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0
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我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
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全球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而我国生物农药行业经过60年左右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2012年),目前已拥有30余家生物农药研发方面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并且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生产国。
从综合产业化规模和研究深度上分析,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苏云金杆菌(简称Bt)4个品种已成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中的拳头产品和领军品种。
随着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生物农药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2011年我国生物农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11年1-12月全国生物源农药制造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30.6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9.4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54.5%,增长远高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占农药投资结构的比重为45.9%,较2010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2012年1-12月全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资产总计1 69亿,同比增长7.0%,主营业务收入321亿,增长43.4%,利润总额为28亿,同比增长60.0%。
生物农药行业前景趋势分析:生物产业是七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农药产业是生物产业的一部分,未来生物农药行业相对于化学农药行业而言将在相关政策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无残留等特征,是未来农药产品的发展趋势,而且我国生物农药的研发制造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因此,我国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乐观。
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一、农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农药,是指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害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
农业上游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中游为农药制剂,下游应用于种子和农产品。
在农药产业链中,跨国公司通过控制制剂的登记与销售渠道主导市场,国内企业主要为其做原药加工,并通过与跨国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成规模化企业,旨在能为其持续供应新产品。
因此,农药产业链的主要盈利环节集中在制剂及农资服务,超过整体盈利分配6成,其次是原药,配套中间体的原药企业通常利润比较可观。
我国农药发展起步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农药自给率不断提高对农药行业投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药产量及市场销售额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农药生产国,由于发达国家农药企业受环保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农药生产基地一直向外转移,而我国农药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及原料配套等方面有很强的综合优势,从而成为主要产能转移承接者。
近几年,我国农药出口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目前我国成为世界农药主要出口国。
从改革开放十四年来,我国不断的对农药产品结构的调整,高残留、高度农药产量占比70%以上降至2%以下。
对于农药发展趋势,高效、安全、绿色、环境友好产品逐渐成为主流。
农药剂型正向无尘化及控释、缓释及水基化等高效、安全方向发展,省力、省工产品备受青睐。
此外生物农药植物生产调节剂、水果保鲜剂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新制剂发展加快。
农药不仅进行农业方面的病虫害防治,同时还可以预防、控制仓储以及加工场所的病、虫、鼠和其他有害生物;预防、控制危害河流堤坝、铁路、码头、机场、建筑物和其他场所的有害生物。
农药按原料药来源可分为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
化学农药来源于化学合成,生物农药的来源是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药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跃居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可生产300余种原药、千余种制剂,化学农药元原药产量由1983年的33万吨上升至近年来最高值的约378万吨(折有效成分100%,下同)。
生物农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满足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缓解农药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成为我国科技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阐述了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 探讨了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展望了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农药)(现状)(发展趋势)生物农药是具有农药特性的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和转基因产物。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源广泛等优点。
因此,高效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对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分析1. 1发展现状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扶持下,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良好试验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其他具备一定工作条件的研究单位。
在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遗传工程、发酵工程、产后加工和工程化示范验证方面已经自成体系,拥有大约400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1]。
近10年来,我国在生物农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棉铃虫NPV、杀虫真菌剂等技术产品已经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外同类先进水平,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而且走出国门,进入亚洲和欧美市场。
1. 2生物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应用面积持续扩大。
然而,在生物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生物农药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我国生物农药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仿制国外产品多,原创性拳头产品少;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重学术水平,轻技术创新;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及应用推广难度大;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意识等[ 2] 。
