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伊甸园”一起探寻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2
新自然主义
新自然主义是一种在近代出现的新型艺术趋势。
它相对于传统自然主义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加广泛的表达形式,将视觉上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家的精神状态联系起来。
α的特点是它的变化,在这个趋势中,艺术家会采用各种方法,建立不同的感受和提炼视觉表现力,捕捉、表现、突破,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叙事视觉表现形式。
新自然主义是一种将现实与虚幻,内在与外在融合在一起的体现。
在新自然主义的探索中,每个取得的成果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有着自然主义的强烈的感官体验,也可以有着抽象和抒情的主观情感。
即使是对细微的东西也会有着纷繁的视角,反映出人们复杂的精神世界。
同时,新自然主义在表达特殊感受时也特别多样化,不受传统自然主义的束缚,新自然主义以更多样、更丰富、更动态的形式行进。
新自然主义以审美新体验引领艺术创作,让艺术家们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自然和趋势,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概念,一览静物,空气中充满浪漫气息,阳光中透出灵性,自然未必是普通且单一的,它有无穷的情感和意境在里面。
新自然主义正在改写艺术界创造新的视觉风景,它的研究充满艺术性和情感化的想法,将自然的美放入到艺术中,形成一个诗意的表达模式,从艺术家的心灵中打开一个更深层次的空间,赋予新的力量,带来新的洞察和格局。
据考,征婚源于英国。
18世纪某年月日,一英国贵族女子登报征婚。
此空前未有之事也,被视为“伤风败俗”,舆论哗然,其父其母惶惶,男士避之唯恐不及,无敢问津者。
该女子终身未嫁,忧郁而逝。
婚恋交友网
若干年后,征婚女子其人其事已被淡忘。
某年月日,一英国男子登报征婚。
有女而愁嫁之父母们,纷纷代女应征,趋之若骛,于是,男子登报征婚盛行,而后,复有女子登报征婚盛行。
有女愁嫁,做为英国社会之大问题,由来已久,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作者所以因之一夜成名,就是因为她入木三分地描写了英国社会的有女愁嫁。
/
恩格斯说过:“社会的需要,是一切科学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套用他的话:社会的需要,是登报征婚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
建国前,中国已有登报征婚者(以男性为多,女性绝少,怕人说是嫁不出去才征婚),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登报征婚和婚介征婚比较流行起来,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电视征婚,赵本山的小品《征婚》深受百姓的喜爱,进入21世纪开始流行网络征婚。
"伊甸园"神话爱情的乌托邦——读乔治·桑的《魔沼》
作者:侯朝峰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刊名:
职业时空(下半月版)
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2008,4(1)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zqyyj200801087.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b24c3ff4-64d0-4e29-848d-9e79011d0f24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8日。
简报第三⼗九期:芭蕾舞剧《敦煌梦》——《伎乐天》赏析芭蕾舞剧《敦煌梦》——《伎乐天》赏析芭蕾舞剧《敦煌梦》是由作曲家黄安伦先⽣创作于1979⾄1980年之间,并于1981年被⽂化部授以优秀奖。
1994年中华民族⽂化促进会把这部作品选为“⼆⼗世纪华⼈⾳乐经典”之,芭蕾舞剧《敦煌梦》是由著名剧作家徐庆东创作的剧本,由作曲家黄安伦先⽣谱曲,以⼀⽣献给了敦煌的艺⽊家常书鸿为蓝本,描述⼀对年轻艺术家为寻求艺术与爱情的真谛,在沙漠中历尽艰险,终于在飞天⼥的帮助下到达莫⾼窟,得偿所愿。
剧中⼈物⼤多取材于神奇的敦煌壁画,《敦煌梦》选曲《⽻⼈舞》描述精灵的⽻⼈们以善意的玩笑对到访莫⾼窟的男艺术家极尽捉弄之事,《伎乐天》描述司乐之神伎乐天们⾃壁画中飘下来奏乐、起舞……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曲三⾸来⾃于《黄安伦钢琴作品新编》,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曲三⾸中《伎乐天》、《⽻⼈舞》及《波斯舞》则直接来⾃于作曲家对同名舞剧中三段乐曲的改编。
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曲三⾸中,作曲家主要运⽤以我国民族五声性调式为旋律构成的基本因素,且采⽤横向发展线条的⾳⾼素材,体现出中国民族性的语⾔特点。
但是不仅如此,还将西⽅及东欧民族性的⾳乐应⽤了乐曲中,通过全⾳阶、地域性⾳阶、传统的⼤⼩调体系、混合调式及复合调式这些素材表现出来,使⾳乐独具特⾊,⽣动地表现出⾳乐形象的特点。
《伎乐天》⼀曲的主题旋律采⽤了古代传统古琴曲《潇湘⽔云》的主题⽚段,在创作过程当中吸取了西⽅作曲精华的同时,坚守中国⾳乐中以民族五声元素为基础的艺术传统。
《伎乐天》主要采⽤的是带有偏⾳的七声调式以及五声⾳阶为基础的综合性⾳阶材料,再将多个调性进⾏复杂的融合,丰富了五声性风格⾳乐中多声材料的形态,使五声性风格更具兼容性与延展性,表现出作曲家对中国⾳乐的构思与作曲技法别具匠⼼的特⾊理念,这⼀特点在此曲的⾳阶设计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是《伎乐天》⼀曲的创作独到之处。
这段舞曲主要描写莫⾼窟中的司乐之神——伎乐天们听到优美飘扬的⾳乐,纷纷⾃壁画上飘然⽽下,翩翩起舞、轮番奏乐的情景。
