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历史人教必修三)
- 格式:docx
- 大小:47.75 KB
- 文档页数:5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课前导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一些发明和发现1.请列举出你知道的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
2.你认为这些发明和发现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和贡献?课堂探究知识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 印刷术古代印刷术分为两大体系,分别是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其中,木版印刷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方式。
它有着独特的制版方法、印刷技术和材料使用。
而活字印刷则是中国古代后期的一种印刷方式,在宋元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课堂讨论:1.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区别是什么?2.你觉得印刷术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学术交流有何影响?2. 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是人类历史上指导航海最主要的工具。
在我国东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关于指南针的记载。
时至今日,指南针仍是航海和探险的必备工具。
课堂讨论:1.你知道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吗?2.指南针对于古代的航海和探险有什么重要作用?3. 火药“火药”或称“火铳”,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唐代。
火药的发明,对于武器的发展、卫国戍边、火炮制造,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课堂讨论:1.你知道火药的成分和制作方法吗?2.火药的发明对于古代中国有哪些影响?课后作业1.请思考,古代中国有哪些其他重要的发明和发现?为什么它们能够在古代中国出现?2.请回答,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一些重要的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巨大,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也要学习古人的精神,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为推动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
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意识。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让学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思想,得出缺乏理论概括的结论,并深思近代中国的落后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影响3、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多媒体手段三、【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你觉得我国古代的哪些科技发明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导入』:师:中国曾经在科学技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成就是四大发明。
『新授』:师: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通过课件,以展览的形式一一展出。
师:首先来学习造纸术,提问我国古代在没有纸之前,用什么来记录事件?生:龟甲、兽骨、竹木简、布帛(向学生出示图片)师:问学生这些文字载体的缺点分别是什么?生:价格昂贵;不宜携带师:所以纸的发明就提上了日程,在西汉前期,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向学生出示图片)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造纸术的国家,但明显有缺陷,问有什么缺陷?生:纸质粗糙,不便于书写。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察非常细腻。
这样的问题直到东汉才得以解决(向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比,两汉纸的区别)。
生:东汉纸要细腻一些,有利于书写。
师:回答正确,东汉纸就是我们熟知的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向学生展示史料和制作过程),引出后人将之称为“蔡侯纸”,到魏晋南北朝时纸质提高,并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师:中国既然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那么西方改变牛皮这样书写材料的历史又是什么时候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造纸术的传播,让学生总结,其传播过程。
人教版必修三第17课毛泽东思想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新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结合教材,个人以为课标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了解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主要代表。
2、归纳、理解古代科技的特点。
3、分析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4、掌握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东、西方)的影响。
5、反思:古代中国科技在近代历史中落后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教材地位(1)在本单元中,本课内容讲述了我国古代发明与发现,每一种发明成就都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本课是对以前学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2)在本单元中,本课内容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8课古代科技是物质层面的发明,第9、10课文学艺术则是精神层面的创新,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另外,本单元与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一中一西,相互呼应;与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古一今,对比鲜明。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演变的过程。
(2)掌握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史,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展示文献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古代中国科技长期世界领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基本学科素养。
(2)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起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能力。
(3)学生通过随堂习题检测,巩固课堂所学,以便掌握古代科技的基本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借此——(1)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焕发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8课古代中国的创造和发现【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①理解中国四大创造、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开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开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比照中国四大创造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考虑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自主考虑,推论中国四大创造产生的便利,在老师引导下理解中国古代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奉献;②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数学、天文学和农学上的成就,在老师引导下讨论中国古代的科技构造,并分析其原因;③学生通过比照东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联络所学知识,讨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在长期理论中积累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宏大奉献,萌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②学生通过讨论中国科技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立、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奉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1〕古代科技开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难点】〔1〕分析科技开展的原因〔2〕对于数学、天文学和历法根底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课件展示本课课题〕问题情境1:说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什么?学生答复:……〔主要找到关于四大创造的答复〕问题:那为什么大家对于四大创造会最为熟悉呢?〔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提问所询问的本质内容,即“四大创造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答复:……〔利用课件中四大创造传播的道路和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答复对中国的影响推及到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开展〔1〕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开展,骑士阶层衰弱,封建制度逐渐瓦解〔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为近代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创造可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3〕欧洲人借鉴了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及其贡献;3.分析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二、课前准备1.课本《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八章;2.视频资料《大国之殇》;3.课堂活动准备:制作古代科技发明卡片、制作电子板报等。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铁器、瓷器、中国结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的智慧和技能为何能够造出这样的优秀的文化和科技产品?导出本课主题。
2. 学习(40分钟)(1)造纸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造纸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造纸术的发明对于古代中国技术、文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
