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原理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0
中西医减肥原理大PK减肥始终是个热门的话题,春分之后天气追步变暖,爱美的MM们也都开始行动了,但是减肥的原理你清楚吗?会不会由于减肥产品的选择不当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西医减肥原理:一、脱水致泻:1.利尿剂致脱水:“螺内酯”等此种产品并非减少脂肪,减少的是水,停止服用体重即回升,是最易反弹的产品。
使用后会对血脂、血糖代谢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副作用有呕吐、晕眩、虚弱、血压下降,并可引发糖尿病,破坏肾功能。
2.腹泻剂:番泻素甘类(番泻叶提取物)、酚酞等长期或大量服用腹泻剂会对人体机能造成损害,出现习惯性腹泻、胃肠功能失调和失水及电解质不平衡等症状,甚至脱水致死。
为了不让类似的悲剧再发生,根据行政院卫生署的公告,番泻叶每日的服用剂量不得超过12mg,否则会有生命的危险。
二、抑制食欲如西布曲明、PPA、神经类药物、安非他命,这类产品可通过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抑制觅食行为,减少食物摄入,减轻体重。
此类药物对于单纯性肥胖症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
如减少饥饿感有效控制热量摄入的同时会升高血压,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甚至有致死的可能。
三、刺激神经、增加能量消耗这类产品包括中枢兴奋药、激素类,如麻黄碱、茶碱、咖啡因等能刺激脂肪氧化、增加能量消耗,也可减少食欲。
分解消耗肌肉:甲状腺素。
甲状腺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消耗热量,因为甲状腺过高的病人常出现吃得很多,却胖不起来的状况,所以有的人就运用甲状腺素来当作减肥产品。
甲状腺素虽然有助快速减重,但所减的只是肌肉组织而非脂肪,反而不利基础代谢率维持。
最危险的是服食过多甲状腺素会损害心脏组织,增加中风机会,也会导致骨质疏松及肝脏出现毛病。
四、抑制肠道消化吸收、营养补充不上以左旋肉碱为代表,这类产品可抑制脂肪酶,阻止脂肪分子分解,从而减少脂肪的吸收。
该药尚可明显降低肥胖患者血脂。
但该类药物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呼吸道感染、头痛、月经失调、焦虑、易疲劳等,还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西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实际上就是腕关节部分发生骨折,人的前臂靠近拇指部分就是桡骨,桡骨是最容易发生骨折的地方,因为当一个人跌倒时,第一反应就是把手放在地上,保护整个身体,这样就容易发生腕部骨折,也就是桡骨远端骨折。
Corey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常见类型,这种骨折是由于手掌着地造成的。
1.分类桡骨远端骨折根据远端骨折移位的方向及受力的方向等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克雷氏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是由于手腕部掌侧着地受力所致,腕部呈背伸位,常常表现为餐叉样或者枪刺样畸形,X线片显示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第二、史密斯骨折,是受伤时腕部背侧着地受力所致,X线片显示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第三、巴尔通骨折,是指涉及到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的骨折,同时伴有桡腕关节的半脱位等,为不稳定性骨折。
第四、反巴尔通骨折,指桡骨远端涉及到关节面的背侧骨折。
1.病因2.1有外力的损伤。
单纯从这个外力损伤情况来说,一般都是走路没走好摔一跤,然后手掌着地了,或者手背着地。
2.2常说的是讲究的一个姿势。
跌倒的时候腕关节处于极度的背伸以及前臂的旋前位,手掌着地,暴力主要集中在这个桡骨远端松质骨的地方,所以容易引起骨折。
是一种克雷斯的骨折,也叫伸直性的骨折。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手掌是处在伸直的过程当中,另外相比较这个而言,有屈曲性的骨折,就是手背着地。
1.麻醉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大部分为急发病症,由于患者受到外伤的冲击以后会发生骨折,并且出现疼痛以及肿胀的情况。
在复位过程当中,患者对于治疗方式具有恐惧心理,传统的中医治疗基本上不采用麻醉的形式,都是采用牵引进行复位。
患者十分痛苦。
随着当前无痛化病房的推广和使用,缓解患者的疼痛成为当前临床当中比较重视的课题。
目前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复位,基本都会采用麻醉的形式。
像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使用牵引复位石膏夹板进行固定,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提高患者的肢体关节功能。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与联系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医学传统,它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并且在某些领域可以相互融合和补充。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种医学体系的互补性。
一、区别1. 理论基础: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运行是基于生命能量(气)的。
而西医学则建立在解剖、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上,强调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科学证据。
