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9.33 M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及赏析《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
每年的四月中旬,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这天,阳光明媚,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
早上,老人们手持银碗,向大家祝福。
然后,年轻人拿起水盆,舀起清泉,开始互相泼水。
水花飞溅,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每个人都被泼得湿漉漉的,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午,人们围坐在一起,享用美味的傣族菜肴。
饭后,还有精彩的舞蹈和歌声表演。
夜晚,篝火燃起,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这就是傣族的泼水节,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节日。
它让人们忘记了一年的辛劳,期待着新的一年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希望。
赏析: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傣族人民庆祝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傣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的快乐生活。
首先,课文通过具体的日期和天气描述,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阳光明媚的天气和鲜艳的民族服装,都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其次,课文详细描绘了泼水节的活动过程。
老人的祝福、年轻人的泼水、美食的享用、歌舞的表演以及篝火晚会,这些环节既有传统的仪式感,又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活力。
最后,课文通过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期待,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尽管泼水节是一个让人湿漉漉的节日,但人们却乐在其中,因为这个节日代表着祝福和希望。
总的来说,《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了傣族文化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是一篇优秀的语文教材。
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
在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泼水节的文章,让我至今难忘。
文章中描述了泼水节是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用水泼洒彼此,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美好。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节日的衣服,手持水枪,载歌载舞地在街头泼水,欢乐无比。
我们在课上不仅了解了泼水节的来历和意义,还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了泼水节的相关诗词,比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我们还一起学习了关于泼水节的传统歌曲,感受到了这个节日的欢乐氛围。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班上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泼水节活动。
老师为我们准备了水枪和气球,让我们自由地在操场上进行泼水游戏。
我和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大家笑声不断,又有的唱着节日歌曲,仿佛置身于云南的泼水节现场一般。
这节日教会了我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也让我领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这篇文章和课堂上的活动,让我深刻地记住了这个难忘的泼水节。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泼、水、节”等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喜悦心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你们知道泼水节吗?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2.自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理解词语。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3.朗读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2)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泼水节是怎样的节日。
(2)重点分析“傣族人民WaterFestival为什么要泼水?泼水有什么意义?”(3)讨论:为什么说泼水节是难忘的?5.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如果你参加泼水节,你会怎么做?(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小结(2)引导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激发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收集有关傣族泼水节的资料,了解傣族文化。
四、板书设计1.难忘的泼水节2.生字词3.重点句子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阅读过程中,针对生字词“泼、水、节”,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泼”字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生:泼水就是向别人身上洒水。
师:很好,那我们平时说的“泼冷水”又是怎么回事呢?生:泼冷水就是比喻给正在热情高涨的人浇冷水,让人冷静下来。
难忘的泼水节的课文解读
《难忘的泼水节》
每年四月的清迈城,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泼水节。
这是泰国最具有代表性和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心中难忘的节日。
泼水节源自泰国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通过用水清洗和祝福的方式来带走厄运和邪恶,迎接新的一年。
在泼水节这一天,城里的街道上布满了快乐的人群,他们手持水枪、水壶,或者直接用双手向路人泼水。
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游客,每个人都尽情享受着这种清凉和快乐。
泼水节不仅是一场水仗,更是一场文化与信仰的庆典。
人们会去寺庙,向佛祖祈福,进行宗教仪式,也会在家中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在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会忘却尘世的烦恼,放下一切杂念,尽情享受和感受这场节日带来的狂欢和快乐。
泼水节让人们感受到了泰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以乐观和快乐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重要。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清凉的水花,更能够感受到泰国人的热情和好客。
这些都让泼水节成为人们难忘的回忆,无论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会将这一狂欢的时刻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泼水节,是一场狂欢的盛宴,也是一场文化的传承。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泰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和敬畏。
在这个难忘的节日里,我们不仅放下了烦恼和压力,更感受到
了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和美好。
让我们珍惜这个难忘的泼水节,把它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二年级语文课文,通过一个小男孩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了泼水节的欢乐和人们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以下是《难忘的泼水节》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泼水节的由来《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是描述泼水节的故事,可以在课文中了解到泼水节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云南。
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傣族的重要节日,每年在农历四月十四至十六举行。
这个节日是纪念傣族的开国始祖脱离恶魔的故事,因此在节日中要泼水以洗去厄运与灾难。
二、泼水节的习俗《难忘的泼水节》中描述了泼水节的一些具体的习俗,例如,人们身着盛装,手持水壶,欢快地相互泼水,以表达对彼此祝福和吉祥的愿望。
而且,泼水的方式也非常多样,有直接用手抓水泼、用水枪、水炮等各种水具,形成一片欢乐热闹的气氛。
三、泼水节的意义《难忘的泼水节》中还强调了泼水节的意义,泼水意味着洗去厄运,迎来好运和吉祥。
泼水过程中的欢声笑语也象征着人们与亲朋好友的团聚和友谊的交流,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四、主人公小男孩的泼水活动故事中,小男孩庆祝泼水节的时候,身着一身白色的旗袍,手持着水壶,兴高采烈地加入了泼水的行列。
