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节奏小学美术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6.68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美术观摩课《美术的节奏》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节奏的概念,理解美术作品中节奏的运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节奏知识,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 美术节奏的定义与分类2. 美术作品中节奏的运用实例分析3. 创作具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节奏的概念,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中节奏的运用。
2. 难点: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独特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节奏的定义、分类及运用。
2. 示范法:分析实例,展示美术作品中节奏的运用。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创作,体验美术节奏的魅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动画形式展示具有明显节奏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节奏。
2. 讲解:介绍美术节奏的定义、分类及运用,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节奏的重要性。
3. 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节奏知识进行创作。
4. 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总结美术节奏在作品中的表现。
5. 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术节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中节奏的能力。
3. 学生创作具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的质量。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资源1. 图片或动画素材:展示具有明显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2. 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
3. 创作材料:绘画工具、纸张等。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幅体现美术节奏的作品。
2. 搜集更多关于美术节奏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十、教学反思1.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西回小学崔光耀一、课题:《节奏的美感》二、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课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学情分析:对于花边(二方连续纹样),同学并不陌生,三年级已有所接触,并初步掌握了绘制的方法,为了激发和坚持同学对已接触过的知识的兴趣和新鲜感,在优秀教案上,把重点偏重放在掌握花边的排列规律并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尝试运用花边装饰生活用品,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发现美、运用美、表示美。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不只要创设良好的人文情境,对同学进行人文教育,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为同学自主发展发明良好的空间。
五、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关于节奏的图片,有生活中的节奏、建筑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美术作品中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要素按照一定秩序重复出现,可以产生节奏感。
它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从音乐中的节奏联想到美术作品中的节奏非常关键。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生活中、美术作品中有节奏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结合音乐共同感受节奏,也可以设计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美术节奏与音乐节奏的组成因素和美术节奏的产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画或者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美术节奏感,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欣赏生活中不同的美术节奏,用不同的材料表现或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美术的节奏。
教学难点:理解美术节奏的产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掌握并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美术的节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彩色纸、剪刀、各种花边、音乐。
2、同学准备:彩色水笔、橡皮泥、颜料、腊光纸、剪刀、双面胶、制作好的各种花边等。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5节奏的美感|人教新课标(秋)一、教学目标•了解艺术中的节奏元素。
•能够感知和表达艺术中的节奏元素。
•掌握多种美术创作技巧,运用节奏元素创作艺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节奏元素的概念和种类1.节奏的概念:音乐中的节奏是由音符和间断组成,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动态形式。
2.节奏的种类:单一节奏、复合节奏、随机节奏和混合节奏。
2. 节奏元素在艺术中的应用1.色彩节奏:通过颜色的变化和运用规律,刻画出艺术形象的节奏感。
2.构图节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组合、重复和变化,表现出艺术形象的韵律感和动感。
3.空间节奏:通过空间的分布和变化组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形式。
4.线条节奏:通过线条的排列、重复和变化,表现出艺术形象的节奏感。
3. 节奏元素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1.色彩节奏:通过色彩的明暗、数目、面积、对比和运用规律创作出具有节奏感的艺术作品。
2.构图节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组合、重复和变化创作出具有节奏感和动感的艺术作品。
3.空间节奏:通过空间的分布和变化,创造出具有节奏感的艺术作品。
4.线条节奏:通过线条的排列、重复和变化,创造出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感知艺术中的节奏元素。
•运用不同的节奏形式创作出艺术作品。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带有节奏感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做出创意动作,引发学生对节奏元素的感知。
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节奏形式,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并导入节奏元素在艺术中的应用。
3. 实例展示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不同节奏形式的艺术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论。
4. 实践操作教师根据不同节奏元素,设计创意活动,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体验并运用不同的节奏形式。
5. 总结回顾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结合实践操作,总结节奏元素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评价•通过情境导入和多媒体展示,学生对节奏元素的理解更加深入。
•通过实际案例和创意活动的实践操作,学生掌握了多种节奏形式的创作技巧。
小学美术《节奏的美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创设音乐情境,体验、感受音乐节奏带来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节奏来源于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分析美术作品中的节奏,体验节奏与美术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节奏的美感,分析探究节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节奏的美感,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