打破传统束缚的艺术家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思想的展现,时刻都在寻求突破和突破传统束缚。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通过打破传统束缚,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这些创新者挑战了社会对艺术的固有观念,带来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和思想。
本文将探讨几位杰出的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打破传统束缚,为世界带来了新的观点和体验。
1. 艾舍尔(M.C. Escher)荷兰艺术家艾舍尔在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中展现了他对传统几何学的大胆转变。
他以其无限的错觉、透视的变化和奇特的可视化效果而闻名。
艾舍尔的作品让观众陷入一个充满幻觉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绘画和几何学的束缚,挑战了人们对空间和现实的理解。
2. 波拉克(Jackson Pollock)美国艺术家波拉克对绘画标准的颠覆性作品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一。
他以涂抹、滴洒和抛洒颜料的方式在巨大的画布上创作,这种非传统方法彻底颠覆了传统绘画的规范。
波拉克的作品充满了自由、能量和深度的感觉,激发了观众对艺术的新的理解和体验。
3. 凡高(Vincent van Gogh)荷兰画家凡高以他的创新和激情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凡高的作品以鲜艳的色彩、明显的筆觸和強烈的情感传达而闻名。
他通过自己对景观、人物和情感的独特诠释,打破了当时传统的写实风格,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
凡高的作品为后来的艺术家铺平了道路,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创意和方式。
4. 纳马约夫(Yayoi Kusama)日本艺术家纳马约夫以她的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为世人所熟知。
纳马约夫以无限重复的图案和精神疾病的主题为她的关键元素。
通过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了个人身份、社会问题和心理状态。
纳马约夫的作品引发了对自我认知、身份和存在的深入思考,为观众展示了不同的精神世界。
5. 霍普尔(Edward Hopper)美国画家霍普尔以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和对日常生活的独特诠释而闻名。
青年引领未来艺术成就生活“青年艺术100”梦开始的地方视觉设计摄影/朱彤采访报道 /朱彤2015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暨五周年庆于10月5日至7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举办。
本届“青年艺术100”展示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吸引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320位青年艺术家携1500件艺术品整装亮相。
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油画、国画、雕塑、版画、装置、影像、实验艺术、互动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全面地呈现了目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态。
本届艺委会的海外评委丁俊模(韩国)、国内评委代表吴洪亮、国外艺术家松下撤(日本)、艺术家代表张哲溢和苏艺以及“青年艺术100”的执行总监彭玮,在开幕式上作了精彩发言。
彭玮在回顾“青年艺术100”的成长过程时向记者介绍,“青年艺术100”5岁了,在这5年时间里,团队倾心付出,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很欣慰地看到很多人在“青年艺术100”中实现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
艺术家在这里参加了第一个展览,艺术家在这里举办了人生的第一次个展,艺术家在这里卖掉了人生的第一件作品,收藏家在这里收藏了人生的第一件藏品,机构在这里第一次赞助了艺术,品牌在这里第一次实现了与艺术的跨界,企业把第一次的艺术奖项设在了这里。
彭玮进一步说,在这5年时间里,他们在世界各地共计举办了53场展览、105场讲座和论坛,出版了47册刊物和画册,有181位艺术家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了业界新星,167位艺术家与合作机构签约,121位艺术家第一次实现了人生的个展,58位艺术家进入了美术馆的体系,18位艺术家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不断地与百年直效的慈善项目互动,给了艺术家实现自己回报社会的平台。
随着他们工作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机构与品牌意识到了跨界的力量。
彭玮进一步表示:“回望我们过去的5年,也是青年艺术家逐渐被业界关注的5年。
今天,我们能把这个展览展现给大家,并受到好评,也要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5年里能够为青年艺术家、为艺术生态作出更多有效的推动工作。
读《新艺术的震撼》有感作者:黄一斐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新艺术的震撼》的叙事总的来说是以时间为线索,主要是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间的被称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生发展。
