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疾病控制中级考试个人最全总结(地方病).pdf
- 格式:pdf
- 大小:108.89 KB
- 文档页数:5
疾病控制中级归纳总结在疾病控制的工作中,中级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归纳总结已有的疾病控制工作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疾病控制的效果。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病毒传播途径、疫苗研究等多个方面,对疾病控制中级归纳总结进行探讨。
一、预防措施疾病控制的首要任务是预防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中级人员需要根据已有疾病控制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病毒传播途径上,我们常见的疫情大多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的。
因此,中级人员可以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加强卫生消毒、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密切关注室内空气质量等,以减少疫情的发生。
二、病毒传播途径中级人员还需要对病毒传播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了解这些途径可以更好地控制疫情的发生。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隔离患者、提高个人防护措施、增强室内通风等措施,来控制流感的传播。
三、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级人员需要对已有的疫苗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疾病控制工作的实施。
他们可以通过分析各种疫苗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各种疫苗的适合人群、接种时机和剂量等关键信息,从而更好地推动疫苗的研发和使用。
四、信息收集和分析中级人员还需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疾病控制的工作需要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相关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中级人员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将各方面的信息及时汇总和分析,提供给上级决策者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疫情的防控工作。
总之,中级人员在疾病控制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他们需要归纳总结已有的疾病控制工作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疾病控制的效果。
通过总结预防措施、病毒传播途径、疫苗研究和信息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经验,中级人员可以为疾病控制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只有不断归纳总结,我们才能在疾病控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疾病控制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地方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3型题 3. B1型题1.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是A.改换低氟水源B.饮水加除氟剂C.种植吸氟植物D.食物除氟E.治疗氟斑牙正确答案:A解析: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措施有多种。
在本题的5个措施中,主要的是改水。
改饮含氟量正常的水,这是从根本上消除了氟的来源。
知识模块:地方病2.我国现行碘盐的推行标准为A.20~30mg/kgB.30~50mg/kgC.100~200μg/kgD.50~100mg/kgE.10~20mg/kg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试要点为地方性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
用碘盐补碘的人群干预效果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一般认为每人每天摄入100~200μg碘即可防止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
世界各个国家中,碘盐中碘和盐的比例变动很大。
在我国,1979年提出食盐加碘的比例以1/50 000~1/20000为宜;2000年规定食用盐中碘含量(以碘离子计)为20~50mg/kg;2007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对碘盐浓度再次进行调整,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离子计)为20~30mg /kg。
我国现行标准为2007年开始推行的标准,故正确答案为A。
知识模块:地方病3.对碘缺乏病的预防描述错误的是A.宣传多食用海产品,以预防碘缺乏病B.在缺碘的地区,补碘半年即可C.发展经济、普及教育、消除贫困D.碘油通常用于难以推广碘盐的边远地区,可作为碘盐干预的辅助措施E.食盐加碘可预防碘缺乏病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试要点为全面理解碘缺乏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发展经济、普及教育、消除贫困是预防控制包括碘缺乏病在内的各种地方病的社会策略,起到治本的作用。
在全社会推行食盐加碘和在高危人群中注射碘油,是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
宣传多食用海产品属于一级预防中的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
因此ACDE正确。
由于甲状腺贮存的碘量约为8~15mg,可供2~3个月内合成甲状腺激素之用。
中级疾病控制考试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1.阿米巴无疫苗2.突发事件在2个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追究法律责任是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
(无罚款)4.用吡喹酮治疗并殖吸虫病的常用剂量为. 75 ~90mg/ ( kg D5.活性氧化铝法方便,快捷,效果好,是目前除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6.老年型人口: 当一个城市或国家 60 岁的 10% ,65 岁7% 时,7.尿碘测定国家标准采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是分光光度法。
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方法是直接滴定(淀粉变色那个实验)8.对麻风病防治策略实行“四个转变” : 从单一药物治疗转变为联合化疗;从隔离治疗为主转变为社会防治为主;从单纯治疗转变为治疗与康复医疗相结合;从专业队伍的单独作战转变为动员社会力量9.淘汰疫畜是世界公认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最佳措施。
10.碘缺乏病监测方案中测定尿碘要求采集--任意尿。
11.二次应答的特点 : 潜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达到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下降期持久,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产生抗体主要为IgG ,抗体的亲和力高。
12.消毒剂对试验菌的杀灭率达到%,为合格!13.卫生部规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对甲类传染病、非典和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城镇应 2 小时内、农村应于 6 小时内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城镇应于 6小时内、农村应于 12 小时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 24小时内通过传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 小时内,报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疾病控制个人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从事了疾病控制的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
我将我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我积极参与了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执行。
我和团队成员一起深入研究了不同疾病的特点,并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和潜在风险因素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我们在社区组织了宣传活动,向居民传达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其次,我负责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评估疾病的传播和控制效果。
