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地图定义:按照一定制图规则,用线条、符号、图形、文字及色彩等在平面上表示地表自然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书。
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地形图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地形图是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下绘制的、用符号表示地物和地貌(高低起伏等),表示的内容是经过一定的取舍后的地物和地貌。
(1)以大地测量成果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控制基础,并印有经纬网和直角坐标网,能准确表示地形要素的地理位置,便于目标定位和图上量算;(2)以航空摄影测量为主要手段进行实地测绘或根据实测地图编绘而成,内容详细准确;(3)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能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态,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能满足图上分析研究地形的需要;(4)有规定的比例尺系列,如我国规定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为:1: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现已为1:25万) 、1:50万、1:100万,可以基本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作战指挥的不同需要;(5)有统一的图式符号,便于识别使用。
土地利用规划图指对一个社区或类似范围内日后的发展所做的规划图,其中标明用于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或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大小和位置。
土地利用规划图常是确定具体区划的基础。
宗地图与地籍图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属界址范围内的地块称为一宗地。
它是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
一般情况下,一宗地为一个权属单位;同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不相连接的若干地块时,则每一地块分别为一宗。
宗地是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也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
历史上曾称宗地为“丘”。
宗地图是土地使用合同书附图及房地产登记卡附图。
它反映一宗地的基本情况。
宗地图属于地籍图的一种,是在地籍图的基础上编制的,以一宗土地为单位绘制的宗地图。
基本地籍图的侧重点是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的位置权属。
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地形是指地表起伏的情况,地球表面是由各种各种各样的地形组合而成的,常见的由五类,即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教材对地形类型的内容作了简化处理,要求学习能够通过图片来判断五类地形,了解它们的特点。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既受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也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总的来说,内力作用常常使地表的起伏加大,这种作用往往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比较而言,外力作用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结果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教材中介绍了常见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特点和结果。
等高线地形图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地图类型之一,由于在前面已经学过一般地图的判读方法,所以教材主要从用图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地表形态特征与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关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考虑到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等高线图时会感到困难,教师在最后还应该准备几幅等高线图供学生做判读地形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3.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某种地形模型,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2.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状况,探究地形对经济生活的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状况,初步感悟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思想。
2.使学生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对生产生活实际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从中领悟到等高线地形图的用途。
3.通过对各种地形的描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一至两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3.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能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解读1: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解读2:等高线的特点,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常以选择题、解答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解读3: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
知识点01 地形的类型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一)地形的类型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二)各种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即学即练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目标导航知识精讲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答案】B【解析】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错误;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地势相对平缓,而盆地是内部相对外部要低;故B正确;D、高原的外围海拔没有内部海拔高;故D错误;【即学即练2】读图,完成(1)(2)题。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温州实验中学郑建铭【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关于地形类型的内容,学生已经在社会课接触过,而且教材对它们进行了简化处理,所以掌握起来,难度不大。
地形的变化受内力和外力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形形成的原因,赞叹自然界的力量。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一个难点,因为它将立体的地形采用投影的方法平面化,部分学生在思维上存在障碍,所以要通过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帮助学生突破障碍。
本节分三课时,其中学生分组实验为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⒈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能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⒉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⒊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⒋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读图能力。
⒉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特征辨别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主要地形类型的判读。
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学生考察家乡主要地形类型和主要土特产【教学过程】一、地形的类型1、讨论:由于地壳广泛、持续不断的变动,地球的表面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
如: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
你知道这些地形类型有什么特点吗?2、学生活动:读图了解它们的特点3、小结:丘陵:海拔〈500米。
地表起伏较小,没有明显脉络的隆起地形。
相对高度〈100米。
平原:海拔〈200米。
地面宽广,地表起伏较小的地区。
相对高度〈50米。
山地:海拔〉500米。
有明显起伏的地区。
相对高度〉100米。
高原:海拔〉500米。
顶面较大,起伏较小的地区。
盆地:周围山脉,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陷的地区。
4、讨论:1、学生展示事先考察家乡主要地形类型和主要土特产2、根据考察材料说说温州的地形类型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是立体的,用什么办法把地形表示在平面上——地图上呢?1、学生讨论、回忆:曾经学过将立体转换平面的方法——地球仪到地图2、演示:事先用橡皮泥捏好山峰模型。
用小刀将山峰由上往下分成高度相等的四块即画4条等高线。
中间用彩色硬纸隔开。
依次由下往上取出山体块。
