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形象性
- 格式:pdf
- 大小:97.85 KB
- 文档页数:4
1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的和谐。
2苏格拉底将早期希腊美学的自然哲学基础转变为伦理学基础。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与美的对象相适应的原则。
4狄德罗把美区分为“真实的美”和“相对的美”。
5休谟等人认为“美即美感“。
博克等人认为美即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
康德认为美的对象是一种“合目的的形式”。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解词1美感:广义的美感指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
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
2审美理解: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3自然美及其特征: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其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比较曲折,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
4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人化自然:指人类已经改造、把握的自然,它是通过人类劳动实践转化“自在自然”的结果。
简答 1 为什么说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答: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
审美感受的细致与深入。
20世纪审美意识的反传统倾向。
2艺术中的丑也具有审美价值吗?答:丑的形象包含着美的意蕴与理想,通过外丑与内美的对比产生审美效果。
揭示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命运,用否定的态度加以表现,从中寄予美的理想。
由于高超的艺术技巧、独特形式使丑的事物具备了可观赏价值。
3结合赏析体验,谈谈对“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原理的理解?答: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与源泉;生活是培育艺术家想象力的源泉;生活是激发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源泉;生活是孕育艺术家创作技巧的源泉。
《美学与美育》期末复习要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第一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西方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1750年鲍姆加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柏拉图的“美的理念”说;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高峰,代表性人物有康德、席勒、黑格尔。
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提出“审美静观说”。
西方人文领域19世纪末期出现“语言论转向”。
4.美学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阶段。
5.王国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宗白华倡导体验美学,提出“艺术意境”、“节奏”等重要概念及理论;朱光潜及其美学代表作。
6.美学的基本问题。
7.美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是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和阐释法。
其中实验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什么心理测试、统计及调查方式等的研究方法,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创立的“实验美学”研究方法。
(二)重点理解的内容美学的性质与美学的对象。
关于这一点,经常有同学搞混淆。
大家要注意: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总之,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二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合理的数量关系。
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中国古代美学家中王夫之把“情”与“景”、“心”与“物”结合起来认识美。
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
美育的五大原则口诀
1.形象性原则
美不是抽象的,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美的第一个特征。
学生鉴别生活中事物的美丑,必须能够直接感知美的形象。
2.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学生感受美的事物的同时,要融合自己的情感,形成审美感受,作出审美判断。
3.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美育是对美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或理论讲解;二是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鉴赏和创造性活动等形式完成的;三是学生是在活动过程中达到审美效果的;四是审美教育必须要求个人参与活动进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美育。
5.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是在进行美育时要求学生要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美。
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小学教育专科美学与美育作业A.B.C.D.第一章一、单项选择:1、著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提出的A.柏拉图B.鲍姆加登C.黑格尔D.贺拉斯2、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
因而被视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是(B)A.康德B.鲍姆加登C.席勒D.黑格尔3、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是德国的心理学家(C)A.席勒B.叔本华C.贾希纳D.狄而泰4、从20世纪初起借鉴西方美学观念撰写美学与美育论文,因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创始人的是(A)A.王维国B.黄遵宪C.蔡元培D蔡仪5、《谈美》《文艺心理学家》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A.王维国B.朱光潜C.宋白华D.胡远6、美学主要是一门(A)A.人文科学B.自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践科学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美学的性质就是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基本属性和特质。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审美体验并非神秘,不可知的,它是生的产物。
三、简答题1、西方美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西方美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和文化论美学。
2、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阶段?答:美学在中国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20世纪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和90年代美学3、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答: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阐释法四、论述题1、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的方法答:例如,分析《红楼梦》时,要注意调动有关古典长篇小说的审美阅读知识,显示小说在语言、文体、人物性格、环境刻画、意境描写等方面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成就,并且获得一种认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是体现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代表性作品。
这种分析方法及结论是由对美学以外的有关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
人口学、社会学知识去阅读,从中见出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人口、社会等方面的生活图紧,从而获得这样一种认识《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
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
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
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
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美学专题作业答案一一、填空1.鲍姆加登2.美育书简人性的完善3.王国维现代美学4.80 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5、美是生活6.叔本华7.文化语境8.姚鼐二、选择题1.A 2 .C 3 B 4. A 5.B 6.B 7.B 8.B三、判断正误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
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
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3.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答:错。
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
