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项目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6
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
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013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1、慢性盆腔炎中医诊疗规范2、胎漏胎动不安中医诊疗规范3、崩漏中医诊疗规范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一.胎动不安、胎漏(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TCD编码:BFR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丰有吉、沈铿主编,人们卫生出版社,2006年)2.疾病分期: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3周-28周3.证侯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胎动不安临床常见证侯:(1)肾虚证:(2)血热证:(3)气血虚弱证:(4) 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胎漏。
编码:BFR040、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侯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侯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相关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大便常规,白带常规检查(2)肝功能、肾功能。
(3)B超检查胚胎或胎儿情况(4)乙肝,HIV,TP,HCV。
2.可选择的项目: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支原体检查。
(八)治疗方法:参照道县中医院妇科诊疗规范,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妇科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是其核心理念,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注重身心的整体平衡。
中医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以下是一份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推荐表。
一、呼吸系统疾病1.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可以通过化痰止咳、祛痰止痛等方法改善症状,并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汤、小青龙汤等方剂。
2. 哮喘: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机、扶正祛邪的方法缓解哮喘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玄参麻黄汤等方剂。
3. 肺结核:中医药可以通过养阴清热、活血化痰的方法促进病情康复。
例如,可以使用玉屏风散、槐角汤等方剂。
二、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例如,可以使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
2. 胃炎: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和胃止痛的方法缓解胃炎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四妙丸、陈根芍药散等方剂。
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肝胃、理气止痛的方法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剂。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1. 高血压:中医药可以通过平衡气血、调节肝阳的方法降低血压。
例如,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龙舌兰饮等方剂。
2. 冠心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方法改善心脏供血不足。
例如,可以使用三七简金汤、桃仁扬心汤等方剂。
3. 心律失常:中医药可以通过安神定志、调和气血的方法调节心律。
例如,可以使用安神补心丸、活血化瘀口服液等方剂。
四、神经系统疾病1. 头痛偏头痛:中医药可以通过理气宽中、疏肝清热的方法缓解头痛。
例如,可以使用川芎茶剂、清宁安神丸等方剂。
2. 失眠:中医药可以通过调和阴阳、安神养心的方法改善睡眠质量。
例如,可以使用安神补脑片、龙骨麝香丸等方剂。
3. 神经性皮炎:中医药可以通过凉血解毒、祛风止痒的方法缓解神经性皮炎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牡蛎散、念慈清凉散等方剂。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
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
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
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
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
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腰痛(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辨证标准1.病名诊断:本病是风邪合寒、热或湿邪等,在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元亏虚的基础上,乘虚侵入所致,临床表现可见腰痛、水肿、眩晕等症故中医诊断为水肿、腰痛或眩晕。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证类诊断:(1)肺肾气虚证: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脾肾阳虚证:浮肿明显,畏寒肢冷,腰脊酸痛,神疲乏力,阳痿早泄,舌嫩淡胖,脉沉无力。
(3)肝肾阴虚证:目睛干涩,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阴两虚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易感冒,午后低热,口干咽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
(5)水湿证:颜面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或白腻,脉细或细沉。
(6)湿浊证:纳呆,恶心或呕吐,口中粘腻,舌苔腻,血尿素氮、肌酐偏高,脘胀或腹胀,身重困倦,精神萎靡。
(7)血瘀证: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脉象细涩,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血粘度升高。
(二)西医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为参考。
①长期持续性中等量蛋白尿和(或)血尿;尿蛋白定量>1.5g,<3.5g /24h。
②常伴有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和)轻度水肿;③肾功能损害呈渐进性发展,晚期可发展至肾功能衰竭;④双肾大小正常或呈对称性缩小;⑤排除急性肾炎综合征以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才可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2.分型: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IgA肾病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④膜性肾病⑤膜增殖性肾炎⑥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肺肾气虚证:治法:益肺补肾。
代表方药: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太子参、陈皮、当归、瓜蒌)临证用药加减:喘促者加五味子、蛤蚧、冬虫夏草等以敛肺补肾纳气;水肿者加冬瓜皮、车前子等以利水消肿。
中医优势病种统计,这122种疾病看中医更有效!导读:明确中医优势病种,对中医临床研究与科研均具有重要意义。
