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8
道路工程是指建设、维护和改造道路的工程项目。
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下是道路工程的基本内容:
1.勘测和规划:道路工程首先需要进行地形勘测和规划,确定道路的走向、宽度、坡度等参数,以及考虑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2.设计:在勘测和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道路工程的详细设计,包括路基结构、路面材料、排水系统、交通标志和信号等。
3.施工:道路施工包括路基开挖、填筑、路面铺设、排水系统建设、交通标志、路灯安装等一系列工程活动。
4.材料选择:道路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包括路基材料、路面材料、路缘石、排水管道等,这些材料需符合相关标准并经过质量检验。
5.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确保道路工程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
6.安全设施:道路工程还需要设置交通标志、标线、路灯、护栏等安全设施,确保行车安全和交通畅通。
7.环境保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道路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管理,以确保道路工程的安全、耐久和效益。
市政道路工程市政道路工程是指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增加道路容量,提高交通安全等目的而进行的道路建设和维护工程。
市政道路工程一般由政府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市政道路工程的意义、常见的工程类型、工程流程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一、市政道路工程的意义市政道路工程对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效率,为居民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同时,市政道路工程还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商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良好的道路网络还能吸引外来投资,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常见的市政道路工程类型市政道路工程可以分为新建道路、改建道路和维护道路三种类型。
1.新建道路:新建道路工程是在空地或已有建筑物间新增道路的工程。
这类工程主要包括道路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工作。
新建道路可以是普通道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形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规划。
2.改建道路:改建道路工程是对已有道路进行改善和升级的工程。
如拓宽道路、更换路面材料、增设导向标志、设置交通信号灯等。
改建道路工程旨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3.维护道路:维护道路工程是对已有道路进行日常维护和修复的工作。
这包括路面补修、排水系统维护、交通标线刷新等工作。
维护道路工程能够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确保道路的正常运营。
三、市政道路工程的流程市政道路工程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规划阶段:在规划阶段,政府相关部门会对城市交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城市总体交通规划,并确定市政道路工程的优先顺序和投资计划。
2.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工程师会根据规划的要求,进行道路的详细设计。
这包括道路布局、横断面设计、材料选择等工作。
3.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市政道路工程的实施阶段。
施工队伍将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道路施工,包括土方开挖、路基填筑、路面铺设等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现场管理和安全监控,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4.验收阶段:施工完成后,政府部门将对工程进行验收。
1.道路工程:是以道路为对象进行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等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及所从事的工程实体的总称。
2.公路密度:即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的公路里程数。
3.高速公路建设存在问题(7点):高速公路总量也明显偏少。
公路网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少、路面质量差、标准低。
发展不平衡。
通行能力低。
服务水平低。
公路测设及施工技术水平还很落后。
4.道路的基本属性:公益性、商品性、超前性、储备性5.道路的经济特征:固定不能移动,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周期和使用周期长;是物质产品,但不具有商品形式;具有特殊的消费过程和消费方式;道路是个完整的系统。
6.道路的主要功能:交通功能7.道路的辅助功能:划分街坊、保证日照和通风、为绿化和管线布置、城市排水、城市防灾等提供场地。
8.道路的分类:道路类别按其使用范围分为城市道路、公路、专用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乡道)。
9.(1)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2)按其地位功能划分:1.快速路:为城市大流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两个方向行车道之间设分隔带,全部或部分控制出入,不设非机动车道。
