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专题十四_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 格式:doc
- 大小:267.0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高三一轮复习从2022年9月开始,至2023年1月底结束,大约17周时间。
本轮复习担负着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基础环节。
一、指导思想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主要依据,从一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主干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进度安排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按教材模块进行章节复习,适当进行知识的整合,归纳、理清、分析、阶段的综合知识。
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依据,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17个大专题38个小专题,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知历史。
既要着眼于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通史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三、复习目标进行横向的专题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一轮专题巩固;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阶梯技能和技巧,为第二轮通史、综合强化打好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在2013年高考当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备考基本策略与措施1、一轮复习时间长、任务重,备考指导要围绕“抓基础提能力”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
要做到以下几点:全面提高,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程提高,要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全员提高,要帮助学生补弱促强,查漏补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
2、备考指导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整合,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优化复习内容;二是要精心设计实施过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要重视规范化训练,特别是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考试技能。
第一专题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答: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到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反复,但总的来说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的取向。
回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
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谨慎地、有限制地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并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成分。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世纪末,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明确地和全面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大部分国有企业改造为混合所有制的现代股份公司,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30年的改革,到20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第三阶段则是从进入21世纪到2020年。
这个阶段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阶段已开始近半。
虽然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完善,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①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本身的系统性。
②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的关联性。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利益关系调整的深刻性。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于经济体制的深刻性。
3、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根据《决定》的精神和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高二历史必修二名词解释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1.曲辕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一种先进的耕作工具,可以控制耕地的深浅。
2.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南青北白: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南青北白”(即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的局面,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
4.五大名窑:哥汝定官钧。
只有哥窑出产青瓷。
5.资本主义萌芽:指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6.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7.商帮:明清出现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
8.草市:乡村定期集市。
9.扬一益二:除了长安、洛阳这两京,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成都。
10.广州十三行:清代设立于广州的全国唯一的经营对外朝贡贸易的专业商行。
11.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的交易,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12.市舶使:官名,唐朝置,专管对外贸易。
13.井田制: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形式。
14.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一,目的是要抑制土地兼并。
规定官员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15.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对外政策,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闭关锁国指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逐渐落后世界。
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开辟新航路:是指从欧洲出发,经过大西洋、印度洋或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到达亚洲、美洲的新的航海线路,这主要是相对于新航路开辟前由亚洲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而言。
2.地理大发现:西方历史学中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发现新航路的通称或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事件为代表的15~17世纪欧洲国家进行的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对其已知世界以外的地球上新的地理单元的发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 2015 年4月___日编号 12 【考点突破】
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
从
第 3页
在
材料三中,苏联在年代实施了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对苏
【专题训练】1——7 CDA DDDD
8.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就即可分析出来。
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对两个政策作对比分析。
答案:(1)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苏联: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
理解: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专题训练】1——7 CDA DDDD
8.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就即可分析出来。
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对两个政策作对比分析。
答案:(1)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苏联: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
理解: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专题训练】1——7 CDA DDDD
8.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就即可分析出来。
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对两个政策作对比分析。
答案:(1)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苏联: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
理解: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
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专题训练】1——7 CDA DDDD
8.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就即可分析出来。
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对两个政策作对比分析。
答案:(1)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苏联: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
理解: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专题训练】1——7 CDA DDDD
8.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就即可分析出来。
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对两个政策作对比分析。
答案:(1)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苏联: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
理解: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专题训练】1——7 CDA DDDD
8.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就即可分析出来。
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对两个政策作对比分析。
答案:(1)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苏联:20世纪20年代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2)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
(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
理解: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