他先是很害怕被泼水,后来放下心理障碍,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了泼水节的欢乐。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要勇敢尝试新鲜事物,不要害怕困难和挑战,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五、泼水节的安全问题泼水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但在泼水活动中也需要注意安全。
《难忘的泼水节》中,小男孩很快意识到了泼水节的安全问题,例如人多拥挤可能会摔倒受伤。
并且,小男孩还向年长的人学习如何玩泼水时注意他人的安全,避免伤害他人。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孩子们玩耍的时候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安全。
以上是对《难忘的泼水节》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阅读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学习。
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习俗、意义和安全问题,并通过活动或讨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这个传统节日的欢乐和友情。
部编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讲述了1961年,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事。
反映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打成一片,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感。
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花的颜色,象征着泼水节是个美好幸福的节日。
第二自然段简要的介绍了傣族人民异常兴奋的心情,原因是周总理要来和大家一起欢度泼水节。
第三自然段写傣族人民隆重地迎接周总理的到来。
“四面八方”、“赶来”、“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语写出了当时场面热烈,人们及其兴奋。
使我们看到了这次泼水节与以往的泼水节是不一样的,突出“难忘”。
第四、五、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同欢度泼水节的盛况。
课文中写到了总理的穿着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的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
”说明总理与人民打成一片,真心诚意的与傣族人民共庆节日,非常平易近人。
接下来描写了总理的动作:“笑啊”“泼啊”、“向傣族人民祝福”说明总理来到了群众间,和傣族人民相互祝福,高高兴兴的欢度节日。
傣族人民也在笑啊,泼啊,向周总理致敬,表现了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动人场面,七、八自然段只有两句话,各是一个感叹句,写出了傣族人民和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深刻感受,抒发了傣族人民对总理的无限尊敬、热爱之情。
课文配有相应的插图,画的是云南西双版纳特有的风光。
树木茂密、鲜花艳丽,周总理站在傣家儿女中间,共同欢庆节日。
难忘的泼水节的资料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 1961 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去过去一年的不幸和烦恼,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此外,泼水节还有其他的传统活动,如赛龙舟、放高升、跳孔雀舞等。
这篇文章描述了周总理在 1961 年来到云南西双版纳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情景。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唱歌、泼水,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他还向人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并祝福他们幸福安康。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周总理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尊重,以及他与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
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了傣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
总的来说,《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难忘的泼水节人教版一、教材简说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
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
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学习课文,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二、学习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三、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要求认识的12个字,有些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
三拼音有“凰、敲、褂、端”,后鼻音有“凤、凰”,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以下引导识字的方式供参考。
1.抓“特务”。
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2.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互检“战果”。
俩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知道其是傣族人民的重要传统文化。
2. 掌握泼水节的流程和规则,能够参与并享受这个节日。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泼水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
2. 理解泼水节的流程和规则。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使学生真正参与并享受泼水节。
2. 如何使学生理解泼水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泼水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热身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团队协作游戏,如拼图游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
3. 正文环节:详细介绍泼水节的流程和规则,通过模拟泼水节的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这个节日。
4. 深入环节:引入泼水节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的重要性。
5. 回顾环节: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再次强调泼水节的起源、流程、规则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解、演示和游戏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和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3. 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练习环节:设计泼水节相关的课堂练习题,如画出泼水节的场景、写出泼水节的流程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2. 作业环节:布置泼水节相关的课外作业,如参与泼水节实践活动、搜集泼水节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PPT:提供详细的教学PPT,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 参考书籍: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庆祝方式、流程和规则等。
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泼水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泼水节图片、生字词卡片等。
2. 教学道具:水枪、水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泼水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泼水节的场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泼水节的了解和经历。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巩固记忆。
3. 理解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谈论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场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泼水节习俗的理解。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泼水节的场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泼水节的美好回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调查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朗读与理解:评估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发音、语调和理解能力。
