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第二讲 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3)
- 格式:pdf
- 大小:7.81 MB
- 文档页数:38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地方治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与地方治理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在古代,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的形式和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其影响和作用却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诸侯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诸多的小国,每个小国都有自己的统治者和行政系统。
这种分封制的行政区划方式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治理作用,为各个小国提供了相对的自治和管理。
然而,在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朝的统一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多个郡县,设立郡县官员进行地方治理。
这种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形式不仅在秦朝得到发展,而且在以后的汉朝、唐朝等许多朝代也延续至今。
这种形式下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体系更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中央政府通过派遣官员到地方来管理和控制。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分配,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古代,中国农业发达,土地的收益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因此,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确保中央政府从地方获得足够的税收和资源。
这也导致了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地方官员往往需要通过向上级上报丰收情况、缴纳税收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政绩和能力。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会治安经常受到盗贼、山贼等犯罪分子的威胁,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更是治安不稳定。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地方官员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置城镇、兴建城墙、组织民兵等。
这种地方治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也与文化传承和思想流派密切相关。
例如,秦朝的行政区划方式和地方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法家强调治理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权威,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规章来实现。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4第二节川陕交通5第三节西南交通5第四节丝绸之路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6第六节越岭通道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11 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13第一节地区开发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
”“体国经野”与“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分封=封建:封邦建国。
天下——国——家《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
中国历史地理讲义第一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类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2第二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3)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3第二节川陕交通(西北-西南要道) (5)第三节丝绸之路 (5)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6)越岭通道 6第三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6)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9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变迁10第四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12)第一节地区开发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15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155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155第五讲人文中国——中国历史文化地域差异 (16)第零讲中国历史地理与课程内容顾颉刚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除第三讲涉及历史自然地理的河流外,余均为历史人文地理:政军农文第一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管理。
根本目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要类型:分封制与郡县制体国经野(通过人身感知国家空间大小):划分行政区;设官分职:建地方政府。
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士→大夫→诸侯→天子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西汉前期削藩→吴楚七国之乱;汉武推恩令。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
明初→靖难之役。
清→康熙削三藩。
”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一、秦郡县两级制统县政区:36郡→48郡+内史=49郡1000余县二、西汉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汉武推恩、监察(14区)、广关(函谷关东移至洛阳灵宝县)三国遥领与虚封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虚封:仅有封爵而无实土四、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一级行政区。
三国以降三级行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各级政区数急增,政区比例:1:2:6。
并出现双头州郡。
唐唐前期,州县两级制一级行政区:贞观元年分天下为10道(监察区),开元21年改为15道。
中国历史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和惯例。
为国家地方行政制度在地域上的体现,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行政制度的管理类型、管理层次的确定,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否,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
夏商时期实行的是封国建藩的地方行政体制,诸侯虽然具有地方长官的属性,但仍保留着相对的独立性。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不仅表现为中央政权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还表现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由中央对地方的统属关系所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称为郡县制。
西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在漫长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曾出现过:郡县或州县两级制;州、郡、县,或路、府、县,或道、府(州)、县三级制;省、路、府、县,或省、道、府、县四级制。
由于县一级的行政权力机构有千余个,中央难于一一控制,因此,在县以上再设一级政权,以监督县的工作,对中央负责。
这样,就形成了犹如一张大网,逐层布下,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的三级或四级政权形式,而提控网纲的是皇帝。
在地方权力的分配上,历代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都是:分割地方权力,使之各有其主,并且使地方官吏之间互相制约。
比如,秦代在郡中设有守、尉、监,把行政、军事、监察诸权分立;省设正、副两名长官相互制约。
在正、副长官之下还按中央政府组织部门的分工,分别设置相应的官署机构,在长官指挥下分工办理各项事务。
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长官要由中央任命,有规定的任期和籍贯回避。