三、教学策略本课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关于节奏的图片,有生活中的节奏、建筑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美术作品中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要素按照一定秩序重复出现,可以产生节奏感。
它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从音乐中的节奏联想到美术作品中的节奏非常关键。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生活中、美术作品中有节奏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结合音乐共同感受节奏,也可以设计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表现。
《绿韵》是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作品。
这幅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表现出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
画面中颜色深浅、高矮不同的树使人们觉得画面起伏、生动,构成了画面中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盘的花边采用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设计,由于它具有重复、条理及有节奏的形式美,具有很强的韵律感,所以常用于器皿的花边设计上。
本课教学可采用以下环节:听音乐中的节奏-联想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欣赏图片-创作绘画或剪纸作业一展示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将学生带人情境中,再出示大量的生活照片让学生寻找节奏,将美术作品中的节奏自然而然地带到学生身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作业表现方面,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饰上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纹样,为学生的创作打开思路。
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设计目的和说明教学准备教学用具水彩笔、彩色纸、剪刀、图片情境导入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播放一段节奏感强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拍手歌)播放极富节奏感的儿童歌曲《七色光》,让学生共同欣赏,在歌曲的感染下有的同学随着哼唱了起来,有的还欢快地跟着节奏打着拍子。
第5课节奏的美感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3、列举生活中有节奏的景或物,了解节奏与美术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图片,观察和体验美术中的节奏感,体会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利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纹样或者有规律的纹样表现节奏,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
课前准备:教具:课件、手鼓、范画、美术工具和材料。
学具:纸张、美术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_感受节奏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鼓对,这是一副手鼓,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
接下来,你需要竖起耳朵(可以加上肢体语言:指指耳朵),仔细听哦,要开始啦。
老师敲击鼓面(一声重,两声轻)请同学举手回答,你听到了什么?鼓声(咚-大,咚咚-小)嗯!(肯定)听得很认真,连鼓声的轻重也听出来啦,是不是第一声重,后两声轻啊?如果老师重复这个敲击的力度(敲鼓“咚-咚咚、咚-咚咚”)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具有强烈的什么感觉?节奏感同学们说的非常准确,都发现了鼓点儿的节奏,音乐之所以好听,就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如果美术中也能加入这种节奏,那我们的美术作品是不是也能像音乐一样唱歌啦!是接下来,大家跟谢老师一起来开启美术的节奏之旅吧。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律动表演来体验、感受节奏。
引导学生充分投入到寻找生活中有节奏感的事物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节奏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印象深刻。
)板书:节奏的美感二、新授1、出示PPT,看——两幅绘画作品⑴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⑵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2、生活中有发现的节奏吗?这些节奏美吗?为什么美?生……3、师根据学生的思路在黑板上进行简笔勾画,表现节奏的图形。
4、教师归纳,讲解演示:将这些具有节奏感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变化、排列组合,这样就形成了好看的花边。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节奏的美感》《最受尊敬的人》优秀教案材料一. 教材分析《节奏的美感》和《最受尊敬的人》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的两个课题。
本节课通过《节奏的美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节奏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节奏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而《最受尊敬的人》则是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自己尊敬的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色彩、线条、形状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美术作品的节奏感表现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尊敬的人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但如何将这种情感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节奏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节奏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自己尊敬的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奏的美感,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节奏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节奏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自己尊敬的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尊敬的情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如何处理美术作品的节奏感。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欣赏名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节奏的美感。
2.分析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节奏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画纸、画笔等。
2.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知花边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了解花边的造型及装饰的特点, 会运用花边进行装饰。
(2)通过剪、贴、画、印等方法,利用花边的多种排列方法进行装饰,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并通过本课,让学生对生活中美的理解更上一个台阶。
(3)通过欣赏了解二方连续纹样,促进学生对美术画面节奏感的了解与认识。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同学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树立互助、合作的集体观念。
2、学情分析对于花边(二方连续纹样),三年级已有接触,并初步掌握了绘制二方连续。
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已接触过的知识的兴趣和新鲜感, 在教学上把重点放在掌握花边的排列规律并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尝试运用花边装饰生活用品。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发现美、运用美、表现美。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创设良好的人文情境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欣赏生活中不同的美术节奏,使学生能够绘制二方连续或有规律的纹样。
