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及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35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史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数据库技术最初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今天近几十年的历史,其发展速度之快,使用X围之广是其它技术所远不及的。
先介绍一下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模型的发展经历了格式化数据模型(包括层状数据模型和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两个阶段,正在走向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等非传统数据模型的阶段。
层状数据模型每个节点间是一对多的父子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个父亲三个儿子;中心下的几个部门,部门里的人。
网状数据模型中允许任意两个节点间有多种联系,层次模型实际上是网状模型的一个特例;如同学生选课,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某一课程也可被多名学生选修。
关系数据模型,职工,比如我(编号,XX,性别,所属部门,籍贯),我和马薇,X晖,陈曙光等就组成了一X关系模型的数据表。
根据数据模型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第三代的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
第一代数据库的代表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IMS和70年代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商CODASYL下属数据库任务组DBTG提议的网状模型。
层次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是有根的定向有序树,网状模型对应的是有向图。
这两种数据库奠定了现代数据库发展的基础。
这两种数据库具有如下共同点:1.支持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模式之间具有转换(或成为映射)功能,保证了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2.用存取路径来表示数据之间的联系;3.有独立的数据定义语言;4.导航式的数据操纵语言。
网状数据库最早出现的是网状DBMS。
网状模型中以记录为数据的存储单位。
记录包含若干数据项。
网状数据库的数据项可以是多值的和复合的数据。
每个记录有一个惟一地标识它的内部标识符,称为码(DatabaseKey,DBK),它在一个记录存入数据库时由DBMS自动赋予。
数据库数据库(Database)是一种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库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数据库的定义、发展历程、类型、基本组成、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数据库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集成”、“共享”的特点。
所谓“集成”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零散的、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所谓“共享”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使用。
2.发展历程数据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当时,数据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数据不保存、不能共享、独立性差。
(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计算机开始用于数据处理。
文件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长期保存、共享,但数据冗余度大、独立性差。
(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数据库技术诞生。
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数据的结构化、独立性高、冗余度小、易于扩展。
二、数据库的类型1.层次数据库:以树形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关系的一种数据库。
2.网状数据库:以网状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关系的一种数据库。
3.关系数据库:以表格形式表示实体及其之间关系的一种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类型。
4.对象数据库:以对象形式表示实体及其之间关系的一种数据库。
5.NoSQL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包括键值存储、文档存储、列存储等类型。
6.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分布在多个地理位置的数据库系统。
三、数据库的基本组成1.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负责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的软件。
2.数据库(DB):存储数据的容器。
3.数据库管理员(DBA):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系统的人员。
4.应用程序: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的应用软件。
5.用户: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人员。
数据库技术简介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有效地管理和组织数据的能力,为各种应用程序和业务提供了数据存储和访问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常见的数据库类型和应用。
一、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是指存储和管理大量相关数据的集合,它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数据,并提供了灵活的查询和操作方式。
数据库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模型、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系统三个方面。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描述了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约束。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
其中,关系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模型,它以表格形式存储数据,通过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实现数据的查询和操作。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的过程,包括数据定义、数据存储、数据操纵和数据控制等操作。
数据定义是指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和约束,如表的定义、字段的定义和关系的定义等;数据存储是指将数据存储在物理介质上,如硬盘、内存等;数据操纵是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数据控制是指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系统是指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应用程序组成的集成环境。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实现数据管理功能的软件,它负责解释和执行用户的数据库操作请求,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取机制和数据一致性控制机制,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数据库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增加,数据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早期的数据库系统采用层次模型和网络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建立数据之间的层次关系或网络关系,实现数据的组织和管理。
然而,这些模型存在着数据结构复杂、查询操作繁琐等问题,限制了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范围。
1970年代,关系模型的提出引领了数据库技术的革命。
关系模型以表格的形式存储数据,通过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实现数据的查询和操作,极大地简化了数据的组织和操作。
数据库技术发展综述本文对数据库的概念、发展阶段、内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标签:数据库概念发展内容趋势一、前言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数据库技术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数据概述大数据(BigData),也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资讯,通常被认为是PB或EB或更高数量级的数据。
大数据特点是容量在增长、种类在增长、速度也在增长,面临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数据的存储和检索面临着巨大挑战。
比如2007年时,Facebook使用数据仓库存储15个TB的数据,但到了2010年,每天压缩过的数据比过去总和还多,那时商业并行数据库很少有超过100个节点以上的,而现在雅虎的Hadoop集群超过4000个节点,Facebook仓库节点超过2700个。
大量的数据现在已经开始影响我们整个的工作、生活、甚至经济,如何存储和高效利用这些数据是需要我们解决的。
三、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已经历了长达五十年之久。
计算机数据库已经在理论和系统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业。
