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13
四川省中江县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栖川怍渊沉(xī)卧疴对空林(kē)B . 祁祁伤豳歌(qī)白日丽飞甍(ménɡ)C . 余霞散成绮(qǐ)徇禄反穷海(xún)D . 泪下如流霰(xiàn)谁能鬒不变(zhěn)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B . 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毛江森已回忆不起一件完整的“家庭事件”,但是提起人们闻之色变的病毒却如数家珍,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麻疹病毒、甲肝和乙肝病毒……这一系列“魔鬼”曾使无数家庭陷入痛苦和困顿。
C . 展望未来,印度将不得不在美国和伊朗——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一个“难以割舍的伙伴”之间做出平衡。
如此高难的动作,即便对于长袖善舞的外交高手而言,也会像走钢丝一样,稍有闪失就会面临灾难。
D . 网络“黑段子”在网民的手上、嘴里,一传十,十传百,循环往复,不久就成了“天下皆知”。
有些人还乐此不疲,好像自己转发的黑段子越多,就越显示自己见多识广似的。
3. (2分)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常听人说,,。
也有人认为,。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
①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②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③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④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⑤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⑥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A . ④②①⑤⑥③B . ②④①⑤⑥③C . ④②⑥③①⑤D . ②④⑥③①⑤4. (2分)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屋瞻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B . 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C .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笑傲江湖》)D . 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5. (2分)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 . 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四川省成都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 5 0分,考试时间1 5 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 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4分)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语言基础(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tiáo) 瞥见 (piě)? 溘(kè)死 揠(yà)苗助长B.消弭(mí)? 愀(qiǎo)然腓(fēi)骨 蓊蓊郁郁(wěn)C.敛裾(jū)duō)取 赍(jī)钱 一椽(chuán)破屋D.酾(shī)酒 便 (biàn)言 衣襟(jīn) 妖童媛(yuàn)女 2.下列句子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落寞 芰荷 踟躅 没精打彩B.账单 舳舻 磐石 ? 游目骋怀C.迁徙? 幽辟?D.嘻戏 狼籍? 躁动 沧海一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抑或是那种一线如流,曲折宛转,优美地飘忽着__________着的烟霞,可以裁做月里嫦娥的披肩? (2)名家作品,皆有独特的文章风格,有的朴素,有的色彩斑斓;有的以含蓄取胜,有的则________。
(3)但闻得那满池的荷叶荷花,微风吹来,__________清香,__________浓烈的馨香,是以更觉神往。
A.变换 淋漓尽致 不是 却是 B.变幻 淋漓尽致 不是 却是 C.变幻 隐晦曲折 不仅是 而且是 D.变换 隐晦曲折 不仅是 而且是 4.下列各句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为了对应日益增长的在日华文教育事业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横滨山手中华学园决定重建新校舍。
该校法人表示他将鼎力相助,捐出五亿日元。
C彼此的性格情趣相差很大所谓方枘圆凿实在难以生活在一起。
D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本着可读性强,便于学生接受为原则,《下一代》杂志首家推出《学习“三个代表”,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刊。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答案汉语文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C2、B3、D4、B5、D6、A7、D8、A9、B 10、D二、阅读理解(本题共6小题,共30分。
)11、(4分。
每空1分)身材体型五官皮肤颜色的深浅12、(4分。
每小题2分)(1)地域的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等(2)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的进行。
13、(6分。
每空1分)①北高南矮,北胖南瘦;②生产活动和饮食;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和遗传等;③气候条件;饮食结构。
14、(1)列数字,举例子,具体或明确、准确等。
第(1)题3分,每空1分。
(2)本段先总说“从五官方面来看”,然后分别从鼻子、嘴唇和眼睛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意对即可)第(2)题4分,15、(4分。
每点2分。
能点到“纬度”、“地势”影响,意对即可)由于纬度北高南低造成太阳辐射北弱南强;由于地势西高东低造成太阳辐射西强东弱。
16、(5分。
“联系前文”2分,说明本段2分结论1分)因为前面几段只对南方或东西部情况进行比较,而最后一段补充说明自然环境没有绝对界限,反映在人体特征方面也是逐渐过渡的,所以这样写就使文章内容更全面、更周密。
三、写作(4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学习的革命》请以“我生活在之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从以上加点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也可另外再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词语,填在题目的横线上,使题目完整。
要求:不少于600字,要有真情实感。
河北定州中学高一年级语文承智班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B.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进入了城市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这些问题,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C.“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D.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咎:错误C.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靠近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儒家之所以能够继续和维持白己的传统,并与其他学派划清界限,,儒者以“五经”为基本典籍,有明确的知识基础,于是就有了互相认同的凭据.凡是在“五经"中获得知识并以“五经”的解释阐发为业的就是“儒”。
A.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的是它的师生与经典的传授系统B.师生与经典的传授系统是它的主要依靠C.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的是它的传授系统中的师生与经典D.传授系统中的师生与经典是它的主要依靠4.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是“月送花香浮小院",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长春市南湖公园内的30余组雪雕作品已接近完工,形态各异的雪雕成为“北国春城"的一道美景,深受市民所喜爱.B.记者从支付宝方面获悉,截至17时,全国共有近60万人次使用支付宝购买火车票。
当中,长春乘客用支付宝购买的就超过4100人次。
C.在曾经的高一高二的学习中,我们即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我们还要面对高三的最后一搏.D.王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有着20余年丰富教学经验的省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她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市**中学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 黑色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3.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黄金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
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
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
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
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④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2016-2017年下期高一年级中期语文学科试题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每小题3分,共计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A.寥廓.(kuî)拊.心(fǔ)峥.嵘(zhēng)方遒.(qiú)B.漫溯.(sù)执拗.(niù)长篙.(gāo)青荇.(xìng)C.瞩.目(zhǔ)提.防(tí)吮.吸(shǔn)百舸.(gě)D.火钵.(bō)创.伤(chuāng)忸怩..(niǔ ní)弄.堂(lî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和蔼谄媚瓦菲横七竖八B.气概漫溯笙萧一鼓作气C.沧桑彷徨寥廓不假思索D.苍茫吉祥凄婉万户侯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借助于美国人的扶植,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②这家医院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许多重病、疑难病患者都愿意到这里。
③中国政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始终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④常言道:“。
”一个人再聪明能干,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也终将一事无成。
