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2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有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紧紧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点就是:,?孟子则特别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到孟子推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
(渔业方面的);③,。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
(纺织方面的);⑤,,。
(牧业方面的);⑥,,,。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
(开办教育)。
前面的1――6就是属从保民角度明确提出了六条措施,7就是属从教民角度明确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与“”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二、《义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义学》特别强调人必须广为自学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可以智慧立德的名句就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义学》中“,。
”,说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并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自学,君子必须擅于利用自学去填补自己的严重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9、《荀子?义学》中“,。
语文必修四理解性背诵默写《望海潮》柳永全文默写上阙中运用比喻描写杭州城内美丽风光的句子: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上阙中最能体现诗人炼字功力的句子: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运用数量词写景的千古名句: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下阙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⑤下阙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雨霖铃》柳永全文默写①上阙中写景来渲染离别凄凉气氛的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②上阙中虚写的句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③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细节描写的句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阙抒发双重悲哀的直抒胸臆的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阙虚写了别后想象美景的千古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乐景写悲情的写景句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从形、声、色三位一体写景的名句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使用比喻(明喻)承上启下的句子: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④下片中写出周瑜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句子: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⑤直抒胸臆体现对比周瑜自己失落的句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定风波》苏轼①上阙中表现作者轻视风雨的句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②下阙描写雨过天晴的句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③最能体现苏轼超然物外情怀的句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①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远望景物的句子: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②运用传统意象抒发游子之情的句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③用典表现自己社会责任感(不会归隐)的句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④用典表现自己对朝中小人的不满的句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⑤用典表现自己对时局,国势关注的句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必修三第三单元编写人:梁妍审核人:王骊斌使用时间:一、课程标准:阅读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目标:1,背诵检测。
2,提高期末考试中默写题得分率。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
2、填然鼓之, , 。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 ”曰:“不可! ,3、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浴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7、曰:‘非我也,兵也? ' ,《劝学》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蜀道难》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6、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7、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8、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0、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1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登高1.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8.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琵琶行》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犹抱琵琶半遮面”。
4. 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5.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6.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7.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8.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9.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1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蜀道难》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一唱三叹,点明主题的诗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罕有来往的诗句是“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加了浪漫气味,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而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动物“鹤”“猿”的行为、心理来衬托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附”。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手法,经过描绘用手触摸星宿、穿过天上的星星来突显蜀山之高峻的句子是“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衬着了蜀道上凄惨空寂的环境氛围。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经过写“峰”“松”来衬托出山势高险的语句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顶用“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如雷般轰鸣的场景。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特色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 (wéi)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0、描述蜀道的开凿过程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而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1、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倚绝壁”。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罕有来往。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能够横绝峨眉巅” 。
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附” 真是“物如同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问可知了!1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困难的步履、惊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扪 (mén) 参(sh ēn) 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4、《蜀道难》中写蜀地朝夕战乱纷争,社会环境险恶的句子:9、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10、李白《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1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两句诗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听完琵琶女自述的身世后,作者产生了强烈共鸣,发出了“,”的感慨。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在用大量笔墨正面描写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之后,又从侧面利用周围环境和景物来烘托的两句是“,”。
5、中国古典诗词因多用比兴手法,因而联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琵琶行》中的一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孟子则强调:“”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渔业方面的);③“,”(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纺织方面的);⑤“,,”(牧业方面的);⑥“,,,”(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的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这也应该是君王的态度。
4、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1、《蜀道难》1、诗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诗中表现蜀中要塞剑阁易守难攻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诗中用人的动作和神态表现蜀道高的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4、《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写山势高险,即使善飞的黄鹤,善攀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5、《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6、《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7、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剑阁”的诗句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曲折高险的诗句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9、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借用杜鹃之声渲染蜀道的空寂苍凉和难走。
