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老子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2
老子四章第四章蕴含的道理在《老子》这本经典著作的第四章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一章主要探讨的是“道”与“无”。
这些理念旨在启发我们,帮助我们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第四章所蕴含的道理。
首先,第四章强调了“无”。
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无”。
事物只有在无的状态下才能具备它们的存在。
这里的“无”并非指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本源,事物产生于无中,归于无中。
这种观念教导我们要接受事物的自然变化和流动性,并学会从无中寻找平衡和和谐。
其次,第四章还讨论了“道”的概念。
老子将“道”描述为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指引。
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它无处不在,同时也无法被人理解。
我们应该努力与道合一,与宇宙产生共鸣,以实现内在的宁静和和谐。
除此之外,第四章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这里的“无为”并非尽然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指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的态度。
老子认为,过度的干涉和努力只会破坏事物的本然属性,反而应该学会放松,顺其自然。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和努力时,才能在行动中体验到无穷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性。
最后,第四章还提到了“无以为利”的观念。
老子认为,过度追求功利只会让我们陷入困境,带来无尽的烦恼。
相反,若我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我们能够体验到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放下功利的观念,我们将能够真正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获得更加深刻的幸福感。
总之,在《老子》第四章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道理。
通过理解“无”与“道”的概念,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通过学会“无为而治”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和他人。
最后,通过超越功利追求内心的满足,我们可以获得更加深层次的幸福。
这些道理都鼓励我们放下执着,追求真实的自我,并与宇宙产生共鸣。
老子“道”中的“唯物主义”思想《道德经》全篇所提到的“道”的含义,很明白地说明老子提到的“道”是一种完全真实的客观存在,这也很明确地说明老子所提的“道”是唯物主义意义上的“道”。
依照老子所提到的道所依附的主体的不同可将道分为四类:天道、治国之道(以道治国)、圣人之道和人之道。
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这四种道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来确定它们的性质。
一、天道《道德经》有以下几处讲到“天道”:功德完满就引退,这是天的长生道理。
(第九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一些客观现象,比如,人们手里持着丰盈的获得,如果不知道放弃,可能也会失去;金玉堆满了大厅,也没有办法能够保住;富贵者要是傲慢骄纵,就会给自己种下祸殃。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发生的或遇到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这些规律就提醒人们:人要懂得进退,你功德很大,但该退时还得退,这才是长生的道理。
因此这里的“天之道”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当然也是唯物主义的原则。
知常而后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就能符合天道,能符合天道就能合乎道理,能符合了道理就能长久,一辈子没有危险。
(第十六讲)事物虽然形形色色和变化多端,最后总是要返回它的根源处,因此生命就安静了,这就是生命循环的道理,而知道了生命循环,就叫作知道了常理,而只有知道了这个常理,人才能明白,明白了,就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才能符合天道,而这才能符合道理,人也才能长久而不会面临危险。
这一讲关键是让人们知道常理,一旦知道常理,类似于天道的品德自然就会逐渐地形成,而常理不过就是生命循环,对这个生命循环的认识也不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罢了!脚步不迈出大门,就能够知晓天下大事;眼睛不观望窗外,也能够看见天道运行。
(第四十七讲)人哪怕不迈出大门,也能知晓天下大事;人哪怕不观望窗外,也能够看到天道在运行。
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必行动就能获得真知,不必亲眼看见就能制定事物的名称,无所作为而获得成功。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在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子写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共有八十一章。
虽然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涉及的内容却相当广泛,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下面笔者仅就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老子的哲学思想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一个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有人认为它属于唯物主义,有人认为它属于唯心主义。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唯一根源,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释义: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
)。
说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主要是对“道”的不同看法。