2. 诊断方法:中医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整体诊断,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脉搏等表现来判断疾病病因。
而西医学则主要依靠现代医学技术,如X光、CT扫描、血液检测等来辅助诊断。
3. 治疗原理:中医学追求平衡人体的阴阳,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调理身体。
西医学则注重通过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来直接治疗疾病。
二、联系1. 共同目标:尽管中医学和西医学存在着差异,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保护人的健康和治愈疾病。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都致力于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
2. 互补性:中医学和西医学在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可以相互融合和补充。
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常常会出现西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中医学的方法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选择。
同时,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可以为西医学带来启示,引导西医学朝着个体化治疗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综上所述,中医学和西医学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理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然而,这两种医学体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学和西医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体化的医疗护理。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尊重两种医学传统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模式,旨在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以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现代医疗领域中,中西医结合已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阐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及其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和原理中西医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疗模式相结合。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平衡人体阴阳、调节气血等方面;而西医则注重病理分析和药物介入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是“调气补血、阴阳调理”,通过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现代诊断手段,达到整体调理和症状缓解的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方法的主要特点1.“辨证施治”与“诊断治疗”相结合: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辨别病人体质和疾病特点,然后进行针灸、中药等治疗;西医则运用现代医学检查技术,确诊疾病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中西医结合兼具辨证施治与诊断治疗的优势,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2.中药与西药相互配合:中药以其草本药物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中西医结合中,中药往往配合西药使用,既能发挥中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又能利用西药的切实疗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中医治疗技术与西医技术相结合:中医的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等与西医的康复技术相结合,可以促进病人的康复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
同时,中医的诸多辅助疗法如艾灸、拔罐等也可以辅助西医治疗,增加治疗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三、中西医结合在各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慢性病治疗: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病治疗中有明显优势。
例如,在糖尿病治疗中,结合中医的“调理脾胃、疏通经络”原则和西医的药物控制,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症状。
2.肿瘤治疗:中西医结合在肿瘤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医药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西医的放化疗和手术治疗可以直接消灭癌细胞,提高治愈率。
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可以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肿瘤治疗方案。