2.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设非机动车道。
3.次干路: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城市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4.支路:支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问题,以服务功能为主。
10.(1)公路:是指连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具备一定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2)公路按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可划分为:国家干线公路(简称国道)、省级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县级公路(简称县道)以及乡道。
11.厂矿道路:指主要为工厂、矿山运输车辆通行的道路,通常分为厂内道路、厂外道路和露天矿山道路。
厂外道路为厂矿企业与国家公路、城市道路、车站、港口相衔接的道路或是连接厂矿企业分散的车间、居住区之间的道路。
12.林区道路:指修建在林区的主要供各种林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
道路工程发展概况和道路的特点及功能一、道路工程发展概况道路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
道路工程则是以道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工程实体的总称。
自从有人类开始,就有了道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原始人活动于自然界的山河之间,进行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惯行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因此,可以说道路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人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创造了道路,而道路的产生和发展又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人类转入定居生活,以驻地为中心的步行交通就开始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人们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发展到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与之相适应的通商、货物运输开始发展起来。
起初,原始人在陆路和水上的运输都是利用天然的运输工具,如在太古时期,陆路运输以人力搬运为主。
随后从饲养动物开始,陆路运输转为以动物驮载来进行(如马、驴、牛、骆驼等)。
当时的道路主要供人行和驮载运行。
大约公元前4000年,出现了车轮,这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中的大事。
用车轮代替滑木,以滚动代替滑动,减小了行车阻力,提高了运输效率。
随着车辆的出现,以动物为牵引的轮式车辆开始使用。
轮式车辆的使用对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宽度和质量都较好的马车道路开始出现。
车的发明改变了运输完全依靠人背、肩挑、棒抬、头顶的原始运输方式,是运输史上新的里程碑。
中国古代传说中就有黄帝“劈山通路”和“黄帝造车”之说,故号轩辕氏,轩是古代一种有围棚的车,辕则是车的构件。
夏代就有制造车辆的确切记载,在考古中还发现夏代的陶器上画有车轮花纹,这些都是夏代使用过车的佐证。
马车时代的道路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马的运力有限,车速较低、爬坡能力弱,因此,它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陆路交通的要求。
于是,陆路交通运输正酝酿着一场新的变革。
从1886年汽车出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公路发展的早期阶段。
1、道路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专用道路等。
2、公路是线性结构物,包括线形和结构两个组成部分。
1)线形组成: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等基本线形要素组成;纵面线形有直线(直坡段)及竖曲线等基本要素组成。
横断面由行车道、露肩、分隔带、路缘带、人行道、绿化带等不同要素组成。
2)结构组成:公路结构是承受荷载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物,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排水系统、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及交通服务设施等。
●路基——是由土、石材料按一定技术要求,填筑压实而成的结构物,它承受路面传递的行车荷载,是支承路面的基础部分。
三要素:宽度、高度、边坡坡度●路面——是用各种材料或混合料分层修筑在路基顶面供车辆行驶的层状结构物,能满足车辆安全、迅速、舒适地行驶。
基本结构:面层、基层、垫层。
●桥涵——①桥梁是为道路跨越河流、山谷、人工障碍物而建造的构造物。
桥梁可分为四类: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
a. 特大桥:L≥500m or L O≥100mb. 大桥:100 m ≤L<500m or 40 m ≤L O<100mc. 中桥:30 m ≤L<100m or 20 m ≤L O<40md. 小桥:8 m ≤L<30m or 540 m ≤L O<20m②涵洞是为渲泄面水流而设置的横穿路堤的小型排水构造物。
它包括<8m or LO<5m的板涵及所有跨径的圆管涵。
●隧道——道路穿越山岭、地下或水底而修筑的构造物。
●排水系统——对排除地面水和地下水面设置的排水构造物。
它包括桥梁、涵洞、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跌水、盲沟、渗井、渡槽。
●防护工程——为加固路基边坡,确保路基稳定的结构物。
它包括:填石边坡、砌石边坡、挡土墙、导流构造物等●特殊构造物——在山区地形、地质复杂路段,可修建悬出路台、半山桥及防石廊等以保证道路连续和路基稳定的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为确保行车安全、顺畅、舒适,在道路沿线设置的交通安全、养护管理、服务和环境保护的设施。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路网络日益完善。
