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百闻不如一见
- 格式:docx
- 大小:14.27 KB
- 文档页数:2
哪个四字成语概括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成语故事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召集群巨商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军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硬打,下令进兵.赵充国不同意,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赵充国反复奏报,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赞成赵充国的人逐渐由原先的十分之三增至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赵充国的方案通过了,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百闻不如一见[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生词本基本释义详细释义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成语】:百闻不如一见【拼音】:bǎiwénbùrúyījiàn【解释】: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举例造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反义词】:道听途说【灯谜】:的调查方式【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英文】:It is better to see on cet han to hear ahundred times.【成语故事】: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个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入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很多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百闻不如一见是很多人都有用过的成语,那么你知道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与故事吗?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有关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正文第一篇:有关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内容如下。
有关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入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都能早日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第二篇:用百闻不如一见怎么造句1、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2、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3、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4、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5、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6、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7、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成语故事大全,百闻不如一见(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成语故事大全,百闻不如一见解释: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篇一:百闻不如一见故事百闻不如一见故事发音: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故事: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
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
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
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
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
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
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篇二:有关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内容如下。
有关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解释及故事百闻不如一见的详细解释:[释义] 闻:听。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语出]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反义] 道听途说[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
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
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①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②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
[英译] Seeingisbelieving。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入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六字成语】出处|解释|相近词|押韵词|成语故事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出处】闻之不若见之。 《荀子·儒效》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汉书·赵充国传》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押韵词】画眉举案、当断不断、南山铁案、云屯鸟散、私心妄念、伏尸百万、爷羹娘饭、高雅闲淡、识时达变、以直报怨、...... 【年代】古代 【灯谜】最佳的调查方式 【英语】Itisbettertoseeoncethantohearahundredtimes. 【德语】einmalsehenistbesseralshundertmalhǒren 【日文】百聞はー見に如かず 【法语】ilvautmieuxvoiruneseulefoisqued'entendreparlercentfois 【俄语】лучшеодйнразувйдеть,чемсторазуслышать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成语举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其它使用】 ◎ 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 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 另外,我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 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们还说,百闻不如一见,表达的意思都是凡事不能只听别人说,一定要亲眼看到才能最终下结论。
经过历史上的多次实践论证,这应该是一个无比正确的观点,那么这一具有哲理性的言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他又是如何实践的呢?大家都知道,汉武帝一生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用兵,他当了七十多年的皇帝,打了五十多年的仗,将匈奴人一路撵到了贝加尔湖一带。
历史上对汉武帝的这一行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雄才大略,也有人说他穷兵黩武,但不管怎么说,经过他大半辈子的努力,总算是重创匈奴人的实力,促进了北方边境上的安定祥和。
不过,匈奴虽然消停了,西边的羌族人又开始张狂起来。
羌族人主要生活在青海、四川和甘肃一带。
当初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经下令将羌族列为秦朝属国,不得对羌用兵,羌族人便借此得以大规模发展,到西汉时期,羌族人的人口数量突破千万,实力也大为增强。
实力壮大的羌族人,胆量也跟着大起来,从汉武帝后期开始,羌族人就对汉朝的西部边境进行骚扰,同时还多次与匈奴勾结,共同对西汉的边境进行掠夺。
不过此时羌族人的侵略还是以小打小闹为主,总体对西汉的影响并不大。
到了宣帝时期,羌族人的各个部落逐渐出现统一的趋势,以羌族实力最强的先零部为主导,两百多个羌族部落签订盟约,拟定羌族内部休战,一致对西汉进行侵略。
面对这样的形式,汉宣帝首先派遣义渠人的后裔——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羌族,羌族人提出他们要渡过湟水,去汉人弃耕的地方放牧,义渠安国对这一要求没有表示反对,回到长安后向汉宣帝汇报时,遭到了另一人的强烈谴责。
这个人名叫赵充国,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最早在贰师将军李广利的麾下效力,后来因为功勋卓著而屡次被提拔,在对游牧民族作战方面他非常有经验。
对于羌族人提出的北渡湟水的要求,在赵充国看来,这是把羌族的侵略合法化了,如果朝廷予以支持,这将会对西部边境带来诸多隐患。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赵充国预料,羌族人大量在湟水以北聚集,汉宣帝于是又一次派遣义渠安国去出使羌族各部,目的在于了解羌族目前的最新动向。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闻不如一见这个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
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
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
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
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
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
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
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
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
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
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
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
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释义】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叛),灭之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优。
”解释:赵充国说:“听了上百个报告,不如亲自去一见。
兵家之事很难料测,臣下愿意到金城郡去看看,然后呈上作战方赂。
然而羌戎只是个小小的夷族,他们违逆天理背叛汉朝,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把此事交给我老臣去处理,不必为此事多担忧。
”【近义词】千闻不如一见闻名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反义词】道听途说【成语故事】西汉宣帝时期,周边民族经常骚然大汉边境。
尤其是匈奴和氐羌,在抵抗周边民族的入侵的战争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将领。
其中有一个名叫赵充国的将军,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
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
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等职。
他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
汉宣帝即位后,赵充国已经有六七十多岁了,但是仍然在带兵打仗。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
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
有一年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故事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
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入的小股军队。
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
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材料【注音】bǎi wén bùrúyījiàn ]【解释】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近义词】闻名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见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点评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
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
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有关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有关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小编收集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拼音]:bǎi wén bùrúyījiàn[释义] 闻:听。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语出]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反义] 道听途说[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
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
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成语故事]: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
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
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
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
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
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
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造句]:1、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参观,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庆人艰苦的创业精神。
2、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成语故事大全
22、百闻不如一见
这个典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
西汉汉宣帝刘询时期,羌族人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
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询问谁愿带兵前去杀敌。
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
宣帝问:"此去讨伐,需要多少兵马?"赵充国回答:"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百闻不如一见\'。
我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划。
"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
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23、包藏祸心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名)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夫人。
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
访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带兵进城迎娶新娘。
郑国的令尹子子产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说:"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的人,就在城外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
"公子围一听不太高兴,说:"你们这样做,不仅不尊重郑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也是对我最大的委屈,郑国还是应当重新考虑这个决定。
"子羽听了这话,只得直率地说:"郑国把女子嫁到楚国,主要是想依靠楚国安定我们的家园。
但眼下你却要带兵进入郑国京场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打郑国的主意吗?"伍举从子羽的话里分析出郑国已有了戒备,就请求对方允许我们解除武装进城,郑国这才同意了。
于是公子围把丰氏的
女儿从城里迎娶了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那些虽外表和善可亲,但内心却隐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24、抱薪救火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魏世家》。
魏国的安厘王就任后,并没有扭转秦国一直侵略魏国的局面。
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国就夺去了魏的两个城镇。
隔了一年,又夺去了三个城镇,并把军队进攻到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城下,韩国派兵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魏国只得割地求和,秦国才算了结。
但此后几年,秦国侵城占地的胃口越来越大,魏国的军队即使联合诸侯国的军队也打不过秦国。
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一位将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继续进攻,以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无危,就照他的意见办了。
苏代(苏秦的弟弟)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安厘王说:"像你这样光割让土地来满足秦国的欲望,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烧不完,火是一天扑不灭的。
"
现一般用此典故来比喻人想消灾免祸,但由于所用方法不适当,反而促使灾祸更大、更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