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音乐《快乐的牧羊人》教案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0.37 KB
- 文档页数:3
大班音乐《快乐的牧羊人》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快乐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故事背景、歌词和基本意义;2.通过欣赏、演唱和动作表演等形式,使孩子们具备初步的音乐鉴赏能力,并提高他们的音乐和美术艺术修养;3.培养孩子的和谐情感,传递快乐和温馨;4.培养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快乐的牧羊人》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意义;2.学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能够朗朗上口;3.能够动手制作简单的乐器,演奏或伴奏歌曲;4.能够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并通过声音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快乐的牧羊人》故事的背景,让孩子们充分了解这首歌曲的基本情节和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并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快乐的牧羊人》的歌曲,让孩子们在欣赏中体会歌曲的美妙旋律和情感内涵。
3. 理解歌曲内容教师请孩子们阅读《快乐的牧羊人》的歌词,并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基本意义。
通过探讨歌曲的内涵和感受,增强孩子们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意识。
4. 孩子们跟唱歌曲教师指导孩子们边听边唱《快乐的牧羊人》,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歌曲中来。
通过反复练习,让孩子们逐渐熟悉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5. 制作简单的乐器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制作手工乐器,如铃铛、木鱼等,让孩子们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能够作为伴奏来表现歌曲的音乐元素。
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音乐感受,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6. 动作表演教师引导孩子们了解歌曲的情感表现,并通过肢体动作、脸部表情等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情感理解。
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歌曲的分组演唱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反思通过对《快乐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音乐的美妙,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和谐情感和美学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互动,让孩子们更好地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和消化所学内容,并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展示。
《快乐的牧羊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快乐的牧羊人》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快乐的牧羊人》的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故事内容,分析、总结牧羊人的快乐所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3.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故事《快乐的牧羊人》的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4.2 教学环境创设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氛围,准备相应的教学设备。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引入故事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述故事朗读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5.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牧羊人的快乐来源,讨论快乐的意义。
5.4 总结寓意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5.5 作业布置让学生复述故事,并写一篇关于快乐的小短文。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6.2 故事改编鼓励学生对故事进行改编,发挥创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问题讨论提出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7.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与故事相关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评价与反馈8.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8.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8.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大班音乐《快乐的牧羊人》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听辨出《快乐的牧羊人》的主旋律2.学生能够跟随节奏齐唱《快乐的牧羊人》3.学生了解《快乐的牧羊人》歌曲背后的含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子设备播放《快乐的牧羊人》歌曲2.教师准备投影仪展示歌词3.老师准备白板和相应的书写工具4.学生准备乐器或者发声器械(可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快乐的牧羊人》由艾伦·杰克逊演唱的音乐视频,鼓励学生跟随歌曲的节奏哼唱。
•介绍《快乐的牧羊人》歌曲及其蕴含的意义(例如关于羊群和牧羊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2. 歌曲听取•教师通过电子设备播放《快乐的牧羊人》音乐。
•督促学生仔细倾听,并提醒他们注意歌曲中的主旋律和吉他伴奏。