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4.“丑得如此精美”。
答:对。
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
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材料创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建构,征服现实中的丑,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获得美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丑得如此精美”成立。
四、名词解释1.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2.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美的含义和特征及其形态这一章主要论述美的含义和形态问题。
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从教材关于美的含义的论述中已知,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由此可见出美的四个基本特征: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从美的四个特征可以更清晰地体会美的四点含义。
第一,美的符号性。
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
美必须以符号形式向人显现,而没有符号就不成其为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里的“春江潮水”、“海上明月”、“滟滟波光”、“江畔花林”等美的现象,都体现为宇宙的内在时间流动和空间韵律等符号形式,这些符号形式唤醒人类心灵深处的宇宙意识,使得诗人内心产生出以追光蹑影之笔加以书写的强烈冲动。
同时,人类善于运用符号形式表达个体对美的情感体验。
例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
在这首诗里,“愁”是游子日盛一日的内心乡愁,正是怀着这种乡愁,诗人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水上觅得了与这种愁绪相对应的符号。
如此,水边的树、江空的月也顿时与人接近了许多,宛如一种无言的安慰。
第二,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凡物都有功利性,对人不是有益就是有害。
一朵花可以经过提炼制成药物,有益于人;也可能散发出有毒的气味,有害于人的健康。
它所结出的果实,可能鲜美而有营养,也可能包含剧毒。
但是在审美活动中,这些功利方面都在主体意向中被超越了。
花是有用还是有害,全都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它只是向主体呈现出直观形象本身,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倪云林),作为客体的“兰花”在此呈现的是无限悠远的生命、深邃玄远的韵味和高妙莹洁的姿态,一言以蔽之,呈现出一种具有无限魅力的直观形象。
1、专指审美对象。
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美”。
2、指美的性质。
对美的认识有两种对立的学派,即主观论和客观论。
主观论把美和审美对象看成一回事,审美对象是由人的主观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创造出来的。
客观论则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最终还是决定于客体的审美性质,故将美作为审美性质看待,于是产生了美在形式说。
3、指美的本质,即美从根本上到底是如何来的?关于此问题长期在美学界存在着争论。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美的本质有两个基本特征,这便是美的客观社会性和形象性。
美的客观社会性是指美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属性,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受的存在而存在的,但它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或自然属性,而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和属性,作为人的对象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是以一定的具体形状或现象存在着的,人们能强烈地感觉到它。
美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分,但不论何种形态的美,都离不开上述两个基本特征。
美育1.美育的性质美育的主要性质是情感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美育的特点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
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
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第二,娱乐性。
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
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三,自由性。
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
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
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
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
第四,普遍性。
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
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臵,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完全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
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3.美育的任务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创美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具体说来,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
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着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的美的真正本质。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电大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小学教育专科考试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GEIHUA1688】电大《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小学教育专科考试小抄美学与美育作业A.B.C.D.第一章一、单项选择:1、着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提出的A.柏拉图B.鲍姆加登C.黑格尔D.贺拉斯2、在1750年出版的专着(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
因而被视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是(B)A.康德B.鲍姆加登C.席勒D.黑格尔3、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是德国的心理学家(C)A.席勒B.叔本华C.贾希纳D.狄而泰4、从20世纪初起借鉴西方美学观念撰写美学与美育论文,因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创始人的是(A)A.王维国B.黄遵宪C.蔡元培D蔡仪5、《谈美》《文艺心理学家》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A.王维国B.朱光潜C.宋白华D.胡远6、美学主要是一门(A)A.人文科学B.自然科学C.社会科学D.实践科学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美学的性质就是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基本属性和特质。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审美体验并非神秘,不可知的,它是生的产物。
三、简答题1、西方美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西方美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和文化论美学。
2、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阶段?答:美学在中国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20世纪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和90年代美学3、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答: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阐释法四、论述题1、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的方法答:例如,分析《红楼梦》时,要注意调动有关古典长篇小说的审美阅读知识,显示小说在语言、文体、人物性格、环境刻画、意境描写等方面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成就,并且获得一种认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是体现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代表性作品。
美育的特点和特质1、形象性:美育主要通过美的形象来感染人,这是其显着的特点。
美育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
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2、娱乐性:美育具有鲜明的娱乐性。
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3、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
美育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一般不采用灌输的方式。
美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
4、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
