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受众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从哲学范畴解读译文审美主体客体一、引言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在中西方译论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传统译论还是现代译论,从理论命题到方法论都与哲学-美学关系密切。
事实上,翻译同美学有着颇深的渊源。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西赛罗就提出了翻译需工于辞章之美的要求。
20世纪的法国译论家瓦勒力指出,翻译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真值”的审美感知。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古典翻译理论就是古典文艺学的一部分。
而我国翻译史上的译论,大抵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索或评论。
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有人提出过“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美学命题。
近代和现代的文艺理论界也一直存在着对形式美和内容美、意境、传神等美学范畴的讨论。
一部优秀译品的诞生,离不开译者的苦心孤诣,也离不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其美学理念和各种思维的综合运用。
本文通过对审美客体与主体的分析,阐释两者在文学翻译审美中的辩证关系,通过实例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将美学理念和审美思维有机结合,使译文最大程度地达到和谐统一的美。
二、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概念审美客体指人的审美行为所及的客观事物。
在客观世界中,并非一切事物都是审美客体。
它必须是与审美主体相对,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的客观事物。
翻译的审美客体就是译者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
同样,并不是任何原文材料都可成为翻译的审美客体,而是指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是引起审美心理产生的客观基础。
通常指那些能够唤起美的感受和美的体验,满足人们一定的审美需要的事物或现象。
[1]审美主体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翻译的审美主体就是翻译者。
在一般的含义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始于审美意识系统中的审美要素,如情趣、意向、情感、意志、观念等所形成的心理反应。
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成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双重任务。
而翻译的审美主体的任务也必须是双重的: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原文本的审美信息的再现或创造。
外宣编译中的受众意识作者:胡兴文张健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7期摘要:外宣编译无论是作为翻译还是国际传播都应重视受众意识。
外宣译者应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以及不同的信息需求与接受心理、语言风格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增删、编辑、重组、加工等方式对原文进行编译,以契合受众认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关键词:外宣编译受众意识传播效果外宣编译即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采用增删、编辑、重组、加工的方式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对外发表和传播,目的是向世界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让中国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就要求在外宣编译中有高度的受众意识,知道“读者是谁,读者有何需求以及读者需求如何满足”,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本文将就外宣编译对象不同,以及他们在信息需求与接受心理、语言风格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内读者的巨大差异,来探讨外宣编译中受众意识的重要性,以期外宣译者在实践中紧紧抓住受众这一核心,让我国的对外宣传能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一、受众意识在外宣编译中的重要性受众意识与翻译紧密相关,早在东晋时期便有学者考虑到读者反映的重要性,高僧慧远在论及佛经文体翻译选择时说:“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
”清末学者马建忠、严复也都对翻译中的读者很重视,前者提出“善译”应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后者提出“信、达、雅”中的“雅”,须采用“汉以前句法”,以取悦19世纪士大夫阶层。
到了近现代,更多的学者如傅斯年、郭沫若、闻一多、胡适、鲁迅、林语堂等也都提出在翻译中要“对读者负责”的思想。
当代许渊冲教授更是提出为了让读者“知之、乐之、好之”,诗歌翻译要做到“音美、意美、形美”,他对读者的重视可见一斑。
中国如此,西方亦然。
德国宗教运动领袖和翻译家路德曾提出为了让普通大众看懂《圣经》,译者应采用“人民大众语言”。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
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
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
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
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
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
“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
“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文如下:方译:All of a sudden he came upon a peach grove.For hundreds of pace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 peach-trees were in full bloom.No other trees were to be seen in the whole grove.The soft grass looked fresh and beautiful.Here and there falling blossoms were dancing gracefully in a thousand hues.林译: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此段中原文的“忽”字凸显了桃花林的出现不仅出乎渔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一、本文概述《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接受美学理论如何影响和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生成的。
而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其目标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审美体验的共享。
因此,将接受美学的理论引入文学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包括读者的主体地位、文本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等。
然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例,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体现。
文章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原文审美价值的最大化传递。
