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49 MB
- 文档页数:52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 突出了“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为此,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在”功能对等”中,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简单地说, 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这几乎是达不到的。
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期间,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
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
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1991年,出版《论翻译》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9期总第422期赟作者简介:张娇(1994-),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笔译(英语)。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张赟娇张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摘要:尤金·奈达是享誉世界的翻译理论家,主要从事《圣经》翻译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功能对等理论,此理论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翻译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理论是尤金·奈达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其次在对该理论产生和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探究了这一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关键词院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价值与局限一、尤金·奈达与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著名的翻译实践家,主要从事《圣经》翻译,此外,他还是优秀的翻译理论家。
在他的翻译理论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翻译理论当属功能对等理论,因为该理论代表了他翻译理论的核心。
这一理论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在他的理论影响下,我国的译者也开始了解并学习他的翻译理论,甚至发展到“言必称奈达”的地步。
由此可见,其翻译理论在翻译界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
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中,功能对等理论是交际理论派的一个分支。
所谓交际理论,顾名思义,就是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与另外一种语言之间的交互活动。
在这种交际翻译理论中,译文接收者是否能够理解、欣赏译文,以及他们能否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基本相同的反应,是评判译文好坏的关键因素。
换言之,功能对等理论将重点转移到信息接收者身上,将他们作为语言交际的目的和归宿。
谭载喜写道:“纵观奈达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主要发展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
”[1]在第一阶段,即描写语言阶段,奈达将重心放在词法与句法的翻译上,从这一角度来解释语言与翻译的内在联系。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重新审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挑战与机遇在翻译领域中,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具有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字面对应。
本文将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以期深入理解其在当今翻译界的角色,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起源于他的《翻译科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他提出:“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应语言。
”这个定义强调了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
因此,成功的翻译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字面对应。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在语言翻译领域,这一理论为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语言结构差异等问题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同时,该理论也在计算机语言学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然而,在实践中,“功能对等”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
对于“功能对等”的界定,不同译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操作方式,这可能导致译文的多样性。
在某些情况下,“功能对等”可能难以实现,例如,原文中的文化典故、语言风格等信息在译文中可能无法完全还原。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优化:增强文化意识:译者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充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价值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更准确的功能对等。
提高语言能力:译者应不断加强语言学习和实践,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风格。
引入新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提高译文的质量。
展望未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机遇与发展尽管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中面临挑战,但其仍然是翻译界的重要指导原则。
未来,随着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功能对等”理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埃米尔里厄(E.V.Rieu 1887)于1953 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
奈达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着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着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白之与《牡丹亭》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着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 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 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着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并对其进行再认识。
奈达是一位在语言学和翻译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者,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分析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最后探讨如何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我们将先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观点,即翻译应以原文和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反应为标准,强调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时应注重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如提高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促进文化交流等。
然而,我们也将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如过度强调读者反应可能导致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以及在处理某些特定文本类型时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做出贡献。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Nida)是西方语言学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功能对等,而非字面上的逐字对应。
他强调,翻译的核心在于传达原文的语义和风格,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含义,如同源语读者一样。
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并非一种绝对的等同,而是一种相对的对等,它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种调整可能涉及词汇的选择、句式的变换、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中的表达效果与原文在源语中的表达效果尽可能接近。
功能对等理论相关文献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一个语言学理论,它主张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应该尽可能地相等,而不是字面上的逐字对应。
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
以下是关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文献。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尤金·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与实践》(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被认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两个概念。
他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尽可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欣赏的东西。
因此,翻译的重点应该是使目标语言在语义、文化和修辞方面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言。
在后来的研究中,奈达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理论,并将它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等著作中,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不同类型的文本和翻译任务中的应用。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1.文学翻译:文学翻译需要对原文进行艺术性再创造,以保留原文的美学和文学价值。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它强调目标语言应该尽可能地接近源语言,同时保留原文的美学和文学价值。
2.商务翻译:商务翻译需要传达商业信息,并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些信息。
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确保目标语言中的商业术语和文本与源语言尽可能对应,从而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
3.技术翻译:技术翻译需要准确传达技术信息和数据,并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些信息。
浅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差异性论文摘要: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着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
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着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
因此,在中国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
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
其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y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 onCir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不久以后,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主题: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理论与应用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学说,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功能的对等,而非简单的词汇对应。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功能对等论”主张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而非字面上的逐字翻译。
这意味着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对应,更是语义和文化的对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奈达提出了三个核心原则:词汇对等、语法对等和语境对等。
词汇对等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每个词汇,并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词汇表达;语法对等则强调译者需掌握原文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语境对等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原文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境上的对等。
为了验证奈达“功能对等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来看一个实践案例。
比如翻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时,如果我们单纯从词汇和语法角度翻译,可能会译为“I was born with certain talents which will surely be useful one day”。
然而,这种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义有所偏差。
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中注重功能对等,将原文和译文看作是整体,那么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译为“Everybody has his day”。
这个译文不仅实现了词汇和语法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实现了功能的对等。
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功能对等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对于一些文化特色浓厚的词汇和表达,往往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灵活处理。
尤金奈达句法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他提出了"对等原则"(Equivalence)在翻译领域的理论。
尤金·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功能对等,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等。
在句法对等方面,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的概念。
动态对等强调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传达相同的意思和功能,而形式对等则强调在句法结构上的相似或对应。
他认为在翻译中,可以通过调整句法结构和词序等手段,使得目标语的表达更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语境,从而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总的来说,尤金·奈达的句法对等理论强调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传达意思和功能,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应。
这一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翻译更贴近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步骤编辑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应用摘要: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实质上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本文从其在谚语及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来探讨翻译策略,以便更好的帮助读者灵活的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该理论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工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谚语翻译;广告翻译“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
因此,在中国翻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一) “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
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
翻译本质上就是释义:就是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
换句话说奈达认为翻译内容高于形式。
但他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
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离题太远。
二、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在实际中的运用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