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退位减法例5解决问题(多余信息)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20以内退位减法的概念。
1. 定义。
-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指当被减数小于20,在减法运算中,个位不够减时,需要从十位借1当10再减的减法运算。
例如:13 - 5,3比5小,不能直接减,就需要用到退位减法。
二、计算方法。
1. 破十法。
- 以13 - 5为例。
- 先把13分成10和3。
- 用10减去5得到5。
- 再把得到的5和原来的3相加,5+3 = 8,所以13 - 5=8。
2. 平十法。
- 例如14 - 6。
- 把6分成4和2。
- 先算14 - 4 = 10。
- 再算10 - 2 = 8,所以14 - 6 = 8。
3. 想加算减法。
- 因为5+8 = 13,所以13 - 5 = 8,13 - 8 = 5。
这种方法是利用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来计算退位减法。
三、练习题。
1. 基础练习。
- 12 - 3=.
- 11 - 4=.
- 15 - 7=.
- 16 - 8=.
- 14 - 9=.
2. 提高练习。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13 -()= 5.
- 17 -()= 9.
- ()- 6 = 8(这里涉及到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逆向思维,先算出8 + 6 = 14)
- 解决问题。
- 树上有11只鸟,飞走了4只,还剩几只?(列式为11 - 4 = 7只)
- 小明有15颗糖,给了小红7颗,小明还剩几颗糖?(列式为15 - 7 = 8颗)。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1、单元目标(1)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这个单元结束的时候达到每分钟做8题。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课时划分第1课时内容:例1(教材第8---12页)第1课时核心问题:① 数——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数小朋友手中有多少个气球等;② 想——想一想小丑手中有多少个气球,卖了多少个气球?③ 问——提出一个数学问题;④ 说——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⑤ 写——写出算式。
⑥ 摆——用学具摆一摆,体现15-9的计算过程;⑦ 画——画一画点子图,表示15-9的计算过程;⑧ 谈——谈谈书上这两个小朋友的计算思考过程(破十法、想加算减法)。
练习和作业安排:尝试完成第10页的做一做,练习二的习题,有疑问或困难的题目做好标注。
第2课时内容:例2(教材第13-14页)第2课时核心问题:① 观察、思考: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② 列式、操作:能将自己的想法用学具摆出来或画出来吗?③ 观察、比较:将“破十法”与“想加算减法”进行比较,感受哪一种方法更加便捷?你更喜欢“破十法”还是“想加算减法”?练习和作业安排:尝试完成第13页的做一做,练习三的习题1、2,有疑问或困难的题目做好标注。
第3课时内容:例3(教材第14页)第3课时核心问题:①观察、思考: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获得不同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②列式、操作:一些事物分成两部分,去掉其中的一部分,就等于剩下的另一部分了。
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取的信息就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列出不同的算式后,想想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③观察、比较:将“破十法”与“想加算减法”进行比较,感受哪一种方法更加便捷?你更喜欢“破十法”还是“想加算减法”?练习和作业安排:尝试完成第14页的做一做;第15-16页,练习三3-10题,有疑问或困难的题目做好标注。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篇(退位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下面是整理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篇(退位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欢迎参阅。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含多余条件和比多少的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
12—87+917—8l6—715—511+2二、新授(一)教学例5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
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
”这个条件有用吗?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题。
指名读题。
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
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
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
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5.请学生列式:12-7=4(朵)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
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例5教后反思例5这节课我是在二班先上的。
这节课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最大的差别是,以前的解决问题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而今天的解决问题是三个条件一个问题。
这就要让孩子们找出其中一个没有用的条件,把它排除掉,在解决问题。
在二班,我用的是题海战术,反复的出题,让孩子们练习,没有给学生方法,效果不好。
一班的孩子整体水平要比二班差一些,怎样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呢?我必须给他们找出方法,总结出做这种题的思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于是,在一班上课的时候,给出一道题,在孩子们读题之后,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之前的区别,做这种题要从问题入手分析,我让他们把问题读三遍。
看看问题涉及到了谁,就去条件中找和他相关的。
就例题来看:妈妈买了15个苹果,7个梨,8个桃子。
妈妈买的苹果比梨多几个?孩子们在读过问题之后,很快就能分析出来。
接着增加难度,给一些条件或问题不是特别明显的,孩子们在认真分析之后,也基本可以完成。
通过几个练习,孩子们掌握了方法,做题的速度质量都上去了。
我的感觉也很好。
下午,我去参加了教材分析,我发现别的教师的方法更好,为了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他们不仅让是我这样做,还提高难度,给一个条件,一个问题,让孩子来补充条件,这样锻炼之后,孩子的思路就更清晰了。
教是为了不教,思维更重要。
学无止境,不仅学生要学,老师也要学,学别人怎样在一节一节的课中,无形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魏河小学毛小慧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等底等高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A.正方体体积大B.长方体体积大C.圆柱体体积大D.一样大2.要反映果园里各种果树的棵数与总棵树之间的关系,应选用()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3.张老师有3件衬衫、4条裤子、2双皮鞋,用它们一共可以搭配( )种不同的穿法。