为进一步优化公路网络布局,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某省某市某段公路工程2. 项目地点:某省某市某县3. 项目规模:全长XX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XX公里/小时4. 项目业主:某省交通运输厅5. 项目建设周期:XX个月6. 项目投资:XX亿元三、项目特点1. 技术含量高:本工程采用国内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
2. 环保要求严格: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 安全生产压力大:项目地处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安全生产压力较大。
4. 施工组织复杂:项目涉及多个施工阶段,施工组织复杂,需合理调配资源,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四、项目主要内容1. 土石方工程:包括路基土石方、桥涵基础、隧道洞身等土石方开挖、运输、填筑等。
2. 桥梁工程:包括桥梁基础、桥墩、桥台、桥梁上部结构等。
3. 隧道工程:包括隧道洞身、洞门、洞内排水等。
4. 道路工程:包括路面基层、路面面层、路肩、排水设施等。
5. 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照明、监控等。
6. 附属工程:包括房屋、停车场、加油站、服务区等。
五、项目预期效益1. 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将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 社会效益:项目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 生态效益: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本项目是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路基路面工程1.1 道路工程发展概况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道路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记录道路建设的国家。
道路的名称,我国历代有各种说法。
考诸史志,周时已有“道路”之称,秦以后的各朝有的称为“驰道”,也有的称为“驿道”,元时则称为“大道”。
清时由京都至各省会的道路,称为“官路”;各省会之间的道路,称为“大路”;市区内的街道,称为“马路”。
到民国初期,由于汽车和新式筑路法的传入,则称道路为“汽车路”,简称“公路”。
我国古代道路自上古时期起到清末止,大致可分为3个历史时期。
公元前221年前为上古时期,据载从黄帝拓土开疆,统一政治,文化勃兴,发明舟车起,就开始了我国道路交通的新纪元。
到唐尧时期,道路已发展到“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并且已出现管理道路的路政机构以及管理道路的官职:司空官和共工官。
到了商代,人们已懂得夯土筑路,并利用石灰稳固土壤。
周代时,已有了较完善的道路体系。
战国时期,道路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60年为中古时期,此时秦代修筑的驰道可与罗马的道路网相媲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开始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网。
而后,汉代在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上更加完善,驿站按其大小分为邮、亭、驿、传4类。
到了唐代,唐太宗更是下诏书,要保持全国道路畅通无阻,对道路的保养也做了明文规定。
公元960年至1911年为近古时期。
此期间,宋、元、明3代的道路均在过去的道路建设基础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元代地域辽阔,从大都通往全国有7条主干道,形成了一个宏大的道路网。
而后,清代利用原有驿道修建了长约15万km的“邮差路线”,在筑路及养路方面也有新的提高,规定得很具体。
直到清末,我国上海进口了两辆汽车,我国道路交通才正式进入汽车时代。
1912—1949年为近代道路时期。
在政府支持、民间商人大力投入下,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速。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公路已有131 912 km,机动车69 122辆。
道路与桥梁工程第一章:道路工程的概述一、道路工程的定义道路工程是指通过设计、建设和维护道路系统,以提供人们出行的交通网络。
道路工程的范围涵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乡村道路等各种类型的道路。
二、道路工程的重要性1.促进经济发展:道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通道,便于货物的流通和人员的交流,推动经济的繁荣。
2.提高生活质量:便捷的道路网络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提高了生活品质。
3.保障交通安全:良好的道路设计和建设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交通的安全性。
三、道路工程的主要步骤1.规划与设计:根据城市规划和需求,确定道路的走向和宽度,进行道路设计,包括纵断面、横断面、曲线、标线等的设计。
2.施工准备:进行地质勘测和土壤力学试验,确定基础工程的设计方案。
采购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施工:道路工程的施工包括土方开挖、基础工程、路面铺设等多个环节。
4.验收与维护:道路建设完成后进行验收工作,确保道路的质量和安全性。
随后进行常规维护,定期检修。
第二章:桥梁工程的概述一、桥梁工程的定义桥梁工程是指设计、建造和维护桥梁的工程项目。
桥梁作为连接两个地点的重要枢纽,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二、桥梁工程的重要性1.跨越障碍物:桥梁能够横跨河流、山谷等自然地理障碍物,便于交通的连通。
2.提高交通效率:桥梁能够缩短行车距离,提高交通的效率。
3.保障交通安全:合理设计和良好的建设可以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桥梁工程的主要步骤1.规划与设计:根据需要确定桥梁的类型和规模,进行桥梁的设计,包括桥墩、桥面板、桥梁桩等的设计。