中西医治病的不同原理中西医治病的不同原理2010-12-14 13:34西医治病靠的主要力量是药的力量,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它力求用自然的力量或来自整体的力量来治病,这是中西医最大的区别!西药是化学小分子,它可以进入细胞膜,作用于绝大多数细胞,对病变细胞进行杀伤。
而中医是生物大分子,它根本无法进入细胞膜,它作用的对象是十四经脉,因为中医认为,细胞的病变并不是细胞本身的原因,而是它生存的大环境迫使它变异,所以,不改变环境就无从使病变的细胞改邪归正,即使杀死了病变细胞,新的细胞还会在这里发生变异。
细胞的生存环境是由经络营养的输送形成的,细胞的病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细胞功能亢进,如癌症,另一种是细胞功能低下,如脾胃虚弱。
功能亢进就需要堵塞经络,使营养无法运送进去,自然亢进就会偃旗息鼓,堵塞经络的东西就是西医认为的毒药,即重金属离子,此时它就是良药。
细胞功能低下就需要疏通经络,通过这种方式,局部细胞就能够在整体的控制下恢复正常。
自然力量是中医借助的第二种治病力量,这一点我们从含水量较高的肾或穴位就知道了。
由于水分子可以在能量的激发下游离出一个氢质子,而这个自由氢质子又会转换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如此往复,就形成了人体的普遍联系。
自然的变化是通过激发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自由氢质子来作用于人体的。
自由氢质子多了,这里的电位就会升高,组织液就会从这里向电位低的地方流动。
肾和穴位就是人体组织液含量最大的地方,因此,人体组织的流动的启动点就在这里。
特别是肾,之所以称之为先天之本就是因为它是人体吸收自然能量的大本营。
人体有几千亿个细胞,每天都有大量的旧细胞死亡,也同时有大量的新细胞产生,在这新陈代谢之中,人们很少会怀疑它们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为什么呢?原来,人体有一套精妙的管理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整体的意志就贯穿在周边的每一个角落,与这种意志相和拍的细胞就可以不断产生,而与这种意志相违背的细胞就在这里不断灭亡,正是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人体每一个细胞的形成都听整体的话。
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对比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更加普遍。
中医药和西医药是两种主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与西医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疗效进行对比。
一、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与方法中医药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方法,其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是因为人体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通所致。
因此,中医药的治疗目标是通过平衡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恢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和中药饮食疗法等。
中药汤剂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和体质,中药师会配制一种特定的中药汤剂,病人需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服用。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
推拿按摩和中药饮食疗法则是通过按摩或调整饮食结构来促进消化系统的恢复。
二、西医药的治疗原理与方法与中医药不同,西医药的治疗原理基于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
西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是由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的,包括细菌感染、器官功能障碍以及遗传等因素。
西医药的治疗目标是通过针对具体病因或症状来治疗疾病。
西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西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病情和症状开具适当的药物,病人需要按照医嘱进行服药。
手术治疗则是在疾病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时采取的一种措施,通过手术来修复或移除异常的器官或组织。
三、中医与西医中医药的疗效对比中医药和西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中医药主张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整整个人体的阴阳和气血。
中医的治疗方法综合多种手段,如中药汤剂、针灸和推拿按摩等,可以全方位地调理人体,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而且,中医的治疗过程相对温和,较少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然而,中医药的疗效较慢,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