A.9 B.14 C.24 D.64.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12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7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港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A.16点B.18点C.20点D.22点5.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1 2 4 8 16()A.32 B.24 C.64 D.206.张师傅的收入增加又用去后,他现在的钱数与原来的钱数相比是( ).A.相等 B.比原数少 C.比原来多7.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4,乙数比甲数少( )。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方法
以下是一种针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方法:
1. 选择一个减数(比如说13)。
2. 从被减数(比如说19)的个位开始,减去减数的个位。
在这个例子中,9减去3等于6。
3. 如果被减数的个位小于减数的个位,需要向十位借位。
在这个例子中,1减去3不够,需要向十位的9借位,结果为11。
4. 在十位上执行退位操作,即从十位的数值中减去退位的数值。
在这个例子中,1减去1等于0。
5. 最后的答案是退位操作的结果和个位操作的结果组合而成。
在这个例子中,答案为06。
这个方法适用于20以内的减法问题,当被减数的个位小于减数的个位时,需要进行退位操作。
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并帮助他们进行准确的计算。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方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儿童数学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大有裨益。
下面将详细介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几种实用方法。
一、借位法借位法是解决退位减法最常用的方法。
当被减数的个位小于减数的个位时,需要向十位借1。
具体步骤如下:1.从被减数的十位借1,个位加10。
2.个位加上10后,再减去减数的个位。
3.十位上的数减去减数的十位(如果有的话)。
例如:32 - 18步骤1:个位从2变成12(借位),十位从3变成2。
步骤2:12 - 8 = 4步骤3:2 - 1 = 1所以,32 - 18 = 14二、补数法补数法是指将减法转换为加法的方法。
找出减数的补数(即与减数相加等于10的数),然后将被减数与补数相加。
具体步骤如下:1.找出减数的个位和十位的补数。
2.将被减数的个位与减数的个位补数相加。
3.将被减数的十位与减数的十位补数相加(如果有的话)。
例如:17 - 9步骤1:9的个位补数是1,十位补数是0。
步骤2:7 + 1 = 8步骤3:1 + 0 = 1所以,17 - 9 = 8三、破十法破十法适用于被减数的十位大于或等于减数的十位,而被减数的个位小于减数的个位的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将被减数的十位拆分成一个10和一个个位数。
2.用10减去减数的个位,得到一个补数。
3.将这个补数与被减数的个位相加。
4.将被减数的十位减去减数的十位(如果有的话)。
例如:52 - 18步骤1:将52的十位5拆分成10和3。
步骤2:10 - 8 = 2步骤3:2 + 3 = 5步骤4:5 - 1 = 4所以,52 - 18 = 34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相信孩子们可以轻松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例5解决问题(多余信息)案例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刘永招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解决有多余信息的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多余信息,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我创设了一个找“骗子”的教学环节:【教学片断】:(一)理解图意,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学生阅读例题。
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生:还有几人没来?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教师板书各信息和问题:1.有16人来踢球,2.现在来了9人,3.我们队踢进了4个,4.还有几人没来?师:这道解决问题跟以前的有不同吗?生:以前的只有2条信息,这道题有3条信息。
师:是的,这道题有3条数学信息,并且其中有一条是“骗子”,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关系的。
你能找出这个“骗子”吗?学生一听到找“骗子”都兴致勃勃,马上来了热情。
生找出多余信息。
生1:我认为现在来了9人是骗子。
生2:我认为踢进了4个是骗子生3:我认为有16人来踢球是骗子……学生处于无序乱猜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
师:到底谁是骗子,我们不能随便乱猜,要看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什么有关?生再次阅读题目。
生:与人数有关:有16人来,现在来了9人师:与什么没有关系?生:与踢进的球没有关系。
师:所以“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条信息是“骗子”。
在数学里,我们把与问题无关的信息称为“多余信息”(板书)请大家把这个“骗子”圈起来,关进黑屋子里吧。
(二)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你们会解决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三)反馈监控,暴露资源生1:我是画一画的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生1:我先画16根小棒表示16人,圈掉9根小棒表示现在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有几没来。
20以内退位加减法退位加减法是小学生数学常见的计算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退位加减法,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十进位的计算规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并提供一些实例进行解析。
一、20以内退位加法20以内的退位加法是指在两个数相加时,十位上的数相加得到的结果大于等于10,需要将多出来的十位数退位到百位或千位上。
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理解退位加法的运算过程。
例1:17 + 8 = ?首先将个位数相加,7 + 8 = 15。
由于15大于等于10,需要将多出来的十位数退位到十位上。
退位后,十位上的数为1,百位上的数为0。
因此,17 + 8 = 27。
例2:14 + 9 = ?同样,首先将个位数相加,4 + 9 = 13。
由于13大于等于10,需要将多出来的十位数退位到十位上。
退位后,十位上的数为1,百位上的数为0。
因此,14 + 9 = 23。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20以内退位加法的运算规则:先将个位数相加,若结果大于等于10,则将多出来的十位数退位到十位上。
