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8
2014年上海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一阅读 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
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
这就所谓的“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
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
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
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
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破折号B.分号C.顿号D.逗号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炼B.练C.拣D.冻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A.Línzhǎo B.línzhuǎ C.língzhǎo D.líng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
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
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
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
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
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
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
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附答案)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汇编(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实词【试题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完整)上海市闵行区初中语文二模卷有答案.docx第一部分阅读( 90 分)一、文言文( 42 分)㈠默写( 18 分)⒈,一览众山小。
(《望岳》)⒉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⒊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⒋,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⒌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孟论学》)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 题( 4 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⒎“孤蓬”喻指。
(2 分)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首联“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B.颔联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心情C.颈联对仗工整,“浮云”对“落日” 。
D.尾联以“班马”喻友人,情真意切。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9— 11 题( 8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⒐本文选自《》,我们还学过的课文《》也选自此作品。
(2分)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 3 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⒒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⑴⑵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⑵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 。
C.第⑶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㈣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 题( 12 分)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0页。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龃龉.(y ǔ) 系.(xi )鞋带 舐.(shi )犊情深 曲.(qū)意逢迎 B. 倜傥.(t ǎn g ) 纤.(xiān)维素 羽扇纶.(g uān)巾 针砭.时弊(biān) C. 感喟.(kuì) 揭疮.(chuān g )疤 按捺.(nài)不住 大相径.(jin g )庭 D. 霰.(xiàn)弹 涮.(shuàn)羊肉 以儆.(j ǐn g )效尤 纵横捭.(bì)阖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 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 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 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2024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歌风台(明)祝允明①掉臂②长安市,遥从日边来。
因过芒砀③下,步上歌风台。
沛公善任使,猛士亡其骸。
帝业袖手成,慷慨襟抱开。
大风飞云亦壮哉。
韩彭英卢④相继死,寄命寺人髀股⑤间,未央⑥志气拉飒⑦摧。
相望千年余,安能为之哀。
明朝放舟淮浦去,项王韩侯⑧祠下亦徘徊。
【注释】①祝允明:明代书法家,号枝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
②掉臂:自在行游貌。
③芒砀:芒山、砀山的合称。
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与河南省永城县接界。
④韩彭英卢: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皆造反而死。
⑤寺人髀股: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
多以阉人充任。
髀:大腿,音bì。
刘邦曾居宫中不出,樊哙闯入见刘邦以宦官腿为枕躺着。
⑥未央:宫殿名。
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汉高帝七年建,常为朝见之处。
⑦拉飒:如杂乱芜秽之物。
⑧项王韩侯:项王:项羽;韩侯:韩信。
12.出版社编辑准备为收录本诗的作品集拟制一个名称,你认为下列不妥当的是()A.《明清古体诗选粹》B.《吴中四才子律绝》C.《枝山歌行菁华录》D.《明人咏史诗大全》13.下面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能够轻松取得如大风飞云般伟大帝业,关键在于用人与杀伐。
B.随着开国将帅们一个个地死去,留下的人奴颜婢膝,当初志气不再。
C.借刘邦《大风歌》和汉初人物史事,深沉感慨,尽情抒发兴亡之感。
D.这首诗歌从古人写到今人,由前朝写到今世,风格沉郁,语言顿挫。
14.请联系诗歌内容与注释,鉴赏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2. B 13. C14.两句的意思是诗人要乘坐小舟去凭吊一下项羽和韩信的祠堂。
刘邦成功后杀掉了造反的开国元勋,躲在宫里与太监厮混,雄风志气丧失。
诗人凭吊完记念刘邦事业的歌风台,再去凭吊被刘邦打败的项羽和韩信。
此二句,意蕴含蓄而深远:帝业的成败在于既在于善于用人,也在于励精图治,应当认真总结那些王朝竞争失败者的教训。
1\【答案】C【解析】C项说法的错误在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答案】C【解析】C项说法中“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于原文无据。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答案】C【解析】C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的说法原文无据。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答案】D【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
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答案】B【解析】B项错误为: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答案】(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适用地区:、、、、、、、、新疆、、第 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学科网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2014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分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达成1~6 题1.【答案】示例:本应除去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添了对实情认识的不确定性。
2.【答案】原由表现3.【答案】 D【分析】需排序语段的话题是对“知识”的理解,可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摆列。
⑤是“知识”的总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故放在开头。
②中“其实”一词,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解说,故应紧接⑤。
③①紧密相连从反面来论述。
④中的“所以”引领的内容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最后,应选 D 项。
4.【答案】 C【分析】“需要提升新闻的公布门槛”于文无据。
5.【答案】示例:第⑥段指出要提升受众参加新闻生产,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追求实情的意向的有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论述更深入。
6.略。
(依照考生答案与文章第③段供给的四个方面的切合程度,以及考生答案的表达能否正确、逻辑能否严实评分 )(二)阅读下文,达成7~12 题7.【答案】示例: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以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之强,把作者奇妙的主观感觉用常有物件传达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答案】略。