在每一章的叙述中,作者通常一耳熟能详的事物(如埃菲尔铁塔)为开端,去描绘当时的情况,根据不同章节的主题有所侧重,之后通过具体的艺术流派或是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来叙述这一社会状况下的艺术走向,其中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性。
关键词:机器;先锋派;新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009-01埃菲尔铁塔是“第三共和国同旧政权之间的根本经济根源的隐喻”;建筑上使用玻璃是和平的乌托邦理想的隐喻;契里科笔下的“裁缝的模型人”是“破裂成片段的现代主义意识的隐喻”。
整个现代主义艺术就是大的时代背景的隐喻,表现主义下的惊恐和不安更多的是对战争或是都市文明的恐慌;乌托邦建筑家们的理想更多的是为了逃离现状而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达达派更是对战争的直接迎合。
现代主义根本上是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产物,其直接原因是由一种机器所带来的战争。
整本书主要围绕着两个概念,首先就是“机器”。
人们对机器的态度经历了1780年左右的畏惧到1880年左右的新奇,再到1980年左右的仇视,人们对于机器和它所带来的世界经历了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转变,这一变化和其后包含的社会状况、视觉文化和人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造成了这一时期艺术创作中的探索实验。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先锋派”。
这个词最早是一个军事用语,在1825年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亨利·德·圣西门运用到文化领域。
“先锋派”的理想在于通过文化挑战促进社会复兴,这一观念出现的先决条件在于社会状况的改变,即十九世纪上帝死去,美术本身成为了宗教经验的代替物,传统的艺术的庇护者是一个由宗教或世俗宫廷趣味决定的阶级,而“先锋派”艺术扎根于资产阶级的庇护,这些人既是“先锋派”的批判对象和名义上的敌人,同时也是他的主要观众,并且“先锋派”的消逝正是伴随着他的观众的普遍接受,最终一步步走入博物馆成为“历史”。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体现的开
题报告
乔伊斯(James Joyce)是20世纪爱尔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复杂的情节和新颖的文学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之一《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爱尔兰艺术家史蒂芬·德达拉斯的艰难成长历程。
这部小说主要体现了乔伊斯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爱尔兰文化的挑战以及对于神学问题的思考。
乔伊斯在小说中强调了艺术的力量和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表达方式,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统一。
这一点可以从小说中史蒂芬对于诗歌和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中看出。
同时,乔伊斯也批评了爱尔兰文化的教条性和狭隘性。
他认为爱尔兰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带来了限制和束缚,需要通过创新和变革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除了艺术和文化问题,乔伊斯还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来思考一些神学上的问题。
他在小说中提出了一种“艺术教化”的理念,即通过艺术来开启人们的心灵和智慧,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宇宙和自己。
乔伊斯通过史蒂芬和其他人物的思想和言行来表达这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综上所述,《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充满思想和哲学意味的小说,其中体现了乔伊斯对于艺术、文化和神学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乔伊斯文学风格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面对喧嚣的都市,我们该何去何从?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使我们学会了什么?生命的旅程究竟怎么走才是正确的道路?有一位“不走寻常路”的画家似乎替我们找到了答案,他的画面色彩纯挚而充斥着神秘气息,每一个画面都阐释了生命的意义何在,暗喻着生活的哲理。
他是一个圣人,他厌倦了文明社会的生活,两度来到了塔希提岛追求他心目中的最美的象牙塔。
他也是一个罪人,为了“一己之私”抛却家庭,不负责任。
他为了寻找内心的艺术放弃和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但是他在寻找艺术过程中那浓烈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依然树立了现代艺术最雄伟、最永恒的旗帜。
他就是保罗·高更。
一、保罗·高更的早年经历保罗·高更他所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他童年的记忆与感受是密不可分的。
高更出生于巴黎,但由于家庭的变故,高更随着母亲一直在南美秘鲁生活了六年。
这六年旅居他乡的童年时光深深影响了高更艺术创作的独特审美。
他并不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浓郁的南美风情和人物印象反而深深植入在高更的脑海里,开启了他对异域风情的向往。