10、《蜀道难》一诗中化用张载“形胜之地、匪亲毋居”的句子是:“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2、《杜诗三首》1、《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4、《秋兴八首(其一)》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5、《咏怀古迹(其三)》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6、《咏怀古迹(其三)》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画图省识春风,环珮空归夜月魂”。
7、《咏怀古迹(其三)》运用拟人、寓情于景的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1、《蜀道难》1、诗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诗中表现蜀中要塞剑阁易守难攻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诗中用人的动作和神态表现蜀道高的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4、《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写山势高险,即使善飞的黄鹤,善攀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5、《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飞湍瀑流争喧脛,碌崖转石万壑雷” o6、《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o7、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剑阁”的诗句是:“剑阁峥喋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曲折高险的诗句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9、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借用杜鹃之声渲染蜀道的空寂苍凉和难走。
10、《蜀道难》一诗中化用张载“形胜之地、匪亲毋居”的句子是:“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2、《杜诗三首》1、《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4、《秋兴八首(其一)》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o5、《咏怀古迹(其三)》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o6、《咏怀古迹(其三)》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画图省识春风,环珮空归夜月魂” o7、《咏怀古迹(其三)》运用拟人、寓情于景的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稚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o8、《咏怀古迹(其三)》借用琵琶声来表明王昭君的怨恨的句子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o9、《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有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该国的寡妇: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孟子则强调:。
孟子对梁惠王说,当国王实施国王的仁政以保护人民和教育人民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
(农业不违农时方脸);②,。
(渔业);③,。
(林业);基本措施:④,,. (纺织品);⑤,,。
(畜牧业);⑥,,,。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寡妇对国家》解释了国王的态度:“与”的比较强调了仁政的实施。
4.孟子在《寡妇归国》中解释说,梁回王与邻国统治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即数量不同,实质相同。
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劝学》:1.孔子说:“学以致用”,并说:“生而知者上,学以致用者次之。
”荀子提出“学”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对学的理解。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说》中,我们用“烂木”和“金石”作为隐喻,阐明学习最重要的是坚持句子:4.以《荀子劝学》中的蚯蚓为例,论证了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地学习;同一篇文章中的相反例子是:“,,”5.荀子《劝说》中的句子,与王志寰《登鹳楼》中的句子相似,是:“,”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的劝导指出,如果人们想积累好的行为,发展好的道德,他们将实现“,”自由的领域。
8.在荀子?在劝导学习方面,荀子强调幻想比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更好,。
9、《荀子?劝学》中“,。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0.在本文中,通过隐喻,木材在烘烤后会发生变化,即使再次烘烤也无法恢复。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琵琶行》中描写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XXX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中点明了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描述琵琶女心神不定而进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中,XXX提出刚开始实行王道时,不能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表现XXX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1、本诗的主旨句是,。
2、诗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3、诗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4、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5、诗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6、李白在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7、,。
,。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8、李白在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9、李白在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11、李白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
登高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一)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孟子则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
(渔业方面的);③,。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 ,。
(纺织方面的);⑤,,。
(牧业方面的);⑥,, ,。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 。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与“”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二、《劝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9、《荀子劝学》中“,。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师说》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蜀道难》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5.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6.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1、《蜀道难》的要旨句是:,。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行超越的句子是:,。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4、运用夸张极言山岳之高、绝壁之险,衬着惊险的氛围的句子:,。
5、虚写映托表现蜀道的雄奇陡峭的句子:,。
6、表示历史悠长,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罕有来往。
之因此这样,就是由于“,”,进一步表示秦、蜀之间为高峰峻岭所阻拦。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加了浪漫气味,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只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绘了人的行路之难。
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困难的步履、惊恐的神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表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加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
”托出山势的高险,而后由静而动,“,。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特色的句子是“,,。
”。
◆《登高》 1 、本诗的要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2、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衬着秋江光景特色的句子是:,。
3、用落叶和江水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4、情形交融、境界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单之感的句子是:,。
5、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己之苦和国运之恨,无穷凄凉难以排解的句子是:,。
◆《琵琶行》 1 、描绘琵琶女首次出场时的神态的诗句是: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迸发并达到热潮,却又戛但是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一、《琵琶行》理解性默写1、文中介绍琵琶弹奏手法的一句是,。
2、文中描写声音高低、轻重起伏错落的一句是,。
3、文中描写声音由流畅到凝滞的两句是,。
4、文中描写琵琶声暂停之后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句是,。
5、文中描写演奏结束后,人们沉浸其中的句子是,。
6、琵琶女自叙身世,写其孤单寂寞的一句是,。
7、作者在文中表达对琵琶女身世经历深有感触的名句是,。
8、作者在文中写自己远离丝竹音乐的两句是,。
9、文中描写音乐极具感染力,深深打动白居易的一句是,。
10、文中写琵琶女正值青春年华纵情欢乐的一句是,。
二、《蜀道难》理解性默写1、本诗的主旨句是,。
2、诗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3、诗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4、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5、诗中虚写映衬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6、诗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7、李白在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8、,。
,。
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9、李白在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10、李白在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三、《劝学》理解性默写(一)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孟子则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
(渔业方面的);③,。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 , ,。
(纺织方面的);⑤,,。
(牧业方面的);⑥, , ,。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 , 。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与“”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二、《劝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9、《荀子•劝学》中“,。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