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43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7.21 KB
- 文档页数: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45例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护理措施,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科收入的4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相应护理,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积极护理,45例患者中阴道分娩12例,剖宫产33例;产后出血2例;早产儿3例,无颅内出血;无产妇及胎儿死亡。
结论:精心有效的临床护理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保障母婴安全。
【关键词】妊娠、血小板减少、护理血小板减少指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贫血及感染,是孕期妇女较多见的内科合并疾病,若处理不当,则可导致胎死宫内、新生儿颅内出血、产后出血或产褥感染等[1],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现将我科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45例患者均经检查确诊,其中初产妇34例,经产妇11例;年龄20-37岁,平均27.6岁;孕周32-37周,平均34+3周。
45例患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其他6例。
患者中19例既往血小板减少病史,13例因皮肤瘀点及淤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而就诊,其余孕期检查发现。
2、临床护理2.1、产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患者及其家属由于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缺乏认识,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等情绪。
护理人员除外患者的一般护理,还应该和患者、家属多接触、多交流、耐心解释,让患者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该病的信心。
一些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除皮肤瘀点及瘀斑外,常无自觉症状而不去充分重视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适当宣讲疾病相关知识,既让其充分认识该病而配合工作,又要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准备分娩。
②饮食: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多进食含有优质蛋白、钙、铁、磷及维生素c等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木耳及海带等,增加摄入动物肝脏,避免进食硬壳类及腌制食物,减少钠水潴留及出血;不应摄入粗硬、过热、刺激性大的食物,以防导致胃肠道黏膜受刺激或牙龈出现出血[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和护理随着近年来生育率的提高和孕妇年龄的增加,妊娠合并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其中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更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血小板数目较正常减少,其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和促使其形成血栓的能力减弱。
其诊断和治疗为妊娠高危因素,需要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护理。
一、临床分析1.病因和发病机制: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但研究认为这种疾病主要是由免疫机制、血液病原体感染,药物反应和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引起的。
2.临床症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常会有各种出血倾向,如皮下淤血、黏膜出血、视网膜出血、阴道出血和患者自觉易出血,甚至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3.诊断:诊断主要依据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妊娠初期,正常血小板计数应该在150~400×10^9/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则需要重视。
4.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小板输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二、护理要点1.全面评估孕妇的情况和出血风险,定期观察皮肤、粘膜和尿液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建议孕妇遵循医生的用药和膳食建议,避免使用含有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严禁毒、烟、酒等嗜好。
3.避免过度运动和外伤,例如单腿跳跃、蹦床和激烈运动等。
4.加强情绪的调节,避免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5.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感染、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并发症。
6.治疗过程中,孕妇的血压、心率、呼吸和意识等多项生命体征需要密切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及时评估。
7.孕妇需要遵循医生的医嘱,在家庭或医院进行治疗,定期进行复查和治疗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孕期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并且坚持对孕妇的护理和观察,避免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
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关注孕妇的对于出血风险的掌握和针对个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
4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治疗。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间就诊的4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通过准确的诊断与恰当的处理措施可以保证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应注意早期寻找出病因,并合理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后,给予有效地综合治疗。
标签: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治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的发生率约为 6.6~11.6%[1],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认为早期诊断,早期处理是降低其对母婴危害的关键。
本文对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4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4月间在我院住院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45例,年龄24-36岁,孕周30-38+,初产妇40例,经产妇5例。
其中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30例,重度子痫前期引起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5例,合并肝脏疾病2例,RH血型不合1例。
2诊断标准PLT80×109/l,无任何症状及体征,多数在产后可恢复。
②妊娠期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血管痉挛性收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缺氧缺血,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管粘滞性增加,血小板凝从而使血小板减少。
③妊娠合并症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肝脏疾病、重度子痫前期,RH血型不合等。
参考文献:[1]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gy General Haematological Task Force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 age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n a dults,children and in pregnancy[J].Br J Haematol,2003,120:574.[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8:114-123.[3] 张兰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与围产结局分析[J].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09,15(2):66.。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预后等。
方法:对2001年1月~2010年10月本院妇产科收治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病因以PAT为主,占38.7%(12/31),然后依次为ITP 25.8%(8/31),HDCP 16.1%(5/31),ICP、SLE和原因不明各占6.5%(2/31);发生于孕28周前7例(22.6%),孕28周后24例(77.4%)。
经阴道分娩者22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9.1%(2/22);剖宫产9例中,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1.1%(1/9),无围生儿死亡。
产后共28例患者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另3例ITP合并妊娠者产后血小板逐渐增高之后又随即下降。