(2)指南针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指南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指南针的发明对于古代航海事业、军事、国际贸易的影响。
(3)火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火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火药的发明对于古代军事、文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
(4)印刷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印刷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印刷术的发明对于古代文化发展和传播以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3. 活动(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古代科技发明卡片,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发明;2.学生分组,制作电子板报,了解中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4. 练习(15分钟)做相关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资料、活动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各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科技产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同时,本课还让学生通过制作卡片和电子板报等活动方式,从中深入展开对古代科技发明与报告制作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实现知识的应用与扩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古代中国人民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贡献,重点掌握诸多世界之最。
(2)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
(3)运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明确成就与贡献的史与论的关系。
(2)了解两汉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黄金时期,发现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能提出关于贡献、发展特点的个人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人生理想)(2)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杰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生态度)(3)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思想及影响难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学习(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展示图片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纸地图中国古代起初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
但是竹简太重,缣帛太贵,很难推广。
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
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这种纸原料易得,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秆、布片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每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
北宋初年刻印《大藏经》,雕版多达13万块,费时12年。
活字印刷:毕舁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和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1【课标要求】概述古代的科技成就,认识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对比四大发明在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教学建议】整体教学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吴惠子老师教材分析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第八课。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历法和农学以及医学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
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与教材前后两个单元关系不大,与本单元的其他课程联系也不深。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本课的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
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养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
”
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特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
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设计意图】以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发明的评价为引子,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四大发明
1、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概述四大发明的发明和应用概况。
(2).结合四大发明的发明,谈谈这些重要发明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发现问题的能力。
2、课堂探究一
(1)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四大发明是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的?
A、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C、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史料分析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据《萍州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
材料三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治病,中国却用它当饭吃。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司南至迟发明于何时?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战国生产(采玉)、导航、迷信活动(看风水)
(2)材料三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技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3)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能否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农学、中医学
1、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分别梳理概括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农学、中医学成就。
【设计意图】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发现问题的能力。
2、课堂探究二: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材料一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经皇帝下令推广的。
观测研
究天文的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
中国所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全国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只有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道路畅通的情况下,僧一行、沈括、徐霞客等才有可能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中国古代科技简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根本原因。
课堂探究三:以《九章算术》为例,看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材料1 中国古代数学以数的运算为主,统称“算术”。
算,指算筹;术,指解题的方法。
“算术”指用筹演算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现在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各种算法。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数学问题及解法,将书中所有数学问题分为九大类,即“九章”。
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
全书体例是“问题+答案+算法”。
材料2 中国传统数学从开始产生就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密切联系,如计算田亩、土方、交换等,第一章“方田”:主要讲述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弓形、圆环这八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更多是一门“技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在科技内容上,实用性强,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课堂探究四: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远超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
解释一: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雍正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解释二: 科举制扼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释三: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他解释:一些学者认为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
有学者认为,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权、没有专利观念,扼杀了创新发明的动机。
你同意哪一种解释?或者还有哪些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远超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在西方诞生,而中国
反而远远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
1.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制约。
3.思想: 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思想的制约,科举取士、文化专制的
扼杀。
4.对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交流与交往。
【设计意图】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总结中国过代发明的特点,以及回答本课的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发明为何会在明清落后的原因,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