说它属于唯心主义的是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主观精神的东西,而说它属于唯物主义的则认为“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笔者认为,实际上老子哲学本身具有不清楚的地方,其中既有唯物主义的一面,又有唯心主义的一面,因而对老子哲学应具体分析,要防止把老子哲学现代化和绝对化。
老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十分突出,《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两处引用了老子的名言。
一处在高中二年级上册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的第一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二章,原文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释义: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示,高和下互相补充,合音和单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应)这说明老子已经看到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之《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理解《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学习提示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则开创了道家学派。
老子之后,道家代表人物又有庄子等人。
《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学习本课,首先就要留意《老子》《庄子》的这些篇章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
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
”(《中国文化史》)本课所选《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这种对待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
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
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背诵《<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
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
他把这种矛盾性称为道与德。
二、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史载,老子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老子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总的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以唯物主义为主,在对社会的认识上以唯心主义为主。
1,老子的“道”是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自然规律的“道”是可以说明的,但不是通常的主观理解。
自然规律的“道”也是可以给出定义名称的,但不是通常随意的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研究这个自然规律给出的第一个概念是“无”,是天地运行的起点,第二个概念是“有”,万物从“有”而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因此,从始于“无”归于“无”的研析,是为了了解运动变化的奥妙,从对各种存在的研析,是为了了解运动变化的归宿。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存在)”与“无(运动)”名称不同,但是同一个“自然规律”的两面,而共性的“规律”正是个性偶然的抽象,通过抽象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打开“众妙之门”了。
)“道”首先是客观存在,然后才是可以认识,可以“悟道”的,这显然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物质的运动的宇宙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不就象一个音囊吗?充满空气而不塌缩,万物不断地运动而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首先在于有个宇宙“乐器”的存在,有两个特点,一它是物质的,形态各异的;二它是运动的,变换不已的。
3,规律是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分析研究的方便,也可以分别从视听感觉方面给起个名字,比如,看不见的是“夷道”,听不见的是“希道”,摸不着的是“微道”,依稀微都是“道”的别名。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但是,三方面不能割裂开过于分析追究,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道”是开放系统,其上没有分明的界线,其下也没有遮掩起来。
不能准确地给出标准的定义,但最后都能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上,适用于具体的事物。
老子四章中心思想总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全书分为81章,其中第四章是整本书中的核心章节之一。
这一章节主要阐述了老子的中心思想,即“道”的概念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解释了这些概念的意义和作用。
以下是对老子第四章的中心思想的详细总结。
《道德经》第四章以“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为开头,道沖意味着道非常广阔,无可限量。
同时,道也是可以应用和运用的,但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
这一句旨在表达道之奥妙无穷,其应用没有极限。
接着,“淵兮似萬物之宗”,通过“淵”一词,突出了道的深邃和广泛包容的特性,它是一切万物的根源和起源。
接下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讲述了道的特性,它可以使万物平和,化解冲突和纷争,达到统一的状态。
紧接着,第四章通过对比的方式,将道与形式、实体相对照,通过介绍它们的特性,来凸显道的独特性。
首先是对形式的描述:“湛兮似或存”,形式是模糊的、没有实质的存在,它只在虚幻之中存在。
与之相对照的是道:“吾不知誰之子”,道是无形无象的存在,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归属。
接下来,对实体的描述:“象帝之先”,实体是通过人为的努力和模仿而创造出来的,它是有形有质的存在。
而道则不同,道是自然生成的,无需努力创造和模仿。
最后,“恍恍兮若有物”,再次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形,他不能被感知和理解。