难点:如何将单独纹样有规律的排列或重新组合,创造性的设计出更多的花边排列方法,设计、装饰纸盘。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 1【导入】一、导入同学们平常喜不喜欢听音乐呀?老师也特别喜欢听音乐,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有音乐的美术课。
我们先来听一段节奏。
1、播放音乐。
听完这段音乐,你有怎样的感受?如果用黑板上的图形来表示这段节奏,应该怎么摆?请一位同学上台用一体机摆放图形。
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和我们听到的节奏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有规律,一直重复的。
2、从我们自己的身体上也可以找到重复和有规律的事情,例如我在走动的时候,双腿在有规律的一直迈动,我们身体上还有这样的现象么?心跳、脉搏等现象。
《美术的节奏》教案《美术的节奏》教案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的节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的节奏》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重叠图案的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2、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学习多种形式的重叠排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重叠的遮挡关系。
教学具准备:课件、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展示课题)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见物体互相重叠排列的现象,今天我们来试试看物体互相重叠会产生什么效果。
三、授课1、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通过欣赏这些重叠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师归纳:通过把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进行重叠排列,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四、作业要求:画出或剪刀动物、人物重叠排列。
五、教师巡视辅导。
六、作品展示。
《美术的节奏》教案2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造型和设计知识的基础上,以进一步的运用线条、色彩、肌理、形状等造型表现方法和学习设计的造型、媒材、形式原理、制作方法等为目的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能力目标: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法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美术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和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的媒材和表现形式设计图形,表现出美术的节奏。
第5课节奏的美感【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有节奏感的景或物,了解节奏与美术的密切联系。
2.学生能够运用绘画、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中的节奏。
3.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体会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节奏美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图片,观察、体验美术中的节奏感,体会节奏与美术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利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纹样或有规律的纹样表现节奏。
【教学准备】教师:欣赏图片,范画等。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1.教师出示铁栅栏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2.学生用简单的线条概括出图片中的铁栅栏。
二、发展阶段1.试着找一找它们的规律。
2.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用线条进行描绘,你发现了什么?3.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图案?教师总结:美术作品中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重复出现,可以产生节奏感。
它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4.引导学生分别从建筑、植物、风景中去寻找节奏。
5.给学生播放非洲的鼓点音乐,让学生感受鼓点的节奏,然后思考:音乐作品中的节奏与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有什么不同?6.欣赏图片:生活中关于美术的节奏,如工艺品中的节奏——青花瓷盘(瓷器)。
绘画作品中的节奏,如《绿韵》(日本画)。
民族服饰上的节奏,如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上的花纹。
7.教师演示:提示学生可以运用重复或二方连续纹样表现节奏。
三、学生作业用绘画或剪纸的方法表现节奏感。
四、展示与讲评阶段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师生共同点评。
五、收拾与整理阶段安排学生整理好制作工具,尤其是剪纸的学生,注意环境卫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将知识点进行梳理,逐条进行强调复习。
二、作业展示挑选学生尚未完成的作业进行展示。
请学生相互评价,请作者自我评价,目前作业中体现出的优缺点。
教师进行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一、导入_感受节奏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鼓对,这是一副手鼓,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
接下来,你需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哦,要开始啦。
老师敲击鼓面(一声重,两声轻)请同学举手回答,你听到了什么?鼓声(咚-大,咚咚-小)嗯!(肯定)听得很认真,连鼓声的轻重也听出来啦,是不是第一声重,后两声轻啊?如果老师重复这个敲击的力度(敲鼓“咚-咚咚、咚-咚咚”)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具有强烈的什么感觉?节奏感同学们说的非常准确,都发现了鼓点儿的节奏,音乐之所以好听,就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如果美术中也能加入这种节奏,那我们的美术作品是不是也能像音乐一样唱歌啦!接下来,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开启美术的节奏之旅吧。
二、新授。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基本型,那位同学上来把刚才听到的鼓声摆一摆呢?其他同学可以画一画。
看看能不能把刚才听到的节奏规律摆出来?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么摆?大的代表重的声音,小的代表轻的鼓声。
所以形状也能产生节奏感呢!我们身边你能想到哪些事物有这种动感呢?一排排的的树木,摆放整齐的课桌,笔直的建筑,很有秩序感。
盘旋在山丘上的梯田有一种曲线的流动美。
高低的房顶,有种层次不齐的错落美。
节奏不仅仅存在于音乐中,在大自然里,生物的新陈代谢,动物的奔跑,山峦的起伏,心脏的跳动啊,这些都有一定的规律的次序,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节奏美。
那我们美术中的节奏如何表现呢?接下来我们把黑板上的基本型换成漂亮的花,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呢?我用花的图案代替圆形,好看吗?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呢?花边在美术中也称为二方连续。
将这些具有节奏感的事物和现象,向左右或上下进行变化、排列组合,这样就形成了二方连续。
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案,它们的组合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有一个共同规律,是的,它们都是重复出现,有规律的。
那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呢?哦,她也是重复的,只不过它不像二方连续一样向左右延展,而是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延展,这样就形成面的感觉,这样的图案我们称为四方连续。
人教版美术四上第5课《节奏的美感》教案四年级上册《节奏的美感》教案例大坞镇袁村小学执教人:2014年9月《节奏的美感》一、课题:《节奏的美感》二、教学领域:设计·应用三、教材、学情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美术第七册中第5课,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