3.歌曲演唱•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唱《快乐的牧羊人》,并督促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齐唱。
鼓励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跟随歌曲的节奏舞动身体。
•如果有乐器或声音器械,也可以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使用。
4.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分享自己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遇到的困难和感受。
•教师自己也可以发表反思并指出自己在教学中做得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度,愿意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思路开阔。
但是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学生的唱功还有待提高,需要多加练习。
•不同年龄的学生,理解歌曲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需要调整和关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将会在细节上多下功夫,例如分层教学等,以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
大班其他教案:快乐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基督教中“牧羊人”的含义。
2.能够背诵并理解《圣经》中关于“牧羊人”的经文。
3.培养孩子们关爱和帮助别人的意识和能力。
4.通过游戏、诗歌等多种形式,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了解“牧羊人”的含义和作用。
2.学习和背诵与“牧羊人”相关的经文。
3.游戏——“小羊找妈妈”。
4.诗歌欣赏——《主是我的牧者》。
三、教学方法1.演讲、讨论、背诵、诵读、游戏、欣赏等。
四、教学流程1. 了解“牧羊人”的含义和作用•讲解“牧羊人”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孩子们思考以下问题:–“牧羊人”是干什么的?–“牧羊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结合《圣经》中有关“牧羊人”的经文讲解。
2. 学习和背诵与“牧羊人”相关的经文•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和背诵《诗篇》第23章第1-6节经文。
3. 游戏——“小羊找妈妈”•活动材料:若干小羊、若干小狼、若干妈妈羊图片。
•游戏规则:–小羊和小狼分别站在场地两端,妈妈羊图片散布在场地中央。
–老师喊“小羊找妈妈”,小羊要找到妈妈羊,小狼要抓住小羊。
–游戏进行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小心狼的攻击,互帮互助,找到妈妈羊。
4. 诗歌欣赏——《主是我的牧者》•教师带领孩子们欣赏《主是我的牧者》这首教会诗歌,并帮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牧羊人”这个概念及其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习了与“牧羊人”相关的经文,并通过游戏和诗歌欣赏的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们关爱和帮助别人的意识和能力,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程。
小学音乐(愉快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小学音乐(愉快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设计意图依据生活地域、习惯、人文等不一样的生活背景,让南方孩子初步了解有关草原上放牧牛羊的牧民生活,丰富有关“牧羊人〞的感性认识。
通过用声音、动作和表情和表现音乐中愉快的情绪,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乐曲表现出的生动愉快和幽默诙谐的情绪体验,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趣味性!(活动目标)1.依据音乐的内容、性质合理配器,随乐拍出根本节奏型|X|和|X X|。
2.看指挥演奏,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可结合根本节奏型匹配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
(活动重点)1.依据音乐的内容、性质合理配器,随乐拍出根本节奏型|X|和|X X|。
(活动难点)2.按教师即兴做出的指挥手势进行师幼合作演奏。
(活动打算)1.经验打算:已熟悉音乐旋律,并能随音乐边哼唱边表演动作。
2.材料打算: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铃鼓、小铃、响板等乐器假设干,图片“牧羊人〞。
(活动过程)1.律动游戏导入师:〔出示图片〕今天愉快的多里又管起来了(孤独的牧羊人)。
我们和他一起跳起来吧!〔幼儿边听音乐边用夸张、动感的肢体动作和表感情知乐曲欢快、幽默和诙谐的情绪。
2.完整观赏音乐〔1〕观赏音乐第—遍,感应音乐情绪。
〔2〕观赏音乐第二遍,感应音乐节奏。
3.肢体动作感知节奏〔1〕自由创作动作,并随乐表现师:除了点头、还能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拍出节奏呢?〔引导幼儿用拍手、拍肩、耸肩、跺脚等动作轮流表现音乐节拍〕〔2〕商量肢体配奏方案引导幼儿商量采纳最正确方法进行肢体表现〔引导幼儿为根本节奏型|X|和|X X|匹配相应的身体动作。
〔3〕教师放慢速度哼唱旋律,用肢体动作练习根本节奏。
4.幼儿探讨打击乐配器方案〔1〕教师分配不同乐器给幼儿,幼儿分组商量配器方案,说说那种乐器敲奏最适宜、最好听。
〔2〕徒手分段配器演奏〔3〕完整配器演奏1.多种形式合作演奏〔1〕教师指挥,幼儿集体演奏〔演奏中注意倾听并操纵自己演奏出的声音,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相协调〕〔2〕看即兴指挥,集体演奏〔3〕幼儿自由选择,交换乐器演奏教学反思:通过上了大班这堂音乐打击乐(愉快的牧羊人)活动课后,我们看到了一些有关幼儿园音乐课存在的常规缺乏之处,并能够在日后教学活动予以指正并强化薄弱环节的训练。
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旋律,表达音乐的基本情感。
2.能听出歌曲旋律的高低、快慢,并模仿演唱。
3.能在节奏的基础上配合动作,表达歌曲的意境。
4.能学唱歌曲,加深对歌曲的感知和理解。
5.培养中班儿童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录制音乐、简谱、教案、课件、乐器。
2.学生准备:自备纸笔、动作认真学习和练习。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快乐的牧羊人》音乐,与学生一起听歌,听完后,教师和学生交流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并简单介绍声乐。
在交流中培养孩子爱好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
2. 歌曲学唱(15分钟)教师发放简谱,示范唱歌并请学生跟唱一遍,再逐字学唱歌词,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然后再边唱边动,培养孩子对歌曲的整体理解。