第四章的最后一句“將恃其無,故觀其眇”,尤为重要。
它通过“將恃其無”来说明人们应该依靠道的无为无作的特性,不要寄托于物质和实体。
只有以无为之心去观察和领会道,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真谛。
这一句也是整个第四章的精髓之处。
整个第四章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道具有无穷广阔的特性,它是无限的、无形的,没有界限和归属;二是人们应该以无为之心去追求道,不要寄托于形式和实体,通过观察和领会道的虚无,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它。
老子通过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形式和实体与道进行对照,用以突出道的独特性和价值。
他反对追求功名利禄,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之心和观察道的眇小之处,找到道的本质和真谛。
老子的哲学思想.doc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
一、老子的生平与背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他生活在周朝,当时的社会正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变。
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怀疑。
老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刻反思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1.道的思想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它超越了人类的认识和语言,难以用常规的逻辑和概念来描述。
同时,“道”也是自然界的支配原则,万物皆由它而生,受它支配。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整体思考。
2.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界的运行,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他认为,人类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不违背万物的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3.柔弱胜刚强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认为柔弱的事物具有生命力,能够战胜刚强的对手。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弱势的一方可能会在竞争中胜出。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事物发展的深刻理解。
4.小国寡民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即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有利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人类社会的理想和对政治制度的批判。
三、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的概念、无为而治的思想、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思想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2.对世界哲学的贡献老子的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四部分老子思想老子其人一直不可详考。
《史记》称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今河南鹿邑)。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据称因孔子数次问礼于老子,故推知其略长孔子20岁。
知周衰而乘青牛西出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因关令尹喜发现紫气东来,知老子乃贵人也,故强使其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即后世《老子》又名《道德经》。
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余岁。
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尊其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及后来的佛学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一、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形而上的最高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间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
“道”又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事物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称,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一)“道”的本质属性“道”本来是指道路,引申有规律、规范的意味。
春秋时,人们已用来表示自然天象运行规律,以及社会人类的行动准则,如“天道”、“人道”等。
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把“道”看成是世间万物的总根源并给以系统的哲学论证。
《老子》关于“道”的论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二十一章)【道作为实际存在的物体,是恍恍惚惚,若有似无的。
恍惚啊,其中有形象;恍惚啊,其中有实物;深远幽暗啊,其中有精,精是很真实的,是确凿可信的。
由今上溯远古,它的名声也没有隐没,可以由它了解万物的原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二十五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老子》哲学思想及现实解义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涉及道家学说,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道”,它是一种超越客观事物的抽象概念,
是客观事物的本源,也是客观事物的统一。
老子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天人合一”的概念,即人与自然的联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与自然作斗争。