本课是一节设计课,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是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更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等能力,还在学习中体会创造美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1、学生听音乐,谈谈音乐中的节奏感,并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感受、理解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并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提高学生的设计和造型能力,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
3、体会图案设计的乐趣, 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并在学生制作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难点: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六、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水彩笔等材料工具七、教学过程受节奏导入课堂(3分钟)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不仅特别聪明,而且个个都是“火眼金睛”那么在这节课老师要来验证一下。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图片,认真听,思考,哪幅图片和音乐的节奏相似呢?师:节奏原是音乐术语,指音响的轻重缓急和节拍的强弱长短交替出现而形,成的规律。
节奏同样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节奏的美感。
师:适时板书“节奏的美感”。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走近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轻松学习。
生:认真听考。
生:讨论生:第三幅。
生:好掌声。
看看说说探究学习(5分钟)生:姚明、飞翔。
生:像。
小组讨论,选出回答。
生:进行了夸下巴变大了,嘴大了,眼睛变小身体变小了。
《美术的节奏》教学设计本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期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范畴,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美术节奏是如何产生的和学会运用学到的方法创作美术的节奏,感受美术节奏感产生的乐趣,并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术节奏,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知识目标:能从生活中感知有节奏感的景或物,了解产生节奏美感的要素。
感知花边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花边进行装饰。
能力目标:通过剪、贴、画、等方法,利用二方连续纹样的多种排列方法进行装饰盘子,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情感。
续或有规律的纹样进行装饰。
四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美感,并能用作品表现出来。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彩色纸、剪刀、各种花边、音乐、有花边的物品等。
学生准备:彩色水笔、剪刀、双面胶等。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今天在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这么多老师,让我们用一段欢快的音乐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好吗?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动起来吧!全体起立。
(播放兔子舞音乐)师:音乐的节奏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悠扬美妙,我们能否把这种音乐的节奏转化到美术中来呢?请看,两个动作交替出现,像这种由规律的重复会给人一种节奏的美感。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美术的节奏》(二)新课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就让我们先从生活中去寻找一下这种重复的节奏美感吧。
(课件图片展示)请你找一找画面中有哪些点、线或者是图形在重复出现?生:师:有规律的重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节奏美感,那么在画面中我们要运用点、线、面的哪些变化来表现这种节奏美感呢?请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生:师:这些大小、粗细等在画面中的变化就好像音乐的节奏一样有高低起伏快慢强弱,就让我们从具体的画面中去寻找一下这些变化吧!生:师:从美术作品中也能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旋律,真是太美妙了!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敲一段节奏,然后我请一位同学上来选用以上图案将你听到的节奏用画面摆出来。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节奏”这一美学元素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节奏美的探索兴趣。
具体目标包括:1. 让学生理解节奏在美术中的基本概念,认识到节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通过欣赏与创作实践,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表现出作品中的节奏感。
3. 培养学生对于美感的鉴赏能力及美术创作中个人风格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节奏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并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的节奏感。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节奏元素,并将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为保证教学效果,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具:美术教材、画笔、颜料、画板等绘画工具。
2. 教学资料:收集具有明显节奏感的美术作品作为范例,如画作、建筑照片等。
3. 媒体资源:准备PPT或视频材料,用于展示节奏的多样形式及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本环节是教学的起始阶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具有明显节奏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作品中的节奏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有没有感受到一种特别的韵律感?”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二、基本知识介绍在此环节中,教师需对“节奏”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解读。
教师可以利用简短且生动的语言,解释节奏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节奏,节奏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节奏的概念。
三、实践操作与探索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索,让学生亲身体验节奏的美感。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绘画材料和工具,如画笔、颜料、纸张等。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创作出具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美术的节奏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重叠图案的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2、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学习多种形式的重叠排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重叠的遮挡关系。
教学具准备:课件、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展示课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见物体互相重叠排列的现象,今天我们来试试看物体互相重叠会产生什么效果。
三、授课
1、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通过欣赏这些重叠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师归纳:通过把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进行重叠排列,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四、作业要求:画出或剪刀动物、人物重叠排列。
五、教师巡视辅导。
六、作品展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