西医药则注重疾病的准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西医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在短期内可以快速改善症状,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肠梗阻中西医治疗效果如何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理是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各自的优势,综合配合多种治疗手段,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肠道的恢复为目标。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更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带给患者更好的治疗体验和健康效果。
对于肠梗阻的患者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疑是一种更加全面和有效的选择。
一、中西医治疗肠梗阻的原理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它是指由于肠道内腔被物质阻塞而导致胃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的情况。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消化道的正常功能,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不适和痛苦。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理,旨在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理论,解除梗阻,恢复肠道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帮助疾病的快速恢复。
在中医的理论中,肠梗阻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内阻、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因此,中医的治疗思路主要是通过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化寒、健脾润燥等方法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温化寒湿,并增强脾胃功能。
其中,经络疏通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气血调节可以通过草药调理和膏方治疗进行,温化寒湿可以通过中药熏蒸或外敷热敷进行。
而健脾润燥则可以通过食疗、调理饮食结构来实现。
与此同时,西方医学也提供了多种治疗肠梗阻的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是通过切除梗阻物或修复肠道通路来解除梗阻。
这种方法在病情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时是非常有效的选择。
另外,西医也会采用物理疗法,如使用胃管进行胃肠减压,使胃肠内的气体和液体能够排出,从而缓解肠道积气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理就是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综合运用各自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在诊断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治疗上,中医的经络调理和草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气滞血瘀、寒湿内阻等问题,促进肠道的恢复和功能的调节,同时西医的手术和物理疗法可以解除梗阻,排除积气,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传统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更佳。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和实施方法。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久病或先天体质等。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内蕴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平肝潜阳、养血补血、补肾填精、化痰降浊等。
二、西医对高血压的治疗西医通常采用药物治疗高血压,通过使用降压药来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常用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
然而,长期使用降压药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干咳、低血压等。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的体质;西医注重对症治疗,使用降压药快速降低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减少降压药的用量和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1、联合用药:在西医降压药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联合使用中药。
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以使用天麻钩藤饮等中药平肝潜阳;对于气血亏虚型高血压,可以使用归脾汤等中药养血补血。
2、针灸疗法: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降低血压。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针灸疗法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等。