2.施工准备:进行地质勘测和土壤力学试验,确定桥梁的设计方案。
采购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施工:桥梁工程的施工包括基础工程、桥墩建设、桥面铺设等多个环节。
4.验收与维护:桥梁建设完成后进行验收工作,确保桥梁的质量和安全性。
随后进行常规维护,定期检修。
第三章: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道路与桥梁工程也开始应用智能化技术。
第二节道路工程一、道路的组成及等级划分㈠道路的组成按所在位置、交通性质及其使用特点,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1.公路的组成⑴线形组成。
公路线形是指公路中线的空间几何形状和尺寸。
⑵结构组成。
公路的结构是承受荷载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物,它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排水系统、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及交通服务设施等。
2.城市道路的组成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㈡道路的等级划分1.公路的等级划分。
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⑴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道,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的公路。
⑵一级公路。
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设施基本相同。
一级公路只是部分控制出入.⑶二级公路。
二级公路是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
⑷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城镇之间的集散公路。
⑸四级公路。
四级公路是沟通乡、村等地的地方公路。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按城市道路系统的地位、交通功能和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
⑴快速路。
快速路主要为城市长距离交通服务。
⑵主干路。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
⑶次干路。
次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道路网,它是城市交通干路。
⑷支路。
支路是一个地区(如居住区)内的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
二、路基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㈠路基基本构造。
是指路基填挖高度、路基宽度、路肩宽度、路基边坡等。
㈡路基的作用是路面的基础,是路面的支撑结构物。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称为路堤,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称为路堑。
路面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称为路床。
㈢路基的基本要求1.路基结构物的整体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2.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水温稳定性水温稳定性是指强度和刚度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的变化幅度。
㈣路基形式1.填方路基⑴填土路基。
市政道路工程
市政道路工程是指由市政管理机构承担的城市道路建设和
维护工程。
这些工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路建设:包括新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道路,以满足城市发展的交通需求。
2. 道路改建和升级:对现有的道路进行改建和升级,以提
高交通运输效率和道路安全性。
这可能包括拓宽道路、改
善路面质量、增设交通信号灯和斑马线等。
3. 道路维护和养护:对现有的道路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养护
工作,包括路面修补、排水系统维修、交通设施维护和道
路清扫等,以确保道路的良好状态。
4. 道路交通管理:负责制定并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措施,包
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置,以保障道路交通
的安全和顺畅。
5. 城市绿化和景观工程:在道路建设和改建中,考虑城市
的绿化和景观要素,如种植树木、修建景观花坛和公园等,以美化城市环境。
市政道路工程的目标是建设安全、高效、美观的道路网络,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
改善。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一、道路工程施工道路工程是指为了交通运输需要,利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修建的供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
道路工程施工是整个道路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道路工程施工主要包括路基处理、路面铺设、交通标志标线、绿化等各个环节,下面将对道路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介绍。
1. 路基处理路基处理是道路工程施工中的第一步,其工作是通过土方开挖、填筑和压实等措施,将道路的路基进行处理,以确保道路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路基处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土方开挖:根据设计要求,在道路线路上进行土方开挖,将土方开挖至设计要求的高程,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边坡和槽面的处理。