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5、多样性:美育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6、综合性: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还包括审美能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7、个性化: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8、情感性:美育通过美的形象,以形感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
9、潜移默化: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
10、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审美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通过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
第十四单元美的特点:形象性美具有形象性。
那么,什么是形象性呢?“形”在中国古典词汇中更多的指地上的可见的事物之外貌,而象则更多地指天象或者象征之意。
例如《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而韩康伯注曰:“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
”同样在《系辞上》里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这些都指出了“形象”的直接观感性,只不过有“天上地下”“形上形下”的区分。
《周易》里说:“圣人设卦观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象也者象此者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天垂象,见吉凶。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这些“象”都有以痕迹征兆象征的意思。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韩非子》对此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这里的“象”则多了想象的意思了。
总的来看,形象,都包含有可以眼见的直观的甚至可以触觉的物象的意思。
因此,美的形象性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可见、可感可触的。
康德曾经指出“美是非关概念而普遍的”,美不是理性逻辑之下的清晰概念,但它却象概念一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真理和知识,即使美的东西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蕴涵着“某种道理”,那也一定是在形象中包含着的,是不知不觉的自然显现,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不是感性的显现理念,而仅仅只见理念,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那这个东西不能叫做美。
美是人的视觉一下能捕捉到的一个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这是美的首要条件。
然后这个物象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想象、情感等活动,把这个画面自己构筑成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有生命力的包含欣赏者自己情感的美的画面,如果还仅仅只停留在物象的阶段,就很难有更美的感觉。
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总是以其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为主体感官所感知的特性,是以形式因素为主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特性。
美的事物,无论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展示其美的风采,即通过由特定的声、光、色、线、形、质等物理因素所构成的感性形式来展示自身。
离开特定的感性形式,美将无所依傍。
但美的形式并非仅仅由声、光、色、线、形、质所组成的纯形式,而是与内容有机统一的有意味的感性形式。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不同对象中表现有所差别,自然美偏重于形式因素所构成的形象美,社会美偏重于生活内容的形象美,而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于审美意象,即使抽象艺术也不过是通过变形的形象来展示对生活生命的感受和理解,总之,美的形象性可以使人在对美的直接观照中感受到自身本质力量的自由创造。
美的形象性既包括形式因素又包括内容因素,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但以形式因素为主,因而其主要反映形式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而理性思维对于美的形象性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听觉和触觉主要是感受形式因素的美,理性思维则是把握和理解美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内在美。
对美的形象性及其反映形式的认识是在美学史上逐渐形成的,对美的形象性的认识缘起于古人对形式美的思考,而对形象美的反映形式的认识则源自近代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发展。
美的形象性是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前提和结果,它决定着美与审美乃至艺术创造的形象思维特征。
一、从字源学看
"美"这个词首先可做词(字)源学的询究,从字源学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的很肥很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吃)有直接关系.另一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
个字,这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把"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即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二、从古今语言看
在古代,"美"和"善"经常是一个意思,<<论语>>讲"'里仁为美",在古希腊,美,善也是一个字.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它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具有三种相联而又有区别的含义.
第一种,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即用强烈形式表示出来的感官愉快,也可以说是"羊大
则美"的沿袭和引申.例如:饿的要命,吃点东西,觉得很"美"
第二种,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即把严重的伦理判断采取欣赏玩味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是"羊人为美",美善不分的延续,例如:我们常对某个人,某件事,某种行为赞赏时也常用"美"
第三种,专指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不是伦理道德的判断,也不是感官愉快的判断,而是审美判断.例
如:看画展,听音乐,种种艺术欣赏.
三、从美学范围看
在美学范围内,"美"字的用法复杂,包含好几层含义.第一层(种)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种)含义是审美性质(素质)第三层(种)含义则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所以要注意"美"这个词是在哪层(种)含义上使用.
审美对象: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观条件或以主观条件为决定因素还不行,总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审美性质(或素材),审美对象是由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创造出来的,与审美经验经常难以分割.
审美性质:"美"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质和形式规律.这在美学上是很重要的,特别在造型艺术中.所谓"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包含有这一层含义在内.
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的条件上来追求美.只有从美的根源,而不是从审美对象或审美性质来规定或探究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
美之心,皆有之。
追求外表美不过是的天罢了。
欣赏美好的事物是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一个衣着得体的和另一个不修边幅的站在一起,给观众的印象分,谁会高一些呢?不得而知。
仪表之美,贵在自然,但并不排斥为的装饰。
一个若不修边幅,邋里邋遢,那只会给以脏的坏印象。
因此,追求外表美不仅合合理,而且应当提倡!
正值青年华的我们,相信谁都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们眼前吧。
高尔基不也说过:“照天来说,都是艺术家。
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去。
”?这不仅仅是为了他的赞美或好感,更是自的一种美好感觉,可让自己更自信,从而更神采飞扬。
殊不知那些外表不美的往往会让感觉精神的颓废,因
为他本就对自己的外表没有信心。
有谁见过一个衣衫不整的能有神采飞扬的自信?而我们欣赏的不正是那种充满自信和乐观的么?外表是给的第一印象,倘若我们不懂得追求外表美,还会造与某些机遇失之臂。
比如去面试吧,如果这时候我们还抱着不应该追求外表美的心态去应聘——不修边幅,蓬逅面……结果只怕不尽意。
有时对自己适当的妆扮也是对他的一种尊重。
哪怕你能力再高,外表是踏出功的第一步,若这一步走不好,接下来的路恐怕也
不好走了。
由此可见,们追求外表美无可厚非,更何况美是的天,我们又何必去压抑这一种感呢?完全没有必要。
一个功的,相信也懂得如何去妆扮自己,让别由里至外地佩服自己,欣赏自己。
外表之美既源于先天的条件和适度的装扮,更来自自的质和修养。
培根说过:“论起美来,容貌之美胜于颜之美,而适宜并秀雅的风度之美又胜于容颜之美。
”没有德的美,转瞬即逝。
我欣赏懂得追求外表美的,更欣赏懂得魅力美的。
一个若盲目地一味追求外表美而忽内在美,其结果也只会适得其。
要知道,一个的外表再美也只能取悦一时,总有一天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褐;唯有魅力之美才能让我们终生美丽。
我们应该追求外表美,更要追求内外兼备的美;创造一个美的自我,为青增添一份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