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周边形势及边海防热点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7.92 MB
- 文档页数:4
2016年高考时政热点:中方南沙岛礁扩建合情、合理、合法(搜集整理: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任君友)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政府对南沙部分驻守岛礁进行了相关建设和设施维护,主要是为了完善岛礁的相关功能,改善驻守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更好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更好地履行中方在海上搜寻与救助、防灾减灾、海洋科研、气象观察、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渔业生产服务等方面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南沙岛礁扩建后,岛礁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除满足必要的军事防卫需求外,更多的是为了各类民事需求服务。
南海海区远离大陆,航线密集,渔场众多,受台风和季风影响突出,海难事故频发。
本次岛礁扩建,中方将建设包括避风、助航、搜救、海洋气象观测预报、渔业服务及行政管理等民事方面的功能和设施,为中国、周边国家以及航行于南海的各国船只提供必要的服务。
中方进行岛礁扩建工程经过了科学的评估和严谨的论证,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要求,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和渔业保护等问题,不会对南海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今后,中方还将加强相关海域和岛礁的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工作。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保持南海的和平稳定,符合中国的发展和安全利益。
中方坚持同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与东盟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我们注意到某些国家对个别国家长期以来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岛礁上大兴土木的行为不声不响,却对中方在自己领土上的正常活动说三道四,这完全是在搞双重标准,不公平,不具建设性。
”希望有关方面切实恪守在南海问题上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本文根据外交部:中方南沙岛礁扩建合情、合理、合法文章稍有删减)。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及其对策作者:张智文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10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我国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方面要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同时要解决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如钓鱼岛争端和南海问题)。
我国的战略对策主要有:加强国防建设,构建新型海洋强国等。
关键词:海洋;安全;形势;对策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84-02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是人类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希望。
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洋权益为基础的。
国内外的历史都证明:“向海则兴,背海则衰”的道理。
一、海洋的战略地位及作用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了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家争夺的战略安全空间。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竞相制定了逐鹿海洋的发展战略,试图从海洋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不仅美国和日本等传统的海洋大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纷纷制定国家级海洋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一战略,说明海洋安全建设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因此,我国要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解决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如钓鱼岛争端和南海问题),以保障实施海洋及其资源开发的安全环境,从而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
如果失去钓鱼岛,我国不仅要丢失大片的管辖海域和巨大的海洋资源,而且我国的战略安全空间将被大大压缩,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就完全暴露在美日的监控之下,十分危险,我国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难度就更大了。
同时会形成多米诺骨牌的负面效应,刺激南海周边国家进一步采取冒险措施,危害我国南海主权,不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
我国周边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与对策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一、关于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问题。
台湾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必须迈过去的门槛。
第一,台湾既是中国前进的基地,安全的屏障,又是美、日打击中国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制约中国雄心的最好手段。
在今天,台湾是封堵中国向东发展大门之门锁,这扇大门打不开,中国向东发展的门,是永远关闭的。
我们要向东发展,向海洋发展,向深蓝发展,就永远是个“黄梁梦”。
中国虽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但是我们被美国的第一岛链封死,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我们被压缩在一个浅近的近海大陆,非常狭小,区域很有限,发展余地、空间非常小。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具体谈一谈台湾问题:第一个方面:台湾在我国安全与发展中的战略价值其巨大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台湾与台湾海峡是我国东南沿海海上重要屏障与国防安全的前沿阵地。
台湾历来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锁钥”和“腹地数省之屏蔽”。
台湾岛与海南岛相倚形似我们这只“雄鸡”的“两足”,与舟山群岛呼应,又构成“犄角”,以台湾为中心连接两翼形成一条天然的战略海防线。
2、台湾与台湾海峡对我国维护海洋交通与海区安全有巨大价值。
台湾位居我国中部,台湾海峡是联系黄海和东海海区同南海海区的交通要冲,也是美、日进出北太平洋与南海、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台湾海峡与台湾及其以东海区,就没有中国的海防。
3、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可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与蓝色国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们的黄海、东海被朝鲜半岛、日本九洲岛和琉球群岛屏蔽,南海则几乎被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诸岛和马来半岛所封闭,中国很难找到理想水道进出太平洋。
惟有台湾岛直接东邻太平洋,是我国不受制于他国通向太平洋的唯一出海口。
二、关于南海问题20 世纪70 年代,随着东南亚地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占领中国南海部分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南海问题出现。