3. 动作配合(20分钟)教师示范,要求学生听着音乐跟着自己的动作表达歌曲内容,建议动作简单一些、容易表达,慢慢配合到音乐纹理和曲式。
让孩子通过动作配合,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
4. 唱歌表演(15分钟)教师由易到难,按照班级、小组和个体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表演,小组组合、个体单独表演,提高孩子的表现自信心,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孩子的趣味和将来的培养方向。
四、教学总结这节音乐课以<>为素材,利用歌曲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孩子的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
并通过唱歌表演,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表现力,进一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孩子互动,让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使孩子在音乐中感受和理解生活,提高孩子的情感、思维、语言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以培养更加优秀的中班学生为目的。
快乐的牧羊人教学反思快乐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正文: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有一个快乐的牧羊人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快乐的牧羊人和他的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在我的反思中,我意识到,快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品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态度和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快乐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出现,它还可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当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得到了认可和鼓励时,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
而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时,他会变得更加沮丧和消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鼓励学生快乐学习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牧羊人的故事中,快乐的牧羊人不仅教授学生牧羊的技能,还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快乐学习还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牧羊人的故事中,快乐的牧羊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教学内容。
快乐的牧羊人教学反思表明,快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品质,它可以帮助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态度和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教学内容。
《快乐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快乐的牧羊人》这篇文章,理解故事内容,体会牧羊人的快乐生活。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牧羊人的快乐生活。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朗读、思考和表达来感受故事的魅力。
2. 将故事中的情感态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快乐的牧羊人》这篇文章。
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牧羊人生活的兴趣。
b. 提问:“你们知道牧羊人是什么样子的吗?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2. 阅读理解:a. 让学生朗读故事,边读边思考。
b.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情感体验:a. 引导学生感受牧羊人的快乐生活,思考快乐的源泉。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经历,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拓展延伸: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牧羊人的快乐生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b. 学生表示收获,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思考和表达中感受故事的情感魅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牧羊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生活。
2.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故事内容。
3.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教师点评指导。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牧羊人的快乐生活,思考快乐的源泉。
5. 拓展延伸:学生思考如何将牧羊人的快乐生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快乐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快乐的牧羊人”游戏,培养中班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基本节奏感,并结合游戏中的羊群掉队情景,启发幼儿对团队合作和帮助他人的意识,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和成功,发展其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幼儿基本节奏感;•启发幼儿对团队合作和帮助他人的意识;•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乐观向上、自信勇敢等品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和成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活动道具:羊牌、牧羊人帽子、音乐播放器等;•教具:PPT、黑板、白板、笔等;•教学内容准备:《快乐的牧羊人》音乐、课件PPT等;•视听准备:连接音响播放器和投影仪,放置桌椅,调整教室环境。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1:导入介绍今天的主题——“快乐的牧羊人”游戏,让小朋友们脑海中想象一下自己是在草地上鲜花和绿草的环境里,在漫游的小绵羊们中,有几只调皮的羊儿不听话,跑了出去,不见了,这时候,大家可以穿上牧羊人的帽子,带着大家翻越高山,跨过溪流,去寻找那几只调皮的小羊儿。