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多发于妊娠晚期,以PAT最为多见,对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在给予皮质激素的同时加免疫球蛋白,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血浆,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妊娠;血小板减少;病因;临床分析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在孕妇中发生率为6.6%~11.6%[1],是较为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 in pregnancy,PT)可由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引起,主要病因有妊娠期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regnancy-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PAT)、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等,不同病因可对妊娠结局和预后造成不同影响,应给予针对性治疗及处理,以防止该病造成的严重母婴危害。
2001年1月~2010年10月本院共收治PT患者31例,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1月~2010年10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分娩的血小板减少症孕妇31例,年龄21~36岁,平均27.8岁。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2年10月产科分娩的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16例(32.00%)、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aitp)6例(12.00%)、微血管病血小板减少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12例(24.00%)及hellp综合征8例(16.00%);aflp 8例(16.00%)。
阴道分娩21例,剖宫产29例;产后出血12例。
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gt最常见。
治疗采用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血小板等综合治疗。
分娩方式视有无产科指征而定。
【关键词】妊娠;血小板减少;围生期处理中图分类号 r714.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9-0114-0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妊娠期合并症,其发病率约10%[1],临床常见的有妊娠血小板减少症(gt)、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a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包括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溶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
因其在妊娠、分娩、手术或麻醉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出血风险,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和结局,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9月-2012年10月住院分娩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共50例(排除骨髓抑制的血液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结缔组织疾病)。
平均年龄(26.9±3.0)岁,分娩时平均孕(37±5)周(32~41周);初产妇32例,经产妇18例,瘢痕子宫9例,双胎1例;6例孕前检查即有血小板减少史,产前检查发现43例,临产发现1例。
1.2 诊断标准孕期有或无出血症状,检查两次血小板计数50×109/l时,一般不给予特殊治疗;当血小板80×109/l,无出血倾向时采用椎管内麻醉;当血小板计数(50~80)×109/l时,视凝血情况,选用单次蛛网膜下腔注药,当血小板计数aitp是一种常见的以外周血小板数目持续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是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特别是糖蛋白ⅱb/ⅲa以及糖蛋白ⅰb/ⅸ的自身抗体所引起。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43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2-16T14:20:40.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魏建芬[导读]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产科常见的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魏建芬(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中图分类号】R71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172-0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产科常见的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有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及妊娠伴发血小板减少。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的潜在危险性很大,易引起产后出血,孕产妇内脏出血,严重的如脑出血;胎儿血小板减少,胎儿及新生儿颅内出血。
本人总结了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43例(同期住院孕妇总分娩新生儿数为4169例),分析了血小板减少的分类、产前产时处理、分娩方式、结局等。
1 资料
2007年12月至2010年7月收住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43例(同期住院孕妇总分娩新生儿数为4169例)。
年龄22—35岁,初产妇37例,经产妇6例。
孕周33周—41周。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11例,妊娠伴发血小板减少22例,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剖宫产35例,阴道分娩8例。
血小板数小于50×109/L 32例,大于50×109/L小于100×109/L 11例。
孕前脾切除1例,产后脑出血1例。
糖皮质激素应用25例,免疫球蛋白应用8例。
输血小板3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3例。
无一例孕产妇死亡及围产儿死亡。
详见下表:
表1 分类
2 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因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致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而死亡。
好发于年青妇女,伴发妊娠时母体抗血小板抗体(PA-IgG)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
ITP在妊娠期可能加重,一半患者未经治疗,产后血小板自然恢复正常。
ITP对妊娠具有一定潜在危险。
孕妇容易发生出血倾向,产道裂伤出血,产后子宫出血,腹部手术切口出血及血肿。
严重时甚至内脏出血,危及生命。
应用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输注新鲜血小板,可使ITP孕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降低。
本病例有1例孕妇剖宫产术后2天头昏眼花,经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转神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治愈。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多发生于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
临床上子痫前期的诊断比较明确,终止妊娠即可彻底治愈,分娩后数天内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
新生儿一般无血小板减少。
妊娠伴发血小板减少,这种血小板减少是伴随妊娠产生的,孕妇血压及免疫状况均正常。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上主要是出血、流产、早产、死胎。
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感染与粒细胞、单核细胞、丙种球蛋白减少有关;心衰与贫血、心肌缺血、心肌水肿有关。
3 产科处理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由产科和血液科医生协作进行监护处理,定期检测血小板,测定抗血小板抗体,免疫系列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加强胎儿监护。
产前及产时产后应用皮质激素,常用强的松40mg/d,激素短期应用较安全,长期应用可能产生副作用及合并症。
输血小板一般在剖宫产术前及术中输,分别输10u,术后根据血小板计数再作决定。
免疫球蛋白的应用,用于激素治疗无明显疗效的病例,用法有2种:0.4mg/kg·d共5天,或1g/kg·d共2天的冲击治疗。
剖宫产指征:(1)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
(2)有脾切除史者。
(3)有产科剖宫产指征。
术中及产程中注意事项:在输血小板情况下行手术分娩,认真缝合伤口防止血肿形成。
胎头娩出后应用有效的宫缩剂。
阴道分娩注意事项:在第一产程中预防宫缩乏力,防止产程延长及滞产,缩短第二产程,避免过多用力,以防重要脏器出血,防止新生儿颅内出血。
产后认真全面检查,仔细缝合软产道伤口,预防产后血肿,预防产后出血,防止产后尿潴留。
产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新生儿转新生科处理,若孕妇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一般不主张母乳喂养。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以脐血测定最可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以生后1周内最明显,故隔日检查血小板,随抗体的消失,多于生后1月自行缓解。
若产前孕妇长期接受激素治疗,产后产妇给予强的松2.5mg,每日2次,连服1周,继以半量维持1周。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
[2]王清图主编.产内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