库妹收集《关于征求中医病种名称意见的通知》(国中医药医函〔2009〕125号)中涉及122个优势病种,供参考。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2、头痛(原发性头痛)3、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4、脑积水(脑积水)二、急诊科5、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6、脓毒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7、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中毒)三、心血管科8、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眩晕(原发性高血压)10、血浊(高脂血症)11、心悸(心律失常)12、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13、心瘅(病毒性心肌炎)四、老年病科14、老年痴呆(老年痴呆)15、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16、颤证(帕金森病)五、精神科17、不寐(失眠)18、郁证(抑郁症)六、肺病科19、咳嗽病(咳嗽)20、风温肺热病(肺炎)21、哮病(哮喘)22、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肺痿(肺间质纤维化)七、骨伤科24、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25、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26、单纯胸腰椎骨折(单纯胸腰椎骨折)27、项痹病(颈椎病)28、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2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拇外翻(拇外翻)31、骨蚀(股骨头坏死)32、附骨疽(骨髓炎)八、针灸科33、面瘫病(周围性面瘫)34、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九、康复科35、脊髓损伤(脊髓损伤)36、延髓麻痹(延髓麻痹)十、糖尿病科37、消渴病(2型糖尿病)38、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39、瘿病(甲状腺疾病)十一、肾病科40、淋证(尿路感染)41、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42、水肿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43、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4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十二、外科45、疮疡(皮肤溃疡)46、乳痈(乳腺炎)47、脱疽(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48、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9、毒蛇咬伤(毒蛇咬伤)50、胆石症(肝胆管结石)51、脾心痛(重症急性胰腺炎)52、精浊(前列腺炎)53、烧伤(烧伤)54、瘰疬(淋巴结核)十三、风湿科55、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56、大偻(强直性脊柱炎)57、骨痹(骨关节病(炎))58、痛风(痛风)59、燥痹(干燥综合症)60、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十四、皮肤科61、湿疮(湿疹)62、粉刺(痤疮)63、蛇串疮(带状疱疹)64、白疕(银屑病)65、白驳风(白癜风)十五、肿瘤科66、肺癌(肺癌)67、胃癌(胃癌)68、肠癌(结直肠癌)69、肝癌(肝癌)70、乳腺癌(乳腺癌)十六、血液病科71、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72、紫癜风(过敏性紫癜)73、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4、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十七、眼科75、青盲(视神经萎缩)76、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77、青风内障(青光眼)78、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9、暴盲(视网膜静脉/动脉阻塞)80、白涩症(干眼)81、高风雀目(视网膜色素变性)82、瞳神紧小(葡萄膜炎)十八、肝病科83、肝癖(脂肪肝)84、肝着(慢性病毒性肝炎)85、积聚(肝硬化)十九、传染病科86、肝瘟(急性肝炎)87、艾滋病(艾滋病)88、手足口病(手足口病)89、流感(甲型流感)90、肺痨(肺结核)91、疫斑(流行性出血热)92、瘟黄(重型肝炎)9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二十、肛肠科94、肛漏病(肛瘘)95、痔病(痔疮)96、脱肛病(直肠脱垂)97、肛裂(肛裂)98、便秘病(便秘)二十一、脾胃科99、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100、胃脘痛(慢性胃炎)101、胃疡(消化性溃疡)102、吐酸病(反流性食管炎等)103、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等)104、久痢(溃疡性结肠炎)105、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二十二、儿科106、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107、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108、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109、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110、哮喘(支气管哮喘二十三、耳鼻喉科111、暴聋病(突发性耳聋)112、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113、慢喉喑病(慢性喉炎)114、口腔粘膜白斑症(口腔黏膜白斑)115、乳蛾病(扁桃体炎)116、喉痹(咽炎)二十四、妇科117、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炎性不孕)118、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119、异位妊娠(异位妊娠)120、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121、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122、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1.中医的治疗优势都有什么中医、西医各有优势,其文化渊源不同,发展变化各异,已为世人所共识。
那么,中医的临床治疗优势在哪里?中国中医研究院从2007年12月始开始了第三批中医优势病种的研究,综合了近年来多位专家提出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的病种,并将遴选出30个临床疗效好、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病种。
这样,有助于中医认清自我,集中“优势兵力”,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并逐渐扩大临床擅长范围,努力增加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也能帮助广大患者在临床就医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中医临床治疗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类:1.病毒感染性疾病:流感、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2.功能性疾病:心脏及胃神经官能症、肠道激惹综合征、习惯性便秘、慢性消化不良、头晕目眩、疲倦乏力、心悸、失眠、健忘、无名发热等。
3.慢性病和老年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肾炎、慢性泌尿系感染、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贫血、耳目失聪等。
4.原因不明或病因复杂性疾病:艾滋病、癌症、戒毒及防止复吸、更年期综合征、低血压。
5.神经精神科疾病: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狂躁、抑郁、神经官能症、面瘫等病症。
6.结缔组织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7.骨科疾病:骨折、骨病、骨肿瘤、骨关节畸形、股骨头坏死等。
8.皮肤科疾病:湿疹、神经性皮炎、脱发、银屑病、白癜风等。
9.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经前期、更年期综合征、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不孕、阴冷、妊娠及产后疾病(如严重的妊娠反应、产后回乳、无乳、乳腺小叶增生等)。
10.男科疾病:阳痿、遗精、少精、死精、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等。
11.儿童疾病: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上感、腮腺炎、病毒性肺炎、小儿反复发作性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及营养不良等。
12.大病初愈和亚健康:对病后的康复期中出现全身疲乏、头晕、失眠、没有食欲、消化不良、盗汗、低热等不适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