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一)
- 格式:docx
- 大小:20.69 KB
- 文档页数:5
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仙之称。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
李白的资料故事及人物生平详解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整理的李白的资料故事及人物生平详解,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人物生平】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
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斗争,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逝,也有说“醉致疾亡”(见皮日休《李翰林诗》)。
也有说是喝酒猝死(见《旧唐书》)。
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
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远游】唐朝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经商的或祖先做过生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李白生平和思想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
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
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
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
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一岁:李白生年原有二说:1、曾巩《李太白文集后序》云:“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
”薛仲邕《翰林李太白年谱》据此由宝应元年(762)上溯六十四年,谓李白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
2、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公又疾殛”之语,末云:“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后世遂以此为李白之卒年。
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云:“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王琦以二者合而推之,谓白生于长安元年。
又以《为宋中丞自荐表》核之,《表》言“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
”是表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由此上推五十七年,亦为长安元年。
今人多从王说。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五岁:父李客率全家迁居剑南道绵州昌隆县(见李阳冰《序》及范传正《碑》)。
“五岁诵六甲”(《上安州裴长史书》)。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十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
“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
《新唐书》本传:“十岁通诗书”。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十五岁: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西阳杂俎》谓李白三拟《文选》,当在此时。
疑《明堂赋》、《拟恨赋》或作于此年。
范传正《碑》云:“少以侠自任。
”魏万《李翰林集序》:“少任侠。
”《旧唐书》本传:“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
李白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2.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
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3.长安时期(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
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
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4.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
其间结识了杜甫。
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
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
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
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
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
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
《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死后,他的朋友及崇拜者魏颢,在其所撰写的《李翰林集序》中说道:“(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
又合于刘,刘决;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人物生平早年天才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后其祖先谪居中亚碎叶(吉尔吉斯坦的托克马克,当时属安西都护府),李白就出生于那里。
他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定居。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
推断李白可能出生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可知早期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时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
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有好几位著名道士,受朝廷重视。
李家附近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则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白思想中纵横家的某些印记。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