农药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农药是一种可以预防、控制或消除农作物病虫害的化学品。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及食品需求的增长,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
然而,农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食品安全等。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农药行业需要面对一些挑战,同时也有一些发展趋势。
首先,农药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农药的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限制或禁止使用一些农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农药行业需要加强研发和生产环节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污染。
其次,有机农药市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有机农药是一种符合生态农业要求的低毒、高效的农药。
它具有较低的环境风险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符合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未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有机农药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此外,生物农药市场也有较大的潜力。
生物农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天然资源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产品。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较低的环境风险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未来,生物农药市场将受到更多关注和投资,加速其在农药领域的应用。
另外,技术创新也是农药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目前,许多农药企业正在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
例如,利用基因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出具有高效、低毒和抗性强的新型农药。
此外,利用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改进农药的使用和施药方式,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最后,国际合作将在农药行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由于农业全球化的趋势,各国之间在农药领域的合作将更为密切。
例如,共享农药研发和生产的技术和资源,加强监管和标准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总之,农药行业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农药行业需要面对一些挑战,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进行调整和创新。
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药行业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1.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农药市场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稳定增长,市场规模达到了数百亿美元。
2. 技术进步提升农药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药的种类和效果也在不断改进。
新型农药的开发使得农药对害虫和杂草的杀灭效果更明显,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全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许多国家对农药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和监管,追求更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同时,无农药农业的发展也在迅速推进。
二、农药行业的发展趋势1. 绿色农药的广泛应用: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友好、无毒副作用的农药,其主要成分是天然材料。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趋势日益明显。
绿色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侵害,同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符合人们对绿色、健康的追求。
2. 制约农药行业发展的挑战:农药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害虫和病原体的抗药性问题。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一些害虫和病原体对农药产生了抵抗力,降低了农药的效果。
其次,农药使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人们对农药残留和生态破坏的担忧日益增加,对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生物农药的发展潜力: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和昆虫等生物因子进行虫害、病害防治的农药。
相对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具有环境友好、生物降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近年来,生物农药得到了广泛的研发和应用,成为农药行业的新热点。
尤其是生物制剂,如生物菌剂、生物杀虫剂、生物除草剂等,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022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一、引言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具有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分析2022年我国农药行业的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二、行业概述农药行业是指生产、销售和使用农药的相关企业和机构。
我国农药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和消费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药销售额达到了30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
三、现状分析1. 市场规模我国农药市场规模庞大,主要分为农药生产和农药使用两个方面。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药生产总量达到了200万吨,其中农药使用量约为100万吨。
2. 产品结构目前,我国农药行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以杀虫剂为主。
杀虫剂占领了农药市场的60%以上,其次是除草剂和杀菌剂。
未来,我国农药行业应该加大对其他类型农药的研发和生产,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3. 技术水平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赖进口技术和原材料。
尽管我国农药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未来,我国农药行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4. 市场竞争我国农药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主要被少数大型企业所占领。
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生产和销售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
未来,我国农药行业应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打破垄断局面。
四、未来发展趋势1. 环保要求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未来农药行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
企业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农药的研发和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农药创新未来,农药行业需要加大对新型农药的研发和创新。