(2)填筑和压实: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合适的填料对已开挖的土方进行填筑,并进行适当的压实处理,以保证路基的平整度和承载力。
(3)排水设施:根据道路设计要求,设置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在雨水天气下的正常排水,防止水浸对路面及路基的损害。
2. 路面铺设路面铺设是道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是将路面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等材料,铺设在路基之上,形成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路面。
路面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准备工作:在进行路面铺设之前,需要对路基进行检查,保证基础状况符合要求,同时为路面铺设作好充分的准备。
(2)铺设材料: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路面铺设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铺装,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3)铺设技术:采用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进行路面的铺设,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密实度。
3. 交通标志标线交通标志标线是道路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是根据交通设计要求,在道路上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指导车辆安全行驶。
交通标志标线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标志设置:根据交通设计要求,在道路两侧和中央设置交通标志,包括限速标志、禁止标志、指示标志等。
(2)标线划设:根据交通设计要求,划设车道线、中心线、路缘线等标线,指导车辆行驶和停车。
第一章工程概况河池(水任)至南宁(三岸)公路起自河池市河池镇水任村,接在建的六寨至水任二级公路及金城江至水任二级公路,途经都安县、马山县、五鸣县。
终于南宁市东郊三岸互通立交。
与已建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相接。
全长236.64405公路。
主线共划分为10个合同段。
其中,第二合同段起讫桩号为k126+000~k154+131.53。
路线起点位于宝平乡上九怀村附近,路线向西经九怀垭口,经下桥、汤马、拉友、大板旺、板谁、光隆、龙省洞,到李子坳后沿210国道至上汶村,然后偏离公路经浦村,终于下坳乡耀南村附近,终点桩号为k154+131.53。
本施工组织任务为k139+000~k144+700,全长5.7km。
一、沿线自然地理、地质、水文概况1.自然地理本路段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东,区内地势起伏较为和缓,由北向南微倾,高低相间呈波状起伏。
该区在地貌上表现为中丘丘陵地貌类型,境内地层平坦,近水平产状的砂泥岩相间出露,均属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阶地结构明显,一、二级阶地上为坦阔的冲积平坝,三、四、五级阶地因受涪江的影响,已切割为缓丘或低丘。
因此台状、阶梯状形态广布,台面和沟底坡度均较缓。
如果岩层较厚,则台地级数少而台面宽大;岩层薄则为阶梯状,耕地狭小。
2.气候该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17度,一月最低,平均相对湿度82%。
3.水文地质本段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红层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冲洪积层及残坡积层内,,单井涌水量100-500吨/口,水质HCO3——C 型.红层裂隙水主要为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含水性差,富水程度低,泉水流量七月最高,极端高温39.4度,极端最低气温-4.6度,平均年降水量尾29.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0.01-0.1升/秒,水质为型,矿化度为0.25-0.35克/升.地下水露头主要是民井和泉水.工程用水及生活用水一般可就近取用沿线河流水库及水井中无污染的水源4.工程地质该区主要出露地层有第四纪地层、侏罗纪上统的遂宁组地层.该区位于新华夏系的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之川中褶带内(即四川台斜),它具有坚硬的性质和稳定的特点,岩层走向多是北东向,倾角平缓,褶曲构造多形成于上侏罗统地层中.本路线所经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中丘丘陵地貌,河床发育,沟谷河流纵横,在排水情况良好的状况下,基岩具有坚硬的性质和稳定的特点;由于该区第四系土层主要为河流阶地沉积层且路线多分布于第一,二级阶地上,土层性质好,经实地踏勘未发现软弱土层,5.地震评价根据一九九二年版“广西地震列度区划土”,本合同段路线位于地震列度VI度以下地震列度内,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第1.0.2条的规定,公路工程构造可不作防震设计,仅作简易设防。
道路工程概况施工方案范本第一章综述一、工程概况本工程是指对XX市XX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
项目总工程量为XX平方米,包括道路路面改造、排水系统改造、人行道、绿化带、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等工程内容。
本项目的建设对于改善当地道路交通状况,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施工目标本工程施工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周边环境、居民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交通的影响,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能够及时恢复。
同时,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环保政策和要求,保护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工程地点本工程地点为XX市XX道路,在XX区域,属于城市主干道路,交通量大,周边环境复杂。