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放弃主观干涉,以自
然的规律来调节客观事物,从而达到社会的最佳状态。
老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以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其次,它也提倡“无为而治”,提醒人们要
放弃主观干涉,以自然的规律来调节客观事物,从而达到社会的最佳状态。
最后,它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概念,提醒人们要做到心态平和,以和谐的心态来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
为什么说⽼⼦的道学是客观唯⼼主义?我们⾸先需要明确⼀个观点,东西⽂明的对话,东西⽂化的交流,本质上不是在讨论谁对?谁错?谁优?谁劣?⽽是客观的看待两种⽂化背景之下,东西⽅不同哲学流派之间对世界认知上⾯,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东西⽅⽂化差异研究本质上是在找不同,客观的看待相同点和不同点,甚⾄不需要刻意的求同存异,⽽是在彼此尊重,彼此认可对⽅⽂化的前提下,进⾏客观的分析和归纳,既能促使⾃⼰更多的了解西学,⼜可以近⼀步巩固对传统学问的认知。
唯⼼主义和唯物主义明明是西⽅⼈的说法,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化⾮要凑这种热闹?这是基于对话和交流的需要,我们需要思考西哲尤其是马哲对哲学流派的认知和评判标准,同时要⽤这套标准来讨论传统⽂化进⾏审视。
这是基于统⼀语境需要,两种哲学共同回答同样的问题,以确保⼆者说的是同⼀件事。
不然你说你的唯⼼、唯物,我说我的道德、道理,双⽅彼此都不能正确的反馈对⽅的信号,对话就毫⽆意义了。
东西对话的必要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份⼦,中国传统学问⾃然是要属于世界学术的⼀部分,按照“博⼤精深”这个评价,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应当占据相当的⽐重,然⽽可惜的是世界哲学史讨论中国哲学的内容是极少的,这根我们介绍的少是有直接关系的,⼀⽅⾯是他们获取的信息原料较少,另⼀⽅⾯是语⾔上的隔阂。
从⼩在汉语⾔环境下浸泡的中国⼈对古典中的⽂⾔⽂都不那么得⼼应⼿,更何况是刚认识⼏个汉字的⽼外呢?我们着重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对话的基础,是因为马哲对其他哲学流派进⾏了系统的划分和评价。
他认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故⽽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
同时还对唯⼼主义以及唯⼼主义的⼏种形式进⾏了评价。
笔者认为这套针对所有哲学流派进⾏梳理和评价的理论框架是⽐较系统的,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有:阴阳⼆炁⽣成说,太⼀⽣⽔说,五⾏相⽣相克说均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程朱理学,陆王⼼学则属于唯⼼主义学说,但是极少有⼈会系统的评析⽼⼦所说的“道”。
《老子》哲学思想概述《老子》哲学思想概述高新民一、《老子》其书及其作者关于《老子》书及其作者,在历史上连司马迁也没能够说清楚,以至于成为中国学术史和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公案。
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本,才是这一公案基本上诉诸于解决。
在历史上,关于《老子》一书及其作者,最权威的材料可首推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的记载。
司马迁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衰,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詹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出焉。
’或曰詹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道耶?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从汉代起,人们便对老子的事迹已不甚明了。
司马迁一连说出了三个老子。
但他的基本倾向是老子就是李耳,即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孔子曾向他问过礼,他教训了孔子一番,孔子非但不生气,且对其弟子言,他见老子犹见龙也。
看来,老子比孔子年长。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争论的重点之一。
争论的焦点是对老子哲学体系的“道"不同的理解。
争论的双方各有充分的论据,一度相持不下,至今也没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对此任继愈先生说的较为中肯,他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都把老子的思想说过了头,超出了老子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
应当把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考察,看它在当时的思想斗争中处在什么地位,通过其社会历史作用来评判老子哲学的地位和性质"。
直言之,也就是要历史地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
因为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
究竟应该怎样判断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还是让我们把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在春秋末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考察、研究、判断吧!一、春秋末期的社会变革和“周"人统治思想的变化意识形态必然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周人取代殷政权以前,是大邦殷下面的一个小邦。
由于周文王施行裕民政策,让农家有些积蓄,进而对劳动发生兴趣。
自那时候起封建制度在周国已经开始萌芽,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始的封建社会制度。
武王克殷以后,按照周国的土地法分给阵上起义的殷奴隶耕地,并开始分封诸候。
到了昭王、穆王以后,工商业逐渐发展,私田数量不断扩大,公田制的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代替。
随后,封建社会制度逐步推广到广大地区,经济基础的改变引起了统治思想的变化。
1、“遵天"与“反天"的斗争。
“下帝”与“上帝"的“遵天论"本来是殷人的发明创造。
殷人从盘庚以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种族奴隶制王国,由殷族人统治,奴隶生产,殷族人享受。
在股族人统治层中,“国王”是国家的至高无上者,在下界来说就是下帝。