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层次和网状数据库系统在第一阶段中,数据库支持层次和网状数据化模型。
网状和层次数据库为数据方法和数据库提供了基础。
这两种数据库系统是应用较早的数据库技术。
2.第二阶段:关系数据库系统此阶段数据库技术主要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和情报检索等方面。
它以严格的数学概念做基础,简单,清晰,易于被用户接受而风靡一时。
3.第三阶段:以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其本质是类的集合。
在这个阶段中,其主要目标是为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提供类层次结构。
它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永久保存数据库中的数据,其次是在存储管理方面,如:数据聚集,索引管理,查询优化,数据缓冲,存取路径选择等。
数据库技术综述数据库技术是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和数据处理的需求日益复杂化,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推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本文将综述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以及相关的技术趋势。
一、发展历程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早由IBM的研究员提出并逐渐普及。
最初的数据库技术主要采用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来管理数据。
直到70年代中期,关系模型数据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数据库技术的格局。
关系模型数据库通过使用表格、行和列的形式把数据组织起来,大大提升了数据的存取效率和操作灵活性。
90年代初期,面向对象数据库概念的出现为数据库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面向对象数据库通过将数据和行为封装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对象。
这种数据库技术提供了面向对象编程的优势,使得处理复杂数据结构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由于它的性能和成本问题,并没有迅速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成为企业和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
于是,分布式数据库和并行数据库技术随之发展起来。
分布式数据库将数据存储在多个物理节点上,提供了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
并行数据库则利用多个处理器同时进行数据处理,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吞吐量。
二、不同类型的数据库1. 关系型数据库(RDBMS)关系型数据库是最常见也是最经典的数据库类型。
它使用关系模型来组织数据,将数据存储在以表格(表)为基础的结构中。
关系型数据库具有严格的数据结构定义和数据完整性保证,并支持复杂的事务处理和数据查询。
MySQL、Oracle和Microsoft SQL Server等都是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
2. 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相对于关系型数据库而言的新型数据库类型。
它们以键值对、列族、文档或图形等数据模型来存储数据,具有更弹性的数据模型和更好的可伸缩性。
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Redis和Cassandra 等,适用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和高并发访问。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中关键的一项技术,它是指对大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组织和存储的技术手段。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层次化文件管理系统,到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崛起,再到最近的面向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新一代数据库技术。
1. 层次化文件管理系统早期的数据库技术是基于层次化文件管理系统的,该系统使用树形结构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这种系统容易实现,但缺点是数据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查询和维护都很困难。
2. 关系型数据库系统1970年代,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
这种系统使用表的形式存储数据,通过SQL语言进行操作和查询。
与文件系统相比,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具有更好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定义表和表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各种复杂查询和数据操作。
3. 面向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新一代技术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在面对大数据和云计算场景下的挑战变得越来越明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一代的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
这些技术包括NoSQL数据库、NewSQL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它们以其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成为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重要支撑。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数据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管理工具,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及其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情况。
1. 金融领域在金融行业,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涉及到交易记录、客户信息、资金流动等海量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金融机构常常通过数据库技术来实现交易处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重要应用。
2. 医疗领域医疗领域对数据库技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电子病历管理、医疗资源调度、药物信息管理等方面。
数据库技术可以帮助医院实现更好的数据共享与协作,并提供决策支持。
3. 物流领域物流行业需要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的、准确的管理和跟踪。
数据库技术可以用于处理订单信息、仓储管理、运输计划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简述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数据库技术是指用于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的技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在数据库技术出现之前,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是文件系统来存储数据,数据的组织和访问都是基于文件的。
然而,文件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据的冗余性高、难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
最早的数据库系统是层次数据库系统,它将数据组织成层次结构,类似于树形结构。
这种数据库系统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它的数据结构相对固定,不够灵活。
随后出现的是网络数据库系统,它将数据组织成网络结构,类似于图形结构。
网络数据库系统相比层次数据库系统更加灵活,但是它的数据结构仍然相对复杂。
在20世纪70年代,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数据库技术的面貌。
关系数据库系统将数据组织成表格的形式,通过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来实现数据的操作和查询。
这种数据库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特点,成为了当时最主流的数据库技术。
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比如IBM的DB2、Oracle的Oracle、微软的SQL Server等。
这些RDBMS不仅提供了基本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功能,还提供了更加强大和丰富的功能,比如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数据恢复等。
同时,它们也支持了SQL语言,使得用户可以通过SQL 语句来进行数据的操作和查询。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大数据的概念的提出,数据库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和高并发访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性能不足、扩展性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数据库技术,比如分布式数据库、列式数据库、内存数据库等。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数据存储和处理分布在多个节点上,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列式数据库技术将数据按列存储,可以提供更高的查询效率和压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