2016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范文1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
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
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
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我们的应对之策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处亚洲东方的陆海兼备的大国,陆地边界线、海岸线都很长,邻国众多,地缘形势复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既有“先天不足”一面,又有“后天可塑”的一面。
为了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周边安全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为此我国要发展经济,保持足够防御的军备水平,依托周边、搞好睦邻关系。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应对之策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和主要战略目标是“安全与发展” 。
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是中国实现发展的前提。
周边安全形势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并思考应对之策很有必要。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一中国的“魅力”总在吸引他国“眼球” 中国地处亚洲东方,陆海兼备,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 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
陆地边界线总长2. 2万余千米,海岸线总长1. 8万千米。
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 海洋国土面积300 余万平方千米。
陆海相连,总面积达 1260万平方千米。
疆域辽阔,美丽富饶。
长期以来,浩瀚的太平洋、漫长的陆地边界既给我国对外交往提供了便利, 同时又是国家安全面临双重风险与挑战。
近代以来,西方依靠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制造出来的坚船利炮,开始从陆上和海上同时蚕食中国,中国边防和海防同时告急,导致安全危机持续不断,使中国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牵动着中国安全与发展的神经。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但在整个冷战时期,社会主义的中国始终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借重和制衡的对象,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国际战略地位的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中国安全环境的险恶。
我国背陆面海,但陆与强国接壤,海有岛屿环锁,虽为陆海兼备,但陆海兼备的利益享受不够,在我国积贫积弱时甚至相反。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上升, 国际影响的扩大,源于日本、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纷纷出现。
然而,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中国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军事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有很大差距,与其说“中国威胁论”是表达了这些国家对充满活力魅力的中国的惧怕,不如说是一些人想通过散布“中国威胁论”挑动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警觉与不安。
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内容摘要:近期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东闹”之势。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正文: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变化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因素都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
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
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
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没有解决的边界问题。
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中国南海问题。
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
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
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
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
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2016年国际形势回顾2016年的国际社会发生了很多“黑天鹅事件”,有些甚至令观察家大跌眼镜,例如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
同时,2016年的中国外交在攻坚克难、勇敢开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举办了一些值得我们回顾的重大活动。
一、2016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一)国际体系实力对比出现量变但没有质变过去的一年里,整个国际体系的实力对比出现了一定的量变,但没有质变。
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遍乏力,俄罗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下跌,经济还有所萎缩。
发达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仍然没有完全从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复苏乏力,许多国家仍有比较严重的失业、债务负担。
德国因为默克尔2015年开始大量接收难民的政策,财政负担有所加重,经济增长也没有特别大的亮点。
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形势相对较好,股市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都比较明显。
发展中国家里,中国经济有所放缓,但是仍然维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经济规模下还能维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非常惊人了。
因此可以想见,中国、欧洲、美国、俄罗斯2016年的实力对比没有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动,但是量变仍然在继续发生。
我们现在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美国的60%多。
这个趋势仍在继续。
中国经济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火车头,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中国一方面要感到自信和高兴,另一方面仍然要谦虚,要感到任重道远。
(二)国家间战略关系继续进行调整和重组国家间战略关系,有些在加强,有些在改善,有些在削弱,甚至出现了一定的紧张。
中俄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战略合作水平。
2016年,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五次,就很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
