子香味扑面而来,闻到阵阵香气,这是扩散的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说法正确;C、当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说法错误;D、蒸粽子主要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说法错误。
故选:B。
【点睛】考查了与热学有关的几个基本的知识点,注意了与实际例子的联系,重点是分子动理论,难点是“白气”的形成。
2. (2018•安顺)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B. 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C. 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D. 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故应选B。
【考点定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3. (2018•黄冈)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
2018中考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现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中考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现象》,仅供参考!物态变化现象: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7.钢水浇铸成车轮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10.火山喷发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15.烧开一壶水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19.早晨的浓雾、露水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21、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22、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23、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24.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25.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26.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27.灯丝变细28.干冰用来人工降雨29.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上形成的冰花3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31.北方冬天的树挂32.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33.灯泡发黑34.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35.干冰用来打造绝妙的舞台效果36.雨的形成:①汽化→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凝华→熔化③汽化→液化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霜、雪、凇、“窗花”、雹、白冰液态:水、露、雨、雾、“白气”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