我及时更新疫情数据,并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疾病的传播趋势和防控效果。
我还根据结果提供建议,以进一步改进疾病防控策略。
此外,我积极参与了疫苗接种工作。
我与医疗机构合作,确保疫苗供应的充足和及时接种的顺利进行。
我参与了疫苗接种点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并负责宣传疫苗的重要性,帮助居民正确理解疫苗的作用和安全性。
最后,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了解最新的疾病防控方法和技术。
我还积极参与跨部门合作,与其他相关部门和专家保持沟通,共同探讨疾病防控的最佳实践。
通过以上的工作,我意识到了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我深感责任重大,将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疾病防控工作中,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4.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10.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22.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
疾控中心医生个人工作总结8篇篇1================一、引言在这一年里,我作为疾控中心的一名医生,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仅增强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锤炼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团队合作能力。
以下是本年度工作的总结,旨在梳理一年的工作成果与经验,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
二、工作内容及成果1. 疫情防控工作本年度,我参与了多项疫情防控工作,包括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苗接种以及防疫知识宣传等。
我积极参与了所在区域的疫情监测工作,及时收集并上报相关数据,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我还参与了流行病学调查,深入一线收集患者信息,为分析疫情传播路径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关键线索。
2.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除了疫情防控工作外,我还积极参与了多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包括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地方病防治等。
我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同时,我还参与了慢性病管理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了规范的管理和咨询服务。
3. 实验室检测与科研在实验室检测方面,我参与了多项实验室检测工作,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我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探索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实验室的科研水平。
三、工作亮点与特色1. 团队协作能力强在工作中,我始终秉持团队协作精神,与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
在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我积极参与团队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团队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2. 创新能力突出在科研工作方面,我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通过努力,我成功申请了一项关于病原体检测的科研项目,并获得了资金支持。
通过项目实施,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也为疾控中心的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
四、工作不足与改进1. 专业知识更新不足在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够及时,需要加强学习。
为此,我将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疾病控制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地方病)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1.生物地球化学说认为克山病的主要病因是A.钙摄入不足B.碘摄入不足C.锌摄入不足D.硒摄入不足E.氟摄入过多正确答案:D解析:地球化学说认为微量元素(主要是硒)、氨基酸、维生素缺乏或失衡等引起克山病的早期心肌损伤。
知识模块:地方病2.大骨节病多发生于下列哪组人群A.儿童和少年B.婴儿C.男性青年D.女性青年E.中老年人正确答案:A解析:大骨节病多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成人中新发病例极少。
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2~3岁即可发病;轻病区发病年龄后移,可发生在10岁前后。
未见明显的性别差异。
知识模块:地方病3.以下大骨节病手部X线征中,灵敏、易变的部位是A.骨端B.骨骺C.干骺端D.腕骨E.骨干正确答案:C解析:大骨节病手部X线主要表现在干骺端、骨端、骨骺和腕骨四个部位,其中干骺端改变较为活跃、易变,可在一年内加重、不变或恢复,是较灵敏的指标。
知识模块:地方病4.地方性砷中毒引起的主要损害是A.全身骨关节疼痛B.骨关节僵硬C.骨关节增生变形D.皮肤色素沉着和神经末梢炎E.关节疼痛、增粗、短指畸形正确答案:D解析:地方性砷中毒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三联征: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皮肤角化。
病区,特别是重病区可见到末梢神经炎、视力障碍、生殖系统功能改变、心电图异常、皮肤癌样病变等患者。
知识模块:地方病5.有关克山病的特点中错误的是A.属于地方性心肌病B.急性型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C.发病与环境因素硒有关D.预后较差E.急性型治疗应用大剂量维生素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地方病6.在下列物理化学除氟方法中,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A.混凝沉淀法B.骨碳吸附法C.电凝聚法D.活性氧化铝法E.点渗析法正确答案:D解析:活性氧化铝法方便、快捷、效果好,是目前最常用的除氟方法。
知识模块:地方病7.下列地区不属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是A.广东B.北京C.天津D.上海E.湖北正确答案:D解析:饮水型氟中毒在我国分布面积广,除上海市、贵州和海南省外,其他各省(市、区)均有病区分布。
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颁布,2004年8月修订,三类39种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报告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对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病毒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对丙类传染病或其他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
为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回归热、流行性斑疹伤寒,我国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普及计划免疫目标为在为单位、1990年以县为单位,卡介苗(皮内接种)、脊灰疫苗、白百破疫苗、麻疹疫苗(皮下接种)12月龄内接种率达到85%。
人工自动免疫风疹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腮腺炎——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脊髓灰质炎——脊髓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血清: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
免疫球蛋白:甲肝、麻疹被动自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我国基础免疫程序卡介苗()————出生24小时内;乙肝疫苗()————0,1,6月;脊髓灰质炎疫苗()————2,3,4百白破疫苗()————3,4,5麻疹()————8月;、、、需要在2—8℃存储和运输、需要在-20—8℃条件下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