二、20以内退位减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指在两个数相减时,个位上的数小于被减数,需要向十位借位的计算方法。
以下通过几个实例来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例1:17 - 9 = ?首先对个位进行运算,7 - 9 = -2,由于个位上的数小于被减数,需要向十位借位。
十位上的数为1,百位上的数为0。
因此,17 - 9 = 8。
例2:14 - 8 = ?同样,对个位进行运算,4 - 8 = -4,个位上的数小于被减数,需要向十位借位。
十位上的数为1,百位上的数为0。
因此,14 - 8 = 6。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如果被减数的个位数小于减数的个位数,则十位数减1,个位数加10,并将结果作为最终答案的个位数。
三、综合实例分析为了更好的理解20以内退位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我们来解析一个综合实例。
20以内退位减法例5解决问题(多余信息)案例
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刘永招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解决有多余信息的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多余信息,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我创设了一个找“骗子”的教学环节:
【教学片断】:
(一)理解图意,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
(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学生阅读例题。
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还有几人没来?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教师板书各信息和问题:
1.有16人来踢球,
2.现在来了9人,
3.我们队踢进了4个,
4.还有几人没来?
师:这道解决问题跟以前的有不同吗?
生:以前的只有2条信息,这道题有3条信息。
师:是的,这道题有3条数学信息,并且其中有一条是“骗子”,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关系的。
你能找出这个“骗子”吗?
学生一听到找“骗子”都兴致勃勃,马上来了热情。
生找出多余信息。
生1:我认为现在来了9人是骗子。
生2:我认为踢进了4个是骗子
生3:我认为有16人来踢球是骗子
……
学生处于无序乱猜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
师:到底谁是骗子,我们不能随便乱猜,要看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什么有关?
生再次阅读题目。
生:与人数有关:有16人来,现在来了9人
师:与什么没有关系?
生:与踢进的球没有关系。
师:所以“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条信息是“骗子”。
在数学里,我们把与问题无关的信息称为“多余信息”(板书)请大家把这个“骗子”圈起来,关进黑屋子里吧。
(二)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你们会解决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
学生独立完成。
(三)反馈监控,暴露资源
生1:我是画一画的
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生1:我先画16根小棒表示16人,圈掉9根小棒表示现在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有几没来。
生2:我是列算式的:16-9=7(人)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2:从16人里去掉来了的9人就是没来的人数。
生3:没来的人是16人里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师: 16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生:16表示有16人来踢球,9表示现在来了9人,7表示还有7人没来。
师:解决问题别忘了带上单位哦。
最后还要口答:还有()人没来。
(四)回顾反思,强化步骤
(1)验证结果
师:还有7人没来,这个结果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说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生1:用加法验证,7+9=16(人),
生2:没来的7人加上现在来的9人,一共有16人。
(2)回顾步骤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今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有多余信息。
师:分析信息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是不是所有的条件都与解决的问题有关?
生:看问题找有用的信息。
师: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怎样检验?
师生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先通过看图或看文字信息,明确问题是什么;再分析清楚哪些条件与文图有关,通过画图,或操作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列出算式;最后要检验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后,在对退位减法有了一定的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目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和提升。
本课较之前的解决问题的最大不同是出现了多余的条件。
所以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所学的2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问题;2.能正确分辨有用信息和多余信息,并能根据相关信息提出适合的数学问题;3.初步学会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找骗子的环节。
先让学生充分阅读题目,在学生找出了所有数学信息后。
我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信息中的骗子,让孩子在多余信息上打上叉,把骗子关进黑屋子。
在这一环节的实际课堂上,孩子兴趣比较的浓,课堂气氛较好。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普遍能找到多余的信息,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解决问题的要求。
但是在批改完当堂作业后,我发现还有近十分之一的学生还不能正确找到骗子,被骗子骗到了。
在回访了这些错误的孩子之后,我了解到。
在学生独立做作业的时候,学生并不是按照课堂的思路进行解题的,很多时候都存在随心所欲的状况。
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深入,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一些思路不是很清楚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教师在旁边扶着,表现的就相对较好。
一旦失去教师的支撑,他就不能正确辨析哪个条件是多余的了。
因此我也在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有时候太过于追求课堂的气氛,却忽视了后部分学生的状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让孩子多说
多做,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从而建立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