文章也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符合目标读者审美需求的译文。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以期推动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为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
这一理论主张从读者的接受角度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及作品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审美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和创造的。
姚斯在他的著作《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基于个人文化背景、审美经验、阅读习惯等因素形成的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预期。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独到的见解。
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
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诗歌;创译;意象派一、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交汇中国古典诗词理论对“意象”一词的理解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地一勾一画一点一染,而为意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总结,喻意之象的本质,就是一切可入作品的事景物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意、趣味、感悟相互融合的再创造、再表现。
庞德在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意象主义创作的三原则,从理论上肯定了意象主义在美国文学的地位:用精确的语言直接处理诗歌主题;使用简练语言,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而不是节拍节奏来安排诗的韵律。
后来,庞德的漩涡主义发展了意象理论,他认为意象就是一个漩涡,很多思想不断地从其中产生,穿过或者沉入其中。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
中国传统翻译观和认知翻译观的对比分析中国传统翻译观和认知翻译观,是翻译学研究中两大流派,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翻译观是当今中国翻译领域最为著名和有影响力的翻译观。
它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翻译学研究中最早提出的,历史上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主要基于注重文字直接传递的意思、人文交流的深度,强调通过翻译求真实的字义,注重翻译的正确性、精确性以及中国传统文辞的风格。
认知翻译观,是20世纪末期诞生的,主要以普遍性和动态性的思维活动背景和特点为主要特点,以语言在交际活动中的应用,以这种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层次意义作为研究翻译义思维与逻辑结构的核心内容。
它注重翻译原文和译文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以及翻译原文的语境内容,强调外文与本文的动态性、语境性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等。
认知翻译观注重的是翻译的意义,把较重视翻译主观性和本地化,并重视翻译尊重原文者所表达的语意,以及翻译行为中涉及到的语言理论和认知理论。
从思想内涵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翻译观具有崇尚文学、求真实意义、重视忠实性等特点,而认知翻译观则更注重翻译源文和译文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以及翻译原文的语境内容,强调外文与本文的动态性、语境性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翻译观更着重于内容传递,重视语言形式,崇尚中国传统文辞风格,而认知翻译观则更强调语言在运用中的认知性,关注翻译中语义关系和语境因素等,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内容和动态变化。
从应用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翻译观更多是应用于传统文学的翻译中,而认知翻译观则更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应用范围广,可被应用于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翻译中。
实际上,两种翻译观各有利弊,是可以相。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由于古代诗歌在语言表达和意向表达中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性质通过读者独特的视角和对审美的不同体验产生了一种模糊美。
一、文化翻译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学派有关理论与译者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相互扩散,所以文化译者的过程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不断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学者的思想中,翻译也被称为文化转换。
对相关学者来说,翻译不仅需要解码、重组文字,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重视文字在翻译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翻译也会赋予文化新的含义,这对翻译本身来讲是一种进步和完善。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句子或文字的翻译,也是对古典文化的翻译。
随着现代社会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发展,译者也与文化研究展开全新的融合。
在译者时,如果我们只是主观强化对宏观文化的研究,就可以对研究主体产生很大影响,但过分研究文本的技巧和词义,也可以制约诗歌的发展和健全。
因此,在实际译者过程中,译者只有将两者充份融合,就可以翻译出杰出的作品,更好地传播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多解和不确定性正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独有方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和研究古典诗词,通过研究诗歌的模糊性,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采用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式抒发作者的情绪。
诗歌本身就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诗歌的模糊性,引致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和意境方面比较模糊不清。
在诗歌的整体定义过程中,模糊不清美对译者增添了非常大的困擾。
三、在文化视角下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化悠悠长河中,古诗词有著十分多样、光辉的历史。
在发展诗歌的过程中,译者存有责任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尤其就是翻译成英语,以此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古典诗歌。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从翻译目的论看译者的读者意识——以《呼啸山庄》两种译本为例王振平;关瑞芳【摘要】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目的看作是翻译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
因此,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具有读者意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目的、对译文的期待等各种因素。