李白的剑术很好。
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李白的生平简介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轶事典故诗友挚情重访江东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汪伦之情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
李白的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年),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关于李白的身世有两种说法,一种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李白五岁就很有文学天赋,十五岁开始撰写诗赋并求取上层关注,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和奖赏。
青年时游学江油、剑阁、梓州等地。
李白在游学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思想、侠客思想的影响。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决心离开故乡,他从江油出发,途径成都、峨眉山等地,北上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定居。
不仅与唐朝旧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还结识了好友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
在文坛上得到尊重和认可。
开元十六年(728年)早春,李白和好友孟浩然他一起前往广陵,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被人陷害无法自证清白,产生隐居之念。
一方面是通过隐居访仙学道,树立声誉,为将来的仕进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在隐居期间向达官显贵上书,请求引荐。
天宝元年(742年)得到进京供奉翰林的通知,得到了唐玄宗的宠幸,却只是被当成御用文人,难以施展政治抱负。
最终因为性格狂放不羁得罪人而出走长安。
后期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而被判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作《早发白帝城》。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宝应元年 (762年),李白客死在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享年62岁。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他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一)【内容提要】李白生卒年,在历史上有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享年62岁说;生于圣历二年(699),卒于宝应元年(762),享年64岁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有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广德二年(764),享年64岁说;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广德元年(763),享年63岁说;生于神龙二年(706),卒于大历二年(767),享年62岁说。
以上诸说都各有偏颇,此牵彼掣,难以自适。
本文根据“大历初”李白仍然在世的新史料,结合唐人《序》、《碑》、《墓志》等原始资料,对上述诸说逐一辨析,重新考订李白生卒纪年:李白既不卒于宝应元年(762),也不卒于广德年间,而应卒于大历元年(766),享年62岁,其生当在神龙元年(705)。
【关键词】李白生卒年李士训商榷在对唐代诗人李白的研究中,有关其家世及生籍、生卒年等问题,长期以来异说纷呈,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研究内容。
自北宋至今,专门研究或论及此类问题者,无虑数十百家。
然而,由于古今学人在史料的占有上和文字的理解上见仁见智,言人人殊,往往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明白的问题隐晦化,因而争来议去,迄至今日仍无定说。
本文根据新近发现的史料,结合历史上有关李白的碑传、序跋等旧有文献,仅就李白生卒年这一问题对旧有诸说再作检讨。
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从新出史料看李白的生卒确年历考载籍,有关李白生卒的记载,本有比较详实的碑传资料如“四序”、“四碑”(即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曾巩《李白集后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①])可以证明,其中尤以李阳冰《草堂集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两碑一序记事最为明皙。
它们不仅明确地记载了李白的始生之年,也记载了李白的享寿之期,从中不难推算出李白生卒的准确年代。
李阳冰《草堂集序》(下称李《序》)说,李白之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②];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下称范《碑》)亦谓“神龙初,潜还广汉,(略)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③]。
都明白告诉了李白乃是其父“神龙之始”(或“神龙初”)归蜀所生。
李华《李君墓志铭》(下称李《志》)又说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④],其享年62岁亦已明甚。
自神龙初(705)顺推62年,其卒年非常自然地就是唐代宗大历初年(766),这是非常清楚的事情。
可惜的是,自宋以来,由于学人对两碑一序文字推求过深,又加对李白生平史料占有不足,遂使李白生卒年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事实反而成了“问题”,千余年来,谬种流传,无人諟正。
有关李白生卒年的种种误说,不仅影响了李白生平(诸如籍贯、出生地点)之研究,也影响了李白诗文系年、作品本事,乃至李白的部分诗文的真伪问题的考察和研究。
笔者新近发现的史料,有助于我们对宋以来李白生卒诸说的清理,也有助于我们对李白生卒确年的再认识。
今不揣谫陋,略作探讨。
郭忠恕《汗简》卷七《目录略叙》引唐李士训《记异》:大历初,予带经锄瓜于灞水之上,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孝经》,一部二十二章,壹仟捌佰桼拾贰言。
初传与李太白,白授当涂令李阳冰,阳冰尽通其法,上皇太子焉。
⑤]这是一条非常珍贵的史料,它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李白“大历初”(766)尚从李士训处得新出土的“绢素《古文孝经》”,并将之传与李阳冰。
由此可知,李白的卒年最早也应在大历元年(766)。