研发更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3. 农药使用管理为了保护农作物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未来农药行业应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我国农药的使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农药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护农作物和提高产量而使用的一种化学物质。
在我国,农药的使用率逐年增长,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在转变。
首先,就农药的使用现状而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和使用国家之一、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药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农业杀虫剂、农业除草剂和杀菌剂是主要的农药类别。
农药广泛应用于各类作物的防治工作中,对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使用农药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长期食用残留农药超标的农产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其次,农药的使用不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影响农田土壤的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农药对益虫和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于现有问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国农药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渐转变。
一方面,我国加强了对农药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农药产品质量监测和农药残留检测,严惩农药生产过程中违规行为。
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方式来替代或减少农药的使用,以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未来,农药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农药的发展:绿色农药是指具有低毒性、高效性、环境友好性的农药产品,主要包括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农药。
未来,绿色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将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支持。
绿色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促进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2.生物防治的发展: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利用天敌、寄生生物、微生物等自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未来,国家将鼓励和支持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培育和利用自然的生物资源来保护农作物。
3.精准施药的发展:精准施药是指根据病虫害种类、数量和发生程度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施用方式。
未来,我国将加强对施药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施药技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农药残留。
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生物农药是指通过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作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农药,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并预防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虫害、病害和杂草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传统化学农药的安全隐患,生物农药行业逐渐受到重视,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物农药已经成为替代传统化学农药的首选,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加大生物农药的研发投入,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农药研发、生产和应用体系。
其次,生物农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一方面,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能够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适应了社会对绿色农业的不断追求。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生物农药作为一种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具备了满足这一需求的潜力。
然而,生物农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生物农药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技术门槛较高。
其次,相对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作用效果和持久性还有待提高。
此外,生物农药的成本较高,目前市场价格普遍较高,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普及和推广。
针对以上问题,生物农药行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首先,加强科研力量,提高生物农药研发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
其次,加大行业协同创新的力度,通过合作共同攻克生物农药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生物农药的市场宣传和推广,提高消费者对生物农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此外,政府也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为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总的来说,生物农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4年,中国农药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2024年中国农药行业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农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24年达到900亿人民币,年均增长超过10%。
这主要得益于大规模的农田种植需求和农作物病虫害的严重威胁,农药的需求量一直较高。
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农药行业今年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农药产品的毒性和残留问题有了显著改善。
一些新型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研发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行业形象和竞争力。
然而,中国农药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
很多国内外农药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导致市场上产品种类繁多,价格竞争激烈。
农药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次,农药环保和农残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农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环保和农残治理不到位的问题,给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农药行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深入推进,农药行业将进一步调整结构和提升质量。
农药产品的研发将更加注重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以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互联网的发展将为农药行业带来新的商机。