3、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同时,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应该选择不同的食物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应该多吃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食物,如海带、芹菜等;对于气血亏虚型高血压患者,应该多吃具有养血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猪肝等。
西医中医比较论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发表《废医论》(笔者注:作者所欲废者乃中医也),中西医之争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然而,尘埃并未落定。
不过,在普通大众看来,西医已经战胜中医。
看看城市、乡镇的医院,高楼大厦、气派非凡者,百之九十九是西医医院。
相形之下,各地的中医院简直就是破庙,难登大雅之堂。
又看看周围的亲戚、朋友、同学和陌生人,偶有感冒,吃药看医生也多是进西医医院,又是X 光,又是葡萄糖,又是各种带着洋名的抗生素、激素或其他退烧药,动则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也是常事。
即使不进医院,自己‚对症‛买药,也多是什么严迪、白加黑、阿莫西林、感康、阿司匹林等等‚国产化‛西药。
最近在医学8号楼网站上又看见一篇文辞激越的揭批中医的檄文《告别中医中药》,作者是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发展研究所的的张功耀。
他当然不是医生,也不懂中医,从其工作单位名称也略知一二。
作者在文章的内容提要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
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大量的历史名人反对中医中药,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战将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就曾讽刺中医中药,他写道:‚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胡适也说:看这本书‚叙述的西洋医学每一个方面的演变过程,我们也可以明白我们现在尊为’国医’的知识与技术究竟可比人家第几世纪的进步。
‛‚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
‛陈寅恪则说:‚宁愿让西医治死,也不愿让中医看病。
‛近现代史上反对中医的名人还包括梁启超、孙中山、梁漱溟、陈独秀、郭沫若、巴金等。
西医真的优于中医吗?中医真是阻碍文化进步的、非科学的、不人道的医学吗?本文仅从西、中医论治感冒的角度来分析二者孰优孰劣。
西、中医对感冒的病因、病理分析那么,这两种医学是如何分析感冒的病因、病理的呢?在西医看来,人的感冒是由人体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因而产生发热、恶风寒、咳嗽、咽喉肿痛、呕吐、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然而,中医却独树一臶,她并不从病毒、细菌的角度立论,而认为人之感冒是由人体感受外界风寒或风热等邪气而引起的。
在医圣张仲景看来,感冒属于太阳病,一般是人体六经中太阳中风(《伤寒论》第二条)(狭义中风,并不是现代心脑血管病所称中风。
)或太阳伤寒(《伤寒论》第三条)所致。
风寒袭表,营卫郁于中而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故见恶寒;人体腠理疏松,感受外邪后卫不外固,卫失温煦,从而玄府开张,不耐风袭,故见恶风;外邪犯肺,肺气宣发受阻,故见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卫气受伤,肺气不降,胃气上逆则见呕吐;外邪袭体,太阳经气不降,则见脉浮。
等等。
从科学主义的观点来看,西医对感冒的病理、病机分析更为合理。
西医所论感冒为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者感染细菌耳。
细菌在现代仪器下确凿可见。
而中医所谓风寒、风热则无迹可寻,凭你现代什么高科技设备都检查不出,这如何叫人相信?因此,在当代科学主义占据话语霸权的世界上,中医在西医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医医生在受西医理论影响后多数成为庸医的情形下节节败退,阵地不断丢失,在一些人眼中(如上文提及的张功耀先生),中医甚至成了愚昧、阻碍科学与文明进化及危害生物多样性的代名词。
那么,如此说来,西医果然比中医疗效更好、更加科学吗?西医果然已经战胜中医了吗?二者对感冒病因、病理的分析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吗?西、中医对感冒的治疗及其引发的问题那么,西、中医如何治疗感冒呢?首先来看西医。
现在国内很多西医医院对感冒中出现的‚炎症‛都使用各种抗生素来‚消炎‛,比如对咽喉肿痛。
抗生素在其中的疗效一直令人怀疑。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感冒病毒根本不起作用。
这在国外医疗界是常识,国内众多西医医生也很清楚。
“科学的”西医至今仍然无针对病毒的特效药。
例如“咽痛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
多数在24~48小时间缓解。
偶尔是急性会厌炎所致……A 咽炎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绝大多数病人即使不用抗生素均良好结果(A类, Ⅰb级)……经6组儿童荟萃分析表明,用抗生素治疗儿童URTI 无效。
经700多例成年病人的随机对照研究,分抗生素组、不给药组、迟给药组,为期3天,结果3组间无主要差别。
……咽痛时不应使用抗生素缓解症状(A类, Ⅰb级)抗生素可缓解非细菌性咽痛,但对缩短病程和减轻病情,抗生素并不优于一般镇痛剂。
”尽管如此,各种昂贵的抗生素仍然在国内医院的感冒治疗中广泛使用。
其中原由,自不待言。
对于感冒中出现的恶风寒、咳嗽、呕吐、鼻塞、流涕等症状,西医也没有什么特效药,只能略为缓解症状。
不客气的说,‚只能缓解症状‛就是无效,因为这种效果只是一种假相。
但是,具有科学迷信(这是个很奇怪的组合,科学与迷信本是对立的,但在这里却‚奇妙‛的结合在一起。
)的人却很乐意被忽悠。
西医消炎退热最后一招就是使用抗生素,比如2003年对SARS(虽非一般感冒)高热病人之无效的西医治疗,最后大剂量使用激素与联合抗生素也难见效果。
以冰镇的来对治临床高热病人也是常见方法,其效果如何恐怕就不必多言了。