%The translation skop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he transla- tion skopostheorie. In the translation skopostheorie, readers of the version is one of the impor- tant factors that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skops. Therefore,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nslation skopostheorie.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ors must have the awareness of readers and take the readers' cultu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ir aims of reading, their expectation of version, and some other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5【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翻译目的论;读者意识;《呼啸山庄》【作者】王振平;关瑞芳【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目的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
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受众意识
摘要:翻译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但由于受众意识的缺失,使得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较为缓慢。
从古典文学的发展本质来看,文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知识信息交流,而受众是影响翻译作品流通的主要因素之一,翻译者在进行书籍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受众群体,进而有效传播古典文学。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受众意识《好逑传》
作品翻译工作是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的主要途径,翻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主要从语言层面进行转换,没有结合翻译意境,从而使得中国作品翻译工作举步维艰。
翻译质量是影响传播推广效果的唯一因素,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要考虑国外受众的意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推广。
一、受众意识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英译
受众范围的概念较为宽泛,包括社会中的信息接受者和信息交流者,受众意识就是接受者的思想意识。
受众作为作品翻译活动中的一方,能够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和理解,提供翻译建议。
受众者的反馈信息与翻译作品的推广之间有很大的联系,是翻译者及传播者需要重视的信息。
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者在分析受众群体时,首先要考虑受众群体的范围及类型,受众群体的复杂性
也会使得翻译工作面临困境。
依据外国受众群体的特征,将文学翻译作品的受众对象分为一般型和专门型,专业型受众群体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出发点,这些人有着共同的接受倾向及相同的兴趣爱好,比较重视与学术研究相关的问题内容,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一般型的受众群体阅读作品的目的不一致,有的是想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文化,获得新的认知,达到认识世界的目标;有的读者将阅读翻译的文学作品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期望从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随着一般型阅读主体的增加,他们在翻译作品中的受众比例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主要的受众者。
19世纪英国翻译者德庇时的汉译英作品《好逑传》是在英国流传的影响力较大的中国古典小说。
本文结合德庇时翻译作品时的受众意识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阐释受众意识的作用。
二、德庇时的翻译动机与受众意识
古典文学的英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存在着较强的目的性,所以在翻译时必然会考虑受众意识。
英译活动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受众意识。
翻译者要以当前的受众群体作为预期读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英译活动,将受众者的构想与作品的英译结合起来。
德庇时《好逑传》的英译动机就受到了受众意识的影响。
德庇时从小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自幼就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充满兴趣,成年之后他翻译过许多中国文学作品。
例如,《汉宫
秋》《三与楼》《老生儿》等。
他翻译的作品的受众主要是英国人,《好逑传》的英译时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时期,当时英国社会的汉学阶段较低,故德庇时将英国的汉学者、专门研究汉语的受众作为英译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
此外,结合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他将娱乐消遣方式的特征作为次要的受众,产生了翻译动机。
首先,《好逑传》的故事情节可以展现中国发展图景,方便受众了解中国文化。
《好逑传》的原文有十八回,德庇时在英译时保留了原文的章节安排,将文章整理译为八章,保证了中文版本故事情节的流畅和完整。
而且在翻译过程中,德庇时不仅将内容进行了完整翻译,还在形式上保留了原有的结构。
其次,《好逑传》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好逑传》以铁中玉和水冰心为男女主角,讲述了二人的情感发展过程,二人尊崇儒家道德规范,一言一行都在彰显着道德教化的作用。
而中国文化中的道德教化符合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风尚,这就成了德庇时的英译动机。
三、受众意识与德庇时的英译策略
德庇时依据当时英国社会读者的心理阅读特征,将作品中的东方文化尽可能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他严格遵循原著的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运用英译化的手法,尽可能地表达原著的意识,努力将中国古典文化传播给读者。
除此之外,德庇时还对作品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表现原有的文化意境,满足受众者的文
化接受心理。
德庇时的英译作品《好逑传》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接受心理结合在一起,为中西文化的碰撞增添色彩。
四、结语
作品的翻译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转换表达规律,还要注重分析翻译中的受众心理、受众类型、受众动机等。
翻译者要多角度去考虑翻译活动,将翻译重点集中在受众意识之上,关注译作的真实度及艺术性,积极将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传播,提升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力,有效地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给世界各国的读者,达到中国典籍“走出去”的期望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论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商界论坛,2015(09) .
[2]张龙.赣州市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初探[J].青年与社会,2013(30) .
[3]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的《浮生六记》[D].长沙:中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