中俄之间的合作也在稳步提升,在能源、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战略性大项目的合作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果。
中美关系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在过去几年中通过瀛台夜话、西湖谈话等,双方都坚定地认为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维持中美合作,尤其在很多全球重大事务中的合作,是中美的共同利益所在。
我国周边形式发生了哪些新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及特点是: 第一,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两格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
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大国关系在重新调整,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新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不会改变,但由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充满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激烈斗争。
世界多极化将会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第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科技革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使得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
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所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而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经济全球化将会在曲折中发展。
第三,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高科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不仅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结构、综合国力,而且影响政治格局、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明显占优势,发展中国家面临实现技术跨越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传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当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在总体缓和与局部动荡并行,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问题同在,机遇和挑战、困难与希望相辅相成的国际安全环境下,我国的周边安全也处在比较复杂、不断变化的时期,总的来说与缓和的国际大趋势相一致,但也面临着一些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情况和问题,不排除发生较大动荡和曲折的可能性。
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安全威胁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天下仍不太平。
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机遇。
1)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冷战结束后一段时期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有所改变,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不断增长。
2)从国内形势看,政治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影响因素多元(一)一是美国因素。
A.美国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潜在威胁最大的国家。
B.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是综合性的、长期的。
C.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战略,与我国存在着根本利益冲突。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重大问题的战略应对作者:刘毅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17期近来随着朝鲜半岛与中国南海局势再度紧张,周边外交的变数增加,中国目前需要归纳和审视此前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措施,明确主要逻辑思路,评估其有效性,进而为下一步战略应对行动做好准备。
例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外交战略的军事侧面与经济侧面?怎样实现更好的战略配置?在南海问题上如何处理“维权”与“维稳”的战略关系?在朝鲜问题上如何更好地应对多重压力,实现战略平衡?中国周边外交重大问题的战略应对过程如何体现前瞻性、更好地兼顾各方面复杂关系?本刊就此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
一、周边外交的战略评估《领导文萃》:您如何认识当前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战略本质?时殷弘:现在看得比较清楚,增进中国在亚洲和西太平洋的权势和影响力,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目标,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两大类,即“战略军事”和“战略经济”。
粗略地说,从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到2014年秋季为止,中国政府主要是在运用广义的“战略军事”;然而,从2014年秋季开始,很可能作为某种战略审视的结果,战略经济急剧凸现,同时战略军事层面的某几个重大方面依然是显要的。
因而可以说,中国当前关于亚洲和西太平洋的战略形成一种复合性的复杂路径,改变战略军事为主的战略转变看起来是个战略扩展,并未伴有任何基本的收缩。
但是,无论是战略军事和战略经济,都需要审慎,防止过度扩展导致“战略透支”。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周边外交领域,特别是南海问题和朝鲜问题。
总体上,中国需要从大局出发,应对这两个突出问题。
在南海问题上,可能开始浮现新兴强国对既有强国的基本互动逻辑:新兴强国倾向于反复而有限地向前推进并从中获益,这样的可能的隐患是容易缺乏足够的意愿去主动减抑重大的冲突动能;既有强国则为规避难以经受的冲突及其升级,反复或被迫地收缩或退让,但最终可能会认为已经无可再退,决心一搏。
08制药4班3108002336 潘豪兴如何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
但是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对海洋并不重视,加上国内政治斗争不断,所以在我国宣布领海后并没有有效地行使主权,而是搁置在一边。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海域被探测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在能源短缺以及巨大的利益的驱使下,周边国家蠢蠢欲动。
在海域被试探性侵犯的情况下,中国并没有使用强硬的手段,没有及时收回被占的岛屿,反而提出所谓“共同开发”,即在“搁置争议”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在中国这种无能的表态下,周周边国家纷纷明白过来并占领更多的海域,于是南海很多岛屿改了国籍,成为现在所谓的纷争问题海域。
其实无论是从人口,经济还是国际地位上来说,中国都算得上是一个大国。
一个这样的大国强国面对着海域被侵犯却没有反击,这种态度无疑是默认别人的强盗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丧失了强国该有的强势。
试问对于一口没有任何危险气息的肉,谁不想上去分一杯羹呢?所以中国必须进行各方面的改变。
首先中国要改正的就是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
中国在国际上最喜欢用的四个字就是“强烈谴责”。