引录这则史料的郭忠恕《汗简》,系今存唐、宋最早字形工具书之一,所录古文字形都是五代和北宋时期可见的古文字资料,相当一部分出自战国古文,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李士训所发现的《古文孝经》字形,也著录其中,至今犹可按覆。
李士训将《古文孝经》传与李白之事,还见于北宋句中正《三体古文孝经序》(朱长文《墨池编》卷一引)、王应麟《玉海》卷四一、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二二以及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一七九、卷二六九,内容与上引基本相同,文字略异,兹不赘引。
据考,李阳冰大历初(766)从李白处得到《古文孝经》后,一方面上于当时的“皇太子”,即后来的唐德宗。
另一方面又成为李家秘宝,传给其子服之。
贞元中,服之又传给了韩愈等人。
韩愈《科斗书后记》载:贞元中,愈事董丞相幕府于汴州,识开封令服之。
服之者,阳冰子,授予以其家科斗书《孝经》、卫宏《官书》,两部合一卷。
愈宝畜之,而不暇学。
后来京师,为四门博士,识归公。
归公好古书,能通合之。
(略)因进其所有书属归氏。
元和末,(略)因从归公乞观二部书,得之留月余。
张籍令进士贺拔恕写以留,盖十得四五,而归其书于归氏。
⑥]可见,《古文孝经》被李士训发现后,自大历至贞元年间,经历了初传李白,白传李阳冰,阳冰上皇太子;阳冰又传其子服之,服之传韩愈,愈传归公(即归登),又传张籍、贺拔恕等人这一过程。
从其渊源有自、清晰无隐的传承过程看,说明李士训大历初得《古文孝经》之事并非向壁虚构,子虚乌有。
那么,其“初传李太白、白传李阳冰”的记载也不应有问题。
既然李阳冰所传《古文孝经》是“大历初”辗转传自李士训和李白,那么,大历初年(766)李白就应仍在人间,他当然就不会卒于传统旧说所云的四年前即宝应元年(762)了⑦]。
李士训《记异》言李白“大历初(766)”尚在人世的事实,与有关李白生平的其他史料,诸如李阳冰《草堂集序》、李华《李翰林墓志铭》所载十分吻合。
李阳冰说李白生于“神龙之始(705)”,李华说李白享年“六十有二”,自神龙元年至大历元年,正好62岁!三条史料如此若合符契,毫无差爽,是由于三者都是当时人记当时事,属于原始记录,非如后世补录,没有造伪嫌疑。
他们关于李白生时、享年和最后活动下限记载的互相应证,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真象的实录,是我们判定李白生卒准确时间的宝贵资料。
不过,与这条材料构成最大的矛盾,是与宋以来认定的“至德二年”(757)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所说“年五十有七”不合的问题。
因为,如果至德二年(757)李白已57岁,那么至大历元年(766)李白就已经66岁,而不是李华《墓志》所说的“年六十有二”。
按常规,后人的推论是不能否定前人(唐人李士训)原始记录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但为了问题的深入讨论,我们仍将对后人的这一推论进行反思。
我们认为,将《自荐表》定在至德二年是有问题的。
细详李白与宋中丞(若思)交往的诸多诗文,该表实际上应该是上元二年(761)李白在宋若思搭救下出狱后所作。
具体理由如下:考诸文献,李白所作涉及宋中丞(即宋若思)的诗文,除《自荐表》外,还有《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囚参谋幕府因赠之》、《为宋中丞祭九江文》、《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等文⑧]。
这些篇章作为李白在安史乱中身陷囹圄获宋中丞解救后与之相知相交的历史见证,是考察李白在其人生最为低落时期行踪的重要文献。
自李白集问世以来,虽经多人考订整理,仍一直收录保存在李白的文集之中,其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
但是也由于研究者多,解释各异,蒙在它们上面的疑云也越来越厚。
特别是《为宋中丞自荐表》,因文中有李白“年五十有七”的自述而备受诸家关注,并由此形成了李白生卒疑年考辨上这样一种循环论证的怪圈:一方面,人们异口同声、不加论证地将该表直接定格在至德二年(757),从而得出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的结论。
另一方面,又说李白既生于长安元年(701),《自荐表》称“年五十有七”,则该表只能作于至德二年(757)。
造成这样一种循环论证的逻辑毛病,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出在“至德二年”系年这一关键症结上。
为了便于对李白生卒年进行分析,有必要将《自荐表》本文重要部分引录如下: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
天宝初,五府交辟,不求闻达。
(略)属逆胡暴乱,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具已陈首。
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推覆清雪,寻经奏闻。
(略)伏惟陛下回太阳之高辉,流覆盆之下照。
特请拜一京官,献可替否,以光朝列。
这则资料是许多学人确定李白生年的重要线索。
但是关于该表的撰作时间,自古皆有争议。
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宋中丞荐于圣真云:一命不沾,四海称屈。
”⑨]圣真即唐睿宗,据《新唐书·睿宗纪》,开元四年六月,睿宗崩于百福殿,谥曰“天圣真皇帝”。
睿宗既于开元四年(716)驾崩,是时李白年方十余岁,宋中丞何得而荐?兹说显然错误。
王琦《李太白年谱》:“表作于至德二载丁酉,时年五十有七。
”其实,《自荐表》只称李白“年五十有七”,并未标明写作的具体时间,王琦臆断此表作于至德二年(757),是将李白在安史乱中两次系狱之事混同一次造成的。
考上引《自荐表》文,李白因卷入永王璘事下狱,“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宋若思)推覆清雪,寻经奏闻。
”“前后”二字表明李白不止一次下狱。
这一点,《新唐书·李白传》有明确记载:“永王璘辟(白)为府僚佐。
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
未几辞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⑩]又,魏颢《李翰林集序》也有:“四海大盗,宗室有潭者,白陷焉。
谪居夜郎,罪不至此,屡经昭洗,朝廷忍白久为长沙汨罗之俦”云云11]。
仔细勘比这两段材料,一称“前后清雪”,一说“屡经昭洗”,李白不止一次系狱的事实亦已明甚。
第一次系狱地点是在彭泽,这一点在上引《新唐书》“璘起兵,逃还彭泽”及《自荐表》“遇永王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已有清楚交待。
系狱的时间,引文中有“璘败,当诛”之语,考之两《唐书》,“璘败”一事发生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
此次系狱由“当诛”之极刑改为免死,在朝中全仗名将郭子仪“请解官以赎”竭力相保,在地方则由时任江东采访防御使的崔涣(曾相玄宗,出为江淮宣慰使)直接援手,朝野上下并力施加影响,才得以减轻李白罪责(李白集中有多篇狱中上崔相诗可证)12]。
这就是《自荐表》中“前后……推覆清雪”的“前”一次。
由于此次死罪非宋中丞所解,故《为宋中丞自荐表》不可能作于本年。
退一万步讲,即便宋、李二人早已相识相交,即便宋曾在李白前次陷狱时就援手解救,但宋若思也不可能在永王璘谋逆甫平,就冒天下之大不韪,作《荐表》于肃宗,要求对李白不贬反褒、不责反用。
永王璘谋反发生在安史之乱初期,其时叛军猖獗,两京(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沦陷,唐王朝军民与安史叛军浴血奋战,匆匆在灵武登基的唐肃宗新政权,执政伊始便处于生死存亡危急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