( 此题采纳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联合文本进行的赏析做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9.【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刺眼醒目、闪耀生辉的美感。
10.【答案】红杉拥有历经沧海的安静,它的存在令人类清醒冷静,所以,作者以为红杉是一种拥有特别含义的树。
11.【答案】 B【分析】解答此题,第一要着眼于语段的自己所表现的含义。
A. 原文说的是感觉舒适,“舒适”不等于欢喜,且“能够获取更多的欢喜”于文无据。
C.假定关系不行立,原文说的是有人共享安静可使“经历更加丰富完满”,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觉到安静的欢喜”于文无据。
12.【答案】作者描绘了多种不一样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添了安静感,也是安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种声音是为了表现安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杂损坏了安静,作者描绘这种声音来表达责备和担忧。
闵行区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
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
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
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
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
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
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
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
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
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
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
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⑦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
“三代文武”,标榜至今。
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密○………………………………………封○………………………………………○线…………………………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
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
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⑪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⑫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A.③①②⑤④⑥B.③⑥①②⑤④C.③⑤①⑥②④D.③④②⑤①⑥2.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3.第⑧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4.第⑩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5.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6. 作者对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谢云①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
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朗朗阔阔的,连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温润。
晚饭后在滨河广场散步,妻突然指着西北天际,那一江大水流来的方向,惊喜地说:看,那儿的山!②循着她的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那一带依稀的远山。
层峦叠嶂,嵯峨相拥,仙人列阵般,远远地站在这座城市的西北方向,宛若一道屏风,又似一堵城墙。
雄伟,壮观,又带着些隐约的超尘脱俗的俊逸之气。
③那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山,川西北的山,是岷山和龙门山系的余脉。
以前,每次从山里出来,经过江油,都能从车窗外看到它们沉默、敦厚的身影。
④那些山,曾经像某种标志和象征一样,站在我们的视野里。
⑤但是妻一再感叹:我怎么从来就没看到过呢?神情里满是惊异和不解。
我知道,她所说的“从来”,是指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这段时间。
我也知道,以前没能看到,不过是因为那些山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被城市里的灰尘雾霭遮蔽了。
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就将它们给淡忘了。
⑥这样的感叹,我早有过。
虽然在这座城里生活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每日里骑着自行车匆忙来去,眼睛里只有红绿灯和人流车流,委实没多少空闲的时间和心境去旁顾其他。
而究竟忙出了些什么名堂,却是连自己也说不出的。
只知道,这一年里,别说远处的山峰,便是头顶的天空,也难得专注地去看上几回。
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然的丧失,但我知道,许多现代都市人都经历着这样的丧失,尽管他们不一定有这种感受。
其实,岂止是高天和远山。
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丧失掉的,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说远方,比如说梦想,比如说神圣,比如说洁净……宏大的事物正被我们淡化和遗忘,崇高的激情正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
我们可怜的灵魂,自然只有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甚至,连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渺茫,越来越稀薄。
⑧智者乐水,仁得乐山。
可是现在,山,这种曾被古人视为生命依托的事物,早从我们的心灵中自觉不自觉地潜逸了,隐遁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样诗意、禅意的美好心境,在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⑨但是,山站在那里。
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也不管我们在不在意。
它只是站着,远远地站着,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以便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呆呆地看着它,想一想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发两句感叹,或者像它一样,沉默无言。
⑩望着那些山,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在我心里慢慢地苏醒,并像水一样盈漾开来。
我知道,那是属于过去,属于记忆的——在那些远山的更里面,在那座四面被山簇拥的小城里,我生活了整整九年时间。
九年里,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我把自己的感情和梦想,放逐在了那片土地上。
而那些山,也如铭如刻一般,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灵魂里。
⑪记得,那小城的北边,有一座人称“北山”的,是我寓居小城时时常光顾的。
山不险峻,也不崔嵬,所以无甚大的名气。
但无名又自有无名的妙处:人迹稀少,山也便闲且静,雍容沉稳;极适宜独旅漫步,游目骋怀,迩想遐思。
我在那里消磨掉了无数的周末和黄昏,充分地体悟到与山悠然相对时,内心平静、散淡、安祥有致的况味。
像《圣经》里说的:“让我们把头转向群山,群山会给我们以帮助。
”⑫然后离开它,到了现在这座城里,在车流人流中奔波忙碌,无悲无喜,无忧无乐,渐渐就忘却了那些与山有关的日子。
没想到,山却仍是站在那里,让我在不经意间,又暖暖地想起,想起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段与山有关的日子,想起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美好的生活。
⑬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
就像天空,一直都那么旷阔地空在那里。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改)7.第①段画线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分)8.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9. 下列对第⑪段所写“北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山”虽然不大,作者却把它看成寄寓情感寄托梦想的妙处。
B.“北山”的闲静雍容使作者忘情其中,内心平静没有烦恼忧伤。
C.“北山”中留有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融进了作者的血液和灵魂。
D.作者写对“北山”的独特情感,使得文章的抒情真实而不空泛。
10.从全文看,“一直都站在那里”的山有哪些特点?(3分)11.本文标题颇有意味,结合“其实”、“一直”、“站”等词语对其进行赏析。
(4分)12.综观全文,作者看山得到了哪些收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6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
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 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⑫驿寄梅花,,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⑬,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⑭转朱阁,,照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