工程施工区域包括XX路段至XX路段,涉及到的路口、沟渠、人行道等都需要进行施工改造。
第二章施工组织设计一、施工组织结构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施工组织结构设置如下:1. 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工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对工程全面负责。
2. 工程经理:负责施工进度的具体安排和协调,保证工程按时完工。
3.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控制。
4. 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过程中无工伤事故发生。
5. 质检员:负责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相应标准。
6. 各施工单位负责人:负责各自施工单位的具体施工任务和安全管理工作。
二、施工方法1. 道路路面改造:采用机械铺装和人工整平相结合的施工方法,保证路面的平整和均匀度。
2. 排水系统改造:采用开挖法进行排水管道的施工,同时结合现场情况进行泵站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3. 人行道、绿化带施工:采用材料铺设和小型机械施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4. 交通标线、交通信号安装:采用机械喷涂和人工标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标线施工,同时结合市政设施建设,保证标线与其他设施的联动。
三、施工过程管控1. 施工组织编制:由施工方负责编制,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道路一般采用交点法定线,如图,交点(JD)决定了直线的走向和位置,而直线又决定了曲线的形状和位置,这就是所谓的“以直定曲”。
曲线要素中转向角的大小和左右转向由交点坐标决定;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由道路等级决定,其余的都可以推算出来。
所以,没有交点坐标,其它点的坐标都不能计算。
道路平面图要素图
Z-直线
Y-圆曲线
H-缓和曲线(这个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直线Z和圆曲线Y之前的曲线,缓和曲线可能因为太短所以忽略不计,如上图左边就是没有缓和曲线的)
R-道路转弯半径(圆曲线Y半径)
T切线长度
ZH直线与缓和曲线交点(直缓)HZ就叫缓直(主要是看那条线在前面)这里需要注意ZY和YZ,ZY就是直圆(没有缓和曲线H时,才会有ZY点和YZ点)
【剩下的字母组合ZY、YZ之类的都是这个意思】
注意:QZ是圆曲线Y中点
为什么设计缓和曲线H:一般道路平面设计常见的组合就是直线接缓和曲线接圆曲线接缓和曲线接直线,
设计缓和曲线是为了道路超高加宽缓和,使行车便。
道路平面简化图
圆曲线参数图
ZY——直圆点,即直线与圆曲线的分界点;
QZ——曲中点,即圆曲线的中点;
YZ——圆直点,即圆曲线与直线的分界点。
以上三点总称为圆曲线的主点。
JD——两直线的交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点,但不在线路上。
圆曲线要素
T——切线长,即交点至直圆点或圆直点的直线长度;
L——曲线长,即圆曲线的长度(ZY——QZ——YZ圆弧的长度);E0——外矢距,即交点至曲中点的距离(JD至QZ之距离);α——转向角,即直线转向角;
R——圆曲线半径
缓和曲线图参数图
每条缓和曲线要么为曲要么为外曲。
工程师在设计和布局缓和曲线时最常用的两个参数为L(缓和曲线长度)和R(圆形曲线的半径)。
T1:从交点到TS的总切线距离。
T2:从交点到ST的总切线距离。
X1:SC处自TS的切线距离。
X2:CS处自ST的切线距离。
Y1:SC处自TS的切线偏移距离。
Y2:CS处自ST的切线偏移距离。
P1:初始切线进入移动曲线的PC的偏移。
P2:初始切线出来到移动曲线PT的偏移。
K1:参照TS的移动PC的横坐标。
K2:参照ST的移动PT的横坐标。
LT1:长切线前缓和曲线。
LT2:长切线后缓和曲线。
ST1:短切线前缓和曲线。
ST2:短切线后缓和曲线。
⏹横向力和竖向力是反映汽车行驶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横向力是不稳定因素,竖
向力是稳定因素。
但大小相等的横向力作用在不同的汽车上有不同的稳定程度,例如,5000N的横向力作用在小汽车上,可会使其产生横向倾覆,而作用在重型载重汽车上则安然无恙。
为了准确地衡量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的稳定、安全和舒适程度,采用横向力与竖向力的比值,称为横向力系数(用u表示),它近似地可看作单位车重上受到的横向力。
⏹超高(superelevation)指的是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受横向力或离心力作用会产
生滑移或倾覆,为抵消车辆在圆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保证汽车能安全、稳定、满足设计速度和经济、舒适地通过圆曲线,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侧的单向横坡。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为抵消一部分横向力,将行车道绕旋
转轴旋转,逐渐形成外侧高侧低的单一横向坡度,这种设置称为超高。
⏹超高缓和段(superelevation runoff)
⏹从直线段的双向横坡渐变到圆曲线路段具有超高单向横坡的过渡段称为----超
高缓和段。
Lc设于圆曲线的两端。
⏹为了行车舒适和利于排水,对超高缓和段长度必须加以规定。
⏹注意:
⏹①超高缓和段长度应采用5的倍数,并不小于10m;
⏹②当线形设计须采用较长的回旋曲线时,横坡度由2%(或1.5%)过渡到0%路段的
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1/330。
⏹③超高的过渡应在回旋线全长围进行,但当超高渐变率过小时(为保证排水、超高
渐变率不得小于1/330),而只设在该回旋线的某一区段围之。
加宽(curve widening)定义--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靠近曲线侧后轮行驶的曲线半径最小,靠曲线外侧的前轮行驶的曲线半径最大。
为适应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侧的需要,在平曲线侧相应增加的路面、路基宽度称为曲线加宽(又称弯道加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