他在17岁时进入了海军,这一段海上生涯让他历遍巴西、巴拿马、大洋洲、东地中海和北极圈,激发了他对于旅行的渴望。
童年时深深扎根在他记忆中的异域风情和少年时有趣丰富的航海经历在内心深处促使他去追求自由,追求他梦寐以求的最具原始之美的家园———塔希提岛。
二、大师绘画风格的形成高更并不是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的,他在1876年才开始参加印象派的画展,那时候的他还比较倾向于印象主义,收藏了一批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有毕沙罗、马奈、莫奈……但与此同时,他逐渐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不在太在意物体的本质,而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感受作画,提倡综合和象征的美学原则。
也许是内心深处受到了童年记忆的影响,也或许是在现代社会的摸爬滚打使他厌倦了现代文明,他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净土。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人到中年的他居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为了追求艺术,奋不顾身地离开了繁华的家乡,宿命般过上了一个隐者的生活。
简述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①乔伊斯的第二部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它描述19世纪末期一个生长在爱尔兰天Z教家庭的男孩斯蒂芬·代达罗斯,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
②它在现实主义的描绘中插进人物的回忆、凝思和幻想,事件的描述之间缺少衔接和过渡。
③作者采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将主人公幼年、少年、青年生活中的一些片断跳跃式地、松散地连接起来,而在人物的回忆与遐想中使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用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活动反映他所经历的客观世界。
④小说的语言具有不同的风格,语言风格的变化适应主人公不同的成长阶段的思想感情。
⑤《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但加入了更多的象征主义成分,小说中的许多事物,如水、花、路、牛等都有其象征性*含义。
特别是鸟的形象反复出现,提醒读者远走高飞是本书的主题。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摘要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为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更是他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在整个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佳作。
其中的《自新大陆》更是脍炙人口、享誉世界,本文将就《自新大陆》和作者、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德沃夏克《自新大陆》引言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雾般的雨丝飘落在伏尔塔瓦河上,打湿了河畔的石阶,也给查理四世的雕像披上了一层迷离的光泽。
通向河边的小巷曲折幽长,巷口的酒吧里透出朦胧的灯光,一位老妇蹒跚前行,摇曳的身影在石路上拖得老长。
河对岸高处的城堡区,雨雾中的旧王宫和圣维特大教堂如同悬浮在半空中的圣殿,成为夜空中最璀璨的地方,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们。
在这座城市里,你可以在深巷中听见卡夫卡忧郁的叹息,可以在广场的长椅上感受到昆德拉锐利的目光,可以在“临时剧院”的舞台上瞥见斯美塔那的背影,也可以在整座城市的光下,沉浸在德沃夏克的每一曲交响乐中。
多么幸运的,德沃夏克和他的音乐在这里相遇。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音乐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将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这部作品以及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历程。
人、音乐、城市在此汇聚,交织出了最完美的篇章。
德沃夏克的简单介绍安东尼·德沃夏克,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来自于波西米亚之地——布拉格。
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青年时期因为音乐天赋突出而被送入音乐学校学习。
后来转入斯美塔那组建的“临时剧院”中工作,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妙的相遇。
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大量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也深受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为他的音乐添上了独特的印记。
同时斯美塔那在德沃夏克自己的创作中也给予了他不少的指导,两位大师的相遇必将创造出新的奇迹。
之后的三十年中,德沃夏克的创作逐渐成熟,主要作品有《斯拉夫舞曲》、《交响变奏曲》、《捷克组曲》、《D大调第六交响曲》、《G大调第八交响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