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第二章 美是难的 哲学的追问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37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引言概述:在美学概论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五个大点展开讨论。
通过这些细分内容,我们将深入了解美学的内涵与应用。
正文:一、美学研究对象1. 美学对象的定义和范围2. 美学对象的分类与特点3.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与联系4. 美学对象的时空变化5. 美学对象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二、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 美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经验2. 美的客观规律与客观标准3. 客观性和主观性在美学研究中的角色4. 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关系5. 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哲学争议三、美学评价1. 美学评价的概念和作用2. 美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3. 美学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4. 美学评价的多元观点与多样化5. 美学评价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四、美学创作1. 美学创作的定义与要素2. 美学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3. 创作过程中的观念与审美决策4. 美学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意义5. 美学创作与视觉传达的关系五、美学历史1. 古代美学思想与理论2. 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艺术的美学观念3. 启蒙时代的美学理论与变革4. 现代美学流派和哲学思潮5. 当代美学发展和美学思想的趋势总结:通过对以上五个大点的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重要知识点。
美学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审美和人类情感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广阔而复杂。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
第二章美是什么第三章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理论问题。
它通常被表达为“美的本质”。
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第二讲“美”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美”是什么。
这个是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争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美的概念,和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要加以区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譬如说夏天我吃一根冰棍,一根冰棍一吃,哎呀,你说多美呀!再譬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就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上一顿。
这个美字跟我们美学学科的美它不是一个东西,要加以区分。
还有一个是广义的美的概念和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
狭义的美,我们一般就是指比如一朵花很美。
狭义的美就是古希腊的那种美,所谓古希腊的美,以后我们会讲了。
它就是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不和谐,非常单纯,非常完整。
像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美。
像还有谁呀?像普希金的诗,就是这种美。
这种优美,这种我们讲的优美。
而广义的美,我们讲的是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那么不仅是优美,譬如崇高、悲剧、喜剧、荒诞,还有我们中国的一些美,这个以后我还会讲。
比如是沉郁,杜甫;飘逸,李白;空灵,王维。
这些都是审美对象,都是美。
但是这个跟我们刚才讲的优美它就不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美,是一个广义的美,就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我们讨论美是什么,就讲广义的美是什么,而不是讨论古希腊的那种优美。
那个是一个比较狭义的美。
这是我们开始要作这么一个区分。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比较早像毕达哥拉斯就对“美”的问题有所论述,但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的问题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门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分为两大类: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古今中外哲人对“美是什么”的追问和回答可谓是五彩缤纷、光怪陆离,我们不妨就中外美学史做一个简单的鸟瞰式的回顾:让我们先看一下西方哲人的追问和理解: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和谐”;苏格拉底说,美即有用;亚里士多德说,美在“秩序、匀称、明确” ;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认为,美在“上帝之光”;布瓦洛认为,美与真、善的相统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在于完善;休谟认为,美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博克认为,美是物体的属性;狄德罗说,美是关系;康德说,美在于自由的鉴赏;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柏格森说,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克罗齐说,美是成功的表现;立普斯认为,美是移情;布洛认为,美在距离;桑塔耶纳说,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贝尔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终极意义的哲学探寻,历代哲人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可惜“美是一项最难以捉摸的特质,它是那样的微妙,以致看起来好像是在快要抓住它的那一刹那间又给它逃跑了”。
(1)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式提出与探讨,始于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别开生面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在对话中,他区分了“美本身”(即“什么是美”)和“美的事物”(即“什么东西是美的”)。
一般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列举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有涉及“美本身”。
他认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
但拨乱却未反正,关于“美本身”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论,最后他只好宣布:“美是难的”。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是在《斐德若篇》中提出的: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
(2)“美本身”是使这无数美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根据,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