2、等高线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表示起伏的地形。
3、读图4-54 等高线形状:闭合曲线。
4、读图4-55 山脊的等高线走向?(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顶(峰)等高线的特点?(周围是山脊,中间是很小的封闭曲线)等高线的疏密分别表示什么?(疏:缓坡;密:陡坡)峭壁呢?(等高线重叠)鞍部的等高线走向?(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5、实践(投影片):分析地形,根据投影画出等高线地形图。
6、读图4-56,填表。
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往内,海拔增高。
鞍部:两个山顶中部平坦区域。
峭壁:等高线重叠、相交。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7、制作: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做出地形模型。
8、拓展:为什么山区公路多沿等高线修筑?(山区地势陡峭,往往造成公路的陡度比较大,行车不安全。
而沿等高线修筑可以使地形相对平坦,减小公路坡度。
)三、地形的变化1、地球表面有各种地形是什么的结果?(地壳变动)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板块的碰撞和张裂)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在喜马拉雅山的东断有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江水从这里穿过。
你知道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怎样形成的吗?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溶洞、沙漠等是如何形成的?(学生阅读并讨论)总结:原来地表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既受地球内力的影响,也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如流水的冲刷和溶蚀、风的吹蚀、沙的沉积等。
2、内力和外力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内力——使地表趋于起伏,形成地形骨架,具有阶段性。
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削低高山、填平深谷),具有缓慢性和持久性。
3、在不同的地区,外力的作用相同吗?全球而言,流水的作用最广泛和普遍,(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但在干旱地区,风的作用最为明显。
南方:由于流水的作用,常常有岩溶地形。
沿海地区:受海水作用,出现海岸地形。
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受风的作用,出现沙漠、戈壁、风蚀城堡。
高山:出现冰川地形。
4、小结: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有:流水的冲刷、风的吹蚀、沙的沉积等。
使地表趋于平坦。
5、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哪种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结论:就全球而言,地形有明显高低起伏,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而在局部地区,如一些地表平坦地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侵蚀平原等)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A层:课后练习作业本:第7节没有“*”标注的B层:课后练习作业本:第7节目标导引:第7节课外探究:根据野外考察或查找资料了解导致温州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和内力因素,哪种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呢?附:参考资料1、风吹风蚀,鬼斧神功说到风,你可千万别陶醉于“和风细雨”、“春风扑面”之中。
风的吹蚀作用对岩石的改造,它所造成的独特的地貌地形,真可谓鬼斧神功、巧夺天工呢!在欧洲,中世纪时几乎每座村庄都建有教堂。
今天,随便爬到哪座教堂的钟楼或塔顶上去,都能看到在石头或硬砖砌成的墙上(内部的墙)有许多近于圆形或椭圆形的凹穴(直径一般10-20厘米),连在一起就呈蜂窝状了,常称蜂窝石。
因为有屋顶和塔壁的遮蔽,这些洞穴不是雨冲刷出来的。
唯一的“作案者”是从不封闭的墙和洞开的窗里钻进来的风。
在受到风蚀作用的悬崖峭壁上也常见这样的凹穴,只是样子更稀奇古怪些。
有的凹穴已很深了,且向山里倾斜,常称为石口袋,确实它们常被游牧人放置杂物,甚至象帐蓬这样较大的东西。
有时洞紧挨着洞,整个石壁看上去象一张破鱼网。
如果沙漠里有一座基岩构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内有节理或裂隙发育,暴雨的冲刷会使节理或裂隙加宽扩大。
一旦有了可乘之机,风的吹蚀就开始起作用了,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台小山,。
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
旅游者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就象到了一个颓废了的古城;纵横交错的风蚀沟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楼群。
这样的“城”称魔鬼城,在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部有魔鬼城,有的规模还不小,令人惊叹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风成的)继续遭受风的吹蚀而变成各种形状。
如果岩层近于水平且硬、软岩层相间,软岩层容易被剥蚀掉,硬岩层相对突出,象屋檐那样,称石檐。
如果软、硬层相间的岩层是陡倾斜的,那么就形成锯齿状的雅尔塘地形。
“雅尔塘”原意为有泉水的驿站。
因倾斜的石檐象倾倒了的或残毁了的古老烽火台或岗楼,故以雅尔塘名之。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为大自然提供了地表形态的“粗毛坯”,而要把这些“粗毛坯”雕塑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则离不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常常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等以及水的作用下,还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是不溶性物质,如粘土,则常残留在原地此外,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也都可以对岩石起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它提供了进行侵蚀作用的条件。
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碎屑磨蚀岩石。
在沙漠地区常常见到的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都是风力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和普遍。
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水流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土层松厚,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对岩石还有化学溶蚀作用,河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和一些风化、剥蚀产物中的可溶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
喀斯特地貌就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
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海浪打击岩石,会不断地对海岸起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干燥、半干燥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强烈,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的搬运作用很大。
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水的流速成正比,所以,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
在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特殊洪流,叫做泥石流。
其中固体体积一般超过15%,最高达80%。
泥石流的冲刷、搬运、堆积过程十分迅速,可埋没农田、森林,堵塞江河,冲毁路基、桥涵和灌溉渠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我国不少山区常有泥石流发生,特别在森林、草坡遭到破坏的山区,泥石流的出现更为频繁。
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形成砾石、砂、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冰川的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才能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当流水携带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良好的农业区。
我国黄河由于河水挟带的泥沙特别多,三角洲成长的速度很快。
根据历史的记载推算,自1855年~1954年,河口海岸线在实际行水年间,平均每年向海推进180米;1976年~1987年,河口岸线共向海伸长29000米。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时,沙尘便会沉落。
由于沉积物质的不同,有的地方成为沙漠,有的地方成为黄土。
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
沙丘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
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
它会掩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因此,控制沙漠的扩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个重要方面。
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固结成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