A、鼎力应诊考虑到孤掌难鸣B、大力就诊鉴于一个巴掌拍不响C、鼎力应诊鉴于一个巴掌拍不响D、大力就诊考虑到孤掌难鸣4、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B.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C.从洞口入内,你会看到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峡谷深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的地下三峡。
D. 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
可从小说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归帆片片、鸥影点点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D.今天来出席此此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
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
政治派分、权力攘夺,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
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
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
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
毕生向往佛门、多次舍身出家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梁武帝的《敕答》,经王公大臣会览,六十余人群起诘难范缜,但范缜毫无退缩。
而之所以这样,也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有关。
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缜实在大勇,倘亦有恃梁武之大度而无所恐欤?皆难能可贵者矣。
”由此可知,在当时能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不是偶然所至,而是自有渊源。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
曹操其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但后世的文史研究者,欲还曹阿瞒历史本真的也不在少数。
郭沫若写过《替曹操翻案》;早在郭老之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章里,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南充市2016 ------- 2017学年度(下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1. C (3 分)2. D (3分)(根据“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可得知ABC正确。
但文中并没有说“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之间不存在矛盾”)3. D (3分)(A项在第二段,少了“可能”,太绝对;B项在第五段最后一句“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 :C项在第八段,“如果这些职业在我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果我们能够为它们的支配思想牺牲生命、竭尽全力”两句是并列的假设条件,而选项加了一个“使” 让两句变成了条件关系)4. B (3分)(“行动描写”应该是“心理描写”)5. (5分)比喻(1分),将小镇比作蛋壳,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故乡孕育了“我”的壮志和梦想,留下了温暖和亲切。
(1分)为下文写“我”离开故乡去追寻梦想、实现壮志作铺垫,(1分)抒发了“我”对故乡的热爱、感激和依恋之情。
(2分)6. (6 分)①明确写作的主要内容是“我”心中的故乡在“风”中的变迁。
②与结尾相呼应,委婉地表达了“我”对故乡的依恋和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渐渐摇落了那份祥和与质朴后我内心的失落等复杂情绪。
③揭示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我”对故乡的所见所感展开,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了对故乡变化的深切关注。
(每点2分,共6分,意对即可)7. C (3分)(A “材料二对中国电影不够好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不准确,材料二主要通过分析《摔跤吧,爸爸!》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与中国电影对比,从而指出中国电影存在的主要问题。
B “新闻评论并不要求时效性”错误。
D材料一“无褒贬”表述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材料三对电影中爸爸的做法是赞同的。
)8. AE (5分)(B材料二中作者所说的话是希望人们要不断尝试,而不是要父母提前为孩子规划;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 “写在纸媒上就不够得体”的判断过于武断,用语得体与否,要综合考虑说话对象、场合、内容等各种因素)(只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都选对给5分)9. (4分)①不盲目追求大场面、特效、小鲜肉等。
龙台中学2016年下期高2016级语文学科期中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四川省中江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
“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
霾就不同了。
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
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
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
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
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
“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
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
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
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
《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
《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
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
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
”“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
“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
“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
原来的读音为mái。
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
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
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
但“雾霾”近来频繁见诸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
这说明“霾”很早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晚清名臣沈葆桢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
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
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
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
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
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
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
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
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
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
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
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
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
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
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
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
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
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
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
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
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
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
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
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
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
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
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5.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
(6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阴影和阳光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
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
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
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
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
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
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
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
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