通过互联网技术,农药企业可以开展在线销售、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此外,农药行业还将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合规压力,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合规性。
因此,要加强行业规范,加强农药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要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环保和农残治理水平。
农药行业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开展多元化经营和合作,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中国农药行业在2024年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也面临市场竞争激烈、环保和农残问题等挑战。
我国农药的使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遭受的病虫害和杂草等问题。
然而,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农药的使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农药的使用现状。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药消费市场之一、我国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病虫害威胁和杂草问题,为了维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产量,农民广泛使用农药。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药使用总量居全球第一位,但在使用强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这也说明了我国农药的使用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然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农药残留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农药残留对于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也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其次,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对有益昆虫、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的损害。
此外,农药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面对这些问题,未来农药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药的绿色化、安全化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农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物农药、天然农药和低毒农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将得到更多关注,减少农药的毒性,并采取科学合理的使用方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
二是农药市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目前,我国农药市场存在着品种过多、同质化严重、供需失衡等问题。
未来,农药市场将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药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鼓励国内农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并加强农药质量监管。
四是农药管理和监管的加强。
农药的使用和管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未来,农药管理和监管将更加规范和严格,加大对农药残留和非法农药的监测力度,加强农民的农药安全使用教育,增加农药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综上所述,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植物激活蛋白_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发布:蛋白农药网相关资料浏览/评论:381/0 日期:2010年8月9日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生物农药是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以及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相同的农药。
生物农药具有生产原料来源广泛,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毒副作用小、对环境兼容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渗入到生物农药生产中,使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生物农药的优越特性(节能、环保、保护资源)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各国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和公司的研究热点。
目前科学家们已研制出一系列选择性强、效能高、无污染的生物农药。
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生物杀虫剂销售额1990年为1 500万美元,而到2000年已达6亿美元左右。
l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分析1.1发展现状目前世界上生物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有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占世界总量的44%。
欧洲的生物农药使用量占全世界的20%,亚洲占13%,大洋洲占11%,拉美洲和加勒比湾占9%,非洲占3%。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扶持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良好试验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其他具备一定工作条件的研究单位。
在生物农药的资源筛选评价、遗传工程、发酵工程、产后加工和工程化示范验证方面已经自成体系,拥有大约400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步伐逐年加快,至2001年我国已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达80个,占已注册品种总数的13.7%;产品694个,占已注册产品的7.2%,年产量近10万t制剂。
至2004年我国已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品种140个,占我国农药总有效成分品种的15%;产品411个,占已注册产品的8%;年产量12~13万t制剂,约占农药总产量的12%;年产值约3亿美元,占农药总产值的10%左右;使用面积约2600万hm2次,每年新研制成功和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品种以4%的速度递增,我国规划到2015年生物农药占所有农药的份额将由现在的10%增加到30%。
目前,天敌昆虫还没有被接受注册产品,加强生物农药新产品研发,加快生物农药产业发展速度,增加生物农药市场份额,满足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需要,缓解农药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己成为我国科技界、产业界关注的问题。
1.2研究进展近10年来,我国在生物农药研究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棉铃虫NPV、杀虫真菌剂等技术产品已经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外同类先进水平,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而且走出国门,进入亚洲和欧美市场。
生物农药的主要品种的罐吨位目前已达到100 t,其中以抗生素产品为主。
近年来,我国在微生物源抗病激活蛋白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菌激活蛋白的研究为此类新型生物农药的后续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转基因生物农药在我国的工业化研究开发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已研制了一些复合型的杀虫防病工程菌,如高效Bt和荧光假单胞菌的组合基因工程菌剂,其中 WG001已于2000年通过安全性审批,允许生产和应用。