如果国际上的事单纯用谴责就能解决的话,又怎么会出现美国打伊拉克呢?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在利益的前提下,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当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不应该保持沉默,而是应该做出反击,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只是一个纸老虎中看不中用。
更不应该搞什么共同利用,共同开发。
明明就是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要和别人一起分享或者让别人独立无条件享受?这样的行为和自杀有何区别。
而且所谓的“共同利用,共同开发”政策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示弱的姿势。
其次,中国需要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提升军事训练和远海作战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
军队实力是保卫一个国家领土安全方的有力保障,失去了军事实力,一切将是空谈。
治国理政谋外交:2016中国周边外交的不凡历程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6年第12期文|本刊特约评论员张旭东治国安邦,最为基本的条件在于要保证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
对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外交工作中格外重视周边地缘政治因素。
2 016年的中国外交可以说在周边地缘政治方面经历了多次非常重大的挑战,尤为突出的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战略方向。
其中,朝鲜半岛的核危机与美韩两国部署“萨德”系统风波,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战略稳定,并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成为中国周边外交中突出的难点。
与该危机同时出现的,是延续了近3 年的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迎来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
围绕着南海争议岛礁的主权归属,相关岛礁的建设与“军事化”争论,以及最终围绕仲裁案的裁决,中国同个别西方国家就国际法相关问题的激烈辩论都成为这一年中国际社会挥之不去的记忆。
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中国显示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与高超的外交技巧,娴熟运用各种外交策略,彰显出独特的外交智慧。
在朝核问题上,坚持维护自身正当合理安全利益的同时频繁穿梭斡旋,控制朝鲜半岛局势恶化程度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的支持与理解,同菲律宾新政府积极缓和关系展开良性互动,使得中菲南海争议呈现出“峰回路转”的态势,而这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却给了包括美日在内的个别西方国家当头棒喝。
菲律宾新政府对待南海仲裁案的态度以及对华政策的方向,使得长期在这些问题上煽风点火的域外势力倍感“釜底抽薪”。
尽管南海依然会时而泛起风浪,但是可以确认的是中国同相关争议国家就岛礁主权归属与海洋划界问题进行直接双边谈判磋商解决,以及中国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整体和平与稳定的大方向正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接受,这一主流共识不会因为少数国家的谎言和闹剧而被废置。
除却困难与挑战,2 016年的中国外交中有诸多亮点,这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同东盟关系的进展。
16年度有关2月的思想汇报:中国的周边关系中国的周边关系是中国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2016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挑战。
在2月份的思想汇报中,我将就中国的周边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在2016年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与周边国家保持着紧密的经贸联系和交往。
在2月份,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中国积极推动南海问题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通过谈判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共同声明,增进了彼此间的互信与合作。
其次,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在2016年继续保持着紧张和复杂的局面。
日本在军事安全政策上的动向引起了中国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在2月份,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就钓鱼岛问题向日本表达了坚决的不满和抗议。
同时,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合作,力图在地区内形成稳定和有利于自身的局势。
再次,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在2016年进一步受到挑战。
朝鲜不断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射,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也给中国的周边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2月份,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对朝鲜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批评。
中国坚决维护半岛的和平稳定,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朝鲜半岛问题。
最后,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在2016年得到一定的改善。
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在2月份,中国与印度就边界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对话和磋商。
双方就争议地区达成了一些共识,增进了互信和合作。
同时,两国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贸易和投资往来,进一步深化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总而言之,2016年2月份,中国的周边关系在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积极倡导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议,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同时,中国还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提升与周边国家的互信,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积极构建周边和谐稳定的局势,推动建设性的互利互赢关系。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这21世纪的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下面就围绕着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当前现状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作出浅析。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
我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
近期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东闹”之势。
1、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
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
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2、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
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