明朝行政制度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县以下的建制无多大变动,但在省一级则有几次较大的变动,这反映出,朝廷既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三章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第二节秦、汉、晋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一、郡县制的起源与发展(一)、郡县制的产生(二)、秦代的郡县制(三)、两汉的郡国并行制二、“州”的演化—--监察区的虚与实第三节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二、宋代路制的发展演化三、辽、金、西夏及周边政权第四节元、明、清省制的形成与演变一、元朝的行省制二、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三、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第五节辛亥革命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一、中华民国时期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公元前500 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前500—1400),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1400--),利用地方志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分封制是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相互兼并,导致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不断。
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这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推行郡国并行制。
汉初,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和异姓诸侯王,后来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构成威胁。
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等措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地方行政逐渐以郡县制为主。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州县两级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决策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行政效率。
州县两级制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了路、州、县三级行政机构。
通过设立通判等官职,分割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同时,宋朝还将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进一步削弱了地方的实力。
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较大的权力,但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节制。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将省级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管理,三者互相牵制,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得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传达和执行。
但过度的集权也可能导致地方积极性的降低,影响地方的发展和创新。
例如,在宋朝过度集权的情况下,地方财政紧张,在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时往往力不从心。
中国历史地理问题:你怎样理解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答:周朝的重要制度——分封制,从隋代以后,这种制度便永远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象征意义的对皇子的虚封爵位,而不让他们再领有实际的领土。
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县制,根据研究表明,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在各国是很普遍的现象。
战国时期也出现了郡。
这样以郡县制为标志的行政区划在战国时期基本形成。
到秦朝统一全国之后,郡县制的实施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
其实行省制度是元朝从金朝承袭来的。
如果要探究行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的一次重大改革。
它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其后来的地方行政区划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另外,元朝行省的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
土司制度兴起于元朝。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建制一般有四个层级,即省→市地州→县→乡镇,管理层次之多为世界各国之首。
此外,西部少数边远山区地方在县与乡镇之间还设有县的派出机构-区公所,形成了五个管理层,而东中部地区的一些乡镇则在乡镇与村之间设管理区或办事处。
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地方行政体制实行两级制,即省(或译为郡、州)→县,县以下为地方自治组织。
我国的四级制和五级制,明显太多。
按照行政管理的一般原理,管理层次越多,管理成本就越高,而管理效率却越低。
所以笔者主张:适当划小省、自治区,逐步撤销地级管理层,最终形成以省直接领导县(市)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区划体制。
要形成这个体制,关键是要解决好地级管理层的存废问题。
目前地级管理层包括三种模式,即地区领导县体制、自治州领导县体制及地级市领导县体制,从地级管理层改革的要求与可能出发,首先应该改革市领导县体制。
回顾市领导县体制的变迁,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这个体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变化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古代中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王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地理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最早的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古代中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七个主要国家,且边界经常发生冲突和争夺。
而到秦朝的统一之后,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现代大部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革。
明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五个道(行政区域),每个道下面再划分为若干州和县。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经过一系列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管理效率,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2000年的“大行政区”划分,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行政区域,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
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
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
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
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
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
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1《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体国经野”与“设官分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分封制——分土而治1。
封建不等于封建社会。
“西学东渐”带来的历史五分法(传入日本),日本将西方的封建社会以中国的这个词汇来代表2分封制:分土而治。
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分封制)。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3西周分封:完全性权利转移——实质上是“共主”政治。
分封制实质:用土地或人民“买忠诚”,诸侯有自己的国土,完全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天子和诸侯是松散的关系。
但诸侯<--->大夫关系紧密。
西周诸侯构成:(稳定天下数百年)1手足。
晋鲁:贵族,姬姓。
2边缘方国,并入周天子门下。
楚:向周天子称臣的地方方国3追随周成王打天下的功臣。
齐:(姜子牙)有功之人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中国后,周的分封制才结束4西汉前期:封国地方财权,政权已与朝廷相近刘邦:封异姓王——杀异姓王文帝:贾谊“重封诸侯”——建议削弱诸侯景帝:晁错“削藩”——吴楚七国之乱——被“清君侧”——叛乱被周亚夫XX5西晋时期:司马炎的父辈打下天地,分封了宗室王。
为抗衡,封自己的儿子和外侄一辈为亲王。
结果武帝一去世,惠帝年幼,发生“八王之乱”中原之乱导致蛮夷入侵,进入十六国时期破坏力巨大——东汉末人口5000万->十六国3000万6明朝初期:(明朝再次实行分封制,北方首先封王,以守卫北方,防止蒙古人入侵————“靖难之变“关键词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清朝虽有封号,但除初期封三藩外,亲王门已无封地。
)郡县制——分民而治1定义: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