而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又进入一个新高潮,一些新的抗菌素得到开发,而且杀虫素(阿维菌素)的研究开发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在原生动物生物农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开发出了蝗虫微孢子虫,在防治蝗灾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总体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绿僵菌杀蝗剂的研究技术已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真菌杀虫剂产业化项目支持,将成为我国绿僵菌杀虫剂的产业化中心。
国内已研究出真菌杀虫剂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新工艺一气相双动态固态发酵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常规开放式发酵易染菌、发酵参数难以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弊病;新工艺使染菌率降低到0.1%以下,发酵水平比常规固态发酵提高1~2倍,产品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
同期,我国的植物源农药也得到迅速发展,国内已成功开发了众多植物源农药,其中相当一部分进行了工业化生产,其中除虫菊是国内生产技术最完备的植物杀虫剂品种,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000hm2,产量达到5000t,约占国际市场的1/4。
生物化学农药以昆虫生长调节剂(IGR)产品为主,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相继引进、研制开发了一些新品种的生化农药。
部分引进和本地天敌昆虫已经可以低成本、大批量生产,一些人工生产技术超过国外同类技术水平。
1.3相关产业的研究热点1.3.1细菌、病毒类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t)制剂是目前国内外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微生物杀虫剂。
Bt杀虫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
自1981年Schnepf分离了第一个cry基因以来,迄今全世界从Bt中发现并正式命、名的ICP基因已有47群323个。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近年我国Bt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迅速。
1997以来已经克隆了28种ICP基因,占同期国际新记载Bt基因总数的1/3。
除ICP以外,Bt以及蜡样芽孢杆菌营养生长阶段产生的另一种杀虫蛋白VIP亦引起了广泛注意,有的V/p基因对一些重要农业害虫更显特异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Bt的杀虫效果,如延长持效期、扩大杀虫谱等,可以通过杀虫基因的修饰、改造、转移等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新型的工程菌。
国际上,,已有Conder、MVP等10余种Bt工程菌制剂投入了商业应用。
我国也开发出多种高效Bt和荧光假单胞菌的组合基因工程菌剂,其中WG001已于2000年通过安全性审批,允许生产和应用。
Bt杀虫剂在我国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较长时期的项目支持与产业发展,己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年产量约4万t。
但与发达国家的Bt产业相比,我国产品的发酵和制剂水平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国外生产上已广泛采用高效广谱的工程菌株,发酵水平较高;发酵产品回收率高;剂型多样,有粉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浓水剂、油乳剂、乳油、颗粒剂、片剂、ES(emulsifiable suspension)、缓释剂、生物包被剂等。
而国内大部分生产菌株为Bt苏云金杆菌k类型,产品剂型仅有粉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油剂等品种;液体发酵工艺主要采用批式发酵技术,后提取技术采用离心浓缩工艺导致发酵液中增效因子等有效成分大量损失,此外我国目前的喷雾干燥设备也制约了产品回收率的提高。
病毒类的主要是昆虫病毒杀虫剂,其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由于病毒对害虫具有专一性,能造成流行病,因此对目标害虫有持续控制效果。
昆虫病毒资源非常丰富,目前世界上有记载的昆虫病毒超过1 000种,已开发投入市场的产品有30多种。
20世纪棉铃虫的暴发,促进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发展。
我国多年来也研制了20多种病毒杀虫剂,但除了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SNPV)每年防治面积超过6.7万hm2以外,其他病毒制剂应用规模都不很大,可见目前我国昆虫病毒杀虫剂品种单一。
进一步提高病毒的毒力,缩短其侵染时问是扩大昆虫病毒生产应用的关键。
国外近年尝试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不同的外源杀虫基因导入野生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有关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
我国采用导入蝎神经毒素基因(AalT)和缺失蜕皮激素UTP葡萄糖苷转移酶(egt-)的策略,得到了杀虫速度明显加快的重组 HaSNPV。
大田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病毒制剂后棉铃虫幼虫LTso 减少了1/4,取食量减少了2/3。
目前开发的新型杀虫微生物制剂,主要以叶甲类鞘翅目害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抗性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为防治对象,进行高效广谱Bt制剂的研制和应用研究。
致力于充分利用我国极其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分离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新的抗虫和抗病蛋白基因;通过杀虫蛋白基因组合,分子进化、不同结构域中氨基酸定点诱变、融合、互换等分子设计手段进一步提高杀虫毒力,扩大杀虫谱。
1.3.2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占生物农药总产量的9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先后报道筛选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抗品种,其中杀虫抗生素有戒台霉素、梅岭霉素,杀菌抗生素有宁南霉素、波拉霉素、抑霉菌素等,但目前已实用化的品种仅宁南霉素1种。
我国目前杀虫、杀菌抗生素类农药29种,120个产品,生产厂家约100个,年产制剂8万t以上,是生产农用抗生素的大国,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化的有影响力的新农抗品种少。
我国“九五"期间登记的宁南霉素是一种新结构抗生素,对番茄等作物病毒病和青枯等细菌病害表现出良好防效。
但其发酵工艺尚需进一步完善。
“八五”期问研制成功的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等多种细菌性病害防效显著,目前尚只有水剂和可湿性粉剂两种,还不能满足不同作物和不同生态环境应用需要。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发现了最有影响力的新的杀虫抗生素avermectin和除草抗生素phthoxazollin,90年代发现了最有影响力的新的杀虫抗生素spinosad和杀菌抗生素strobilurin。
其中avermectin被美国默克等公司开发成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产品;phthoxazollin被作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出目前最好的除草剂草甘膦系列;spinocad和strobilurin已经成为优秀的生物杀虫剂和杀菌剂。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重点在于研制一些针对性强的化学修饰技术,改造一些天然的农用抗生素如井冈霉素、尼可霉素和阿维菌素的结构,以增加其用途或提高其药效;加强老品种的研究开发,通过代谢工程显著提高井冈霉素、南昌霉素和梅岭霉素等的产量,使井冈霉素产生菌的产量超过现有工业生产菌株;通过基因簇系列敲除获得只产生南昌霉素或只产生梅岭霉素的工程菌;利用丰富的抗生素基因资源,通过组合生物合成定向获得新活性衍生抗生素。
利用发酵工程技术研究农用抗生素发酵代谢规律,获得大幅度提高发酵水平的新工艺和新剂型加工工艺。
海洋微生物、昆虫病原细菌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两类特异生境的微生物能产生特异杀虫或抑菌代谢物。
已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enorhabdus nematophila var.pekingensis)产生的异香豆素衍生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白粉病等重要病害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田间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达70%以上,防治盆栽番茄晚疫病9d后效果达98.13%,12 d后防治效果达68.10%;防治盆栽大豆根腐疫霉病效果达70%左右,防治温室黄瓜白粉病效果达98.3%。