“帝”字像花蒂形状,由花蒂而得果实,果实中又孕育着无数的花蒂,延绵不绝,象征着殷人的统治权永保长久。
老子的物质观念与主要思想徐昭林一老子是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泰斗,他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传世经典,是中华古典文明的脊梁。
道,是这部著作的基础概念,这一概念紧紧抓住了世界起源和发展的核心与根本,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本性及物质世界的规律性的一个高度简洁的概括。
道,很难简单地给出定义,不过笼统地说,所指的也就是客观真理。
《老子》一书开宗明义地指出:道——客观真理,若可具体陈述,便是特定的而非终极无限的客观真理;名称即概念,若可具体的界定,它就是特有的而非普遍适用永不变化的名称即概念。
在这里,老子明白无误地表述了思维主体和被思维的客体之间的对立,以及主观映象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对立与同一。
接着他又说:无,用以命名天地形成前无可名状的本原状态;有,用以命名天地形成后本原生成万物的现有状态。
对于普遍而深远的无,将可凭以观察从无到有的奥妙;对于普遍而永恒的有,将可据以观察事物生灭更替与相互关联的道理。
无与有同属客观存在而名称不同,同样都很深奥。
深奥啊深奥,这可是揭开种种真理之奥妙的门径呀!这一段话确凿无疑地表达了老子关于宇宙之普遍联系与发展运动的观念。
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老子认为:朝远古方向展望,它就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由以孕育出天地万物的,包含着一切初始元素的本原物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这一切替它找不到合适的名称,只好勉强地称之为“道”——表示世界的起源和本原;世界的物质本性和特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所依据的法则和规律;客观自然和自然中的必然;已然可道的真理与无以名状的终极无限的真理等等意涵。
也可勉强地呼之为“大”——表示宇宙物质及其造化运行之恢宏浩大,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因而“大”也就是不断的运动,运动就是无尽的发展,发展就是永远的周而复始。
总之,老子在“道大”的概念里确立了宇宙物质由单纯单一到复杂繁多作有规律运动发展的能动性观念。
道,到底是什么模样?老子调动了必要的艺术手法给以描绘和造型。
论《老子》体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摘要】《老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较早的学说著作,其学说长期支配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
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及宇宙观几个方面出发来论述其思想体系的唯心性。
【关键词】唯心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宇宙观道《老子》的思想体系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是学术界争论最多、出入很大的问题。
这需要作整体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
就认识论来说,《老子》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因此,它得出的结论是:“不行而知”。
这是露骨地宣扬闭门潜修,拒绝与客观世界相接触,不需要任何的耳闻目见的实践就能知道一切。
这纯粹是超感觉经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它还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它追求的是神秘主义的虚无飘渺的本体——道。
道和一切知识学问是不相容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是说,求得发学问知识一天天多起来,求得的“道”就会一天天减少下去。
更进一步说,“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
可见《老子》的认识论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就社会历史观来说,《老子》也是唯心主义的,倒退的。
战国时期的各国,由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和旧的生产关系相冲突,新兴的封建制相继取代腐朽的奴隶制。
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巧妙的器物。
同时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制,还颁布了很多新的法令。
这些新生事物,在《老子》看来,都是怪物,都是“有为”的结果,都是祸患。
它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它极力主张倒退到一个“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没有什么文明的初期奴隶社会去。
在那里国家小,人口稀,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着。
虽有舟车,没有必要去乘坐;虽有铠甲兵器,没有必要把它摆出来。
叫大家回头再过那远古时代接绳记事的生活。
这就是它替圣人苦心设计的“无为而治”的理想国。
在这个国家里,圣人高距众人之上进行统治,而众人不感到有什么负担;站在众人之前发号施令,而众人不感到有什么妨害。
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思想家。
也是哲学家,那么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
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
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例如汉朝时黄老学说就提出休养生息,治理国家。
在老子哲学中老子主张“道”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它指的并不是一个实在存在的物体,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
但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思辨这一思想他只好将他命名为“道”。
老子哲学中还有许多学说,比如元灵学。
元灵学是认为,元灵深处人们身体里但却独立于人的身体。
就像西方的灵魂说,元灵也可以脱离人的身体存在于宇宙之间。
元灵不是人的器官和感觉,所以元灵是不会因为人的行为而改变的,一直都是纯正善良的是不为人的行为所支配的。
也就是说元灵就是人们最纯净善良的一部分,当一个人一生行善的时候,元灵就会如实反映,这样当他死去时他就会随着他的元灵重生,而一个人一生的善行不足时,他的元灵就会脱离本体,而他自己也就得不到重生。
所以,道家文化强调人应向善,要多做善事这样可以在轮回之后元灵得到重生。
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