步骤2:示范老师示范如何翻过高山,跨过小溪,模拟牧羊人寻找小羊儿的情景,并与小朋友们互动,以小朋友的身份来体验这些过程,引导幼儿们认真观察周围环境,掌握牧羊人的生活习惯和基本技能。
步骤3:演唱歌曲播放《快乐的牧羊人》音乐,引导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体验歌曲的情感表达,并播放歌曲的伴奏让孩子们一起尝试唱歌、哼唱和跟唱,配合手势和小动作。
步骤4:游戏设计将选定的幼儿分成团队,每组团队通过自己的选择代表着牧羊人相互协作,在一定时间内去寻找那几只没有归还的小羊儿;如每个小羊儿都被找到,那么这些小羊儿和他们的“牧羊人”就可以回到草地上,开心的玩耍;反之,则所有团队将进行角色扮演的反思和探讨。
步骤5:反思在比赛结束后,让每个小朋友来进行独立回忆和总结,回答以下问题:•在游戏中你扮演了牧羊人还是小绵羊?为什么?•你觉得整个游戏的整体过程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在学习《快乐的牧羊人》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如果你作为“牧羊人”,会如何找到那些失散的小救急儿?总结牧羊人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职业,在我国文化里面有其深刻的影响,在现代世界里,牧羊人这个职业则被看作是一个与大自然共存的一个生活方式。
大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的牧羊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唱、演奏和舞蹈的方式,让幼儿熟悉和喜欢《快乐的牧羊人》;
2.提升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感受力;
3.增强幼儿团队合作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 熟悉曲目
1.让幼儿听听《快乐的牧羊人》;
2.引导幼儿模仿歌曲节奏;
3.教导幼儿唱歌曲中的重点单词和旋律部分;
4.带领幼儿一起唱完整的歌曲。
2. 乐器合奏
1.教导幼儿使用木铉、小手鼓、拨片等打击乐器,模仿歌曲中的节奏;
2.让部分幼儿学习使用卡林巴琴、吉他等弹拨乐器,演奏歌曲的和弦伴奏;
3.组织全体幼儿进行合奏,以歌曲为基础进行创意性演奏。
3. 舞蹈表演
1.教导幼儿跟随歌曲节奏编舞;
2.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舞步,加强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3.组织全体幼儿进行舞蹈表演,以歌曲为基础进行自由创意演出。
4. 教学评估
1.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评估幼儿在唱歌、演奏和舞蹈方面的表现,认真记录错误和不足之处;
3.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改进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调整和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平衡整体进度和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2.在教学评估环节,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针对不足提供有效的改进建议。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尽量让教育活动更加多样化、趣味性更强,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参与和受益。
4.在推动音乐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娱乐性、互动性,让幼儿在表演、演奏和唱歌的过程中,乐享升华自我。
幼儿园大班音乐《快乐的牧羊人》教案反思
大班音乐《快乐的牧羊人》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重难点,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感受乐曲愉快、幽默、诙谐的情绪,能根据音乐做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尝试用哈、啦、嘻等象声词哼唱自己认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音乐活动课,快来看看《快乐的牧羊人》教案吧。
活动意图:
《快乐的牧羊人》源于经典美国电影的一首插曲,乐曲旋律简洁,节奏明快,乐段清晰,富有感染力。
经典的东西总是有它独特的魅力。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愉快、幽默、诙谐的情绪。
2、能根据音乐做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尝试用哈、啦、嘻等象声词哼唱自己认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手拿小鞭子的牧羊人木偶、VCD。
教学重难点:
用语言、动作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观看木偶表演。
1、出示牧羊人木偶。
2、教师操作木偶,哼唱《快乐的牧羊人》前面四小节。
二、完整欣赏音。
1、我最喜欢唱的歌曲是《快乐的牧羊人》,你们听我唱完就知道我有多开心,多会笑了!
2、播放VCD,完整欣赏第一遍:听了乐曲,你觉得开心吗?
3、第二遍: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觉得多里很开心、很快乐?
4、哪一段,牧羊人最开心,他正在忍不住笑出声来?
教师弹奏并哼唱这一乐段,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欣赏乐曲:1--8小节。
你觉得牧羊人开心吗?
欣赏乐曲:9--16小节。
牧羊人在干什么?
欣赏乐曲:25--32小节。
给你什么感觉?可以用什么动作或表情来表现牧羊人开心的心情?
三、表达愉快的情绪。
1、用各种象声词(如“哈……啦……嘻……”等)来哼唱自己认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
2、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表情来表现自己愉快的心情。
活动反思:
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兴趣比较浓厚,能以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
根据对乐器的已有经验判断乐器等等,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逐步感受牧羊人的快乐,感受乐曲所表现出的欢快情绪,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