这种西医“绝招”其实毫无效果,即使当时似乎有效,也是一种骗人的假相。
实际上,冰镇不但降不了热(其暂时的降热必将引起更严重的反弹),还会加深寒邪对病人的侵袭。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这种方法思考问题方式之简单简直令人吃惊,这是纯粹把人当作比如一杯水,认为杯中水温的降低就是人体体温的降低。
这是把人作为无生命机器的自然推论。
对于这些,连西医医生也是承认的。
‚治感冒没有特效药。
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但即使吃药也要大约一周才好,这是因为医学界至今还没有治疗感冒的决定性方法。
‛‚患感冒后,人们常想把病马上治好,追求所谓的特效药,其实,感冒是没有特效药的。
现在治疗感冒的药物,事实上只能使患者症状减轻而已。
感冒大体是由病毒引起的,对合并细菌感染的感冒,抗生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对病毒引起的感冒,治疗药物很少。
现在人们习惯于用抗生素治疗感冒,而且越用越升级,有时几种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混用。
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因为绝大多数抗生素对感冒病毒无效,而且长时间大量应用抗生素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毒副作用。
‛‚治疗流感,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效药!”换句话来说就是现有的西医西药对感冒几乎无效。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西药对于病毒的无效果。
西医说没有特效药实际上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说法:虽然无效,但要说得委婉一些,不要太赤裸了。
不过,上述说法只是对于西医西药来说才正确。
其中谈及的‚即使吃药也要大约一周才好‛是很多人的经历。
那么,这是否说明西药对感冒产生了作用呢?感冒一周左右好是否为当代最新的发现呢?答案都是否定的。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
从本条我们可以看到,感冒通常的自然病程只有6-7天。
如果感冒不经过误治而且患者的体质不是特别虚弱的话,多数经过一个自然病程就可不药而愈,少数要两三个自然病程的时间。
其中的原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谈到的人体阳气的“一阳来复”后对病邪的抗争。
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医圣就已经揭示出感冒的自然病程。
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虽然感冒后用西医、西药治疗,但仍然多数人要经过约一周才能好,这只说明:一、感冒之后常常要经一周左右而愈并不是个新发现,今人只是拾古人之牙慧,如果还有人说现代医学更科学和发达,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这点;二、西医、西药对感冒的治疗实质上是无效的,而这点也恰好证明了上述西医医生的西药于“治感冒没有特效药”的说法。
但是,尽管如此,西医仍然孤芳自赏的自认为科学,普通大众仍然在接受着这种科学的迷信。
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感冒的呢?其效果又如何?我们这里只以仲圣人《伤寒论》中的两个方子来讨论。
《伤寒论》中对外邪经由太阳经入侵形成的感冒的治疗有两个主方:麻黄汤和桂枝汤。
麻黄汤针对伤寒感冒,主要症状表现为无汗、恶风寒、发热、周身疼痛、流涕、鼻塞、脉浮紧;桂枝汤则针对中风感冒,其主要症状为汗出、发热、恶风寒、头痛、大量流涕、鼻塞、脉浮缓。
此二方均为发汗方药。
那么,这两张方子是否会如《黄帝内经》上说得那样用后‚效如桴鼓‛呢?或者按照上述说法,这两个方子是否是‚治感冒的特效药‛呢?这要取决于辨证是否准确,药量是否足够,发汗是否过度,饮食调理是否得法。
笔者就曾以这二方治过自己的感冒,确实‚效如桴鼓‛。
2005年春节过后几天,本人感冒后鼻塞、流涕、恶风寒、无汗、周身不爽、轻微发热,晚上煮麻黄汤一碗,喝后捂被睡觉,约两小时后周身烘热,血脉鼓动,汗出,鼻塞流涕解除。
第二天早上起来,感冒症状全无,只剩些许不适。
接着节饮食半天,不适感消失。
2006年6月底,某因正对后背颈项大椎穴等处吹空调,翌日鼻塞多涕、恶风寒、汗出、全身不爽。
照方抓桂枝汤二剂,连续服药一剂,鼻塞除、几无流涕、汗出;再进二剂之不足三分之一,功毕病除如初。
以往本人以西医、西药治感冒时,从未好得如此快过。
由上可知,《伤寒论》方药用之得法,则其效桴鼓,所谓‚一剂知,二剂愈。
‛是为感冒之特效药,根本不存在所谓一边服药一边还要一周左右时间才能好的问题。
本人曾为他人开用此方,服后亦效。
如果说感冒的发病主要是因为西医所说的病毒或细菌所致,那么,为何桂枝汤和麻黄汤以其发汗法而能收到特效?有所谓汤剂的现代研究说,此二方汤剂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效果,那么,就请把病毒放入二方煎好的汤剂里面,看其抗病毒、抗菌效果是否足以起到效如桴鼓的作用?显而易见,把细菌放入此汤剂中的杀菌效果绝对会让‚现代‛研究者失望的。
不然,现代研究者早就欣喜若狂了。
这种所谓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实际上走的是中医西医化的路子,是以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中医中药的研究,是弃医留药的、医药分家的做法,也是促使中医迅速灭亡的捷径。
通过桂枝汤或麻黄汤的发汗法而不是西医的杀菌、杀病毒法,不但退了烧,其他症状也迅速消失,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西医对感冒病因、病理的解说是极端片面的。
发人深省的是,虽然现代西医根据其病因理论解释了感冒的起因但却治不了,这一点从没有引起西医人对西医感冒病因认识正确性的怀疑,却仍是一味从原子论出发,把其解释为病毒结构的特殊性阻止了人类药物的有效性。
西医认为,病毒和细菌才是感冒的真正原因。
但是,从上文我们知道,西医因为没有杀灭病毒的特效药,所以对90%以上的感冒无能为力,从而绝大多数感冒药只能略微缓解症状,其他只能靠人体的自愈机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