3. 生字词掌握:通过默写或口头测试,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评估他们对泼水节和文化尊重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知识点在二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欢乐与温情的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篇课文的知识点。
一、字词1、生字“泼”:注意右边是“发”,不要写成“友”。
“度”: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廿”,不要写成“艹”。
“龙”:易错字,不要少写撇。
“炮”:左右结构,右边是“包”,不要写成“跑”。
2、多音字“铺”:pū(铺路)、pù(店铺)“盛”:shèng(盛开)、chéng(盛饭)3、词语理解一年一度:一年一次。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笑容满面:满脸洋溢着喜笑的容颜。
形容内心欣喜、满脸和悦的神态。
二、课文内容1、背景这篇课文讲述的是 1961 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2、经过那天,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3、情感课文体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泼水节的欢乐和祥和。
三、写作手法1、场面描写课文中对泼水节的场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
2、人物描写对周总理的外貌、动作描写十分细致,“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知识点《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通过景色的描写渲染出了节日的气氛,给全文定下了喜庆、祥和、欢快、幸福的基调。
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知识点,欢迎阅读!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原文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们笑着,跳着,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知识点字:傣、敲、驶、铺、蘸词:凤凰、泼水、花瓣、花炮、健康、幸福重点句子:1.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2.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3.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4.开始泼水了。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5.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们笑着,跳着,是那么开心。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第一课时教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1、会认凤等2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认读生字、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牙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今天,我们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
他到底特殊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读通课文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能够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能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伙伴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2、指名读。
(其他同学做文明听众,注意他的字音读准没有,若你听到有不准的,你起来教一教他)三、再读、理解课文1、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这次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2、学生讨论交流。
部编版小学语文《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及赏析《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来临了。
这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早早地来到了广场。
广场上已经挤满了人,大家手里都拿着各种各样的水盆、水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当太阳升到头顶时,庆祝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主持人宣布了节日的开幕,接着是精彩的舞蹈表演和歌曲演唱。
然后,最重要的环节——泼水开始了。
人们拿起手中的水盆、水枪,向周围的人们泼去。
水花飞溅,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都尽情地泼水,享受着这个节日带来的欢乐。
泼水不仅是表达祝福和喜悦的方式,也是傣族人民团结友爱的象征。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泼水,洗去旧年的不顺,迎接新年的吉祥。
夜幕降临,广场上的篝火燃起,人们围在一起跳舞、唱歌,分享美食,欢庆这个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赏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傣族人民庆祝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傣族独特的民俗文化。
首先,课文通过对人们服饰、表情和活动的详细描述,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通过描述太阳升起、活动开始、泼水环节等时间线索,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清晰。
其次,课文强调了泼水节的深层含义。
泼水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傣族人民表达祝福、洗去烦恼、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
这种对民俗文化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最后,课文通过描述夜晚的篝火晚会,进一步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使读者对傣族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解读,展现了傣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优秀课文。
二年级下语文文字素材与反思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本剖析《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末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昂、幸福和难忘。
二、传授目标:我老师的第一课时的预设目标有2个:1、会认“凤、凰、恩、敲、襟、褂、咖、啡、踩、端、蘸,寿”12个字,会写“龙、恩寿、拍、泼、特、敬、鲜、脚、度、凤凰”12个字。
2、正确、娴熟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力图议决传授使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感知、识记12个字,会写12个生字。
希望议决朗读中领会之所以这本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比较特殊,是因为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节这一难点。
三、传授设计:在预设中,我设计了6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在揭题引入中重点渗透了关于“泼”的写法,范读感知的环节一是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精美,吸引学生的念书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明白到这个节日的特殊。
重点环节初读识字这一环节力图从整体读文到圈画生字、识记生字再到重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分化历程让学生在多种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感知识记生字。
细读感悟的环节中抓住“这个泼水节有什么特殊?”这一标题引导学生读文圈画表现心情的词语,议决感情朗读表现感知心情,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原因,最后总结得出简介周恩来来突破这次泼水节对傣族人民比较特殊是因为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节这一难点。
指导写字的历程重点让学生互相提示,并议决范写“凤凰”独立描红会写12个生字。
在总结延伸中力图议决两种作业的形势激发学生的作业激情和热情。
五、传授反思:本课上完,首先深深被学生的积极表现,敏捷思维所叹服,这要感谢原课任老师的辛苦支付好高明指导。
自我总结,觉得本节课西席努力在改进自身的缺陷。
第一、对学生的勉励比较积极,实时,虽然还没有做到有心而发,但是能注重了评价的实时性,所以保证了讲堂氛围不至于太冷清;其次,改进了导入拖沓,迂回的毛病,本次导入比较简洁,而且抵达了预设的效果;别的,西席能根据讲堂反响实时调解预设,保证了讲堂的完整性,没有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